功高蓋主在古代有多危險?


功高蓋主從古至今都是比較危險吧!

要是碰上猜忌心一般的帝王,比如李世民,功高者臣子不少,但是到多還是下場不錯的!

稍差一點就像趙匡胤那樣的皇帝,杯酒釋兵權,送你榮華富貴,遠離朝堂,做你的富家翁去吧!

要是碰上劉邦那種也還湊合,功高震主手握兵權的先除去,功勞很大但是沒有威脅的只要低調一些也能安享富貴!

上面三種都要求為臣子者懂進退,善窺測,能取捨,不僅善謀國,更長於謀己身!

最慘的是碰上朱元璋那種,為了掃除子孫掌權障礙,基本把所有能打仗的全部清除,著名的「藍玉案」、「胡惟庸案」,株連多少無辜!藍玉一案,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一萬五千多人,「元功宿將,相繼盡矣。」把藍大將軍全須全尾整張人皮剝下來,並把人皮送往他女兒蜀王妃處「留念」。

當然歷史上存在一個異數,那就是唐汾陽郡王郭子儀,他應該是功高震主,位極人臣的古人里結局最好的一個,戲劇《醉打金枝》醉打公主的主人公就是他的兒子郭璦,郭子儀戎馬一生,功勛卓著,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評價道「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不非之」!能做到郭子儀這樣的,估計獨一無二了吧!


功裝蓋主在古代有多危險?

在歷史上有太多的功高蓋主的人物,太多數人的下場都是凄涼的。為什麼呢?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打下天下後,功高蓋主的人封無可封,又擔心造反江山不穩;在帝王心術中與其擔心不如心狠手辣殺掉一了百了!

岳飛大家都熟悉。為收復山河,數次打敗金國,功勞之大舉國聞名。卻碰上一個無能的皇帝,江山還沒有收回,就讓秦檜說的以莫須有的罪名給殺了。

漢朝韓信:為劉邦打天下時自持功勞大而自大,自稱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讓劉邦不喜。但天下還不平只能忍他,統一天下後就讓呂后給誅殺三族。

秦朝時的李斯:功勞大,卻看不清形勢,最後讓小人趙高給害的腰斬。

當然也有一些功高蓋主的人得以善終。如跟隨趙匡胤皇袍加身的人,就看清形勢和諧的在兵酒釋權中退身。

最出名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了。幫助越王勾踐成功的打敗吳國。但他知道越王是能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的人,早早的急流勇退而得以善終。

所以對於功高蓋主的人來說,看清形勢很重要。皇帝是仁君能容人如唐太宗,趙匡胤之類能和諧共處還能善終。碰上越王勾踐和朱元璋之類的狠人就要趕緊抽身而退,莫貪權不然死的快!


謝邀:功高蓋主,臣下位高權重功大,不知收其鋒、藏其銳。大部分是沒有好結果的。要麼被主上幹掉,要麼篡位。只有高士能功成名就,激流勇退而善終。象范蠡、張良等。

當然若君明臣忠,也可相安無事。象周武王與姜子牙、漢文帝與周亞夫、劉備與諸葛亮、唐肅宗與郭子儀都是好的範例。

而多數的情況是:

一,被主上幹掉。卧榻之側,豈容猛虎。象蒙恬、韓信、岳飛、常遇春、年羹堯等。尤其是韓信,居功至偉,又常被劉邦疑有二心,從齊王到楚王到淮陰侯一路下貶,被誅的危險日益增大。而他好象蒙在鼓裡,在劉邦一次與他試探性交談中,他還夸夸其談,貶劉邦用兵超不過十萬,而自已則多多益善。逼得劉邦反譏:你這麼大本事,為何還被我捉住?終遭誅殺。

二,恃功挾權篡位。歷史上有幾段驚人的相似之處:三國曹氏曹操曹丕先以魏公、魏王終以魏篡漢;司馬氏司馬懿、司馬昭也以晉公、晉王最終以晉取代曹魏。

唐末,手握重兵的朱溫廢唐立國梁,開始了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手握大權的武將走馬燈似的改朝換代。直到宋太祖趙匡胤以點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宋代周,結束了這一局面。他高明的杯酒釋兵權,從此終結了這一歷史的重演。


歷史上的功高蓋主者大概有以下五種結局:

一、功高蓋主者,可直接掌控與左右朝政,使皇權旁落,皇位虛設,如曹操、司馬昭等;

二、功高蓋主者,可行廢立之事,如漢之霍光;

三、功高蓋主者,甚至可取而代之,如劉裕、楊堅、趙匡胤等;

四、功高蓋主者,亦會使自己身死人亡,如韓信、岳飛、于謙等;

五、功高蓋主者,若能難得糊塗或者激流勇退,或可善終,如郭子儀、石守信等。

或有例外者,歡迎補充。


謝邀,功高蓋主者的幾種結局已有網友回答的很全面了,題主問到有多危險,就看幾個危險的例子吧

1、文種: 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就是為他量身定製的。

2、白起:被賜死或出於自身不遜,秦王聽了讒言後的一時激憤,但這顆忌憚與不滿的種子應該早就種下了。

3、韓信:這個大家都熟悉,有的時候很奇怪,戰場上算無遺策的大將軍,在後期個人得失上卻昏招疊出。看看想要策反他的蒯通是怎麼分析的。

4、慕容垂:幸虧跑得快,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亂世之中渾水摸魚,當了後燕的皇帝,算是不錯了。

5、檀道濟:傳說中《三十六計》的作者也沒能走為上。

6、高長恭:蘭陵王,歷史上著名的美男子,有顏值也有能力,一不小心立了一功,戰戰兢兢也採取了預防措施——自污,可以還是沒能逃過一劫。

還有很多,不勝枚舉,就連曾國藩滅了太平天國,不也被清廷猜忌嗎?僧格林沁的軍隊名為剿捻,實則防的誰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中就說過:君臣一體,自古所難。


古代做官的目的,無非兩種:光宗耀祖、改善生活。可是,當官真的容易嗎?非也。在我國古代,官場如戰場,當官是真的難,難於上青天。— 秦 朝 —觸 犯 利 益他為秦國的富強立下汗馬功勞,受到君王的無比信任和寵愛,但在新君繼位之後以謀反罪被賜死。商鞅公元前356年,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按照正常邏輯,商鞅一定是獨得皇上恩寵,加官進爵、綾羅綢緞都不在話下。可是不要忘記,商鞅變法,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的權利,強化王權。看似是對君王的貢獻,實際上是得罪秦國原先的貴族們。那這些貴族們自然不樂意了,派出各路殺手,要取商鞅的人頭,以解心頭之恨。秦孝公臨死前,囑咐商鞅說:「你快跑吧,跑得越遠越好,千萬不要再回來」。但商鞅最終還是沒有逃離掉秦惠文王的手掌心,結果被用以極刑車裂而死。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勢力,結果又滅他三族。秦孝公和商鞅(右)他是權臣,大官中的大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翹楚。本應是叱吒官場,為何落得如此下場?想來,一是權臣掌握的資源太多,新君繼位,權力格局必然要大調整,你還老霸著,行嗎?二是權臣與故君王糾葛太深,知道的事情和關節太多,終究是個隱患。不可不除。三是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樹敵太多。「哪怕看出些許端倪,千萬不要觸碰統治階級利益」— 楚 漢 —功 高 蓋 主韓信,劉邦手下第一猛將,幫劉邦打敗了項羽,打下江山,可謂是開國功臣。韓信本是老老實實的「三齊王」(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但為何會被劉邦猜疑,致使被殺呢?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大致是這麼一個過程。在漢十一年,一個叫陳的人,起兵造反,自稱「代王」。劉邦自然不爽,這是要代替本王啊,於是帶隊親征。其實他理解錯了,這個「代」並非替代的「代」,是個地名,在現在的河北省境內。討伐期間,姓陳的與韓信互有書信,韓信就說了:「兄台,你只管造反,我在京城給你做內應,到時候我把監獄的人都放了,讓他們去把呂后抓了弄死。」後來,這事被告發。呂后就急了,找來蕭何商量:「小蕭啊,這事可咋整?」蕭何說:「莫慌、莫慌,待我略施小計」。他便自己去找韓信,說前方傳來了捷報,咱們皇上打了勝仗,現在群臣都要到皇宮裡去祝賀。韓信當時在鬧脾氣,死活不去,實在推脫不過,就去了。因為劉邦曾承諾,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漢土,絕不加兵刃於身。」呂后也算是聰明之人,抓到韓信,用大鐘罩著並把他懸空吊著,用削尖竹子,一下下戳,待戳死之後,又下令「夷信三族」。就這樣,一個為大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死了。「交友須謹慎啊」— 西 漢 —替 人 辯 解漢武帝天漢二年,李陵攻打匈奴戰敗的消息傳來,漢武帝極為鬱悶,責問大臣,陳步樂無奈自殺,公卿隨後都將戰敗的責任推到李陵身上。漢武帝就說:「小遷啊,你來發表發表意見。」司馬遷,慷慨陳詞到:「臣認為,李陵無罪…」這一下,可惹惱了漢武帝,這分明是在詆毀李廣利啊,李廣利是這次討伐的主力,李陵不過是個脅從。於是,武帝將他交給了廷尉審理,審理的最終結果是誣上。但是,司馬遷不想死啊,因為《史記》還沒寫完呢,但是得罪皇帝了,活下去很難。不過也有幾種方法可以不死:一、你家有皇帝頒發的免死金牌;二、你家有錢,可以用錢抵命;三、交出身上最終要的東西——男人的尊嚴。司馬遷祖上既沒功勞,又沒錢財,只能選擇接受宮刑。本該是仕途坦蕩的他,卻因辯解李陵之事,淪為階下囚。「不要隨便發表意見,不然會很慘」— 東漢末年 —皇 帝 猜 疑荀彧,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曹操手下的重臣。戰呂布,勝官渡,薦人才,被稱為「王佐之才」。荀彧的理想是輔佐一位英雄,能平定國內戰亂,讓大漢王朝得以延續,於是他跟了曹操。但曹操這人有病,「疑心病」。他說夢中殺手下大臣,其實他殺時是清醒的。他懷疑有人害他,他睡覺時有個習慣是床邊放把劍。隨著曹操的實力越來越大,荀彧發現曹操不是要興復漢室,而是要自立門戶。一天,荀彧對著鏡子說:「要是跟著曹操干,就會離我的理想越來越遠了;要是不跟他干,我去跟誰干?」這時候,曹操送來個盒子,荀彧一打開,空的。當天晚上,荀彧就服毒自盡了。其實,照我的理解,這空食盒的意思:「管住嘴,別說話,跟哥混,包不死。」「選擇理想,就意味著走向死亡」— 魏晉、唐 —國 情 有 關魏晉時候為啥說官不好當,因為能當官的人都被殺得差不多了,沒人去當官了。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開始,他們在洛陽相互攻殺,戰亂歷時16年之久,死亡人口達數十萬,許多城鎮均被焚毀。當時命都保不住了,哪還有心思當好官呢!唐朝就剛好相反,因為唐朝那時候官太好當了。唐朝當時可以說是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又完善了科舉制度。通過公開考試,鼓勵競爭的措施,擴大了選拔官吏途徑,吸收大批中下層知識分子參加官府工作。如果說硬要找幾個不好當的官,那就是武則天手下的那些酷吏,基本上屬於「用完就殺」。於是,武周朝的酷吏們諸如周興、來俊臣、丘神績、索元禮、侯思止、萬國俊等等,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最後全都死得很慘。因為武則天要收買人心,自然就要有人流血。「在皇帝面前,爾等均為炮灰」— 宋代 —不 懂 政 治說到南宋的官不好當,必要提及一人,便是岳飛。岳飛的悲劇在於: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剛正清廉,對政治簡直毫無頭腦。他忠誠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為高宗最欣賞的將領(南宋初年,岳飛是提升最快的大將),岳家軍番號正式改為神武后軍時,高宗親筆題寫「精忠岳飛」戰旗,賜白銀2000兩犒賞,以籠絡其心。後來岳飛眼看收復失地無望,表現得極為憤恨,稱病3個月,不肯復職,遭到李若虛嚴厲責備:「是欲反耶?……若堅執不從,朝廷豈不疑宣撫?」岳飛顯然並未意識到自己這番舉動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書建議立皇儲,遭高宗訓斥,下朝後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對議和,這更觸犯高宗忌諱。也正因岳飛的政治觀念不夠,才讓秦檜有機可乘,一代名將,就此殞命。當然,宋官之所以不好當的原因,一方面是來自金的壓力,另一方面就是奸臣當道啊。「在防小人之際,一定要有強大的政治觀念」— 元代 —不 重 視 科 舉元代科舉實行時間短,規模較小,不是元代選官的主要制度。元代選士制度,只是為了達到維護民族統治階級利益的目的,它是蒙古人建立的。蒙元貴族以馬取天下,重武輕文,大多數官員都是皇帝的親信,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還不到元代文官總數的3%;加上對民族的歧視,因而在元代,當官太費勁了。所以大多數人都去唱歌、作曲了。「當官的途徑太窄」— 明朝 —各 種 奇 葩能在明朝當官的人,那真是太難了。明朝的皇帝都是奇葩,木匠皇帝、寵貓皇帝、將軍皇帝等等,一個個放著朝政不理,天天就瞎胡搞;奇葩政治。要說明朝,記憶最深的就是錦衣衛與東西廠。錦衣衛當時著名的職能是「執掌庭杖」,主要就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官員;東廠是明成祖朱棣為鞏固政權搞出來的專制機構。主要由宦官執掌,天天的任務就是抓人,屈打成招之後勒索;(曹公公)西廠是憲宗成立的新內廷機構,本來是用來為皇帝打探消息,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打擊京城內外官員的組織,一旦懷疑哪個當官的,立馬抓起來審問。(雨化田)科舉制度奇葩。明朝開始規定科舉制度必須採用八股文的形式,必須採用古人的語氣,不準自由發揮,要對仗工整。買官賣官現象奇葩。明朝中後期,因為政治極其腐敗,開始奉行一種神邏輯「窮人當官容易貪污,不如讓富人捐錢當官」,然後買官賣官現象便開始大肆盛行。— 清朝 —黨 派 之 爭清初統治者規定各府縣不得結社,並強調士人的一切輿論「應以朝廷之賞罰為是非」「人臣尤當以君心之好惡為好惡」。這裡有一個典型例子,就是鰲拜。鰲拜當時獨擅專權,朝中一半的大臣都是鰲拜的黨羽。有一次,康熙派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等前往薊縣、遵化實地勘察。三位大人不滿鰲拜的所作所為,堅決主持正義,上疏力諫,反對強奪正白旗土地。因此惹惱了鰲拜,竟然被鰲拜假傳聖旨,殺了三位大臣及家人百餘口!鰲拜在早朝時,大搖大擺地走上金鑾殿,傲慢地對康熙皇帝說:「啟稟萬歲,蘇納海違背聖命,撥地遲誤,並勾結朱昌祚、王登聯妄奏欺君,均已被臣逮捕處死!」也包括後來的和珅,但凡是想混官場的人,都得先討好他。插句題 外 話:和珅之所以被嘉慶抄家,一方面是為了順應人心,另一方面應該是補充國庫,因為當時和珅家就富可敵國,殺他一個就足夠。除了官場的黨派之爭,文字獄的興起也封上了官員們的嘴。「察言觀色固然重要,但站好隊才能往上走」總結一下我國古代官不好當,在提防外敵入侵之際,不能表現得自己過於偉大;想要進言改變時,要顧及其他貴族的利益;幫朋友說話時,要顧及皇帝的感受;可以智商不高,但情商一定要有;最為重要的是,要得到皇上的信任。一句話:必須討皇上喜歡。


功高蓋主,1.容易恃功驕縱,違法犯上,讓主公不滿。2.功績威信凌駕於主,容易引部眾效忠,讓主公不放心。3功高蓋主者勢力能量過大,主子難以有效控制,讓主公疑心生慮。4.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容易惹爭權奪勢者嫉妒生恨陷害。不論古代現代,若犯此4點,多為掌權者不喜,生殺可想而知。


推薦閱讀:

TAG:漢朝 | 韓信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