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至有什麼習俗,吃什麼進補?
根據《中國天文年曆》的數據,12月22日0:28,我國將進入「冬至」節氣。冬至可以說是24節氣中最有特點的一個節氣,已經上升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高度。所謂「冬至大過年」就是這個意思,在這一天,人們要家人團聚,拜祭祖先,慶賀往來,這和過年也差不多了。冬至的習俗和特點很多,下面逐一介紹
1、北半球白晝最短一天,一陽始生
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一天,以北京為例,7:32日出,16:52日落,白晝僅9小時20分左右。還沒下班,外面已經漆黑。但過了冬至這一天,白晝開始緩慢變長,一直到夏至達到最長,然後周而復始。古人認為,從冬至開始,生命活動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是陽氣上升的開始。
2、冬至開始數九
雖然白晝最短,此後開始日漸變長,但氣溫並未到達谷底,因為此時地表的熱量散失依舊大於太陽輻射所得,所以氣溫慣性下跌,冬至為一九第一天,然後每隔9天為一單位,開始數九。但三九時,基本到達最低點,因為我國地大物博,有些地方二九最冷,有些四九。
3、沒完沒了的吃餃子
冬至習俗里,屬吃餃子最重要,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本人有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羊肉餡餃子,聰不聰明:)當然,全國各地還有不同的吃食,這個區別還是比較大,就不多言了。
印象里,有一年冬至,特別冷,我還心生感慨,寫了篇長文,為何如此看重冬日,因為有盼頭了,我就稀里糊塗過9天,然後再稀里糊塗過9天,反正九九八十一天後,春天就不遠了。
冬已至,春天還會遠嗎?
今天一早,朋友圈裡開始互道問候。各種餃子的精緻美圖,附上一句:「冬至你吃餃子了嗎?」看得人蠢蠢欲動。想必,今天晚上,各大餃子館又要人滿為患了。
關於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還要追溯到東漢時期。
相傳,當年醫聖張仲景見到白河兩岸的人民饑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的耳朵凍得僵硬潰爛,他於心不忍。於是讓弟子將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一同煮,切碎,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餃餌」接著煮,變成了「祛寒餃餌湯」。百姓吃完之後兩耳發熱,寒氣全消,凍傷的耳朵很快就痊癒了。為了紀念張仲景,人們每年冬至都要包餃子。
其實,冬至除了吃餃子,在養生學上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氣。今天開始,白天越來越長,晚上越來越短,也就是「冬至陽生」。此時人體里的陽氣最為蓬勃,吃一些進補的食物也最容易被身體吸收,從而使補益功效發揮到最大。所以,冬至前後,是身體進補的最佳時機。
那具體吃點什麼呢?
冬季的飲食要以「溫熱」為主,少吃冷飲、海鮮、涼性的瓜果。推薦的食物比如說,糯米、大棗、桂圓、芝麻、木耳、羊肉、枸杞、韭菜,其中不少都是葯食同源的食物。另外,在生活起居方面,要規律生活,定時開窗換氣,多多到戶外進行走路等戶外鍛煉。
專業支持:盧秉久
遼寧省名中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肝膽分會副主任委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