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那麼「朝聞道,夕死可矣」到底是什麼意思那?
有人說意思就是,早上知道了一個道理,等到太陽下山了,就算死也值了。這樣的理解是大錯特錯的,孔子是古代的聖賢,他怎麼會教導學生平白無故的去死那?
其實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孔子說:「一旦有了機會去領悟真理,就應該把過去的缺失與錯誤改掉和扔掉,就像是昨天晚上一樣,已經成為過去,今天就要重新開始」。
當然,這是我們作為現代人,是這樣理解的。語句中的「道」,應該是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作為聖賢的孔子,留下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但是孔子卻出生在一個紛亂的春秋時代,孔子認為各國的戰亂不斷,就是因為做國王的沒有國王的樣子,而那些做臣子的,只會挑起爭端,不講聖賢道理,所以孔子有感而發,抒發心中的苦悶。
而「夕死」,自然不是真的去死,可以理解為昨天的過錯,就像昨天晚上,消失了,沒了,意思是今天早上忽然明白道理,覺得很好,就別去為昨日的過錯而苦惱了,最重要的是能及時改正,安心放下。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就是用字面上的一個直觀理解,去引出和展開一個宏觀的人生哲理,用一個生死問題的價值觀,去闡述了孔子自己內心對真理的,那種渴望與追求。
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可能偏向於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而很少去追求一些人生的哲學問題,更沒有時間去理解一個幾千年前的人,說過的一句話。然而,孔子的這句話,對我們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的。
像孔子這樣的古之聖賢,早已為我們說明了人生道理,給我提供了做人做事的許多方法知識,告訴我們那些有效的途徑,只是我們現在很少去理會這些流傳下來的聖賢書了。
感謝邀請
首先這句話出自《論語》,眾所周知《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合力編纂而成,大概成書於戰國初期。
這句話來自《論語 · 里仁篇》
原文如下: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不難理解 ,我們先看看不同版本的翻譯:
錢穆《論語新解》l 先生說:「人若在朝上得聞道,即便夕間死,也得了
李澤厚《論語今讀》l 孔子說,「早曾體認了真理,當晚死了也行
楊伯峻《論語譯註》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
我們不論哪種翻譯比較好,反正意思:孔子說:「一個人早上聽聞到修齊治平的仁道,即使當天傍晚就死了,這一生不白過,也算可以了。」
這就需要考慮到孔子當時說這句話的時代背景,大家都是知道孔子的是出生於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處於奴隸社會瓦解時期,戰爭頻繁,臣弒君、子弒父,沒有天理,沒有倫理,,而孔子一生在推行周禮、仁道,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沒人理他,才有說這句話,表示感慨!
聞道不是簡簡單單地聽聞學習,而是在於對道有所感悟(覺悟)。
稍微古文語法的人都了解,這裡的「朝聞、夕死」是互文的表達 ,大概意思是聞道朝夕不止,死道亦朝夕不止。
我們生活在這裡世界,更需把握時光, 力行仁道。
假使不幸當天傍晚就死了,比起未聞道,而枉來世間一遭,要好太多了!
朱熹也在《四書章句集注·里仁第四》 批註: 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
最後給喜歡閱讀論語的讀者推薦幾本講解《論語》的優秀的書籍。
l 《漢魏古注十三經》
l 朱熹《論語集注》
l 黃式三《論語後案》
l 劉寶楠《論語正義》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 · 里仁篇》。
以常理解讀此話,不可理喻。很多人會說,我早晨知道一個理論,明白一個道理,或者學會一個方法,晚上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死。這不是開玩笑嗎?
這也是我很多年前的想法。學知識明事理練技能,是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的生存之道。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孔子卻說,早知「道」,晚可死。實在有悖常理。任何一個有正常思維的人,都不會這樣做。
難道孔聖人錯了?
為求道欣然赴死,確有其事。佛經中有一個故事,數劫之前,釋迦牟尼為雪山童子時,聽羅剎說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很想知道下一句,但羅剎說:告訴你可以,但是我說完,要吃了你。
雪山童子為了求道,決定為法獻身。羅剎說出了下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聽罷,雪山童子欣然赴死。
很多人會問,雪山童子人死了,知道了這句話又能怎樣?這不是舍本求末、因小失大嗎?
如果換一種視角,為道而死就可以理解了。
道可道非常道,朝聞夕死可以。如果人的靈魂長存不滅,肉體只是其中的一段。求道才是我們生存的真正意義和終極目標。那捨棄肉體、追求真理也可以理解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並不是聞道後馬上就死。至少還有一天的修行時間。一天一時一念,足以讓道遍地開花,永留世間。
互聯網上有一句話,只要產生永不消失。不信的話可以看看那些大明星,在微信朋友圈發一段話,一秒鐘後刪除,仍然會有人轉發,一傳十十傳百,下載到硬碟其他媒體,所以說永遠都刪不掉了。
總結一句話:孔子的話沒有錯,就看你有沒有找到真正的「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里仁》,意思是「早晨聽到並掌握了道理,晚上死了也能安心了」 。「夕死可矣」直釋應該是「晚上死了也可以」,但不是這個道理,所以應該解釋成「晚上死了也能安心了。
本章談的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這是一段常常被人引用的話。這裡的「道」究竟指什麼?是社會公認的做人處事的原則,是仁是義,是忠是孝,是學習鑽研方法,是學問,還是「事物當然之理」(《四書集注》),不得而知;但作為一種探索知識、獻身真理的態度和精神還是應該弘揚的。
這只是修辭文法之一種,以假設語氣強調「道」對人生的重要性。咬文嚼字在朝聞夕死的死胡同鑽,有意思么?
昔者佛的侍者阿難見比丘誦偈:」若人生百歲,不見老水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聽了非常感慨,釋尊滅度沒多久,大家知見就錯成了這樣,於是糾正說: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但聽者反而笑話阿難老糊塗了。
釋迦尼牟」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這句偈,就是夫子「朝聞道,夕死可也」最貼切的註解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看過很多人的解釋,連「道」都錯了。孔子哪有這麼膚淺?孔子也沒那麼高大上,把這個道跟老子的道易經的道扯到一起。我不知道大家怎麼這麼有興趣說的那麼高深莫測?
要正確解釋這句話,要認真去看《里仁》。里仁篇里,說的是什麼道理啊?
里仁篇前部,是孔子跟學生曾子的一次完整對話好嗎?說到最後,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實就這麼簡單啊。
那知道明白了忠恕,就能死啊?可以死啊?要這麼說,孔子泉下有知,當震墳而出,嘔血三升。
正確解釋:今朝聽到這個道理了,以往不合此道理的所做作為包括思想,就可以死去了。
所以,死的是以往的認知,以往不合道理的事情。
如果您覺得我有道理,請關注本人,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東西與君共享。
朝聞道,夕死可矣。看了這麼多解釋,簡直是讓人笑掉大牙。你只是,聽了別人的道,你就丟掉生命都願意。那這個道,要,它有什麼用?不能讓人長生,不能讓人發財。不能人讓人通曉天地。不能讓人,預知未來。聽這樣的道,有什麼用?孔子儒家悟出來的道。只是人道,還不算通天大道。成不了仙。最多也就能高升作大官。如果用命來換的話,好像也不太值。那麼朝聞道,夕死可矣,是如何解釋呢?把這句話放到老子的大道裡邊兒,理解,應該是這樣子。早上聽到的道理,到了晚上如果,已經發生了變化。和原來,你聽到看到的不是一回事。那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道的魅力就是在於變化。道可道,非常道。你如果能說得清楚,能夠摸得見看得著,那就不是大道,所謂,抱陽而守陰,更多的是一種等待,而不是一種絕對。道是悟來的,不是那些書獃子靠解釋文字來的。
朝:是指時間的開始,起始。
聞:應是聽聞,聽說。
道:是指聖賢之道。
夕:是指時間的結束,有最終的意思。
死:則是指死守,或固守即所謂的承擔,堅持。
那這句話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即在聽聞聖賢之道後,要不斷堅持固守,勇於承擔並付諸實踐,不退卻不言敗,直至達到不慍的世界。
過份去釋義這句」朝聞道,夕死可矣」沒多大意思,這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臭毛病。這句話就是孔子招學生的廣告語,就象是擺攤的誇自己出售的貨色,孔子有很多學生,沒句象樣的廣告語怎麼行?
大家好,我只想簡單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因為每個人的言論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寫的,所以說的都是正確的。
道是什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道,每個人的理解就是他自己的道,每個人最終的歸宿都是他生前選擇的道決定了的。六祖曾經說:「色類自由道 各不相妨惱」也是說的這個意思,佛的道就是「覺道」,老子的道就是「無為道」,孔子的道就是「仁道」,孟子的道就是「義道」,而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選擇的做的事就是我們自己的道,雖然說道的名稱不一樣,但是最後都會歸到「一」上,就是萬法歸一,一是什麼?一就是「無為法」,佛在《金剛經》上說了一句話:「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就是說,不僅是我的佛法是道,只要你通過任何一個道路進入「無為法」就都是道,都能解脫,只是無為的深淺決定了你是賢還是聖。
我們凡夫的道是陰陽,是分別,是道生一一生二的二,都是有為法,只有回到一時才是無為法,才能稱得上賢聖,無為法是沒有止境的,無為無我的程度越深,那麼能力也就越高,也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從以上分析看,孔子說的道一定是回到了一,他已經親身證到了道,不僅僅是理解道,「朝聞道」應該是早上已經體驗到了道,已經證到了道,親自體驗到了道回到一時的快樂,所以他說「夕死可矣」,一個真正體驗到了道是什麼的時候,他就大徹大悟了,就是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到底是什麼,已經擺脫了生死了,不怕生死了,所以他說「朝聞道 夕死可矣」就是死而無憾的意思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