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配三十匹站馬的驛站屬什麼級別?


亦文亦物談古迹藝術:清代配有30匹馬的驛站,級別到底算多高?

(感謝邀請,本文約1020字,閱讀需時4分鐘)

清代郵驛制度,沿襲自前朝歷代傳統,共有「驛、站、塘、台、所、鋪」6種形式,在乾隆年間最完備,光緒年間則弊病叢生,民國初年廢除。一座驛站擁有30匹馬,在鼎盛期只能算是小規模驛站。

1、清代驛站

京師設皇華驛,算是中央樞紐機構。以京師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全國共有5條驛路,分別為東北路(至盛京、東三省)、西北路(至張家口、烏里雅蘇台、外蒙古和新疆地區)、東路(至山東、安徽、江西、廣東、江蘇、浙江、福建)、中路(至河南、湖廣、雲貴)、西路(至山西、陝西、甘肅、四川、青藏)五條。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光緒年間全國共有1972處驛站,急遞鋪13935所,共同構成了星羅棋布的全國郵驛網路。

2、管理制度

在當時,驛站的名稱很複雜,根據所在區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腹地省份稱「驛」,涉及到軍報稱「站」,西北兩路稱「台」,還設立了遞送、運送官物的機構,後裁撤歸入驛站系統,甘肅尚存舊制,稱「所」。

驛馬,是陸路驛站的重要交通工具,除福建、兩廣不設馬外,其他各站均有驛馬,有的地方還兼養騾、驢、牛、駝,以充輔助,據驛路交通情況不同,大站可養馬一二百匹,小站則二三十匹。

為保證驛站運轉正常,清廷嚴厲處罰損害驛馬的行為,重者甚至革職。但是,畢竟馬匹是活物,隨時有可能死掉,使用壽命也有限,清代制度還捎帶規定了各省驛馬倒斃的限額,達到某種比例必須儘速補齊,驛馬草料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每匹馬一日草料約合銀一錢八分,再加上其他人工支出,清廷每年為維持驛站運行,需耗銀3百萬兩,壓力很大。

3、弊端叢生

事實上,朝廷每年用銀300萬兩維持驛站運行,並不是直接由國家財政支付,而是分攤到各省自己扣除,由各地督撫批示,每年匯奏朝廷。後來,驛站制度積弊叢生,管理愈發混亂。

官員過境,地方一律奉迎無度,開支巨大;驛站馬匹經常不足額定數量,甚至不少驛站強留前站的馬匹供自己使用,美其名曰「打過站」,也算是夠夠的了。收支歸本地管理,當地官員按例支取銀兩,卻不好好喂馬,上下漁利;驛站馬匹不夠用,官吏往往會強征民用車馬或攔截過路客商,強行搶車使用,更有貽誤軍報、私拆軍情信件的事情發生,儘管清廷晚期多次重申律令,試圖改良,卻積重難返,日漸凋敝。

1912年6月,交通部開始裁驛,公文改由郵局寄送;至1913年,驛站基本裁盡,唯有外蒙、西藏等邊遠地區尚存舊站。

關注【亦文亦物】,實地考察山西國寶,看更多頂級經典文物、古迹藝術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文化 | 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