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歐盟、非盟、阿盟,還有北約、獨聯體、拉美議會,但就是沒有亞盟?


亞洲之所以沒有聯盟,與所處的歷史環境和當下的局勢有關。

所有聯盟的參與者都有相同的目的:利益與安全。

先說一下最典型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歐盟,歐盟在二戰之後成立,由法,意,荷,比,盧以及聯邦德國於1951年簽字成立的煤鋼共同體,一來為了防止德國重新發動戰爭,二來為了經濟復甦。共同體經濟發展成果顯著,不久之後歐洲各國紛紛加入,經濟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隨著冷戰的開始,原本就已經形成的歐盟與美國聯合,成立北約,其目的是為了防止蘇聯的入侵,保護自身安全。

與之對應的,蘇聯為了防止美國的攻擊,於是與東歐國家聯合,成立華約組織,蘇聯解體後,華約也解散了。

拉美議會,非盟,阿盟,建立的重要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實力普遍較弱,面對險惡的國際環境,只有抱團才能說的上話,才能維護利益。

能夠看得出來,組建聯盟要麼是經濟利益,要麼純粹是為了安全,這就要求聯盟內部必須消除分歧。

比較大的聯盟都成立於二戰之後,但是具體到亞洲,情況複雜的多。

亞洲無法創建自己的聯盟,關鍵在於以下幾點。

1.內部分歧嚴重

二戰結束之後,亞洲國家紛紛獲得解放,但是內部的分歧並沒有徹底消失,分歧主要包括兩個。

(1)日本與被侵略國。

由於日本在歷史遺留問題上的態度,至今沒有獲得亞洲各國的原諒,自然也不會與之建立聯盟關係,即使建立了也十分脆弱。

例如韓國和日本同在美國的管控之下,但是兩國矛盾不斷,從來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緩和。

(2)意識形態。

二戰之後的亞洲在意識形態上是分裂的,一部分國家靠近蘇聯,另一部分則投靠美國,而美國與蘇聯水火不容,所以很多國家處於對抗狀態,例如越南戰爭中,韓國人就加入了美軍,與越南進行戰爭。

2.經濟體制

不同的社會制度奉行不同的經濟體制,在亞洲,部分國家是計劃經濟,部分國家是市場經濟,很難實質性的融合在一起。

3.文化差異

在亞洲有一條隱形的界限: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以西的印度、中東與青藏高原以東的東南亞在文化上是分隔的,彼此之間差異很大,文化上互相難以接受。而中東的文化與西方,尤其是歐洲比較接近,也受西方的影響更多。

組建聯盟的目的一是安全,二是經濟利益,有美國在,亞洲各小國的安全有保障,有了WTO之後,組建經濟聯盟似乎也沒有必要。

對亞洲具有重大影響能力的美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聯合起來的亞洲,一旦成立亞洲聯盟,這個老大是誰呢?

這一點美國人不會不清楚,成立的亞洲聯盟一定會成為美國控制亞洲的絆腳石。


亞洲可謂是世界上文化發展、宗教狀況、語言通用、經濟水平和地緣分裂差異化最大的一個洲,同時亞洲也是面積、人口和地理差異最大的大洲,從古代到現在就是各個文明板塊自成體系,這也造成了有歐盟、非盟、阿盟,而亞洲並沒有一個統一洲組織,而是由多個地區性地緣政治板塊組成。

(1)東亞板塊:東亞板塊有中國、日本、韓國等幾個國際,因為中南半島熱帶雨林的阻隔和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的地理阻隔,使得東亞自古處在大中華文明圈的影響之下,古代的東亞農耕文明造就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悠久的歷史,東亞人有著極高的智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而現代東亞也以中日韓三個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作為整個亞洲的發展先驅。

(2)南亞次大陸:南亞次大陸板塊以印度為主體,也形成過輝煌的古印度文明,北有喜馬拉雅山脈阻隔,西與中東遙遙相望,東因中南半島的濕熱氣候與東南亞相阻隔,歐亞大陸板塊斷裂形成的南亞次大陸也就成為了印度的福地,在南亞次大陸作威作福。現在的南亞次大陸上實力較強的只有印度和巴基斯坦,其餘小國均或多或少受到印度的影響。

(3)中東:中東以通用的伊斯蘭教文明、阿拉伯語凝結在一起,而以色列則像是插入伊斯蘭世界的一根楔子,該地區更是處於歐亞交界的衝突地帶,豐富的石油資源既是致富之本又是戰爭之源,加之穆斯林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廣泛對立、稀缺的水源爭端、民族衝突等致使中東從二戰後就成為久戰之地,這裡的人民飽受戰爭之苦。

(4)東南亞:東南亞以中南半島國家和諸多島國共同形成,歷史上也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至今還有大量華人,宗教信仰以伊斯蘭教和佛教信仰為主,由於該地區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因而多為小國,二戰多國獨立後因為發展水平大多相似、爭議與分歧較少而迅速結成東盟,由於多數經濟發展水平很低,該地區多為國際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帶,組建東盟這更鞏固了東南亞國家的團結和一致性。

(5)中亞:中亞由原蘇聯的五個加盟國組成,歷史上以游牧文明為主體,目前多為伊斯蘭教信仰,在蘇聯成立後成為蘇聯的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基地,目前哈薩克等國以油氣資源出口為主要產業,除哈薩克與土庫曼之外均較為貧窮,中亞五國臨近中俄兩個大國之間,成為一帶一路政策的優先受惠地區和俄羅斯的安全保護之下,發展前景可觀。

(6)外高加索:外高加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三個小國,也是原蘇聯的加盟國,均為實力偏弱和影響力很小的國家,不做贅述。

由於歷史的發展和現實的文明交織,亞洲這個面積和人口龐大的大洲已經習慣於各個文明板塊自成體系,而又互相聯繫和交流,深刻的差異性使得亞洲不可能形成一個亞盟,但是不代表區域間合作與地區一體化程度不高。


「亞洲」是一個西方概念,是以西方用「歐洲中心論」硬攢出來的,亞洲東西部文化歷史差異巨大,圈子不同,沒法硬融

二戰之後,為了應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大量的區域組織相繼成立。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歐盟」,除了歐盟以外還有「非盟」以及「美洲國家組織」也是兩個規模非常大的洲際組織。

這三個洲際組織,都是由本大洲內的國家所組成的。

但作為世界上的第一大洲,亞洲卻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組織出現,這是為啥嘞?

首先我們先要明確,歐洲、非洲、美洲都具有高度相似的文化基礎。

例如歐洲諸國:

一,人種同為白種人。

二,文化也都是繼承自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都屬於西方文化圈。

三,擁有基本一致的宗教信仰和大量共同的歷史。

四,各國經濟聯繫密切,存在大量的共同利益。

如此高度相似的文化和歷史淵源,才是歐盟能夠誕生的基礎。

(歐盟版圖)

與之相對的,美洲和非洲也都一樣。

美洲除了美加兩國外,其他的大多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語言、宗教、文化、歷史都高度一致。美國和加拿大雖然是英語國家,但是美國境內也有大量的西班牙語移民,英語文化和西語文化差距也不是很大,都屬於西方文化圈,交流起來障礙不大。

非洲國家就更不用說了,基本都是西方殖民者建立的。除了北部的阿拉伯國家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是說英語就是說法語。大家的曾經都差不多,都是給人家種地、挖礦的。

然而反觀亞洲,東亞和西亞完全就是兩個星球。

東亞是漢字文化圈,西亞是伊斯蘭文化圈,雖然在歷史上雙方也有交流,但是相比之下,西亞跟歐洲的交流要遠遠多於跟東亞的交流,西亞和東亞的經濟往來也遠沒有跟歐美來的密切。

就像是亞足聯,西亞勢力和東亞勢力不斷爭奪對亞足聯的控制權,這兩撥人的競爭關係是遠大於合作關係,可以說是互相看不順眼。

(亞足聯長期由西亞人把持,這讓東亞人十分不滿)

除了東亞和西亞外,南亞、東南亞、中亞,文化和語言都是自成一派,大家根本不是一個圈子的,沒法硬融。再加之一些歷史糾紛和邊界衝突,亞洲很難整合成一個洲際組織。

不過,由於亞洲面積實在是太大了,其內部還是成立了一些地區性的組織,像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和阿拉伯國家聯盟。

特別是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當初在創建之初就是參照了歐盟的模式,試圖凝聚東南亞各國共同應對外界的經濟和安全挑戰。

(東盟十國,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到今天為止,其成員國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


其實亞洲同盟不是沒有人提出過,包括亞元,亞洲共同市場等等,都有很多理論探索,或者媒體娛樂化的調侃。

其實,如果亞洲至少能夠像歐盟一樣,取消國境邊界,人口能夠跨國自由遷徙自由工作,並且組成共同市場,0關稅……諸如此類,等等,確實令人神往,確實也是亞洲人民的福祉,確實也是標誌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然而,類似歐盟的亞洲同盟的出現,恐怕會比歐洲同盟困難得多,可能性連歐盟的萬分之一幾乎都不會有。

一是,亞洲的民族、文化和宗教背景要遠遠比歐洲複雜得多。歐洲人都是歐羅巴白人,歐盟都是信仰基督教體系,還沒有任何一個非基督教歐盟國家,歐洲的文化都是出自同一歷史根源。

二是,亞洲的發展差距,均衡性也比歐洲差得多。歐盟最發達的國家和最落後的國家人均GDP和收入都不會相距五倍。而亞洲,即便是東亞東南亞這個區域,最落後的朝鮮、蒙古、寮國,和最發達的日本、新加坡、韓國相差恐怕有近百倍,起碼幾十倍。你想想,相距這麼懸殊的不同國家,有可能組成共同市場,共享部分主權嗎?

三是,大國的存在,是亞洲同盟存在的最大障礙。相對於宗教、文化、經濟發展差異等的因素,這些因素至少還可以等待,還可以妥協解決,但是中國的存在是亞洲同盟產生的最不可調和的矛盾。歐盟國家人口最多也不過德國八千萬,另外還有英國法國義大利的五六千萬,西班牙波蘭的三四千萬,大國很少極小國分量也不大。而亞洲,中國14億人口,印度13億人口,有些國家才幾十萬幾百萬人口,如果組成同盟,大國權力如何保障?責任如何承擔?亞洲同盟的投票權如何分配?如果14億人口和十多萬人口的馬爾地夫都是一票,大國肯定不幹。好比中國每個市或者每個省一票,其它國家也肯定不幹。

亞洲同盟,是亞洲人民共同疆域,共同版圖,共同的福利,共同的福祉,各國共同的責任。所以,權力和責任,如何分配,幾乎是一個不可調和妥協的大問題!


國際組織的建立,必然以成員國的同質性為基礎。這種同質性可以是同一民族、共同宗教、共同歷史、類似的文化等等。例如:

1. 歐盟成員國都屬於歐洲文明的範疇,都以希臘羅馬文明為起點,以基督教為共同宗教(雖然可能分為不同支派,如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等),都大致在同一階段進入工業化時期,發育出類似的政治文化、經濟制度。歐盟作為一個經濟一體化機制,還意味著成員國在經濟政策、市場環境,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上達到了一定的趨同性。

2. 阿盟的成員國是阿拉伯國家,基本上是當年阿拉伯帝國的統治區域,信仰伊斯蘭教。

3. 獨聯體實際上是一個負責「分家」的組織,處理蘇聯解體後的相關事務,幫助各國平穩地從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轉變成獨立的主權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原來蘇聯大家庭的成員,都使用俄語,受到俄羅斯文化的強烈影響,在教育制度、經濟體制、基礎設施等方面都與俄羅斯存在極高的相似度。

4. 拉美國家都是伊比利亞制度模式的複製品,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衍生國」、移民國家,或者說都是人造的國家。政治文化、宗教習俗都來自伊比利亞半島,且融合了本土的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文化和血統。

那麼亞洲國家有什麼共同點呢?答案是沒有一個共同點能夠囊括所有亞洲國家,除了「亞洲」這個標籤。亞洲按照文明源流分的話,可以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等幾大板塊;按照宗教分,可以分為伊斯蘭教地區、印度教地區、佛教地區、儒家思想地區扥等;按照發展水平看,日本、韓國、新加坡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中國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其中東部地區已經邁入發達地區門檻;南亞整體貧窮;中東既有石油富國,又有敘戰亂窮國。可以說,亞洲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大洲,除了共享地理概念,別無其他共同點。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亞洲國家按照地區共同點建立了國際組織,如東南亞國家建立了「東盟」,南亞建立了「南盟」,西亞建立了「阿盟」、中亞屬於「獨聯體」。整個亞洲已經建立了基於地區共同屬性的地區組織,在亞洲建立一個國家間組織沒有特彆強的必要性。


世界上有許多經濟政治軍事聯盟,但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洲「亞洲」,卻沒有一個全亞洲的一體化聯盟,這是為什麼呢?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先看看別的組織是出於什麼目的存在的。畢竟如果沒有外因內因,就沒有成立國家間合作組織的動力。首先看目前為止最成功最出名的國家聯盟「歐盟」。(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

歐盟能夠順利一體化離不開歐洲的歷史和現狀。歐洲曾經在法蘭克王國時代幾乎就是一統的國家,雖然其後經歷千年分裂,但是無論文化宗教經歷都有十分密切的聯繫,直到冷戰歐洲面臨兩強挑戰,只能抱團取暖,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歐共體到歐盟歐洲一體化也經過了數十年發展。而且即使是最成功的國家間合作組織,歐洲一體化也面臨挑戰,英國脫歐、東西歐的不平衡都給歐盟帶來不少問題。

(非洲聯盟總部)

非盟、阿盟雖然聽起來跟歐盟差不多,但是這兩個組織都已經名存實亡,取代的是各種小型組織。北約只是單一的軍事集團,是為了對抗蘇俄而建立的,獨聯體則是蘇聯解體後取代蘇聯的一個合作組織,但不斷有國家退出其影響力日漸衰落。拉美議會更是毫無存在感,其本質上是一個拉美國家為了對抗美國成立的一個論壇性質的鬆散組織。

(拉美議會大廈)

亞洲之所以難以建立統一的組織,內因外因都有。首先亞洲太大,各地方宗教文化經濟差異太大,其次各地環境差異太大,西亞遍布沙漠,東南亞遍布雨林,聯繫相對不方便。最後是之前沒有主導性的國家,也就難以形成一個整體。外部主要是域外大國的干預和阻撓。隨著中國崛起美國衰落,亞洲一體化組織迎來了可能(飛鯊)。


中國五千年來從來沒有過盟友,也不需要盟友,我們這個民族從來都是孤軍奮戰,也正因為我們從來都是靠自己,不靠任何人,所有沒有人有資格和我們共同坐在世界之巔的寶座這麼多年,因此我們的文化能夠保存下來,一枝獨秀。

亞洲不可能有亞盟,因為一旦有亞盟的話,肯定是我們中國主導。

你說要是亞洲有亞盟的話,不是中國主導誰能主導,也正因亞盟肯定會是以中國為中心,所以日本第一個不願意,印度第二個不願意,越南第三個不願意,韓國第四個不願意,等等。

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州,就算不把西亞算進入,連南亞都不算進入,那麼只剩東亞了,因為東南亞有個東盟了。

如果就東亞的話才有多少個國家,中國、日本、蒙古、朝鮮半個,韓國半個,日本和韓國是美國人的狗,蒙古是俄羅斯的二狗。朝鮮又和韓國有矛盾,那麼還組什麼亞盟?

其實中國是個大國,一個大國和小國結盟,體量不陪啊,有和沒有根本就沒區別,而且相互之間都有矛盾,領土衝突。

領土衝突一天不解決,就無法結盟,內部矛盾都沒有解決,怎麼可能做到對外一致?

況且中國也不需要和任何人結盟,人口那麼多,軍事力量已經是世界前列,世界政治地位也不錯,經濟實力又強,又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結盟根本沒任何意義啊,打誰?對付誰?沒有目標啊。

要說對付以美國為首北約嗎?不怕啊,朝鮮半島已經干過一次了。一挑十幾個呢

結個盟搞經濟?中國現在和全世界都在做生意啊,需要結盟嗎?

所以實在找不出要結盟的理由,沒有亞盟才是中國強大的象徵,弱者才要抱團取暖,強者從來都是獨來獨往。


【為什麼有歐盟、非盟、阿盟,還有北約、獨聯體、拉美會議,但就是沒有亞盟?】

具體解析:

(一)其實問題里也指出了,歐盟和非盟都是一個大洲的政治經濟合作組織,目前看來,非盟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根本無法和歐盟相比,甚至在世界上的存在感都不強,對於非洲局勢起到的作用也有限。歐盟才是世界國家聯盟典範,聯盟把成員國的方方面面鏈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極具有凝聚力的整體,不過英國脫歐後,歐盟面臨的解體風險也大大的增加。

(二)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個組織事單純的軍事組織,和其他的政經聯盟組織有本質區別,顧名思義是北大西洋沿岸國家共同防務組織,是美蘇冷戰的產物,為了應對蘇聯的擴張,由美國主導建立。蘇聯解體後就變成美國世界軍事霸權的重要一環,布局全世界軍事同盟體系,掌控地區局勢。

(二)阿盟和獨聯體就趨向於文化和宗教信仰相同的國家聯盟。

阿盟全稱阿拉伯國家聯盟,最早(1945年)有埃及、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建立,但經過多次的中東戰爭後,由於主導國家埃及和以色列打成和解,已經差不多名存實亡了,影響力被沙烏地阿拉伯主持建立的歐佩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和海灣合作組織代替。

獨聯體也差不多名存實亡了,獨聯體是蘇聯解體後的產物,由俄羅斯主導,最終在土庫曼、喬治亞、烏克蘭退出獨聯體後基本歇菜。俄羅斯為了不放棄自己的最後一點影響力,建立歐亞經濟聯盟,目前也只有俄羅斯、白羅斯、哈薩克、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五國前蘇聯加盟國加入。

(四)拉美會議其實都算不上一個國家聯盟組織,就是一個論壇性質的國家交流平台,雖然宗旨是促進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團結和一體化,其實和亞太經合組織功能差不多,不過偏向於國家政治層面的合作,主體有一股濃濃的玻利瓦爾主義的味道,其實就是報團取暖共同反對美國,不過大多數都是烏合之眾,根本沒有大氣候,也沒有主導國家。

————————

有以上對於這些國際組織的解析可知道,國家聯盟組織建立並不是按照各大洲地理區域劃分建立的,而且國際組織的性質各有所不同,所以沒有亞洲聯盟就不奇怪了,其一是亞洲這個地理區域太廣闊,地理條件天然阻隔分成好幾個大塊,如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其二亞洲國家之間有類似「亞洲聯盟組織」的功能組織很多,如東南亞聯盟(東盟)、亞投行、阿拉伯聯盟、上合組織等。

亞洲地區的區域廣闊、地理環境的阻隔、文化、宗教等因素複雜性導致真正「亞洲聯盟」建立不起來,不過我們國家可以加把勁。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評論轉發!


首先給這個問題點個贊。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卻是世紀之問。換個說法就是未來是不是亞洲世紀,最近有本比較火的書就是《亞洲世紀的終結》,論調比較悲觀,亞洲世紀還沒開始,怎麼就結束了呢? 亞洲為什麼不能像歐盟一樣呢?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亞洲基本是個地理概念,或者說是自然地理的概念,亞洲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超出了所有的地區。在歷史上,亞洲就是各個大帝國征伐的地方,西亞與歐洲的互動要超過與東亞的互動,所以說,要把自然地理意義上的亞洲變成一個聯盟是非常困難的。歐洲的聯合既有歷史的動力,也是二戰之後的歷史機遇,在冷戰的對峙之下,美國為歐洲提供了安全保障,也推動歐洲國家的和解與合作,所以歐洲出現了很詭異的現象,就是在二戰之後,幾百年戰亂不斷的歐洲一下子消停了。著名地緣政治學家羅伯特·卡根就認為這是歐洲歷史性的衰退。你看,歐洲的聯合以及歐盟從長時段來看的確是歐洲衰落的產物。 亞洲的聯合更多的是在「西方」擠壓之下的產物,或者說在21世紀,「非西方世界」,主要是亞洲國家的崛起,從經濟的功能來說,中東是能源區、東亞是製造業區,能夠形成比較穩定的產業鏈條,只不過金融區主要在美國和歐洲。亞信峰會是就一個重要的節點,亞洲的事情還是由亞洲人來解決,這不僅是說亞洲不需要西方國家的干涉,更是提出了一個亞洲的身份。無論現實距離亞洲認同有多麼遙遠,至少作為一種理念已經提出來了。 在亞洲內部也存在著不同的次區域的組織,最成功的的還是東盟,還有阿盟、海合會、上合組織等等,這些組織都是亞洲聯合的基礎。亞洲的未來還是要靠亞洲大國之間的協調,尤其是中日韓三國,是亞洲經濟的重心,中印俄則是地緣政治上的關鍵棋手,亞洲聯合應該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很難依靠一種工程或者設計來完成,這個自發演變的過程可能是幾代人,甚至更長的時間。


亞洲想要組成聯盟,只有中國才能當得起盟主之職,遺憾的是,中國當前尚不能服眾。

日韓認為中國是一個邪惡的國家。東南亞諸國也只是害怕中國,而不是信任中國。印度只把中國當對手,無意與中國合作。

然而,這些對中國不友好的國家又很難在拋開中國下獨立形成一個有價值的聯盟,畢竟當下,他們聯合起來都沒有中國的體積大。最終結果就是,他們要麼倒向美國,要麼跟中國維持不溫不火的關係。

所以說,根源還是中國無法服眾,無法讓亞洲的小國,弱國們信任中國。


推薦閱讀:

TAG:北約 | 非洲 | 聯合國 | 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