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


現在對於寺廟,每每混為一談,到寺廟裡燒香呀,到寺廟裡許願呀,到寺廟裡敬神呀,到寺廟裡禮佛呀,都可以直接用,合在一處喊,說明寺廟是一個敬神禮佛的去處,同時也是神職人員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但在寺廟發源的最初,卻寺是寺,廟是廟,不但與今天的混同一用有很大區別,就是所指的對象也大相徑庭。東漢劉熙《釋名》一書對寺是這麼解釋的:「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這說明寺是一個治所,一個衙門,是古代官員辦公的場所。

另據《唐書·百官表》說:「漢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為九卿。後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所以,這個九卿辦公治事之地,便都稱為寺,分別叫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太僕寺、大理寺(曾稱廷尉署)、宗正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九卿是官職,寺是衙門。這是西漢時的制度。

寺發展成為佛教的廟宇之稱,是東漢時期的事情。北宋陳彭年、丘雍主修的《大宋重修廣韻》一書載:「漢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東漢時,印度僧人用白馬載來許多經書,當時的皇帝特為印度僧眾建設了高規格的精舍,安置經書,並在此生活講經、譯經,因經書為白馬載來,特將其精捨命名為「白馬寺」,「白馬寺」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後,僧人的住處便叫作寺了。

廟在古代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說文解字注》曰:「尊先祖皃也。尊其先祖而以是儀皃之。」皃即貌,即通過廟可以瞻仰祖宗的容貌,表達懷念和尊敬之情,故也稱「宗廟」。那時,對各級官員建宗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一書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其他擁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度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慢慢與老百姓祭祀的神社混為一談了。老百姓喜歡和崇拜的人,也自發建廟追思祭祀,如對關羽、岳飛便是如何,因而有了關帝廟、岳王廟等等。

到了現代,老百姓一般將禮佛之地或僧眾住所稱為寺,而將道士做功課的地方稱為觀,將尼姑念經的地方稱庵,民間也有將寺稱為廟的說法。不過,在民間和傳統意義上,廟包括寺,而寺不包括廟。


寺與廟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分不清楚,把兩者混淆使用,其實,自古以來,寺與廟本身就是兩回事。看了此文,以後不要再混亂了好吧。

所謂寺,一開始,是指的國家政務機關,各朝代高級官員辦公之所,按職能劃分不同的「寺」。如我國古代三公所居稱「府」,九卿所居稱「寺」秦朝,凡官員任外廷職務的官舍通稱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古代文獻《說文》記「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圖源於網路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西曆67年),佛教開始傳入我國,「寺」開始成為僧人藏經、講佛的場所。隋煬帝大業中曾將其改稱「道場」,到了唐代又復稱「寺」,直至如今,逐漸成為了佛教場所的專用詞,專指佛教道場。其中名寺有少林寺、寒山寺、普陀寺等。這些佛教寺中,是以供奉佛祖、菩薩為主。另外,我國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的場所也稱為「寺」。

廟,起初指朝廷議事之所,亦指宮殿,帝王的宮殿也稱之為「廟堂」或「廊廟」。如「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范仲淹的名句即是此意。同時,古代也將供祭祖先的屋舍統稱「廟」。先秦以後規定,凡有功於國於民的,死後可入廟,享受人們的祭祀禮拜。如禹廟、孔廟(文廟)、關帝廟、岳飛廟等。我們平時所說的廟,只是供奉神鬼人等偶像之用。民間還有奶奶廟等。

原是供奉祖宗

△文廟祭孔|圖源於網路

祠,主要是為祖先或賢人偉人而建。相當於紀念堂。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據《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

△陝西張載祠|圖源於網路

觀,古時為觀天象所用。取「觀星望月」之意,常建於山頂。因古代宮闕兩旁的望樓稱「觀」,西漢帝王對道家極為推崇,把其廟宇稱為「觀」。所以,自漢以來,「觀」一直是道教宣道之所,如北京白雲觀、武漢長春觀等。唐宋時期,道教又受到皇帝的尊崇,因而修建了非常多的道觀。其中規模巨大、或者由皇家興建的,被稱為「宮」。道教建築在此時發展到了其頂峰時期,後來道教場所便被統稱為「宮觀」,西安八仙宮便是由皇家敕建。

△八仙宮|圖源於網路

庵的本義是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指居住簡陋的廳堂。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比丘尼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一般為佛道兩教規模較小的場所。

△草庵|圖源於網路

我國現存比較著名寺廟簡要介紹,供君賞玩:

一: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老城東約幾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間,是佛教傳入我國內地興建的第一座寺院。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白馬寺內的齊雲塔,中原第一座比丘尼道場是白馬寺內的齊雲塔院,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的梵文佛經收藏於白馬寺,他是中國最早的譯經道場,中國的第一個漢人和尚在這裡受戒,正是這些第一使得白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二:大昭寺———— 大昭寺坐落在拉薩市舊城中心八角街,始建於公元647年。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聖殿,藏漢民族團結友好的印證。傳說,在建寺之前,文成公主運用陰陽、五行,推測出西藏的地形似一仰卧的魔女,拉薩卧塘湖恰為魔女的心臟,在此填湖建寺才能驅魔。大昭寺座當時是兩層船形神廟,後經歷代多次增修擴建,形成今天佔地25100平方米的大型建築群。三: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陝西寶雞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因安置佛指舍利而馳名。據佛教內典記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印度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送舍利於南閻浮提,凡得舍利處皆建塔供養,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法門寺因塔而置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稱「成實道場」;唐初改名法門寺。元魏和隋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24院,建築宏偉壯觀,襟帶八川之秀氣,寶塔高聳入雲與與太白之群峰對峙。宋代也曾經恢復到最大規模。原塔俗稱「聖冢」,唐貞觀年間改建為四級木塔,又稱護國真身寶塔。明代隆慶三年(1569)木塔崩毀,萬曆七年(1579)至萬曆三十七年建成十三級八面磚塔,高47米,建造精工,極為壯麗,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朱子橋將軍曾捐資補修。1981年8月24日因淫雨而崩塌。

四: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古稱解梁,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66600餘平方米,內外古柏蒼翠,百花爭艷。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解州東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原籍,故解州關帝廟為武廟之祖。

五:晉祠 ————晉祠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這裡殿宇、亭台、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 關於晉祠的故事,說來話長,據《史紀?晉世家》的紀載,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誦封同母弟叔虞於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後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的創建年代,現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經注》,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坐時的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梁都已俱備了。由此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幾百年了。

六:孔廟————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色彩、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建築群。孔廟是中國歷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始建於孔子逝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不過當時孔廟的規模很小,只有廟屋三間。至漢代(公元前206-220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思想開始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歷代統治者各取所需,對孔子思想進行改造,將孔子奉為 「至聖先師」,皇帝們或派官員或親去孔廟祭祀,清代(公元1644-1911年)乾隆皇帝就曾八次到過孔廟拜謁,孔廟的規模也一天天擴大。

七:拉卜楞寺————拉卜楞寺,全名為「甘丹謝知達爾吉扎西伊蘇奇委琅」,意為「兜率天宮講修宏揚吉祥右旋洲」,簡稱「拉章(佛宮,拉卜楞即為轉音)扎西奇」,又因拉卜楞寺寺主第一世嘉木樣曾經學經於拉薩哲蚌寺扎西郭芒扎倉,並出任過該扎倉堪布,所以康藏地區的藏族習慣上稱拉卜楞寺為「安多扎西郭芒」(意為安多地區的吉祥多門院)。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城西,座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橫卧,東南山似松林蒼翠,大夏河自西向東北蜿蜓而流,呈右旋海螺狀,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聖地。1709的第一世嘉木樣受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前首旗貝勒察汗丹津之請,返回故里在此風光宜人之地建寺,歷經280多年的修建、擴充,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六大扎倉(學院)、四十八座佛殿和囊欠(活佛住所)、五百多座僧院的龐大建築群,在安多地區有「衛藏第二」之稱。1961年,拉卜楞寺被甘肅省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2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這數次撥款維修。

八:少林寺———— 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嵩山西麓。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少林寺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嵩山在登封縣境內,屬伏牛山脈,東西綿亘近百公里,為我國五嶽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東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為少室山,有望洛、羅漢、缽盂等36峰,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像橫卧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後建有72座寺院。這裡有中國最古老的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禪宗寺院嵩山少林寺,規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觀星台,最有史料價值的漢三闕(太室、少室、啟母闕),規模宏偉的中嶽廟,古樸雅緻的嵩陽書院,蒼翠清幽的大法王寺等。

九:塔爾寺————塔爾寺位於湟中縣魯沙爾鎮,距西寧40公里。始建於明嘉慶三十九年,佔地600多畝,由山門、花寺、小金瓦殿、大金瓦殿、大經堂、九間殿、班禪行宮,僧舍等漢藏建築風格相結合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幾百年的歷史積累,塔爾寺文物極為豐富。寺院的堆綉、壁畫、酥油花被譽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每年農曆正月十四至十五、四月十四至十五、六月初七隻初八、九月二十二至二十三舉行四次全寺性的祈願大法會活動,人稱「四大觀經」。

十:懸空寺————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山西恆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其設計思想真絕,其建築藝術真高。懸空寺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樑,寺的一部分建築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樑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岩石作為它的基礎。遊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樑,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遊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得住這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現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樑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嘆和敬佩了。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約1400年。歷代都重修,但原來的結構都沒有改變。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

昆明著名寺廟---筇竹寺筇竹寺是雲南昆明市的一處名勝,坐落在昆明西北郊玉案山上,距城區12公里。該寺以環境清幽在大雄寶殿的角上有一塊元朝延右三年立的聖旨,其內容為敕封該寺住持玄堅為「頭和尚」要求官員軍民予以保護,並賜存《大藏經》。但是,現在的筇竹寺之所以出名,並吸引大量中外遊客,卻是由於寺內保存著被認為是五彩泥塑藝術珍品的五百羅漢彩塑。

另還有:隋天台國清寺、韶關南華寺、福建蒲田廣化寺、西湖靈隱寺、鎮江金山寺、峨嵋山萬年寺、報國寺、廣州六榕寺、廈門湧泉寺、昆明華亭寺、武漢歸元寺、蘇州寒山寺......均為一方之勝。江西龍虎山、成都青城山、廣東羅浮山、湖北武當山則道教廟觀比較多。


古代中國的每一宗都活動都有自己的專稱,比如寺,寺院;廟,廟宇;祠,祠堂;觀,道觀;庵,女修;等等,由於「寺」和「廟」代表了大部分宗教場所,所以後世通常把「寺廟」合稱,來泛指中國的宗教活動場所,也稱為「寺廟文化」,英文單詞temple,也直接翻譯成寺廟,未把兩者區分,寺廟組合詞使用越來越多。

圖為距今1900多年的洛陽白馬寺 ,面積4萬平方米,是中國佛教的「祖庭」。

其實「寺」和「廟」是有嚴格區分的,並且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寺,在許慎《說文解字》里記載:寺,廷也,有法度者。寺最早的秦朝的政府機關,稱為寺人,掌管宮廷外交、祭祀等事宜,《後漢書·宦者傳序》記載,閹人守中門之禁,寺人掌女宮之戒,由此看出寺人由宮廷女性擔任的,後來「寺」衍化成「侍」。

南京棲霞寺,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建於南北朝,2.7萬平方米,有中國最大的舍利塔,在佛教內地位顯赫。

秦朝時實行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辦公的地點稱為府,九卿辦公地點稱為寺,比如太常寺、大理寺、鴻臚寺等,所以寺的用法逐漸廣泛,到了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當時鴻臚寺在洛陽替佛教僧人建場所,遂以「寺」來命名,這就是中國第一所佛教白馬寺,用寺來給佛教冠名開了先例,以後佛教的場所均以寺命名,外來的伊斯蘭教稱清真寺,基督教也稱景教寺,至此「寺」成為了宗教活動的泛稱。

圖為孔子故里曲阜孔廟,佔地14萬平方米,是全國最大規模的孔廟,也是中國四大文廟之首。

而廟,在許慎《說文解字》里記載:廟,尊先祖貌也。可知廟是古人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帝死後上的「廟號」也是由此延伸,比如皇帝太廟、台灣的媽祖廟、孔廟、文廟、伏羲廟等;而古人祭祀除祖先外,還有被古人追思的名人廟宇,比如張良廟、岳飛廟、孟姜女廟、屈原廟等。明清時期,寺廟之間明顯劃分的是,有僧眾即為寺,無僧眾即為廟。

圖為佛山祖廟,始建於北宋時期,最早供奉著治水之神北帝,明朝時成為官方祭祀之地,現為佛山祖廟博物館,佔地3萬平方米。

另外,中國本土的傳統宗教道教的棲息之地稱為觀,唐朝時尊道教之祖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朝時又加封,各地興建了許多宮和殿,因為道教尊的神非常多,除了三清玉帝外,還有各種繁雜神,比如土地神、葯神、瘟神、蠶神、門神什麼的,而祭祀神的建築統稱為廟,所以跟道教有關的,比如玉皇廟、西嶽廟、真武廟、城隍廟等,所以也有按佛教為寺,道教為廟的方法來劃分,但進入20世紀以後,現代人把宗教一類需要祭祀各種神靈建築,混稱寺廟。


寺廟現在是當作一個詞來使用的,通常泛指佛教寺院建築。但實際上,在古時候,寺與廟是完全分離的,在功用和意義上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寺」最初的含義與演變

「寺」與「侍」相通,最早是指皇帝之下的最高辦事機構,也就是朝廷官員用來辦公的地方。比如大理寺、太常寺。大理寺是掌管朝廷刑獄案件的機構,而太常寺是掌管朝廷宗廟禮儀的機構。

西漢時期,「三公九卿」中的「卿」的辦公地點就叫「寺」。到了東漢時期,寺與佛教便產生了聯繫。據說在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劉庄派使者前往西域求佛像及佛經,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高僧來洛陽。

為了迎接高僧和佛經的到來,漢明帝在洛陽修建一處專門禮佛的場所,取名叫做「白馬寺」。從此,「寺」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白馬寺也成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完成了我國最早佛經《四十二章經》的翻譯。

「寺」在梵語中的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後來僧人的居住地都被稱為寺了。但寺作為朝廷的辦公機構並沒有被立即棄用,像大理寺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到清後期。

「廟」最初的含義與演變

「廟」的出現要早於「寺」,廟最初是指祭祀祖宗的地方。帝王用來祭祀祖先的家廟被稱為「太廟」,古時有官爵的人都可按規制建立家廟。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如天子為七廟,卿為五廟,大夫為三廟,士為一廟,而庶人則無廟。

在漢代以後,廟逐漸與供奉神靈的土地廟等融合在一起,變成了陰曹地府管理江河、城池的神社。廟除了作為祭祀鬼神的場所,還被賦予了敕封、追謚文臣武將的功能,比如我們常說的孔廟、關帝廟等,廟的功能被擴大化。

還有一些是民間祭祀神靈用的廟,比如佑護城池的城隍廟、求財的財神廟等等,都屬於此種類型。隨著佛教的傳入,後來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我們一般將佛教的寺院稱為寺或佛寺,而將道教的建築稱為觀。寺院則有時被慣稱為廟。

總之,古時候的「寺」與「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現在的概念依然不同。但二者的含義早已發生了演變,現在的「寺」是指佛教場所的代名詞,變成了人們專門禮佛的地方。而「廟」也由祭祖的功能演變成專指祀奉各路大「神」或者先賢的地方,比如我們熟知的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孔廟等等。「寺」與「廟」放在一起,又演變出了專指寺院的這種特定含義。


「寺」和「廟」,雖然現在統稱寺廟,實際上是兩個內涵差異很大的詞語。

先說寺。寺除了漢代時曾用作國家機關的名稱,諸如大理寺、鴻臚寺等之外,自佛教傳入之後,一般就指有僧人或尼姑居住、安置佛像、修行佛法、舉行佛事的建築,總之,只是跟佛教有關。全國範圍內,著名的寺院不勝枚舉,僅上海一地,比較有歷史的,有靜安寺、龍華寺、玉佛寺等等,南宋宋寧宗時實行五山十剎制度,五山最高,分別是餘杭徑山寺、錢塘靈隱寺、凈慈寺,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這些都是當年著名的禪寺。寺院的格局,也一直有所變化,最初以塔為主,配有金堂和講堂,宋以後,特別是禪寺,逐漸演變為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建築的中軸線格局。我這裡頻頻使用了「寺院」這個詞語,確實,無論是寺還是院,都是佛教的建築,在中國,稱為「院」的佛教寺院留下來的不太多,比較著名的有文殊院等。一般都有偶像,即佛像。換句話說,寺院原本是從印度傳來的佛教系統的建築,與中國本土原有的信仰體系無關。

鑒真和尚在日本奈良建造的唐招提寺的金堂

上海的龍華寺

至於「廟」,最初是祭祀太祖或皇家的建築,後來對一些歷史上實有其人、他們的事迹往往為人們所長期歌頌的人物,為了表示人們的敬仰之心,為他們建起了廟,除了太廟之類之外,一般人們所熟悉的有關帝廟、孔廟、媽祖廟、城隍廟(城隍老爺一般都是對當地有重大貢獻的實際人物)等,原本與佛教是毫無關係的,不過日久月長,廟裡供奉紀念的人物,也成了半人半神了,彷彿有祥雲繚繞,成了另外一個世界,這是後來的演變。不過不管如何,它與寺院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系統。它源於中國的本土信仰。

上海嘉定的孔廟

還有一些實際的傑出人物,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建立了祠堂,一般被稱為某某祠,這在各地都有。

濟南大明湖畔的鐵公祠

至於「觀」和「宮」,一般屬於道教系統,供奉的是三個天尊,著名的有青羊宮、玄妙觀等,也是中國的本土信仰,這裡就不說了。


「寺」和「廟」不僅有區別,而且區別是非常大。

寺廟現在是一般是同時使用。寺、廟是祭祀人員居住的場所,歷史上這樣的建築很多。

1、寺的來源和發展

最早「寺」是指官員辦公的地方。《說文》中說「廷也」,就是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就被稱作「寺」了。比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構,而太常寺是還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

「寺」在古文中做「侍」解。《經典釋文》中有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到了西漢代,有了「九寺」、「九卿」的說法。西漢建立了「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叫做「府」,而高級行政長官「卿」是在「寺」裡面辦公的。「卿」們掌管著錢糧、刑獄、保衛、禮儀、珍寶等多個事務。

比如說,鴻臚卿掌管的就是傳達皇命、應對賓客。那麼換言之他的官署辦公地點就相應的叫做鴻臚寺。

到了東漢的時候,寺開始作為佛教的寺院。傳說在永平年間,漢明帝時期有天竺僧人用白馬駝來40多卷經書。漢明帝為天竺僧人建了規格比較高的住處以弘揚佛法,取名「白馬寺」。再到後來為僧人所建的住處都叫做寺了。

在梵語中「寺」是僧伽藍摩,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就越來越少了,變成了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了。

不過有時候還是用寺作為官署名稱。比如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為大理院。但是這個在人們心理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在人們心中寺早已經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2、廟的來源和發展

「廟」比「寺」出現的更早。一開始的時候,廟是指帝王、貴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宮室。其實一開始古人是把廟當做貌的諧音,他們覺得在這可以看見先祖的容貌。這從《說文》中可以看出:「廟,尊祖先貌也。」

根據西周祭祀制度可以看出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 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基本只做宗廟。

到了秦漢時期,廟就不僅僅做宗廟了,廟祭祀的對象開始擴大。規定凡是有功於國的人都也可以進入廟,比如關帝廟、岳飛廟、孔廟等等。

人們在廟中祭祀的有歷史上的功臣、烈士、偉人,一方面追思他們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

3、供奉對象不同

所以到現在為止,「寺」是專指佛教的場所,變成了專門祀奉的是「佛」,比如如來佛、觀世音等超然於世的佛。人們到寺里祈求是精神空靈的追求。

「廟」一般指廟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說是已經去世的聖賢,比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孔廟、關帝廟等等。去廟裡一般是表達人們對忠孝、信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承載強烈的精神寄託。

結語:

寺和廟,它們的區別在於等級不一樣,一個是官辦,一個是民辦。中國曆來是等級秩序森嚴的國家,寺是官辦,屬於中國級別很高的建築物,寺的配套設施是殿,如大雄寶殿,天王殿等等,而殿是什麼?殿是皇帝居住的宮殿,受過皇家官方認可的才可以建築。

廟是民辦居多,廟裡面可以供奉神仙佛祖,可以供奉山神、土地、龍王這些等級比較低的神袛;也可以供奉孔子、孟子、關羽、岳飛這樣的聖人;還可以供奉自己的祖先父母。例如宗族祠廟,只有先人的牌位畫像等。"


寺,就看字,上面是一個土字,這個與建築有關,下面一個寸字,這個跟法度有關,所以《說文》裡面這樣解釋「寺」字:寺,有法度者也。《廣雅》這樣解釋:寺,官也。《三蒼》與《一切經音義》都這樣解釋,寺,官舍也。

可以看出,寺的意思,就是朝廷各部門的辦公地點,比如五寺中,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判決的,相當於最高法院,太常寺負責祭祀事務的,光祿寺負責宮廷食膳的,太僕寺負責車馬出行的,鴻臚寺負責外賓與禮儀的。

在漢明帝的時候,佛教傳入,因為是經書是用白馬駝來的,所以就在洛陽建造了白馬寺,用來放置這些經書,還有供這些僧人居住,所以佛教場所,用來修行或者是弘揚佛法的住所,都被稱做是寺,比如少林寺,靈隱寺,金山寺,寒山寺,普陀寺。

其他宗教講經的地方,也有稱為寺。

佛教一些場所也有叫廟的,這時候的區別就是,寺比較大,廟比較小,可能就生活幾個,所以才有廟小容不下大佛的說法,當然這種是婉拒的說法就是了,但也可以看出廟小而寺大。

我們再來看廟,廟最開始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地方,比如太廟,或者一些家廟,後來廟主要用來祭祀各種人神鬼怪,比如關羽廟,孔子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財神廟,龍王廟,各種各樣的。

而道教的場所叫做觀和宮,因為道教有觀天觀星觀月,還有觀自的說法,比較著名的道觀就有白雲觀,龍虎山正一觀,真武道觀,天后宮,八仙宮。

另外還有庵,是指小草屋,後來很多文人,為了彰顯自己的淡泊名利,簡樸節儉,就將自己的書房或者住處,稱之為庵,有草堂的意思,再後來,就特指尼姑住的地方了,也叫尼姑庵。


「寺」和「廟」是不同的,萬不可混為一談。

「廟」是古代祭祀的地方,如皇家的太廟。

「寺」是古代行政中心,如大理寺。注意:著名的白馬寺,是第一座佛寺,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但它最早是行政機構,負責漢譯佛典,《四十二章經》曾在此譯出。

另外,「寺」的本義是宦官和官吏的辦公場所。「寺」從「侍」演變而來,如《經典釋文》中:「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秦漢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對應「府」,九卿的官署對應「寺」。

隋唐後,「寺」作為行政機構越來越少,逐漸演變成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寺」和「廟」本來就有其各自的含義,只不過是在指稱佛教建築時才有共同的意思。

寺,有表示指代僧眾供佛處所的意思。比如少林寺、古雞鳴寺。廟裡供奉的不只是神佛,還有祖宗或是古聖先賢。比如宗廟是供祖先的,孔廟則是供聖人孔夫子的。

下圖北京孔廟

如果都是指供神佛之處,「寺」的稱呼更正式,「廟」的稱呼則比較口語化。比如「廟小容不下大菩薩」之類的口語,肯定不會說成「寺小容不下大菩薩」。少林寺,也不會叫成少林廟。

下圖北京歷代帝王廟,這個屬宗廟

此外,「寺」還指古代的官署,比如鴻臚寺、大理寺、太常寺。「廟」在建築上專指王宮的前殿、朝堂。比如范仲淹《岳陽樓記》里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廟堂」就是用宮廷中的建築來指代朝廷。還有比如說《孫子兵法》里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這裡說的意思是謀定而後動。實際上本意是說在上古三代,凡遇戰事而先告於祖廟,議於廟堂,在廟堂占卜。春秋時期《左傳》里寫戰前發放兵器也在宗廟。後來就演變為戰前的集思廣議,多方謀劃。

下圖南京古雞鳴寺,屬於寺廟,供佛。

古代的宮廷服務的宦官也叫「寺人」,「寺」通「侍」。

封建時代皇帝死了有廟號,因為要供奉於宗廟中。比如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廟號「太祖」(司馬遷始稱「高祖」)。


寺廟現在是一般是同時使用。寺、廟是祭祀人員居住的場所,歷史上這樣的建築很多。幾乎每個縣每個村都會有。

現在國家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以及他相關設施佔到了一半,現在寺廟已經合用是佛教寺院的泛稱。

其實寺和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1、寺的來源和發展

最早「寺」是指官員辦公的地方。《說文》中說「廷也」,就是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就被稱作「寺」了。比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構,而太常寺是還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

「寺」在古文中做「侍」解。《經典釋文》中有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到了西漢代,有了「九寺」、「九卿」的說法。西漢建立了「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叫做「府」,而高級行政長官「卿」是在「寺」裡面辦公的。「卿」們掌管著錢糧、刑獄、保衛、禮儀、珍寶等多個事務。比如說,鴻臚卿掌管的就是傳達皇命、應對賓客。那麼換言之他的官署辦公地點就相應的叫做鴻臚寺。

到了東漢的時候,寺開始作為佛教的寺院。傳說在永平年間,漢明帝時期有天竺僧人用白馬駝來40多卷經書。漢明帝為天竺僧人建了規格比較高的住處以弘揚佛法,取名「白馬寺」。再到後來為僧人所建的住處都叫做寺了。

在梵語中「寺」是僧伽藍摩,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就越來越少了,變成了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了。不過有時候還是用寺作為官署名稱。比如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為大理院。但是這個在人們心理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在人們心中寺早已經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2、廟的來源和發展

「廟」比「寺」出現的更早。一開始的時候,廟是指帝王、貴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宮室。其實一開始古人是把廟當做貌的諧音,他們覺得在這可以看見先祖的容貌。這從《說文》中可以看出:「廟,尊祖先貌也。」

根據西周祭祀制度可以看出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 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基本只做宗廟。

到了秦漢時期,廟就不僅僅做宗廟了,廟祭祀的對象開始擴大。規定凡是有功於國的人都也可以進入廟,比如關帝廟、岳飛廟、孔廟等等。

人們在廟中祭祀的有歷史上的功臣、烈士、偉人,一方面追思他們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

3、供奉對象不同

所以到現在為止,「寺」是專指佛教的場所,變成了專門祀奉的是「佛」,比如如來佛、觀世音等超然於世的佛。人們到寺里祈求是精神空靈的追求。

「廟」一般指廟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說是已經去世的聖賢,比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孔廟、關帝廟等等。去廟裡一般是表達人們對忠孝、信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承載強烈的精神寄託。

綜上所述就是寺和廟的區別!喜歡的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