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齊國和魯國誰的影響力大?


論文化、思想影響,魯國因為有孔子、孟子等,對後世的影響自然大於齊國。這一點,不少人分析過了。

答主要說的是,如果從對山東經濟發展的影響看,齊國卻遠大於魯國。

大家都知道,作為經濟大省的山東,青島、煙台、濟南、威海、濰坊等的經濟發展是不錯的,特別是沿海地區,比較富足。

但濟寧、臨沂、菏澤等一些地方,相對來說,經濟要落後。

而這兩部分,從古代地域劃分看,前者正好是齊國範圍,而後者大體是魯國範圍。

說起這兩部分的差異,其實早在多年前就已形成。

讀有關齊國、魯國歷史的記載,我們會發現:山東沿海、內地的差距,簡直可以說早在3000年前就已註定。

先看《史記·魯周公世家》的一段記載——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

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

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上文以白話簡單翻譯就是:

魯國第一代君主伯禽到魯,看啥都不順眼,花了三年時間,把一切按自己的習慣改到按部就班;

齊國第一代君主姜子牙下馬伊始即簡政放權、入鄉隨俗,喀喀喀幾下全部搞定。

周公聽說了,感嘆:將來魯國肯定干不過齊國!

齊、魯之別,歷來多闡釋,但無如上述記載更生動準確、一針見血且直追源頭者——其第一代君主的個性即截然不同,齊之姜太公知變通、適應性強,而魯之伯禽認死理、觀念守舊。

「越王好勇,民多輕死;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君主風格歷來對一片區域的影響至為深遠。

齊、魯之別自第一代君主形成,逐漸根深蒂固,歷經數千年傳承,綿延至今無大變。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評判兩種風格孰優孰劣,齊知變得發展,魯守禮得文化,你能說哪種更好哪種更偉大?你能說誰的影響更大?

「(姜太公)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此後齊桓公率領齊國上下第一個成就春秋霸業,自然了不起;

但韓宣子說「周禮盡在魯矣」,這不也很了不起嗎?!

齊、魯之別是「變」與「守」之別,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別,而且這種區別是穿越時空的。

以誰強誰弱分,不合適也沒必要。


魯國的影響力大。

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周禮盡在魯。

武王建立周之後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之左近為邶國、鄘國、衛國以監管殷。

武王去世之後,成王繼位、周公攝政。這時人心不穩,武庚聯合三監又拉攏東夷殷商舊勢力的奄、蒲姑等國發動大規模叛亂。

周公平三監之亂後又東征伐奄與蒲姑國。平亂之後成王重新封周公於奄舊地為魯國;封太公望於蒲姑舊地為齊國。

周公的地位與眾不同。成王繼位時年幼,周公為太保行攝政之權幫助成王治理國家。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周立樂制國的基礎,這是周與商非常不同之處。周公在宗周輔佐成王,不能就國,周公長子伯禽為第一代魯國國君。因為周公的功勞,成王特許魯國世代以天子禮樂祭祀周公。這也註定了魯國作為周公封國與別的諸侯國的區別。魯國的影響力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魯史「春秋」。春秋時期各國都有自己的史書,魯國的史書名字就叫《春秋》。「三傳」解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以不同的角度和觀點記述解讀了魯國的史書《春秋》,讓後人對「春秋」所記述的這個時代有了完整全面的了解。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時代就叫作「春秋」。《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到魯哀公十二代魯國諸侯一共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歷史。

魯國有影響力的第三個原因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人。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可以說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至今全國各地很多城市還保留有孔廟。當然,孔廟之宗在魯國舊地山東曲阜。

魯國所在地屬現在山東。從現在行政區域劃分來看,山東在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不只有魯國,而山東現在的簡稱還是「魯」。


齊國影響力大於魯國,但是在後世,孔子影響力大於齊國。

齊國與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封幫建國後產生的,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地,魯國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兩人在當時都是周朝最上層的大臣,差別不大。而在後世,姜太公被奉入武廟,周公創禮儀,兩人都被後人敬仰。

到了東周時期,春秋戰國紛爭不斷,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又先後吞併周邊不少小國,國力遠遠強於魯國。在兩國之間的多次爭端之中,魯國多數時間是處於下風的。

在秦滅六國之前,魯國就已經被南方的楚國滅國,而齊王,則與秦王並稱東西二帝,對周邊諸國有很大的影響力,齊國也是六國中最後一個被滅國的。

在秦末群雄逐鹿之時,齊國再一次被建立起來,而魯國則沒有。楚漢爭霸之後,漢高祖劉邦將長子劉肥封為齊王,佔地眾多,成為西漢初年東方第一大國。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在北方與南方都建立了齊國,歷史上將其稱為北齊和南齊。

之後的歷代封建王朝中,齊王一般都是皇帝比較親近的親屬、親信的封號,與秦王、晉王、燕王等封號為皇帝較重視的封號,而魯王則為一般封號。

可以說,在封建朝代,齊國的影響力一直大於魯國。

但是,在對後世的影響力方面,齊國卻又被一個魯國人--孔子打敗了。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之時,儒家學說雖然也是顯學,但是也有法家學說、墨家學說等可以與之抗衡。可是,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正式被確立為受到封建王朝認可的統治思想,孔子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在不斷攀升,從西漢的褒成宣尼公,到唐代的文宣王,再到明清時期的至聖先師,孔子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繼而帶動了魯國的影響力上升,後來山東的簡稱也是魯,而不是齊。


這個問題從幾方面來看比較可觀:

一、齊、魯兩國歷史沿革:

周公封魯,姜太公封齊,兩人同為周王重臣,恩寵不分伯仲。硬要說親疏,周公是天子至親,血脈相承,有紅色基因。但封魯時國君已是周公之子伯禽,與周天子親授靖邊大權的姜太公相比,紅二代PK開國元老,實力稍弱。況且周天子分封后逐漸勢弱,諸侯對天子尚且不敬,況天子旁親乎。

從當時兩國的政治地位也能得出這個結論,齊國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曾與秦共稱帝,綜合國力較之於魯國不可同日而語,歷史上齊恆公、齊威王、齊宣王多次攻魯,雖然互有勝負,但秦強魯弱是當時時代的實情。

二、齊魯兩國文化趨同:

魯國之幸在於出了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儒家一出,百家哀鳴,誰與爭鋒。這個對統治階級太好用了,後來才有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可以說孔子一人而興魯,歷朝歷代聖人之地未受戰亂禍患,齊魯也逐漸聯繫起來。起初是國家的概念,後來是文化的概念,代表了所屬地緣。不能否認的是儒家文化締造了中國的歷史,但這是孔子之功,還是魯國的影響力,大家自有公斷。

三、現代的地緣概念:

現代人的概念里,山東就是齊魯大地,山東人也以齊魯兒女而驕傲,先聖之邦,禮儀之地。山東區劃大部分為齊國之地,至於簡稱為魯,其實與兩國影響力已無關係,歷朝歷代文獻中有稱齊,有稱魯,不過是使用習慣而已,相較而言稱齊更多。

硬要做個結論:現代人知齊、知聖人多矣,而不知有魯。


魯國是孔子的誕生地,山東簡稱為「魯」,魯國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從魯國孔子輸送!在古代齊國的影響力也不小,齊國為了招募人才還設立了稷下學宮,戰國初期的孟子在稷下學宮帶了30多年。不過在當代來講,魯國的影響力要大,比較孔子再次出生,而齊國只是過去式。


推薦閱讀:

TAG:春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