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說「奶奶帶孩子帶的再好,也沒有人家媽親」你怎麼看?


哈哈哈,這個估計不會在我們家發生吧!因為從結婚到現在,公公婆婆把我這個兒媳照顧的跟他們獨生兒子一樣,照顧的無微不至。在家裡我只能搶著洗碗了,才能顯示出我不至於懶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樣子。尤其是懷孕這6個多月來,作為新生兒准媽媽的我真的是一點經驗都沒有,都是婆婆忙裡忙外,看各種論壇和帖子,再跟我講孕婦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什麼。然後新生寶寶的衣服,衣櫃還有寶寶床等,都是婆婆跟公公一起,在淘寶上去張羅著買。貌似我現在除了肚子一天天地長大,每天還是跟之前一樣上班下班,平時在公司附近吃飯,周末回婆婆家都是一大桌好吃好喝的等著。真的感覺比在自己家裡還輕鬆。

早兩個月,老公有說,要不要請月嫂?公公婆婆就主動請纓說,我們就是月嫂呀!哈哈不過婆婆又補了一句,不過還是看你們咯,我們打下手也是可以的。

其實一直以來真的都很感恩老公一家對我的照顧。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一直以來都只有一個兒子,現在有兒媳了,就多了個女兒,有啥好偏心的。所以我的爸爸媽媽也經常跟我說,遇上這樣好脾氣的公婆也是我的福氣。在別人家畢竟不像在自己家,還是要懂得尊老愛幼,多做家務幫忙,多關心理解老人。不要像在自己家那麼任性。嗯,確實是,都是一家人,大家有困難相互幫忙,相互關心愛護,這多好呀。

作為新生兒准媽媽的我,對很多東西也都不懂,婆婆他們也是跟我一起學習進步。他們並不仰仗之前的老一輩的帶娃經驗,經常跟我一起探討相關的育兒問題,有看到不錯的文章和帖子也都會分享到我們一家的群里。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以後關於帶寶寶,他們就是我和老公的生活助理,會在旁邊打下手,幫忙。但是最主要的教育理念和育兒心經,我和老公還是主力。現在連我老公也是半個育兒學習者了。

相信以後,寶寶出生以後,有了公公婆婆的幫忙,我們這新手爸媽也會慢慢上手的。


「奶奶帶孩子帶的再好,也沒有人家媽親」,這句話聽上去是那麼熟悉,小時候奶奶也曾對我說過這樣類似的話,「你媽媽打你,你也說你媽好。」平常帶孩子出去,在小區里也能聽到一些看孩子的奶奶這樣說,「你怎麼疼孩子,他還是和他媽親,有什麼好吃的給他媽留著。」

首先,孩子與父母更親近,這是理所當然的,尤其是孩子與媽媽之間,可能會更親近一些,我總覺得男人當爸爸,是從孩子出生後啼哭的那一刻開始的,而女人當媽媽,則從懷孕開始的,因為從懷孕開始,媽媽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變化,孩子也能感受到媽媽的情緒變化,和媽媽同呼吸共命運。

那麼,奶奶說這句話,有沒有感到她醋意十足呢?她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很多,應該得到兒子兒媳乃至孫子孫女的認可,所以,我們要對老人好一點,時常給老人一些小恩小惠,並鼓勵孩子多對奶奶說「我愛你」,平時吃飯、吃水果,都要讓孩子先給奶奶拿一些,這樣老人就會高興了,自然不會再吃醋了哦,大家覺得我說得對嗎?


關於最親的撫養人的問題,相信許多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都有這樣的感悟,自己在家幫忙照顧孩子的時候,孩子特別聽話,跟自己很親,但是爸爸媽媽一下班回家,寶寶就會「背叛」,認為爸爸媽媽是最好的,甚至白天能做得很好的事(比如乖乖吃飯),在爸媽下班以後也做不到了。所以奶奶可能會感慨說「奶奶帶孩子帶得再好,也沒有人家媽親」。

這件事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對自己的撫養人進行排序,這種排序可能是無意識的。有的寶寶會口頭說我第一喜歡誰、第二喜歡誰,這個順序會變動,這不是我們說的排序,真正的排序是在寶寶心裡的排序,這個排序其實也就是與撫養人的親疏關係,寶寶內心裡對於誰能滿足我的需求,誰能幫我解決問題,我和誰在一起最快樂等問題有一個評價,一般意義上,母親都排在第一名的位置。這個排序的意義在於指示當孩子遇到了問題該向誰尋求幫助,如果只有第三順序的撫養人在那就聽第三順序撫養人的話,但是如果第一順序的撫養人在,那麼第二、第三順序撫養人的「魅力」都會消失,我只跟最親的人在一起。

許多「第三順序撫養人」(爺爺奶奶)不理解,為啥我白天跟我在一起的時間長,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只有晚上,但是孩子還是跟媽媽最親。這是因為從寶寶誕生到3歲這段時間跟媽媽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形成了安全感、信賴感,媽媽能夠提供給孩子的愛更多,也更無私,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年輕的爸爸媽媽相比於年紀相對大一些爺爺奶奶,孩子都會更喜歡在爸爸媽媽帶領下認識的世界,因為更有趣,更刺激,更舒適。比如許多媽媽帶著寶寶拍小視頻,把寶寶打扮成動漫角色,爸爸會帶著寶寶玩滑雪、游泳,這些都是隔輩代養人很難做到的。

如果是在家庭中遇到了這樣「傷心」的奶奶,爸爸媽媽不用想太多,可能只是奶奶的感慨,多和奶奶溝通,了解奶奶的想法,給奶奶足夠的關注,對應問題找解決方法,並且奶奶不是第一次做父母,只是大環境發生變化,在對孫子、孫女的教育上不容易適應,而且大家都是為了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所以有共同的目標,矛盾都是可以調解的。

了解更多科學系統的育兒知識,請關注「積木育兒」頭條號。


這句話是婆婆們最喜歡說的一句,也是媳婦們最不喜歡聽的一句。探究一下「奶奶帶孩子帶的再好,也沒有人家媽親」,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多數人聽了這句話,都能感覺到一股濃烈的醋酸味撲鼻而來。其實背後把婆婆的不滿心理暴露的一覽無遺。

1、婆婆為什麼要帶孫子,說白了,是為了自己兒子。再說客氣點,是喜愛孫子。婆婆帶孫子,也是希望媳婦能上班掙份收入,分擔兒子的生活壓力。但並非是婆婆心甘情願放棄清閑去找麻煩事給自己做。

也有的婆婆是有錢有閑一族,閑來無事,帶帶孫子,解解悶。這類婆婆少數。

所以多數婆婆和部分企業老員工一樣,一邊抱怨公司環境差,待遇低,一邊又跳不到更高的槽里去,只好捱著。一邊帶孩子,一邊有怨言。

2、說這樣話的婆婆,給人的感覺,心胸不夠開闊,私心比較重。

好像付出了就一定要索取回報。

奶奶帶了孫子,就希望孫子和奶奶最親。孫子將來長大對奶奶感恩戴德。這樣想也很正常,但是奶奶要知道帶孫子也是幫自己兒子的忙。兒子能記住母親的好,懂得感恩孝敬你就好了,為什麼一直要求孫子也要那樣呢。奶奶的位置永遠代替不了孩子的親媽。孫子和人家親媽親,這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好多婆婆就會糾結這個問題。

會在孩子面前老問,你和誰最親啊,如果孩子說和奶奶爺爺親,奶奶爺爺心裡樂開了花。等孩子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媽媽如果問孩子和誰親,孩子肯定會說和媽媽最親。孩子如果說和奶奶最親,那結果會不會像最近幾天發生在長沙的那件親媽虐童事件一樣呢?

也很難說。所以如此帶孩子,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非常不好。

3、綜上所述,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孩子一定自己親自帶,婆婆想幫忙自願,不去強求。更不要認為帶孩子是婆婆的事,必須幫你帶。責任和義務是自己的。婆婆抱怨的也有道理,人家有自己的兒子,你有你的兒子,各帶各的兒子,合情合理啊。

婆婆已經辛苦養大一個兒子了,老了再去養一個孫子,那一輩子也夠受罪的。這是誰都不願意去做的事。付出就要回報也正常,但是在家庭中,奶奶帶孫子這樣的事幾乎是無私奉獻的。作為奶奶平衡好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既帶孩子孫子,又和媳婦處好關係。

本是一家人,相煎何太急呢。


紫藤家園,感謝來訪!


說這種話的婆婆都不是懂事的婆婆。母子血緣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不是說有你整天看著孩子,給他做飯洗衣就能夠替代的,這是天生的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吸引。

妄圖和兒媳爭奪兒子的婆婆已經心理有問題,妄圖和兒媳爭奪孫子孫女的婆婆心理問題就更嚴重了。

有這樣婆婆的家庭為了耳根子清凈,兒媳婦最好自己帶孩子,要不然就忍著裝沒聽見,不然吵起來這樣的婆婆比火藥桶厲害的多!

親君子遠小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孩子最好是自己生自己帶,生養教育小孩都是小夫妻的事情,不應該讓婆婆或丈母娘帶。

三歲一個代溝,老人和年輕人最少相差20歲,整整七個代溝,一個代溝是小溝小坎,七個代溝就是一條又大又深的壕溝了,根本是兩輩人,不住在一起尚且維持和平,一旦住在一起,生活習慣、育兒理念不同,再加上溝通不暢,老人的委屈尤然心生,年輕人也不快樂,家庭氣氛就雞飛狗跳。

隔代育兒也有其無奈之處。

喪偶式育兒雖然是最近才出現的名詞,但是這種現象早就在中國社會習以為常了。家庭中父親和丈夫角色的缺失,以及不僅不幫忙還雞蛋裡挑骨頭,都讓女性的心裡哇涼哇涼的。

帶孩子的辛酸和勞累,失眠和焦慮,還有工作的壓力變成壓在新女性身上的三座大山。

社會對全職媽媽的歧視和不認可,並且全職媽媽面臨的風險太多又一點保障都沒有,加上生活的壓力僅靠男人一個人養家又不行,女人不得不出來工作賺錢,分身無術,所以說女人好苦。

現實生活中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爺爺奶奶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佔40%,50歲到65歲的老人成為帶娃「主力軍」。

可是老年人因為隔代帶娃,很容易產生情緒問題。帶娃是個辛苦活,孩子晚上哭鬧、喝奶、換尿布、踢被子,加上老人本來睡眠質量就不好,整天提心弔膽,更容易因焦慮導致失眠。

隔代育兒不靠譜。坑老人也毀孩子。

大量調研結果顯示,在我國70%的「隔代撫養」都不成功,隔代撫養的孩子有相當比例存在個性缺陷和社會適應能力欠缺。

這是因為老人對於孩子的生理保育多於精神塑造和教育,就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了驕橫、任性的性格,長此以往,被溺愛長大的孩子不僅會對父母的管教叛逆抵抗,更會與之疏遠。


很多媽媽都抱怨「我婆婆都不幫我帶孩子!」,然後義憤填膺地數落自己婆婆的一系列「罪狀」。每次聽到這些,我都在心裡默默地說:婆婆不幫你帶孩子,多幸福啊!要說真正不幸的媽媽,應該是碰到了那些「雖然幫你帶孩子,但和你住在一起對你生活指手畫腳」的婆婆啊!

1

婆婆不帶孩子,能減少婆媳矛盾

聰聰和老公結婚之後,和東北老家的婆婆每年就見一兩次面,每次婆媳倆都是親親熱熱地拉著手說個不停。聰聰去國外出差時,也會給婆婆買禮物,婆婆呢,隔三差五地寄些老家的特產來。

可是,隨著孩子的到來,這種「距離產生美」的婆媳關係被打破了。

婆婆開始長期駐紮在小兩口的家,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慢慢地,婆媳之間的矛盾也就顯現出來:

聰聰說孩子的衣服要和大人分開洗,婆婆說一起洗省事;

聰聰說婆婆的育兒觀念太老舊,婆婆說養娃哪有那麼多講究。

孩子變成了聰聰和婆婆之間的「缺點放大器」,家裡的氣氛越來越緊張,老公夾在中間,不知如何是好。

婆婆畢竟不是親媽,和媽媽吵幾句,過幾天也就忘記了,和婆婆之間爭吵只能隔閡越來越深。如果婆婆不來帶娃,自然也就不會出現這些問題。

2

婆婆不帶孩子,是考驗老公的好時候

其實,從女人懷孕開始,檢驗老公的時候就到了。

聰聰剛開始懷孕時,身體各種不適,情緒也很不穩定,老公呢,遠離了電子遊戲,也減少了哥們兒聚會,每天準時下班,又是做飯又是拖地,每天還能逗得聰聰哈哈大笑。

聰聰覺得:這個大男孩終於長成了一個大男人。

可是,自從生完孩子,婆婆來了之後,這個大男人又變回了大男孩。

婆婆把本該是老公的活都搶了去,還說,自己的兒子工作一天也很辛苦,再說了,家務活本來就不該男人來干。

聰聰真是哭笑不得!

如果沒有婆婆在,聰聰相信自己的老公會是個好爸爸。但是現在,看著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老公,忙裡忙外的婆婆,聰聰真心覺得:

讓婆婆幫自己帶娃,真是個錯誤!

3

婆婆不帶孩子,能增進你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在綜藝節目中,包貝爾的妻子包文婧獨自帶著不到兩歲的女兒體驗只有母女倆的生活。

一開始獨自面對女兒可謂徹底地手足無措。她從來沒給孩子洗過澡,沒陪孩子睡過覺,喂飯孩子也不吃,沒事的時候就低頭玩手機,更不會主動去照顧餃子,最最關鍵的是,一旦孩子有突發情況,自己偏激對待不說,還比寶寶奔潰的更快。

不過隨著節目的陸續播出,包文婧成長的步伐越來越快,孩子哭鬧時,耐心地和女兒講道理,出門時,細心地幫女兒整理好所需用品。女兒也從一開始的抗拒到越來越喜歡和媽媽在一起了。

現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如此:孩子從小有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帶,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忙著去上班。

對父母而言,孩子的任何成長階段都是珍貴的,在每一個重要的時刻,陪在孩子身邊,與他分享,給他安慰,這些都是任何東西也換不來的。

4

婆婆不帶孩子,自己活得更有底氣

如果婆婆幫你帶孩子,難免有發牢騷的時候,講兩句難聽話,你要忍著;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你要忍著,你心裡還得想:畢竟是婆婆在幫我帶娃。

我見過將自己的小家經營的有聲有色,還能業餘打理一些小事業的媽媽。也見過許多半職媽媽,請了靠譜的鐘點阿姨,也將孩子教育的很好。

錢是你在賺,孩子也是你在養,經濟獨立的同時,思想也會獨立。

即使這時候你的教育方式婆婆看不順眼,也只能按著你的來。

說到底,婆婆作為長輩並沒有義務一定要幫你帶孩子。沒有婆婆在,縱使很辛苦,但是看著孩子健康成長,多少的辛苦也都值得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家裡住著這樣一位婆婆:告訴你冰箱放哪裡,沙發要什麼顏色,孩子今天該穿什麼……時不時還對七大姑八大姨的事指點幾句,該是件多麼恐怖的事情啊!


這句話在我們家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孩子十歲了,奶奶一共看了孩子不到三個月。孩子是由孩子姥姥幫忙照顧長大的,而這種話姥姥是絕對不會說的。原因很簡單,奶奶看了孩子,總覺得是替兒媳婦看的,心裡委屈,潛意識中希望孩子親近自己,疏遠媽媽。而姥姥看孩子,是為女兒看的,是心疼女兒,所以總是教孩子媽媽親。

其實,母子的親情,遠勝隔代親情,不管是奶奶也好,姥姥也好,帶孩子都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增進母子的關係,而不是讓他們更疏遠。


奶奶明顯吃醋了。覺得自己天天哭么奄奄的把孫子帶大了,結果這個小屁孩還是個「小白眼狼。」在兒媳婦下班回來後,小孫孫各種對她媽媽示好,有的小孩把自己的吃的喝的玩的一股腦拿出來送給給媽媽,奶奶心裡會覺得「不平。」

孩子之所以對媽媽這樣,一來跟她和媽媽親是必然原因,畢竟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二來,孩子一天沒看到媽媽,好不容易媽媽下班回來,他想讓媽媽重視他,陪她玩,三來,孩子跟您一天了看到父母回來,他也想換個人陪她,有新鮮感。

奶奶真的不必吃這個醋,說明您帶的孩子有情有義啊!更說明您帶的好,孩子親媽這也是再正常不過,難道你希望他恨她媽?


幫忙帶孩子的婆婆,很少有人沒說過這句話的,孩子和父母親本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血緣關係在那,誰都替代不了的。但婆婆為什麼這樣說呢?也許是出於嫉妒的心理,覺得自己掏心掏肺的對孩子好,一手把孩子帶大,結果孩子還是對父母比對自己親,心裡會覺得不平衡。

每個家庭情況不一樣,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家庭關係的調解:

1、如果可以就孩子自己帶

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孩子還是盡量自己帶為好,這樣一方面跟孩子拉近了關係,另外一方面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以傳承到孩子身上,不至於跟老人在孩子的教育理念上產生分歧。

2、從生活上多關心老人

其實做父母的大可理解一下婆婆這種抱怨的話,老人也很不容易,要從日常生活中多關心老人,老人才不會從心理上覺得空虛,從而導致心理不平衡。

3、跟老人多溝通

沒事的時候跟老人多溝通一下,哪怕是坐一起聊聊天,你的隨口的噓寒問暖也會讓老人覺得非常溫暖,至少覺得自己被人重視,而不至於產生一肚子的意見和埋怨。這也有利於家庭和諧。


第一反應是感覺這個奶奶好酸喲哈哈。可以感覺到奶奶一方面是很樂意幫忙帶孫子的,另一方面呢,覺得自己的功勞也好苦勞也罷沒有得到旁人尤其是兒媳婦的認可和讚許,心理不平衡。那如果是兒媳婦聽到這話,該怎麼應對呢?我的建議是:

首先,一定記住,不要去改變老人的想法。不要試圖說服婆婆,不要跟她說孩子跟媽親很正常,跟老人親不跟父母親反倒不正常。這是徒勞。

第二,一定要從心底里感激婆婆幫你帶孩子,真心實意地哄著她。老人也不圖啥,就圖個心情舒暢,記得把握老人這種心理。

第三,耳朵大點,心粗一點,健忘一點,不要太去計較這些讓你不舒服和很尷尬的話。

總之,婆媳關係千古難題,不要天真地要求婆婆跟媽媽一樣貼心對你。幫你帶娃你得感激,同時不忘距離感。


推薦閱讀:

TAG:中國家庭 | 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