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這個問題在學術界依舊存在爭議,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玉衣是出現併流行於漢代的斂衣,也是兩漢時期高級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隨葬品之一。

戰國還是西漢?玉衣起源年代的爭議

兩漢時,在高等級墓葬中已經開始出現併流行使用。但是,在西漢時期是否已經產生,至今尚有爭議。曾經在戰國時期的趙王陵中,出土過類似於玉衣的玉片,當時有專家猜測,可能為類似金縷玉衣的殘片。

但是,後來經過反覆論證,這種玉片應該是玉制的鎧甲,是埋入趙王陵中的隨葬品。儘管最終尚難達成一致,我個人感覺,在斂葬中使用玉衣的時代,應該不會早於秦代。也就是說,目前基本可以認定,西漢時期開始使用玉衣的可能性最大。

玉衣為古代葬玉文化發展的高峰

大家常聽到的主要為金縷玉衣,實際上,與之類似的還有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均可統稱為玉衣,又叫做"玉匣"或"玉柙"。玉衣實際上是用玉片連綴而成的斂衣,是中國古代葬玉文化發展至頂峰的標誌。

在漢代高等級墓葬中,除了玉衣以外,還使用有大量玉器。概括來講,與墓主聯繫緊密的主要有:玉枕、玉握、七竅塞或九竅塞等。玉枕是墊在墓主頭頸下方的枕具,玉握是握在墓主手中的玉器,七竅塞或九竅塞是填堵墓主七竅或九竅的葬玉,其中七竅是指雙眼、雙耳、鼻孔和嘴,九竅是在此基礎上多了生殖器和肛門。

所以,金縷玉衣應當是出現於西漢時期,盛行於兩漢的高等級貴族墓中的隨葬品,是中國古代葬玉文化發展至頂峰的標誌。


金縷玉衣是漢朝最高規格的喪葬殮服,大致是出現在漢朝文景時期,根據目前的考古情況看它也是最早出現在西漢這個朝代。 《西京雜記》中有記載說漢代帝王下葬時都穿戴珠襦玉匣,這種珠襦玉匣說的就是金縷玉衣,金縷玉衣外形像是作戰時穿的鎧甲,它分為頭部面罩、上衣、褲子、手套、鞋子幾部分組成,並且用金絲將其連接起來。

因為古代人視死如生,他們希望能在死後自己的屍身能夠不腐,而玉作為當時身份的象徵和最高貴的禮器所以人們相信玉能使人屍骨不腐。

金縷玉衣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穿,只有皇帝諸侯以及皇帝身邊少數的近臣才可以穿,在東漢時又根據不同的身份等級對玉衣做了嚴格的劃分,用連接玉衣的線作為區分,有金線、銀線、銅線。金縷玉衣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綴玉面幕、綴玉衣服,慢慢演變成漢朝時候的金縷玉衣。

目前出土的金縷玉衣只有幾件,年代最早的一件為西漢楚王劉戊也有說是楚王劉郢客的、發現最有研究價值的為中山王劉勝和他的妻子竇綰的金縷玉衣。它們是目前發掘的最完整的金縷玉衣,劉勝的玉衣一共有2498片玉片,他的妻子竇綰的玉衣一共有2160片玉片,這些玉片大多都是方形的,有少數是的多邊形做工非常精緻,所以根據玉衣的材質和做工來看,做一件這樣的玉衣在當時是又費財力又費人力的。

這些皇室貴族們希望自己死後屍身不腐,用玉衣將自己捂得嚴嚴實實的,然而他們的願望並沒有實現,他們的屍身不僅沒有不腐並且因為玉衣的昂貴招來了許多的盜墓賊,讓他們死後也不得安寧,以致於在這之後有句話叫做漢氏諸陵無不盜掘。

在三國時期的魏國曹丕當政時期正式下令禁止再用玉衣,可能與東漢末年盜墓猖獗有關,在那個戰爭連年的時代中,有人利用墓中的寶貝發財也有人利用墓中的財寶當做起事用的軍餉,總之在那時大多墓葬都未能倖免。我想怕自己的墓被盜也許是三國時期曹操要求薄葬的其中一個原因。


根據現在已有的資料記載以及考古挖掘研究成果來看,金縷玉衣主要出現在兩漢時期,東漢以後基本上就已經沒有金縷玉衣一說了。這個與漢朝對玉文化的崇拜也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從歷史根源上來看的話,金縷玉衣的出現也並非是突然冒出來的,也有一定的脈絡。

追溯玉衣發展的歷程,一般認為,出現於西周時期的玉覆面是兩漢玉衣的雛形。玉覆面是指將玉石縫綴起來覆蓋在死者臉部的一組喪葬用玉,也稱綴玉幎目、綴玉覆面、玉掩面等。玉覆面多縫綴於編織物的「幎目」上,形成人面形的面罩,因年代久遠,幎目幾乎腐朽,只有玉片保存下來。不過這個只能算是金縷玉衣的雛形。

真正的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金縷玉衣出現於漢代,這已是主流看法。從現有的考古材料看,尚未有早於漢代的玉衣出土,對玉衣記載最為詳盡的也是漢代文獻。玉器專家盧兆蔭認為玉衣可能出現在文景時期,武帝時開始盛行。1997年徐州九里山發掘出西漢劉和墓,出土有完整的銀縷玉衣,劉和為西漢早期楚王家族成員,其時代正值文景時期。學者石榮傳認為,按照事物必有一個發展完善階段的規律,玉衣誕生時間還要往前推,至遲文景之時已發展成熟。

從東漢末年開始,道教的食玉之風興起,在魏晉南北朝達到高峰,人們認為食玉可使人肉身成仙。道教著作《金丹訣》中也說:「玉屑常服,令人精神不亂」,大量優質玉料和精緻玉器在這一時期被毀作藥用。食玉之風開始盛行之時,正是玉衣制度的沒落期。



金縷玉衣可謂是我國悠久歷史中出現的頂級珍寶之一了,並且出土的金縷玉衣非常之稀有,珍貴性不言而喻,那麼金縷玉衣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

金縷玉衣起源於何時?

金縷玉衣主要出現於中國漢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以金縷為最高級。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王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

南京博物館的金縷玉衣

南京博物院藏有一套散亂不成形的金縷玉衣,修復前僅為一筐破損的玉片,金縷幾乎被全部抽走,很多玉衣片已遺失。為儘可能還原玉衣本來面目,我們在對以往出土玉衣進行調研的基礎上,首先對玉片進行整理。  

一套完整玉衣的結構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頭部(由臉蓋和頭罩組成)、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組成)、褲筒、手套、足套。首先,需要通過拼對和分類,確定每個部分基本輪廓和大小,以及殘存玉片和需要補配的情況。  

分類拼對出基本輪廓後,對殘破玉片進行粘接或補缺。因玉衣是立體的,平放補配會有誤差,所以先用泡沫塑料製作出各個部位的模型,再將玉片依次固定好。拼接完成後,空餘部分為缺失的玉片。用塑料片剪出相應的大小,進行編號,然後根據塑料片大小形狀製作已缺失的玉片。

新玉片製作完成後進行初步做舊,置於相應位置,即可以開始進行金絲的穿纏,使每個部位完整協調。

修復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展示,因此支撐和組合使其呈現本來的狀態也很重要。用鋁合金條編製玉衣的支架,其上附一層「棉衣」支撐玉衣各個部件,玉衣的邊緣用紅色絲織品包裹。最後將修復完成的玉衣各部件固定在支架上面,對新作玉片以及修補玉片進行做舊,金絲按照原有金絲樣式進行盤繞打結,即完成了玉衣整體的修復工作。

修復後的金縷玉衣共有玉片2381塊,其中原有玉片1738塊,新配玉片643塊,修補玉片1072塊,共使用黃金760克用作金縷。

▲ 固定在支架上的足套,固定在支架上的面罩,玉衣的邊緣用紅色絲織品包裹。

▲ 展出狀態的完整玉衣

為什麼在其後,金縷玉衣漸漸不使用了呢?這其中的原因也無從考究了,空空只能推斷是因為技藝的失傳。有更多關於文玩收藏的問題,歡迎關注空空一起分享討論漲知識哦。


推薦閱讀:

TAG:金縷玉衣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