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不需要交流時人們還是傾向跟熟人坐一起?這是什麼心理?


謝謝邀請。

因為跟熟人坐在一起有安全感,而且會很自在,整個人神經也會放鬆一些。

如果跟陌生人坐在一起,因為不認識,所以就不敢放肆,坐在位置上也會注意自己的言行,神經會拉緊,有些不自在(因為每個人都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跟熟人坐在一起,有時候可以小聲耳語,即使不能說話,也可以對看一眼,這樣的肢體交流,讓人不會覺得孤單。

而和陌生人坐在一起,連肢體交流都沒有,會很孤單。


(誠謝邀請)陌生人在一起,由於缺乏了解和認知度,不了解、不熟悉,有陌生感,拉近距離需要時間。而且現在人與人相處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圈子,初次見面有個距離跨度,如果能遇到熟人,或者多年不見的熟人,那種親近感油然而生,或者對他這幾年的未知事物都挺有興趣,想進一步加強了解,不存在距離和陌生感,更容易接受,所以人們更傾向於和熟人坐一起,話也多了,聊起來更容易!

有些人自來熟,這是性格,比方說我的性格如果初次見面,這個人很有品位,從她的穿著打扮看第一眼感覺外表容易接受,我更容易主動打招呼,很禮貌的示好,這裡指女性,陌生感、距離感縮小,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

有些人就不行,初次見面防護心裡特強,把誰都看成對她具有威脅性,保護意識極強,這樣的人很難接近。

退休後生活多姿多彩,閑下來特別是廣場舞大媽大姐們,每天無所事事,三個一群五個一夥結伴出遊或玩耍,陌生感距離感縮小,很容易拉近距離,走到一起。如果是熟人,親近感更強,畢竟不像上班時,大家都忙,顧不上。喜歡獨來獨往的我偶爾也會遇到熱情十足的大媽大姐們,很容易相處,熟人面前更有親和力,而且不愛出門的我,偶爾遇到老熟人那種邂逅相逢和驚喜、親和力都會覺得時間匆匆,轉眼間人已中年,感嘆歲月易逝,容顏已老!

(附上在中東的照片)


謝邀。

這種情況並不能一概而論,的確我們大部分人喜歡和熟人扎堆兒,但也有部分健談並樂於交友的人,他們往往會抓住各種有利於拓寬人脈的機會。同時這種人也分兩類,一類是帶有目的性的,涉及各種利益關係的;另一類是純粹喜歡結交朋友,尤其是談得來的。

首先究其根本,這是性格使然。大多數人還是內斂,在一定的陌生環境中,會稍顯羞怯。也許內心中也涌動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但出於自我保護,避免讓自己處於尷尬的境地,還是沒有邁出第一步。而且久而久之,似乎忘了怎麼和不熟悉的人交往,哪怕僅僅是日常的交談,都顯得有些牽強和拘謹。

相反,和熟人在一起,會更隨性自然一些,我們不需要擔心聊天沒有話題,不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會影響自己在對方心裡的印象,更不需要害怕說錯話,時時把心提到嗓子眼兒。最重要的是,即使我們不說話,就靜靜待著,也一點不會覺得尷尬。

大家可以由此想一下「中國式過馬路」,其實是一樣的道理。人是很矛盾的,我們既需要一種心理認同感,不想被貼上特立獨行的標籤,又渴望得到被別人關注的滿足感,不過往往是前者佔了上風。

這種心理似好非好,好在於我們時刻都有安全感,不需要刻意調整自己去融入新的環境;不好在於我們越發地不善於結交新人,固化自己的圈子,如果你的朋友有了別的朋友,你會不自覺地感覺到自己孤立無援,所以常常會患得患失,心理壓力會很大。

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擴展自己的朋友圈,學會好交友,交好友。


跟熟人坐一起是比較了解,比較熟悉,交流起來更方便愉,不用有太多的顧慮,可以輕鬆的聊天,豪無壓力!大家都忙,聚一起也非常難得彼此間有聊不完的話題

陌生人或剛認識的:不了解對方性格,不了解心理,害怕講話得失!會很在意這樣講話對方是否喜歡,是否不禮貌,該怎樣做才能不得罪人,想著想著,壓力好大,自然而然往熟悉的朋友邊坐一起暢聊

現如今各有各的圈子,不用糾結那麼名多


和熟人彼此之間了解比較多,交流語言行為範圍也大,親和力和勾通方面互相之間都很熟知,這些方面生人就不具備。所以心裡方面還是想往的是熟人。


在慣性思維下,這是再正常不過了。 大家都是一起約著出去玩的,當然首先要保證在一起,統一的行動。因為熟人一起玩除了享受玩的樂趣,同時還有陪伴的感覺。就好比同樣是看電影,你一個人去和有人陪伴,收穫的可能是孤獨和幸福快樂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感受。


一個是出於禮貌問題,熟人如果在公眾場合太疏遠,會讓別人產生誤會,也會雙方誤會不願意跟對方在一起。再就是一個陌生場合,一個人也不認識難免會覺得尷尬,人都是有心理需求的,周圍環境有自己熟識的人或東西,會有一種可依賴感。


推薦閱讀:

TAG:歌劇 | 朋友 | 社會 | 電影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