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的鐵拳》和《縫紉機樂隊》分別是開心麻花和大鵬的第三部作品,為啥差距那麼大?
同樣是喜劇片,同樣都有成功的前作,映前口碑也都大致差不多,為何《羞羞的鐵拳》票房成績是《縫紉機樂隊》的六倍?觀眾在兩部類型風格高度重合的喜劇片之間,是如何選擇的?哪些因素幫助觀眾對影片質量進行判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這恐怕要從電影的根本「故事」開始說起。《縫紉機樂隊》延續了《煎餅俠》的編劇手法,依然用段子式的喜劇笑料來拼接故事,依然用理想與情懷來點燃觀眾。但《煎餅俠》的票房卻近12億,《縫紉機樂隊》最終票房可能只有《煎餅俠》的四分之一。
《煎餅俠》的「故事」也不強,但導演大鵬在娛樂圈的奮鬥經歷,無形中為《煎餅俠》進行了加持,很多觀眾把對大鵬的好感,帶進了《煎餅俠》里,所以會覺得《煎餅俠》是有故事的。但《縫紉機樂隊》到了考驗大鵬講故事能力的時候,但大鵬過於依賴《煎餅俠》的成功經驗,沒有把重點放在故事結構、劇情編織方面,仍然期望靠「情緒」點燃觀眾,但顯然不少觀眾已經不吃這一套。
反觀《羞羞的鐵拳》,它是有一個很強的「戲劇核」存在的。在《夏洛特煩惱》中,「戲劇核」是男主人公夏洛穿越到中學時代,再到《羞羞的鐵拳》,「戲劇核」是男女主人公互換了身體。這樣的故事核心,無疑是帶有不小的吸引力,能夠做到快速勾起觀眾好奇心的。再加上《羞羞的鐵拳》有不錯的體育元素助陣,符合喜劇電影不斷走「喜劇+」的發展路線,能夠謀得更大眾化觀影群體的歡心。
《羞羞的鐵拳》導演宋陽、張遲昱沒有大鵬有名,在國內電影市場比較依賴導演品牌狀況下,《羞羞的鐵拳》表面看的「逆襲」,其實是其出品方「開心麻花」的品牌力量在發力。在《羞羞的鐵拳》之前,開心麻花的兩部電影《夏洛特煩惱》和《驢得水》,已經奠定了「開心麻花電影」的口碑基礎,在觀眾心目中站穩了腳跟,某種程度上,選擇「開心麻花電影」物有所值,已經成為不少觀眾心目中的共識。
三部頗受好評的「開心麻花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改編自舞台作品。以前有人覺得,舞台劇改編電影,話劇味道濃,缺乏電影感,但到了《羞羞的鐵拳》的時候,已經很少有人覺得這部電影還有話劇味了。在「話劇改電影」的探索路上,「開心麻花」已經擁有了一套成熟的經驗。
但「話劇改電影」商業運營方面的成功,取代不了「故事」強大的影響力。話劇舞台特別考驗編劇、演員,因為現場表演經不起失誤,也忍受不了冷場,在長達數年的劇場演出當中,台前幕後的創作者,已經對「故事」與「台詞」進行了千錘百鍊,這樣的錘鍊,雖然催生了不了經典,但包裝出一個成熟的故事還是有可能的。
所以,幫助《羞羞的鐵拳》成為國慶檔票房冠軍的,不是明星,不是導演,不是宣發,不是院線,真正的幕後推手是「故事」。
首先糾錯下縫紉機是大鵬第二部導演的…鐵拳毫無疑問秉承了開心麻花的包袱笑點前有夏洛特煩惱的口碑在線。成功是理應的,反觀縫紉機不得不說煎餅俠…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從演員到劇情…已經透支了觀眾對其的信任,就電影來講算是一部合格的作品對比煎餅俠來說選演員和情節比以前成熟很多了…就電影不拿票房來說事縫紉機算是一部中等的作品如果沒有之前的煎餅俠的失敗這次票房可能會好很多
說實話兩部電影都看了,鐵拳看了一遍,縫紉機看了兩遍,我覺得應該是口碑的問題,開心麻花口碑一直不錯,大鵬之前的煎餅俠讓不少人覺得上當受騙了,這次跟多人也就不買帳了,其實電影就是在工作之餘用來放鬆的,不用太較真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