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理解何道家老子所說的「至柔至剛」?
「水至柔而至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為百穀之王,善處其下也。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 道德經》。做百穀之王必須像水一樣,能納百精之末,又能化高山載百物。
就道家論剛柔有很多故事,比如,孔子拜老子,老子自嘲,自己老了,牙齒都掉光了,沒用了,但好在我的根本沒丟,因為剛硬之後軟舌頭還在。
玫瑰雖嬌軟欲滴,但芒刺再後,花之皇后的至剛至柔表現。蝸牛殼如硬石,但遮不住虛軟的身體。蠕蟲會穿硬木頭,鶴嘴難撬蚌縫。生物中深含剛柔並濟的秉性:剛中有柔攻不破,剛中無軟不為堅。
軟能克剛,柔能制強。軟藤能纏死大樹,柔柳能抵禦颱風,軟繩能捆住虎豹,南風能讓東北漢主動脫了棉衣,柔軟的小女人會讓大英雄拜倒,避實擊虛,誘敵深入,瞞天過海,奇正合擊等等這些兵法都是以弱制強的應用,治國理政上政治家無為,打感情牌,搞兩面派等等舉不勝舉。
外向的柔,是內在的刀,軟刀子更容易殺人,陰柔之道,詭道也。剛柔之間可以轉換的。拉鏈拉之前是分開的,因為並在一起屬於軟性鏈接(軟性鏈接,即可分可合不影響起初狀態),推拉併合一起成為剛的體現(拉鏈拉成為一個整體,有了抗風隔離罩)。
太極拳里有練骨練氣練虛的三個步驟:練骨練體練剛,練氣練柔陰陽的行氣,練虛練心練剛柔並濟的收發自如。
中國書法和傳統繪畫里也蘊含著剛柔並濟的韻味。《聽琴圖》里趙佶瘦金體是瘦勁外形,勁顯剛陽之風,纖鋒如絲,收踢之間的虛放,如蟬風抖翅,盡顯柔美之清。松下彈琴,君臨山,如無人,而入仙境,坐臣如望月寄思,如望流水逝歲,侍女如兔,松風送晚琴,君臣皆有不同山水情。本身四人形態就有剛柔,松干柔葉剛直。非常有剛柔並濟感的代表作品。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新風堂堂主 2017-04-12 16:26:45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將 欲 歙 之 , 必 故 張 之 。 將 欲 弱 之 , 必 故 強 之 。將 欲 廢 之 , 必 故 興 之 。 將 欲 取 之 , 必 故 與 之 。是 謂 微 明 。柔 弱 勝 剛 強 。魚 不 可 脫 於 淵 , 國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這一段文字,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其中的道理也是很多很多人在腦子裡想像過的為人處事方式。只可惜,真正能理解並運用的,很少很少。不過歷史上有好多典故是可以表述此段文字的奧妙。比如,康熙擒鰲拜。
這段文字,也是有人描述道家為「陰謀家」的一個重要依據,兵家對於此段的引申可謂深刻之至。
想要收緊,要先張開;
想要衰弱,先使強大;
想要廢除,先讓興旺;
想要奪取,先行給予。
這樣做了,才可以叫做「微明」。那麼,什麼叫做「微明」呢?本人的理解,「自知者明」,這個「明」,算是對人人自身的了解程度到了一個依道而行的高度。微明就是對於細節的掌控、把握。所謂的「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可以理解為做人處事的技巧性思維方式,也可以說是道在日常瑣事國家大計中實際處理層面的一種體現。
只有「微明」,才能做到柔弱勝剛強。歷史上的幾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比如「諸葛亮七擒孟獲」,抓住了,放了,放了,抓住了。擒與放,互為手段,最終就是為了真正的「擒心」。
魚不可以脫離了淵而生存。這是常識,可是其中的道理有人就是無法做到。比如工廠里,一個非常厲害的一線工人,你把他提拔做了副總,結果可能是他不爽,你虧錢。為什麼呢?因為他是魚,就該在一線的水裡,你把他挪到山頂陪你看風景,他只會變成魚乾。
有句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字面理解起來很簡單,但是其中的深意,沒有那麼簡單可以體味透徹。認字容易,識字難啊。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夫子說的不是時常去回過頭來複習,而是要去實踐、實習。我們理解了這段文字,但是如何去理解運用,對於悟性的要求就很高很高了。
所謂的「捨得」,有舍有得,無舍無得,有得有舍,看起來如此的簡單,但是,什麼時候該舍?舍多少?怎麼舍?才是真正的學問。
很難把握的,是度和勢。於是,當我們無法確定的時候,就只有做到順其自然。
魚不可以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是說讓我們做壞事,耍陰謀、弄手段。而是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為人處事,需要小心謹慎。三思而後行。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回答一下。老子其人,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思想博大精深,能夠窺其一斑的都可視為天人。在下才疏學淺,僅談談自己的看法,試著理解一下這句話的含義。
【出處】道德經 43章 :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的觀點,在道德經里,始終貫穿著深邃的哲學辯證思維,比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這也就是問題中所說的,至柔如何馳騁至剛的。
我們先來看下,剛柔兩種屬性,各有什麼屬性。從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來看,剛屬陽,柔屬陰。但是還不能完全地說至陰勝至陽,因為剛柔是陰陽的一種屬性,陰陽還有更廣泛的意義,所以不能直接替換。
剛的屬性,可以代表堅硬、剛強、堅定等。從我們表面看到的,剛應該是看起來很強大的。但是,剛也有自己的弱點,那就是所謂「過剛易折」,過於剛強的事物,容易破碎塴離,這是剛屬性最大的缺點。所以我們說人剛愎自用,說物質過剛易折,就是說,在承受力方面,剛表現的不盡人意,缺點太明顯。
柔的屬性,代表軟、嫩、弱、溫和等,恰好和剛相反。柔的屬性給人以軟弱、持久力不強、稚嫩、嬌弱的感覺。但是,柔的承受能力卻比剛屬性要好。易經有云:坤德厚以載物,裡面包含的也有柔的特性。
那麼,至柔怎麼馳騁至剛?這裡所說的至柔,應該不是日常我們所說的柔軟屬性,最起碼屬於那種百鍊鋼為繞指柔的那種吧,所以說,也就是指的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馳騁於最堅硬的東西上。
水和氣是再柔弱不過的了,但是,當它們馳騁天下,呼嘯而來的時候,多麼高大堅硬的建築,也都摧枯拉朽,無法堅持;水流在滌盪污垢的時候,更是威力巨大,無物可擋,充分顯示了柔弱者卻有著無與倫比的巨大威力,而這一威力是「強」者永遠無法阻擋的。
延伸來看,老子認為,治國之君主,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柔弱不堪,但是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而作為普通人,則告訴我們,不要輕視弱小的力量,不要只想著向強硬垂首,弱小並不是沒有力量,而是有著超乎巨大的能量,只是沒到引發的時機,一般人輕易見不到而已。
從男人女人來看,男人代表剛強,女人代表陰柔,可是我們往往看到,強大男人的背後,絕對少不了女人的支持。而不管多強大的男人,女人也會讓他們變得如繞指柔一般,這也可以算是,柔弱勝剛強吧!
老子是個偉大的人,卻也沒有很多人認為的那麼偉大。
中國最輝煌的封建文明,正面是儒家,背面是以兵家為代表的兵家與謀略家。孫子兵法三韜五略三十六計,一直貫穿著中國整個歷史,對敵能用,最自己人用的更溜。
而老子的道,作為中華文明特殊的一部分。實際上,是儒家,兵家在做事,老子的道卻是有吹牛的嫌疑。
真正幹活的人總是被罵,而受到追捧的人一般都是吹牛B的人。
至於至柔至剛,其實就是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這兩句話,一句來自儒家,一句來自道家。
但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就是約束與變化。
但實際上儒家的中庸卻告訴我們萬變不離其宗,我最近想明白了,這個比變化更高級,變化不過是皮毛,本質卻萬變不離其宗。
至於本質是什麼,道肯定不是,老子也解釋不了道是什麼,那就太形而上了。
用現在科學界的說法,本質就是物質運動。
空間不過是物質運動的範圍,時間不過代表物質運動連續的過程。
空間與時間都時刻發生變化,但變化是皮毛,本質是物質運動。
《呂氏春秋?士容》中「士不偏不黨,柔而堅,虛而實。」這句話可解釋為學士不偏私不結黨,柔韌而堅貞,清虛而充實。水是萬物中最柔弱的,但其力量卻不可小覷,滴水穿石從細小之處展現了水的滲透力,海納百川從寬廣之處體現了水的融合力。柔的對立面是剛,剛的特徵有堅硬、剛烈、剛正、剛直等,剛的不利一面表現為暴躁、倔強、衝動、激進等。其不懂得迂迴,而柔能克剛。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與柔之間相互包容、相互蘊涵、相互轉換、相互融和。處世之道中剛柔並濟強調的是柔和而不軟弱,剛毅而不固執。~金子文
為什麼「弱能勝強,柔能克剛?」
銅牆鐵壁真的能無懈可擊嗎?用無堅不摧的利器能否使其受損?
水無常形,上善若水。怎樣才能使其破碎?斷裂?
再堅固的銅牆鐵壁和頑石高峰也無法阻擋水的侵蝕。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正是因為致柔之性的水不與外物對立抗衡,故能巧迎以順勢、借力而打力,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上善若水水性柔,滴水穿透大石頭,也就是說最柔的東西是最有力量的,比如有人罵你,你並不生氣,因為你看到對方惡的背後是怒傷肝的苦,那你是用慈悲柔和的心去看的,如果你生氣了,那你和他有同樣的惡和苦,更應該感謝對方,對方的鏡子照見了你的污垢,讓你有改正的機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