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是不是只有中國有,國外有嗎?
凡是有男女婚配關係存在的地方,必然存在「婆媳關係」,只是我們中國把女方與男方母親的關係稱為「婆媳關係」,而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人家不這樣叫。就如同全世界都有山河,在我國叫「山河」,在英美叫「mountains and rivers」一樣。
我認為婆媳問題說到底原因在於男人。中國的很多婦女都過著喪偶式婚姻,中國的很多男人很願意過那種不用哄老婆、孩子老婆帶、家務老婆做的生活,反正只要有了結婚證一勞永逸,這樣就造成了婦女的情感失落,會把情感更多的寄托在兒子身上,事實上很多的中國家庭中,婆婆都非常想跟兒子一起住,婆媳共住的家庭中,婆婆實際上的精神伴侶和生活伴侶就是兒子,兒子娶了兒媳婦,潛意識裡覺得兒子疼兒媳就不痛快,所以會各種干涉。大多數兒媳是競爭不過婆婆的,時間長了很寒心,所以兒媳的情感會更多的投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問題就一代代的往下傳。我現在就在這樣一個階段,我對丈夫已經沒有多少期待,我的所有的生活意義都在於我的孩子,我也怕我將來變成一個嫉妒兒媳的婆婆。
題主說的沒有這種問題的國外人,我先用美國舉例吧。
越是先進的國家,其國民在成年後懂得與父母稍拉開距離生活的人比重越多。
相信題主也發現,沒有這類問題的國家大多是美國,瑞典,日本這類相對發達的國家;不光是對父母稍拉開距離,他們對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也是如此,越是人文發達的環境,居民對個人與他人的交往把握力越強。
什麼叫交往把握力,簡而言之就是我盡量讓我們都開心,你和我交往時你不開心,我就盡量遷就你讓你開心,我和你交往時我不開心,我就盡量止損,常見的方法是減少來往,因為我不光注重朋友的感受,也注重自己的感受,但我【不會因此而生氣】。就這點來說,他們和而不同目前做得比中國好多了。引進了掌控力這個概念,相信看官應該猜出我接下來要說什麼了:父母也只是這個人際交往鏈的一環,和而不同的前提之一是一視同仁,而這個正是人文高度發達的社會所具備的特點之一:對個體的重視與關注。
反觀中國的各種父母對子女的強行道德綁架,認為理所當然卻又不合事理的行為掌控,成年的子女要求父母不干涉個人生活,卻總獲取雙親資源購車買房,照看子女,使得兩者根本不在同一地位,無法緊銜交往鏈。
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對「界限」把握得比較好,什麼事是自己的,什麼事是別人的。而中國人不同,恨不得方圓十公里以外的事自己都能管。更別提自己兒子的事,自己兒媳婦的事。
此回答,沒有崇洋媚外傾向,我是中國人,我為自己感到自豪!
國外也有,但沒有這麼麻煩。國外誰和誰結婚就是和誰結婚,不是和一家子結婚。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媽媽有媽媽的生活。婚前沒有彩禮嫁妝一說,生孩也是給自己生的,你是你,我是我,沒有那麼多糾纏,不愛了就離,尊重愛情。沒有糾纏就沒有傷害。沒有算不清楚的帳,就沒有傷害。保持距離就能減少傷害。有時候我很想對我婆婆說,不是我對你有意見不想去你家。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啊,我不喜歡和太多的人有太多糾纏,我喜歡互相尊重保持距離。
只要男人有媽媽,就有婆媳關係,只是國內和國外不同,每個國家都有不同。
其實在一些發達國家,就連自己的孩子,也是成年以後,媽媽就不再干涉他的生活了,不要說媳婦了,更加干涉。
而中國素來是禮儀之邦,從古至今有很多歷史習俗,所以,女人就受一定的約束,這也是中國婆媳關係多數不太好的因素之一吧。
這個得看什麼國家,歐美的傳統就是18歲以後獨立出去居住,如果一直跟父母居住會被嘲笑,這種基本就不存在婆媳矛盾。日韓跟中國一樣,看日本電視劇,好像一般是長子跟父母同住,媳婦的地位不如中國,天天被婆婆指使干這干那的,乾的不好還被訓一頓。
發達國家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比較簡單,孩子十八歲後一般都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無論上學,租房,工作或結婚生子都不會向父母伸手解決資金困難,他們要麼打工賺錢維護正常生活,要麼貸款解決大額資金不足。由於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沒有資金往來與啃老或賣老問題,彼此之間的矛盾少,關係處理的象朋友一樣,婆媳之間的事事非非也就不存在了。
國外也有婆也有媳,婆媳關係是分得很清楚,婆不管媳,媳不管婆,婆不靠媳,媳不靠婆,互相尊重互不干涉,當然互相關心是有的,禮節性的問候是必須的,不像中國婆媳互相糾纏不休產生很多矛盾,麻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