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慈禧敢對八國宣戰,卻不敢打贏甲午戰爭?
謝謝邀請,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關於這個問題放翁其實想反駁一下,不是敢宣布就能打贏吧,這兩個不存在什麼必然的關係。其二就算甲午打了下去就敢說一定能打贏嗎?當然了既然是回答問題,我就不糾結問題本身了。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第一個,我想說的是,清廷為什麼不敢繼續打甲午戰爭,我不能說敢打贏甲午戰爭,因為事實是如果打的話就是抗日提前爆發了。那麼他為什麼不敢繼續打了?這個你要好好看看那段時間,那段時間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慈禧就說過四十歲的時候她和咸豐皇帝避難,五十歲的時候趕上了中法戰爭,六十歲了,她只想好好過個大壽。這是人之常情,可惜的是,她作為統治階級,更應該考慮的是清朝,何況那時候的清朝還是如此low了。頂級上司都不願意擴大戰爭,請問下面的將士還敢用命嗎?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就在於清朝本身的勢力,當時北洋艦隊號稱亞洲最強艦隊世界前幾名,結果卻在甲午海戰中被通通消滅了,可以說讓清廷的確是有一點膽戰心驚。而且那時候和日軍打的基本上是李鴻章的淮軍,光憑淮軍一軍之力又怎麼能和日本一國相抗衡,以前的淮軍實力還可以,可是他們漸漸的在沒有戰爭的日子裡放鬆了警惕,在精銳的日軍面前喪失了一戰之力。那麼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麼不能傾一國之力和日軍打呢?這就涉及到了清朝內部的鬥爭到底了,以前慈禧處處扶持李鴻章,淮軍的裝備是最好的現在日本人來了你不讓李鴻章上,難道讓那些沒得好處的人上嗎?
第二個就是為什麼慈禧敢對八國宣戰,你也需要看看那時候的環境,那時候中國正在流行義和拳,一套拳法打天下,京津地區是義和拳鬧的最凶的地方。當時它的口號是扶清滅洋,也的的確確殺了幾個洋人,揚我中華國威了。而且這時候慈禧可能心態有一點變化了,她通過戊戌政變重新回到了中國統治的最高層,她作為一個統治者當然不願意處處受外國人掣肘,在她心裡以前的清朝還是天朝上國呢,現在卻被外國人這樣瓜分。內心深處當然不願意受氣,而且光緒帝還沒死,還在自己身邊,慈禧可能想萬一敗了就把他推出去背鍋,反正他背的也夠多不在乎這一個。加上天天聽到周圍那群強硬派吹呼義和團多厲害,再加上在京津地區還有那麼多官兵,當然了慈禧可能並不知道那些官兵的質量,也不知道強硬派所說的義和團到底是一群怎麼樣的不法分子,要是知道的話她可能就不會有開戰的想法了。反正慈禧就這樣開戰了,在她的以為下。
好了就說這麼多,碼字不易,如果覺得還行的話,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我,謝謝啦。
慈禧這個人很有意思。是對近代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幾個人之一,只是不是好的方面。
先說第一點,慈禧並沒有對11國宣戰。我們知道,所謂宣戰,是指1908年《海牙國際公約》上面規定的,國家與國家發生戰爭行為之前,必須以各種行為通知對方雙方結束和平狀態。庚子之變發生於1900年,當然沒有宣戰一說。
不過我們也不用摳字眼。如果慈禧真的有根各個國家翻臉,說老娘跟你們拼了。姑且也算宣戰。可惜還是沒有。
慈禧的所謂宣戰。其實就是向國內各個封疆大吏發布戰爭動員令。告訴他們朝廷準備干架。你們有人出人,有錢出錢。並不敢對列強說半句狠話。派出去打東交民巷的還是義和團,而且更搞笑的是,這邊義和團拼死拼活干架,那麼慈禧偷偷的給東交民巷的各國大使送豬肉送西瓜。想要玩兩面派。
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東南五省聯保。壓根沒人鳥滿清政府。
第二點,甲午戰爭為什麼失敗。
伊藤博文說過:中堂以一人之力對抗一國。這話說得沒問題,淮軍打仗的時候,其他派系的軍隊看戲是事實。不過你還是以為這樣就說明李鴻章可憐。那你就天真了。
當年左宗棠打新疆,跑去問慈禧要錢。慈禧兩眼一閉,沒錢。左宗棠無奈之下,依靠紅頂商人胡雪岩自籌軍餉。結果李鴻章就在背後拆台,把胡雪岩弄死了,左宗棠氣的差點想抹脖子。好歹打贏了回來。李鴻章也算是把其他派系得罪光了。所以你要說家務輸了怪李鴻章,沒錯。你要說輸了不怪李鴻章,也沒錯。
左李之爭盒東南五省聯保從側面透露出來一個信息,那就是滿清對封疆大吏們的控制已經是微不可言。別人想鳥你的時候,喊你一聲太后,不想鳥你的時候。你個老娘們,滾!
慈禧敢對八國宣戰,是因為他聽信謠言,認為西方各國要逼她交出手中的權力,這可是慈禧太后的逆鱗,關乎她的生死,她的宣戰只是為了維護自己手中的權力,而做的一場遊戲罷了!
一、慈禧聽信外國列強讓她老人家還政光緒的謠言,這可是要要了慈禧的命的呀,慈禧輕信謠言,豈能坐以待斃;
二、此時,恰逢義和團運動,十幾萬義和團成員湧入北京,打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且宣稱自己刀槍不入。慈禧自信地認為這十幾萬的義和團人員可以與西方八國一戰,就牛哄哄地對八國宣戰,這是作死的節奏,最後,清軍一敗塗地,慈禧西逃,這個老巫婆將中國進一步推入了深淵,為一己之私利,不顧國家之危亡,自私自利,實乃民族罪人。
三、慈禧之所以不敢打甲午戰爭,是因為她老人家要過壽,不想讓戰爭打亂了她的大壽,其實她當時還是比較清醒,認為清軍不一定是日軍的對手,更是因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打仗對她沒有任何好處,她也怕打仗。
兩者之所以不一樣,區別在於一個使慈禧感到了威脅,為了自己必須戰鬥,而另一個沒她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她的態度截然不同
誰說清廷不敢打贏甲午戰爭?說這樣的話對不起在黃海海面浴血奮戰、英勇戰死的「致遠」艦艦長鄧世昌、「超勇」艦艦長黃建勛、「揚威」艦艦長林履中等北洋水師官兵,對不起在威海劉公島抵抗戰中寧死不屈、選擇自殺殉國的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定遠」艦艦長劉步蟾、「鎮遠」艦艦長林泰曾、「鎮遠」艦代理艦長楊用霖等將領,他們英勇悲壯的行為令人肅然起敬和銘記,進入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紀念行列!
組建北洋水師是中國實現強國夢的一次嘗試,但輸在了軍事理論和戰術訓練水平的落後,輸在了軍備維持能力水平的低下,輸在了綜合國力不強。現在無法苛求前人。
慈禧敢於向列強宣戰,是源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受夠了洋人的欺凌,導火索是列強公然支持因「戊戌變法」被慈禧軟禁瀛台的光緒皇帝歸政,對慈禧而言,這無疑要奪她的權、要她的命!她才忍無可忍,勃然大怒。
從「宣戰」本身,這是個不好笑的笑話;清廷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匈十一國同時宣戰,並分別送達宣戰詔書,但那洋洋洒洒700多字的詔書,並沒寫明針對任何國家,僅稱它們為「彼」、「彼等」,這沒有法律效力。列強只把它當成一紙控訴抗議信,沒有任何一國宣布應戰。
慈禧宣戰後也採取了「軍事行動」,就是慫恿「志願軍」(義和團)圍攻焚燒天津的教堂和進攻北京的使館(有軍人介入),殺戮傳教士和外交官員(包括殺死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男爵)。在洋人眼裡,這是一場針對外國人的暴恐騷亂行動,也為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提供了(治安行動)借口。
晚清是受列強欺辱的屈辱時代,統治者抗爭過,但國大不強,落後挨打,慈禧的宣戰並沒有換來尊嚴,而是後來清朝被迫與列強簽訂更多的不平等條約。
現代中國已與晚清不可同日而語,挺直腰板的中國人正堅定沉著、堅忍不拔在實現自己的強國夢!但歷史的警鐘長鳴,我們絕不能忘記過去的屈辱,它鞭策我們奮勇前行!
首先,慈禧沒有「對八國宣戰」,她是對十一國宣戰。其次,沒有所謂的「不敢打贏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以北洋水師全面潰敗結束,至於北洋水師為什麼會失敗,網上有各種分析,我不贅述。而北洋水師失敗後,清政府並不知道日本國力已盡,慈禧太后發揮「怕折騰」這一農村老太婆心態,同意停戰談判。第三,當時的世界,被日本打敗,極其丟人,讓國人也反思「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技術性改革真的能強國嗎?這場戰爭,開啟了民智,引發了後來對舊制度的變革。從歷史上看,甲午戰爭失敗,並非完全是壞事,他讓百姓喪失的對清政府的幻想,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激發了國人對西方先進思想的渴求。所以,認為甲午戰爭導致了「後來的各種恥辱」是不對的。
有一點說明,八國不是侵華戰爭。屬於軍事衝突。 義和團攻擊八國大使館,殺洋人。八國派兵護僑。沒有搶故宮,沒有搶國庫。慈禧雖然對八國宣戰,但八國沒有應戰。但被殺的洋人,被燒的醫院教堂還是要賠償。不過,進入民國之後。就不再野蠻。各國也就把庚子賠款退還。可以說,八國聯軍,只是死了洋人。華夏沒有損失。 憑良心說話,假如你們的大使館遭到攻擊,你們怎麼做?在國際上,殺使館人員都是反人類罪。 閱讀量73禁評刪除編輯
不是不敢打贏甲午戰爭,而是日本為了打贏此次戰爭,傾全國之力購買軍火,改造軍艦,而大清王朝則是消極避戰的態度,認為日本不敢輕易製造戰爭,實際上日本的艦隊整體上已經超越大清的北洋艦隊,尤其靈活性和小口徑速射炮極具有優勢。而致遠艦等軍艦上的炮彈大多是教練彈,並無太多可用的威力強大的開花彈,致使後來因為彈藥供應不足而眼睜睜的挨打。後來的各種恥辱從大清國被鴉片戰爭打開國門的那一刻就應經註定要承受。
其實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也很簡單,就兩個原因:一是的清軍裝備在世界上也是基本屬於一流的,據相關史料,當時清軍並不是影視劇所演的那樣,還是大刀長矛等冷兵器,已經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關槍和火炮,當時的大英帝國的皇家軍隊的裝備都遠不如大清。二是老佛爺認為民心可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