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盛產諾貝爾文學家?


因為日本人做事踏實,別說是文學,其餘各個行業,各個方向都涉獵的很深很專,我在日本看他們踢球,就知道為啥我們的足球不行了。而且日本作家,文學家的身材也都很好,大家可以看看三島由紀夫。

由於名古屋大學的數名人士獲得諾貝爾獎,大學專門設立了紀念館。近些年亞洲我們和韓國的步伐突飛猛進,只是諾貝爾獎(剛有了文學獎)和韓國似乎沒有;想來我們和日本的「踏實」還有距離,而大韓民國作為「宇宙第一大國」簡直就是臉上無光。

看來科學並不是喊幾句口號,吃幾天泡菜就能養成。前些年我們教育產業化,大學也開始劃分「985」和「211」,名校遍地,名師遍野,高校實驗室海歸人數也不少,所以我特別…想不通。掂了掂獎牌的重量(按諾貝爾獎牌實際重量復刻),還真是沉甸甸。


日本的諾貝文學獎作家只有三個。

川端康成,1968年獲獎,代表作《雪國》《古都》《千紙鶴》

大江健三郎,1994年獲獎,代表作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個人的體驗》

石黑一雄,2017年獲獎,代表作《群山淡景》、《浮世畫家》、《長日將盡》

其實,這三個跟英國的13位獲獎者比起來,遠遠不能說日本盛產諾貝爾文學家,但是考慮到亞洲總共只有6位獲獎者,日本佔了一半,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說日本比其他亞洲國家更容易獲得青睞。

並且,石黑一雄是日本移民二代,石黑一雄完全是在英語教育下長大的,英語就是幾乎他的母語。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日語「很差勁」,幾乎從未用日語寫作。在1990年的一次採訪中,他說:「如果我寫了一個假名……我相信沒有人會說『這傢伙讓我想起日本作家』。」

所以說,諾貝爾文學獎其實還是英語世界的遊戲。

莫言如果沒有碰到一個好的翻譯,也沒辦法獲獎。

如果單說一下日本文學的特徵,郁達夫留學日本時,曾評價日本文藝「能在清淡中出奇趣,簡易里寓深意」、「專以情韻取長」。日本文學特點之一是余情餘韻。含蓄性、暗示性、象徵性等這些特點,在川端康成他們的小說里表現的淋漓盡致。

此外,物哀、幽玄、空寂這三大美學觀深深影響著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學自然也深受其益。真實,深刻,有韻味,是我對日本文學的總體印象。當然,純文學本來就追求這些,但我總覺得在剖析人性的深度上,俄羅斯文學總還是更勝一籌。我記得翻譯村上春樹的林月華女士說過這樣一句話:「日本文學是往裡讀,越看越小;俄羅斯文學是往外讀,越看越大,一個人後來還是要多讀俄羅斯文學的」。

三島由紀夫曾說:「生於日本的藝術家,被迫對日本文化不斷進行批判,從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中清理出真正屬於自己風土和本能的東西,只有在這方面取得切實成果的人才是成功的。」日本的諾貝爾獲獎作家,大多走的這種道路。


用過日元的人肯定了解,日元紙幣上印的人物,幾乎是文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沒有政治人物,而全世界絕大多數紙幣,幾乎都是使用元首或者政治人物作為頭像。從中可見,日本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因為明治維新,日本走上了發達國家的路,因此日本對於思想上和科學上有過貢獻的人是非常推崇的。

其實日本不算盛產諾貝爾文學家,除了今年的石黑一雄(他也不算日本人,應該算英國人),歷史上也只是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諾貝爾文學獎主要還是歐美人的天下。不過,我覺得日本的文學作品是非常好看的,有一種緩緩如水的感覺:像《伊豆的舞女》、《雪國》、《父與子》、《情書》、《101次求婚》都很好看,《父與子》里有一句話我記得很深:單身漢放的屁的都是乏味的。

日本也有比較特別的作家,比如著名的村上春樹,小李子都拿了奧斯卡了,他還沒拿到諾貝爾文學家。村上春樹的《挪威森林》、《海邊的卡夫卡》都是很感人的,他的作品比較怪異,應該是屬於異類的。包括前東京市長「反華頭子」石原慎太郎,他寫過的短篇《太陽的季節》,也是很感人的作品。

日本是一個服從的社會,強調整體忽視個人,對人性有很大的壓抑,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在作品中爆發。巴西為啥出不了大作家,一個如此沒心沒肺天天玩的民族,能寫出什麼好東西來。而俄羅斯為何盛產大作家,我覺得與寒冷、壓抑跟喝大酒有直接關係。

另外,跟社會的環境也有關係。比如,在國內地鐵里,翻書看小說的人可謂是「極品」,或者說是「恐龍」,難得一見。而在日本,地鐵里幾乎都是看書的,他們比較喜歡看的是文學作品、歷史作品和漫畫。日本人極愛三國,崇尚英雄,喜歡櫻花和武士道,就是短暫的美渺然而逝那種凄楚的趕腳。

我有一個朋友嫁給了日本人,她說她老公從來不露出疲憊的表情,即便是晚上只睡了兩三個小時,第二天也看不出變化。她老公就極為壓抑自己的個性,絕不輕易表露出疲憊的神情。

我覺得日本這種比較極端化的社會,對於個體來說,是很壓抑的。晚上不回家,都在外面喝大酒,或者喝小酒,男人又特別窮酸,說白了就是幹活的機器,也挺可憐的。

在歐美長途車上,也經常見到歐美人看書,他們有這個習慣,經常在加油站或者書店看到交換書的籃子,看過的書扔進去,自己換一本沒看過的。社會的習慣會鼓勵更多的人去創作。而我們國內,大家沒有看書的習慣,國內是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微博、朋友圈、短視頻和娛樂化的節目佔了主導地位,這種情況必然會影響到優秀作家的誕生,倒是網劇促成了很多網路作家的湧現。

據說日本還有2000元的紙幣,頭像是《源氏物語》的女作家紫式部,這部長篇小說應該算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長篇小說了。

日本最常用的1000元,老版是作家夏目漱石,這個筆名取自「漱石枕流」(《晉書》孫楚語)


諾貝爾文學獎就是西方列強的意識形態工具,在文學上沒有積極價值,反而是對世界文學的誤導和干擾。日本屬於西方列強陣營,拿到幾個獎說明不了什麼。莫言在領獎時,一副奴顏卑膝的樣子,讓很多看的明白的國人所不齒。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文學獎就是個帶著偏見和扭曲的政治目的的大笑話。


因為日本脫亞入歐的明治維新,砸碎了亞洲文化圈鎖鏈,衝破了蒙昧牢獄囚籠,從蒙昧猿人原始王國進入智慧王國,掙脫了猿人獸性,喚醒了人的智慧潛能,無論得多少諾獎,都是智慧之神的一點鼓勵和讚賞的饋贈,激勵更多的准諾獎,繼續沖高人類智慧顛峰,展示黃種人只要能從本源上回歸良知人性,和白種人是一樣聰明。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 優秀民族的文字,記錄優秀民族的智慧。 而山寨國,只會山寨,假冒偽劣,廣場舞,碰瓷,電信詐騙,不會產生優美的文字,那是無源之水。 一如山寨國的電影,電視劇, 愚蠢的無出其右


諾貝爾文學獎哪是西方國家為了聽他話而產生的獎,也就是說是聽西方國家的就算沒有諾貝爾獎,也有其它獎,總而言之是西方國家玩的獎代表不了什麼,聽聽看看就是了,相信大家也知道到處放火的國家他們的總統都能拿什麼和平獎,看到這,大家感覺諾貝爾獎還有什麼意義嗎?一笑而過!


人家作者的英語水平好!明治維新時期就跟西方交流,知道迎合西方喜好!我們還得靠翻譯!這些個諾貝爾獎啊!奧運會啊!都是西方人根據自己文化特點為標準制定的項目和規則!要麼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在你背後!要麼去迎合西方的口味!


推薦閱讀:

TAG:諾貝爾文學獎 | 文學 | 旅遊 | 日本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