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些大學問家為什麼稱「子」?


為什麼稱大思想家為子呢?

先從俗諦角度來說吧。這是一種對學術水平、思想境界達到相當程度的人的尊稱,你所列的這些各種子,應該還要加上諸子百家第一家管子(就是管仲),通稱諸子百家。稱他們為子,就像我們今天稱某專家、某教授、某工程師、會計師、律師、醫師、哲學家一樣。只不過,在古代稱為子的人,他們思想境界更高,而學術分科不明細,更注重的是一種通識的教育,就是不管你是文科還是理科,這些通識都是你要用到的。更進一步說,諸子百家所傳下來的這些思想層面的東西,都是你生命生生不息的能量展現,不因為你是理科專家就不要用這個,也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消失,它是永不過時的,只要人類生命存在,他就有意義,這就是諸子百家影響深遠的原因。而現代,學科細分了,引入了儀器、設備參與到研究和生產了,被稱為某某專家的人,他在其他領域就可能是個白板了,因為他的研究和應用不是通識性的。

再從真諦角度來說吧。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禪宗也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一切名字、言說,都是方便的運用而已,但用名言無實義,只要約定俗成,賦予某個發音、某個辭彙、某句話一個特定的意涵,大家共同認可了,就行了,不可執著。就像新疆維族人說姑娘就要加一個「古力」、藏族人說姑娘就要加一個「卓瑪」一樣,很多很多,認可就好。如果一定要問為什麼要這樣稱呼,佛陀就會說這個問題「無記」(無意義),他會反問你:為什麼不能這樣稱呼?如果我給他安立一個別的稱呼,你也會問我「為什麼要那樣稱呼」,這樣就永遠回答不完了。


這裡的「子」,其實就是先生的意思,也就是老師的意思。孔子即孔先生,或孔老師;老子即老先生,或老老師;孟子即孟先生,或孟老師……這是古代學生對自己老師的尊稱,或是以謙虛的心態或語氣對有學識有本事人的尊稱。

「子」在古代還有其他多種意思,這裡只是其中一種意思。

略列「子」的其他一些義:

1. 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女。~孫。~嗣。~弟(後輩人,年輕人)。

 2. 植物的果實、種子:菜~。瓜~兒。~實。

 3. 動物的卵:魚~。蠶~。

 4. 幼小的,小的:~雞。~畜。~城。

 5. 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彈(dàn )。棋~兒。

 6. 與「母」相對:~金(利息)。~母扣。~音(輔音)。

 7. 對人的稱呼:男~。妻~。士~(讀書人)。舟~(船夫)。才~。

 8. 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先秦諸~。

 9. 地支的第一位,屬鼠:~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

 10. 用於計時:~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12. 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後,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亂~。胖~。

 13. 個別量詞後綴(讀輕聲):敲了兩下~門。

 14. 姓。


「子」字在古代文化的序數中為一,為始,為正。在周朝的曆書中規定:一年之首為子年、子月、子日、子時(始皇帝因生於子年月日時,故名嬴正),所以,在先秦時期,人們對若干學術流派的創始人稱之為「諸子」,尤其對那些學問和境界相當高的作家文人則莊重、正式的尊稱為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墨子、荀子等。

當然,某子或某某子的稱謂,最初僅限於春秋時期執政官、可世襲爵位的士大夫,如田成子、趙簡子等。後來,人們對那些「制議百物,輔相國家」的布衣卿相也稱其為宣子或武子等。再後來,則演變成了對男子的美稱或尊稱,一般用作敬稱對方之詞。

然而,「子」字的用處是有區別的,如子、孔子和孔夫子的用途不盡相同:1、古人用於對自己老師的簡稱。子曰:詩云……、子曰:學而時習之……;2、古代對男子的稱謂。子年少……、獨不足子所乎;3、「子」字在前,大多用于姓氏。子路、子貢、子產等;4、稱呼自己的老師重複用「子」或前面加「夫」,如:子墨子聞之……、孔夫子(日常稱呼或將「孔子」口語化以示親切)


子字表示的意義太大了。中國古代是農耕文明,對種子非常崇拜,春種一粒籽,秋收萬擔糧。種子有繁殖傳播,千秋萬代能力。聖人的思想也有傳承不息 ,不朽的能力,凡是能生生不息不斷決的人·事·物,古人都把它稱為子,俱有崇拜之意,傳宗之意,延續之意。種子俱有生長之意,豐收之意等等,這都是子的功德。所以把聖人稱·《子》。


推薦閱讀:

TAG:荀子 | 老子 | 孟子 | 莊子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