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人自稱為清朝總兵後人,拿出祖傳腰牌後專家卻建議上交,老人應該怎麼辦?
肯定不給啊,又不是搶來的,或者是撿到的。
總兵,這是古代武官的一個稱呼,表示的是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有總兵和副總兵,無定員。總兵官本為差遣的名稱,無品級,遇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戰,事畢繳還,後漸成常駐武官。總兵的這個官民是從明朝初期開始實行的,到了清朝這個官職仍然存在。
而表示總兵身份的東西就是腰牌,腰牌是古代官員日常必備的身份信物,和今天的通行證差不多,因為系在腰間,所以被稱為腰牌。腰牌最初是玉制「牙璋」,到了北宋和明朝前期,符牌制度發展的更為完善,逐漸成為一種嚴格的身份識別方式。明代腰牌制度更加嚴格,不同身份等級的人要佩戴不同材質、形狀的腰牌。
古代的腰牌因為大多數都是使用金銀、玉石或者是一些名貴的木材製作的,上面的圖案也非常精美,具有這濃厚的文化韻味,也受到很多收藏夾的喜愛,到現在腰牌已經成為了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都很高的文物。只是到今天,腰牌似乎都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只在史書上看到。
但是,在湖南省有一位72歲的老人就稱自己是清朝總兵的後人,而且他還有著世代相傳的腰牌。據報道,這個老人名叫易邵白,他的祖上曾是曾國潘湘軍派系的總兵,因為在咸豐帝時期幫助王鑫創造了「老湘營」有功,所以被封為了遼東總兵的身份。這個腰牌也是他們家流傳下來的。
後來,易家雖然沒落了,但是他們的經濟條件還是可觀,這個老人的爺爺父親都會進行收藏。他們家原本有很多的藏書,只是隨著家庭情況的變化,大部分的收藏品都不得不進行變賣,到如今就只剩下了這塊代表榮耀的總兵腰牌了。這塊腰牌代表著他們家的榮耀,所以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都沒有進行變賣。
經過專家的鑒定,這塊腰牌總共有手掌的大小,而且從材質的時間上來看,符合史書的記載。這塊腰牌的正面有一個令字,後面刻的是總兵腰牌。專家認為這確實是當時的總兵腰牌,而且專家還認為這塊腰牌因為代代相傳,所以他的實際擁有者都有記錄,這對於文物還說是難得可貴的。
在這個考古的年代,只要是時間久一點的東西似乎都會成為文物。專家認為這塊腰牌就是研究清朝歷史的活化石,具有這豐富的歷史文物價值,所以他們建議老人將這塊腰牌上交到博物館,這樣既能夠很好的保存,還能為研究提供價值。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放棄這塊腰牌,現在肯定也是不會放棄的。
且不說該不該上交,那個腰牌不用細看就是現代工藝品,最多到八十年代。現在這些老人家真的喜歡哄小孩子開心,不知道又是哪位「專家」得出的結論,還讓人上交,真把博物館當垃圾收購站了。
真正的腰牌絕對不可能寫總兵腰牌幾個字,古人不會這麼直白,最少要寫上年號、哪個地方的、哪裡頒發的以及使用者的名字,甚至會寫上使用者的體貌特徵,那可以一個總兵的身份證,要是別人偷去隨意調動軍隊那不就壞事了?
清代總兵作為地方主要軍隊指揮官,品級僅次於提督,相當於省級武裝部部長,怎麼可能做出這種不符合規制的「腰牌」?
&典型的白銅仿古工藝品,「銀」銹不自然,字體無古風。總兵一職自明代洪武二年始設,每位總兵皆有個人專用腰牌,明清兩代腰牌上書姓名、職位、頒發時間等詳細信息,專人專用,如同身份證,如果腰牌丟失會被治罪,就像影視劇里當官的丟了大印。
&明代魚牌、龜牌請那些「專家」不要在上竄下跳當小丑了,這麼低仿的工藝品你們也敢說是真的?真不怕丟人。
首先,我需要說明一點,這位老人的定力很好。何處此言呢?這倒不是什麼自己的「寶貝」得到了認可,沒有興奮到激動不已;也不是因為專家建議其上交後,沒有表現出依依不捨。
原因在於:自己拿著這玩意兒去鑒寶,結果「磚家」說的有鼻子有眼兒。要是我,可能會當即笑場,而這位老人還顯得很是淡定。所以,必須要對老人的定力表示欽佩。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隨著社會財富的積累,人們在物質生活豐富後,開始熱衷於各種收藏。而隨之產生的,便是形式多樣的鑒寶類節目。實事求是的說,一些欄目剛開辦時,對歷史和文化知識還比較注重,也為普及歷史知識和傳統文化做出了一定貢獻,並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可謂名利雙收。
但時間不久,各大媒體開始紛紛效仿,鑒寶類節目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似乎民間暗藏有數不盡的各式寶貝。事實上,至今已有很多信息披露,這節目里的「貓膩」和「油水」真不少,虛假鑒定和暗中勾結的情況時有發生。另外,在如火如荼的鑒寶運動中,還湧現出了各式各樣的專家,並不乏無所不精、無所不通的大師。更為傳奇的是,這些大師能夠十分準確地為各式「寶貝」估出價格,真是令人佩服其學問吶~
例如提問者所說的這玩意兒,專家大肆讚揚一番後,嚴肅地提出,建議收藏者上交國家。具體的鑒定根據不清楚,畢竟,像這樣的「文物」,我們見得還比較少,怎麼也做出來好幾年了,也算有年頭了吧~嗯嗯!
但至於什麼「研究清朝歷史的活化石,具有這豐富的歷史文物價值」之說,似乎有點懸乎了。不過,可以稍加修改:是研究清代宮廷劇道具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展示功能~
總之,先不說博物館收不收,就沖老人這氣場,手裡這塊東西就得值個大幾十。
謝謝邀請。
大清滅亡後,上至皇室宗親,下至八旗子弟,紛紛改名,以求在亂世中能活下去。
如今天下太平了,許多當初的滿清遺老紛紛表明自己的身份。
比如這位湖南的72歲老人,自稱是清朝大將的後人,有總兵腰牌為證。經過專家鑒定,屬於國寶,而且價值連城。
據悉,老人祖上是清末曾文正公的湘軍,後誥封為一品建威將軍。他的叔叔在清末是遼東總兵。
總兵的官職從明朝設立,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職位是很高的,而且清朝總兵屬於正二品。
雖然專家建議老人把腰牌捐獻給博物館,以便更好地保存,但是最終選擇權還是在老人手中,畢竟這是祖上傳下來的傳家寶。
所以如果老人的後人依舊可以秉承初心,作為傳家寶世世代代傳下去,並且有能力讓它得到保存,還是放在自己手中保存更好。
謝謝邀請。
這事兒挺簡單的,老人想交就交,不想交就留著吧。很多人在罵,罵得極其沒道理。
第一,文物法規定的民間收藏範圍我們的文物保護法第五章第五十條明確規定如下:
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收藏通過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
(一)依法繼承或者接受贈與;
(二)從文物商店購買;
(三)從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購買;
(四)公民個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換或者依法轉讓;
(五)國家規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收藏的前款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文物保護法很明確,這位老先生的腰牌如果是繼承的,當然是可以自己收藏的,國家不會強制上交。
那些罵說「人家自己祖傳的文物為什麼強制上交」的,好好學習一下法律,沒人要強制收取。
第二,專家只是建議,專家建議上交國家,請仔細看明白,只是建議,建議就可以採納也可以不採納,完全看個人選擇而已,這有什麼可罵的呢?一個建議也要罵,未免火氣太大了吧?最後要說,老先生這腰牌想上交就上交不想上交就自己收藏,買了也沒關係,這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大家就別操心了。
根據文物保護法第六條,他有權留著此物。條文如下:
第六條
屬於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祖傳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文物的所有者必須遵守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
疑似炒作,疑點太多。
1.清代哪兒來的「遼東總兵」?清代遼寧軍事歸盛京將軍管理,用的是八旗軍制,盛京將軍轄4人瀋陽、興京、金州、錦州4個副都統,總兵是綠營系統的,東三省不設綠營總兵。
2.清代後期腰牌對持有人的信息描述很詳細,而題目給出的腰牌並沒有對持有人信息的表述,所以真偽存疑。
綜上,我覺得炒作的嫌疑很大。
總兵是主管一省(或地區)軍務的最高武官,但是明清的制度不大相同。明朝的稱呼是總兵官,是作為一種任務職位出現的並不見得與固定的品級,到了清朝演變為主管轄區內綠營的軍官了(八旗軍另有統帥系統),而且是個等級職務由相應的品級(其下為參將、游擊、都司、千總、百總、把總)。千戶則是明朝駐防各地衛戍軍隊的「衛所制」的一個特定的職務,是世襲的。衛所的士兵都是世襲的叫軍戶,每家一個男人當兵(不止一個的叫余丁,算預備役),享有一定的免徭役的特權。衛所根據大小分為「千戶所、百戶所」不同的等級,頭頭就是千戶、百戶了。
吳三桂曾是山海關總兵手裡掌握20萬大軍可見總兵是地方軍隊的最高軍官。還有福建總兵山西總兵雲南總兵等,由此可見總兵應該是省級的軍事主官。
在湖南省有一位72歲的老人就稱自己是清朝總兵的後人,而且他還有著世代相傳的腰牌。據報道,這個老人名叫易邵白,他的祖上曾是曾國潘湘軍派系的總兵,因為在咸豐帝時期幫助王鑫創造了「老湘營」有功,所以被封為了遼東總兵的身份。這個腰牌也是他們家流傳下來的。
後來,易家雖然沒落了,但是他們的經濟條件還是可觀,這個老人的爺爺父親都會進行收藏。他們家原本有很多的藏書,只是隨著家庭情況的變化,大部分的收藏品都不得不進行變賣,到如今就只剩下了這塊代表榮耀的總兵腰牌了。這塊腰牌代表著他們家的榮耀,所以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都沒有進行變賣。
經過專家的鑒定,這塊腰牌總共有手掌的大小,而且從材質的時間上來看,符合史書的記載。這塊腰牌的正面有一個令字,後面刻的是總兵腰牌。
專家認為這塊腰牌就是研究清朝歷史的活化石,具有這豐富的歷史文物價值,所以他們建議老人將這塊腰牌上交到博物館,這樣既能夠很好的保存,還能為研究提供價值。
然而很多網友覺得這是明搶,我不知道大家心理為什麼這麼黑暗。古董的價值到底是誰炒起來的,大家心理懂得。這些文物在民間只能用價格去衡量,沒有任何使用價值,說白了就是破銅爛鐵,再說大清都亡了,你跟我提這個幹什麼?如果這個腰牌在民間拍賣,可以說價值不菲,那腰牌的背後的故事、老人家族的榮譽那就真的不值一提了,因為大家只在乎它是不是清朝的,到底值多少錢?
博物館每年都會免費開放,大家不僅能看到它,還能從中了解更多的故事,我們課本上很多真實案例都是有實物考證的,如果沒有清朝總兵的腰牌,那麼我們就要懷疑清朝總兵的存在真實性了。
更主要的是,老人已經曝光自己有這個腰牌了,那麼奸商或者騙子是不是要上門了呢?騙子看到你的腰牌,給你複製一塊,然後調虎離山把你的騙到手了,那豈不是虧慘了?如果你不想上交,國家也不會求你,畢竟不缺你這塊,給你永久保管還不收你任何費用,還倒貼一筆獎勵金和一面旗,還要在博物館標註你的大名,寫上你家族的背景故事,到底誰虧了?去過博物館的人肯定看到了很多價值連城的文物,隨便拿一個讓你流落在民間都能讓你成為百萬富翁,為何國家不研究完了直接高價賣給那些喜歡收藏的人?而是永久收藏於博物館供大家展示呢?
那些噴的人肯定是沒去過博物館的人,肯定是沒上過歷史的人,肯定是負面新聞看多了被洗腦了。小編家裡就有繼承下來的寶貝,並且有能力保存下來,也不會賣,讓後代都知道寶貝背後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跟大家沒有任何關係,這是自己家族的事,所以沒必要交給國家保管了。
據說這個虎符可以調動一個朝代的軍隊,大家怎麼看?說了這麼多大道理,是不是也該關注一下表示支持一下呢?更多精彩問答,就在故事小燈塔!
明朝建立之初,元末亂世帶來的損失需要朱元璋進行大量的修復工作,可這仗剛打完,百萬士兵該何去何從呢?北邊元兵依舊虎視眈眈,東南沿海、嶺南地區都可能出現戰事,這些士兵絕不能衣錦還鄉,還要堅守在他們的崗位上。這就出現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糧食。依照古代的生產水平,大量的勞動力進入軍隊後農業發展將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百萬兵雖然驍勇善戰,可沒了糧食怎麼打仗?於是,朱元璋吸取中國歷史屯田經驗,建立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衛所制度。從而實現了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的主張。
衛所制度主要就是在各省的都指揮使司設立衛、所這樣的小區域,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又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劃片管轄(雲南都指揮使司隸屬於中央右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下轄若干個衛,衛下轄一定數量的千戶所和百戶所。每每遇到戰事,中央命令可以迅速分化,下達到地方;和平時期,各衛、所就可以自主展開耕種活動,給自己賺吃的。
這樣的制度也為後來的清朝所沿襲,清朝統治者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他需要軍隊來鎮壓各地反清復明的勢力。因此,各地都設置了巡撫、總督,專門把持軍政大權,而指揮作戰的,就是一個個武官總兵了。總兵官本為差遣的名稱,無品級,遇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戰,事畢繳還,後漸成常駐武官。由於是戰時指揮官的身份,總兵的資格審核十分嚴格,全國大概就只有83個登記在冊的總兵。如此重要的職位,當然會有一個身份標誌,就是一塊總兵腰牌,能夠起到調兵遣將、任免軍官的作用。到了現代,腰牌已經消失於歷史長流,只存在於史書上了。
不過,湖南省湘鄉市一位72歲的老人易邵白自稱家中有一塊清朝總兵腰牌。老人家跟媒體說過,他家祖上是曾國藩湘軍派系的總兵,咸豐皇帝統治時期因為協助王錱創建「老湘營」有功,被誥封為一品建威將軍,遼東總兵的身份。所以,他家能夠流傳下來一塊總兵腰牌。易家之後雖然沒落了,可經濟條件還是十分可觀的,這位老人家的爺爺、父親都還會收藏木雕、古書。早年他們家的藏書可以擺滿一棟二層小樓,可隨著家境的變化,大部分的收藏品都被變賣出去。如今,只剩下這塊可以作為榮耀來看待的總兵腰牌了。若非有些感情,這塊腰牌可能都無法保住。
那麼這塊總兵腰牌是真是假呢?有專家來鑒定過,這塊鍍銀的腰牌有手掌大小,正面刻有一個「令」字,背面刻有「總兵腰牌」四個字。從材質上來看,的確符合史書上記載的用料,相關的篆刻方式也符合史料記載。更難能可貴的是,專家認為這種代代相傳,能夠確定當初腰牌的實際擁有者是十分不容易的,畢竟過了這麼多年,這塊腰牌可以成為我們研究清朝歷史的文物,具備豐富的歷史文物價值。所以專家建議老人能夠將其上交至博物館,能夠更好地保存腰牌,為了相關部門提供研究數據。不過,家族最窘迫的時候都不曾放棄這塊腰牌,易邵白老人自然也不會同意這個建議。
1. 公物,民之共有者也。私財,民之私有者也。公私分明,不能因公而害私,亦不可因私是傷公。
2. 腰牌本祖傳之物,不僅是物化的財物,更是一段家傳歷史,一段精神的傳承。故還是家傳能得到更好地保存與傳承。
3. 交予國家,未必保存完好。故宮文物,堆於庫房,不見天日者多矣!丟失者,損壞者常見於報端。
3. 不要道德綁架,公私分明是基本原則。國如有需,可通過程序借之用於研究,應打借條,寫明期限,到時歸還即可。
我認為:還是自己保留,代代相傳為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