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的真的是暴君嗎?


秦始皇是否是暴君,這是一個價值判斷,如果我們從西周封建貴族的角度,這個是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也就是秦朝統一六國之後,恰恰終結了西周以來近八百年的封建制度。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終結了封建制度,又開創了後世天下一統的郡縣制,終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亂世,對於廣大平民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開始。那麼,究竟如何評價這位帝王呢?

我們不妨從政治制度變遷的角度來分析秦始皇究竟做了什麼,然後根據他的作為進行評價他究竟是否是一位暴君?

首先,秦王嬴政繼續了前代秦王所採取的遠交近攻的政策,通過分化六國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統一大業。在這個過程中,法家改革所形成的集權政治,在軍事競爭的時代顯然要優於東方六國遺留的封建貴族制度。

其次,在秦王嬴政統一之後,朝堂曾經有過關於立國制度的討論,淳于越代表東方儒生,希望秦始皇採取西周封建制,並聲稱這樣能夠國祚久遠。李斯當即就加以否定,認為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非但沒能維持宗周的統治,而且還造成了天下大亂的局面。秦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是不能再繼續通過封建制再製造亂世了。在這裡,我們看到李斯所提倡的大一統郡縣制度,是針對封建諸侯割據提出的新政治制度。

最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其實也是在這個背景下,認為儒生是支持封建割據,儒家經典《詩》《書》典籍,也是西周封建王朝的反映,因此,焚書坑儒本身就是從文化和人事上反對支持封建制度的政策安排。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了秦始皇通過戰爭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通過朝廷論辯,否定了封建制度的延續,通過焚書坑儒終結了封建制的人事和文化基礎。這些政策,對於堅持西周封建制的儒家知識分子來說無疑都是暴政,雖然秦始皇可以通過政治終結西周封建制和儒家封建文化,但是對於掌握歷史書寫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們可以通過歷史書寫,將暴君的帽子送給秦始皇。


關於暴君的定義,是評價秦始皇是否為暴君的關鍵。歷史上,對明君,庸君,昏君都有明確的例子,明君如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庸君如趙構,同治;昏君如宋欽宗,宋徽宗。獨關於暴君的定義較為模糊,如果狹義上講,暴君是殘忍嗜殺,草菅人命的,如紂王,夏桀,高洋,這類王,一般伴隨著昏庸無道,耽於享樂,是貶義的;如果廣義上講,「暴」也是鐵腕手段的典型特徵,政令不懷柔,嚴格體現君王意志。這類君王本身是心繫社稷的,所頒發政令也出於對國家和政權的維護與開拓。從這個角度看,秦始皇是「暴」,但不是暴君。我們現在說他是「暴君」無非出於幾點:徵發大量民力修建長城;焚書坑儒;修建阿房宮,晚年迷信方士以求長生不老葯。對於修建長城,這對中原王朝是有積極意義的,從此不用擔心胡人騎兵長驅直入威脅國都,中原政權處弱勢時有了堅固屏障,強大時有了向北擴張的前進基地,故長城修成「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焚書坑儒,是秦國依商君之法治國的延續,法家的愚民政策的體現,這如果放在歷史發展的方向看,是極惡劣的,但歷史又有局限性,為了維護統治與思想的統一,秦始皇如此做在當時也是政治需要,不是昏招;修建阿房宮則是消極的,這也是建立千秋偉業的君王所難以克服的一種人性的弱點。明君大興土木以耀後世的例子也不少,唐太宗的大明宮,唐玄宗的華清池,都屬於這類;至於寵幸方士,這發生在秦始皇晚年,這也是千秋帝王的通病,漢武帝,唐太宗晚年也都干過。而秦始皇的功績如統一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郡縣制的發明,都是五千年華夏第一人。由此觀之,秦始皇不是暴君,而是一位運用霹靂手段掌國之權柄,執天下牛耳的始皇帝,其豐功偉績,九州昭彰,鐵血丹書,萬古永存。古語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始皇,是第一位將九州華夏鍛造成巨龍的君王,他是偉大的,我們不該對這點存在疑問。


秦始皇歷史上是最受委曲的封建人物之一,幾千年來,他被稱為「暴君」,在這個稱號之下,抹煞了他對歷史所起的積極作用,這是不公正的,因此,替秦始皇「翻案」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秦始皇時期在人們腦海中留下了極壞的印象與「孟姜女哭長城」及秦始皇「焚書坑儒」這兩個故事,確是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除此以外,人們對於秦始皇的所作所為了解得並不很多。

郭沫若說得對: 「歷史是發展的,我們評定一個歷史人物,應該以他所處的歷史時代為背景,以他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形為標準,來加以全面的分析,這樣就比較易於正確地看清他們在歷史上所應處的地位」。

公正地來說,秦始皇他確是「中國歷史上有數的傑出人物」,秦始皇對於當時的歷史是有貢獻的,不僅有而且大; 對於整個民族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是有貢獻的,不僅有而且大,這是我們必須肯定的。

戰國時代是封建戰爭最激烈的時代,特別是戰國中期以後,戰爭越來越頻繁,戰爭的規模越大了,而戰爭也較帶有持久的、長期的性質,大的戰役往往要相持三年之久。這種持久的大規模的戰爭,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嚴意的災難。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戰爭,要求統一。同時,由於諸侯的割據稱雄,往往把邊疆上大河的堤防擴建為長城,設立關卡,徵收苛稅,勒索賄賂,阻礙了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秦始皇用其鐵腕手段一掃六合,統一全國,滿足了當時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促進了文化以及民族的融合。縱觀古代偉人,並沒有十全十美之人。距離我們較近的偉人,難道不是這樣嗎:帶領人民群眾創造了一個新中國,然而晚年時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比如WG,試問我們是怎麼看待這位偉人的呢?既然我們都能原諒他的過錯,稱其為偉人,難道秦始皇就要被稱為暴君嗎?何況是距離我們兩千多年了,都說時間可以原諒一切,何況是兩千多年了呢?


李贄:千古一帝

明李贄在《藏書·世紀列傳總目》,是這樣評價秦始皇的:「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這足以說明秦始皇的功績是巨大的。雖然也有人批評他殘暴無道、驕奢淫逸,但都必須承認他的一生是功大於過的。

秦始皇的功績主要有三,第一個就是統一全國。春秋戰國的幾百年時間,是分裂的中國,是大動蕩的時代,兼并和爭霸不斷,可謂民不聊生。而秦始皇繼位後,僅用了短短十年就吞併了其他六國,結束了諸侯國幾百年的混戰局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完成大統一的人,這是他傑出政治和軍事才能的體現。

第二個則是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創立「皇帝」稱號、中央集權制、廢分封改郡縣制等。這一制度被後來的歷代君王繼承、發展,一直到大清朝滅亡。所以,秦始皇不僅是皇帝的發明者,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開創者。

第三大功績是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等。貨幣和度量衡的統一是經濟制度建立的首要前提,而統一文字則是促進交流發展文化之必需,這都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外秦始皇的功績還有開疆拓土、修築長城、發展水陸交通等。

秦始皇的是非功過都是巨大的,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極端的,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但也有人說他是暴君。

那麼秦始皇是暴君嗎?有人說秦只存在了十四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原因就是秦始皇太殘暴。而且他吞併六國、統一中國靠的是屠殺,是用「伏屍百萬,流血漂櫓」換來的。但是史書只記載了,秦軍所殺的都是六國的軍隊,而沒有記載屠城或者大規模屠殺百姓。

歷史污名化

有人說他通過「焚書坑儒」來鉗控制百姓的思想,抑制、破壞了文化的發展。那麼,當我們翻開史書,你能找到那個王朝不採取手段統一百姓思想的么?而且,如果從他身為一代帝王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就是一次統一思想文化的運動,是對帝國統治有利的事情。秦國統一六國之前,是紛擾混亂的春秋戰國,而在這亂世卻迸發出最為強烈的思想火花,也就是先秦的百家爭鳴。諸子百家中,流傳最廣泛、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現在看來,他們為中國創造了最燦爛的思想文明,使中國得以與同時期的希臘文明媲美。但是對於統一六國後的秦始皇而言,百家相爭是混亂,是隱患。「焚書坑儒」,因為他要消除隱患,加強專制的思想統治。且焚的是除醫藥、卜筮、農業有關之外的所有書。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是把統一思想文化發展到新的高度,是以後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這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因為它們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話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統治者推崇。滿清時大興「文字獄」不也是因為了這些嗎?毛澤東對此的評價是「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有人說大興徭役,修長城死傷無數,人民妻離子散。但是秦始皇修長城的目的是什麼?除了維護統治,是不是有防禦外族入侵的功能,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長城確保了邊防的鞏固和國家的安全,給這一中原農業的生產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而且秦以後,多個統治者都有修建,明朝更是集大成者,歷代修建與堅守的作用與代價如左河水所云「千古胡兵屈仰止,萬重血肉鑄安寧。」長城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打仗更需要大量的人民去,戰後的重建當然也離不開苦難的人民。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也有人說他行嚴刑峻法只為加強統治,在春秋戰國那個尚武力、誰能打誰說的年代,民風能不彪悍么?不嚴刑峻法行么?把人家弄的國破家亡還要他幹活,能不反抗嗎?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就需要那利益的既得者開刀,這些人不是貴族就是有錢人,人家能不反抗、暗中破壞嗎?不立法懲治能行么?

用現在人的眼光看待這些問題,無疑對歷史不夠了解。但他的過錯也是同樣有目共睹的,他驕奢淫逸、百姓苦不堪言也都是事實。大興徭役,修長城、建皇陵死傷無數增加了人民的苦難,也是同樣有目共睹。不論是軍事、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他在各方面都建立了巨大的功績,可以說後世沒有一位帝王可以比擬。秦始皇也許算得上是個暴君,但絕對沒有一般評價的那麼誇張。說他是千古一帝,似乎又缺點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 秦之歷史是由誰編撰,秦之後是漢,一般而言秦之歷史是由漢朝史官寫成,當然由於存在大名鼎鼎的《史記》,所以秦的歷史更加豐滿內容更多。但是中國各個朝代之慣例,當朝在編撰前朝歷史的時候或多或少必有抹黑,就是如司馬遷也必定受到影響,畢竟劉彘這個人比較變態,而且生性多疑,他讀過史記後就吧司馬遷打下了大獄,肯定看到了讓他不愉快的東西。更別說編撰前朝的史官了。而作為我們後人只能去分析各個事情之間的關係 是不是有所矛盾 是不是相互衝突來互相印證歷史的真偽。

秦贏政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登基為帝,各取三皇五帝之二字為號,即為皇帝,又是中國第一個皇帝,故為始皇帝。歷時14年,傳2世而亡。

由於之前的包括夏商周 各個朝代天子皆為王,採取的是分封制的措施統治國家,而到了秦採取的是郡縣制,徹底打破了之前的世卿世祿制度,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車同軌,書同文,使得權利更加集中,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大一統的凝聚力,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可以說是開了世界之先例。然而傳於後世關於秦更多的是苛政與暴力相關的內容,什麼焚書坑儒,什麼強征徭役,什麼大興土木,什麼苛政爆斂,基本上對秦之14年統治批的體無完膚。

第一,我們看苛政暴斂,秦之強大依靠的是什麼。嚴苛的法令,秦是以法家治國,商鞅雖裂但是他留下來的治國方針秦並沒有放棄,並且後世得到了更大的發揮,並也是七國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戰功論爵的諸侯。而並不像其他6國還是世卿世祿的制度。而到了秦統一全國之後肯定也會在全國範圍而推行這套東西,畢竟對秦國來說 嚴格的法令以及以功論爵讓他強大,讓他嘗到了甜頭,統一之後不可能會放棄。而這套東西對於其他六國來說,特別是百姓來說又是什麼感覺呢?他們時代都是農民,從來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士大夫或者稱王稱霸,但是原來的日子卻過的不算太差,沒有那麼多嚴厲的法令來約束自己,只要能吃上飯,服該服的不算繁重的徭役便可,今天跟誰鬧不開心了 說干就干,所以春秋戰國之民風,武鬥之氣極重。而對於士大夫階層呢?更沒有什麼可想的 ,老子是當官的 兒子繼續當,孫子也是官。但是到了秦之後就全變了,雖然秦對各國後人都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但是對於百姓全都是按原來秦的法令才約束執行,這樣的情況下 必然會讓人覺得法令過嚴的感覺。對於士大夫來說原來是很安逸的生活現在卻全被打破。今天不努力明天就有可能被人超越打壓。而其他各國的後人雖得到了優待但是畢竟跟原來喚風喚雨的生活不能比,故有機會必然會起來反秦。再看這個爆斂,2個方面,一秦統一全國,贏政之文治武功肯定是很牛逼的,但是就是因為前無古人的緣故,沒有一個很好的經驗教訓可以讓他借鑒的,個人肯定會膨脹,從他自稱始皇帝可以看出。再加上看到自己的軍隊之雄壯,而其他各國已經全部被征服。這樣的情況下他一方面就會想到放鬆與享樂,什麼阿房宮驪山皇陵,還有各地的行宮與動不動就興師眾眾的巡視各地,花費肯定不在少數,另一個方面贏政對各地百姓是不是真心臣服還心有芥蒂,通過苛政爆斂才能讓他覺得自己是真正的君臨天下。還有就是北方匈奴,也是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抵禦,修長城的目的就是這個,但是匈奴之禍對於北方各國來說是有親身體會的,而對於南方百姓來說這個是跟他們關係又不大,但是他們同樣也是需要出人出錢去抵禦,比方說楚國來說 匈奴本來就離他極遠,有趙國頂著,如果趙國頂不住了還有魏國,匈奴殺到楚國的可能性基本沒有,而現在你卻讓楚國的百姓去北方抵禦匈奴,能高興嗎?所以就讓後人覺得秦苛政之嚴爆斂之烈了。

第二。焚書坑儒。相信焚書有之,坑儒就沒有這麼誇張了。殺人是肯定殺了 ,但是一定不會是大規模的坑殺,不然的會現在的中國也就跟印度一樣,文明也就會斷代了。而焚書我相信更多的焚燒的是批秦的書籍。不然司馬大大的史記怎麼寫?而無論哪個長久的朝代對於輿論之控制肯定會採取一定的手段與措施的,不然除非三皇五帝時代了。不然肯定有不同的聲音出來,而且秦之一朝對軍功的看重是絕無僅有的,所以才會有以軍功論爵之說,而沒有以學問論爵位的說法,所以一定層度上阻塞了文人的上升的空間,而之前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憑一張嘴就能獲得成就的事是很正常的事情,到了秦就沒有這麼簡單了,對了各個大儒來說這個是不公平的,必然會起來抗爭,他們的抗爭的方式是什麼?又不能拿起武器來殺人,只能去寫去說,而寫的說的呢?基本上都是對秦政的批駁,畢竟之前他們一張嘴就能把諸侯國主說的啞口無言。而這招到了秦就不管用了,秦是以法為準,今天你說的再天花亂墜,只要是觸發了刑律照樣把你法辦。所以才會有了坑儒,當然也不會是大規模的坑殺,只是拿其中的首要分子開刀,而且其他的儒生看到了躲過了此劫,看到秦末開始動亂才就會把之前的怨氣一氣發泄 出來。這有了焚書坑儒這一說。

至於第三第四強征徭役與大興土木 之前也有點到, 寫的有點多,打字太累。吃不消了 哈哈


當然不是。是被儒黑的。無秦始皇哪來今日之中國?後世封建社會的所有皇帝不過他學生而己,甚至連學生也談不上。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一直被認定是一個「暴君」。稱他為暴君,是因為他在位期間所施行的一系列「暴政」。但是,通過仔細研讀《史記》中關於秦始皇的記載,我們發現:秦始皇實際上所推行的並不是「暴政」,而是藉助暴力來完成的社會變革。這種「暴」,實質上是在大轉型、大變革背景下產生的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而非秦始皇的個人性質的「暴」,甚至可以說,這種「暴」和秦始皇個人並沒有太大關係。因此,秦始皇並非是一個「暴君」。歷代政論家和史學家之所以將他看作是一個「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為秦始皇在位期間藉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會變革。包括政治上的「廢先王之道」、「廢五等之制」;經濟上的「除井田之制」、「賦斂無度」、「窮奢極欲」;司法上的「刑罰酷虐」、「吏治刻深」軍事上的「暴兵露師」;思想文化上的「焚百家之言」、「滅四維而不張」。這一切,都成為歷代政論家和史學家攻擊秦始皇的理由。

作為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向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大轉型時期的君主,秦始皇的「暴政」實際上是藉助暴力來完成的社會變革。由於這一系列的變革不符合原有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尺度,因此,它們不可比面地被貼上了「暴政」的標籤,而秦始皇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暴君」這樣一種社會文化符號。


千古一帝!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一躍而起成為超級大國。因,高度法制秦國自商鞅,秦孝公以來。秦國代代,君明臣強!

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中國大地,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水利,直馳道,征百越……太多了。

至於什麼暴君,焚書坑儒。我操你大爺的這都能上中學歷史課本?你看看史書是怎麼寫的?儒家後人還以此為榮!

第一次寫簡略概括,推薦大秦帝國,看了之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秦始皇的統一為後世奠定了中國的基礎。那些罵秦始皇的人,始皇就是再不好功績也是三七分!

千古一帝!


春秋戰國時代的貴族,哪裡有仁慈愛民這一說?貴族出生就是貴族,平民永遠都是平民,整個統治階級對待平民都是殘忍的,比如說連坐,一人犯法,全家遭殃,更有甚者連九族都不放過,要說秦始皇是暴君沒錯,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君主都是暴君,正是在這種殘酷的酷法下,秦朝才毀於一旦。


始皇帝確實稱不上暴君這個稱號,就像你所說。否則,大秦最後不會滅在六國貴族後裔的手上。還有所謂的焚書坑儒簡直就是扯淡。什麼是焚書坑儒?焚的什麼書?坑的什麼儒,大家可清楚?還有就算始皇帝想這麼干,請問就沒別的手段了?那請問要國家圖書館是幹嘛的?再請問當時的中央里還有儒家學者充當博士的,為什麼不殺掉,用他們幹嘛?所以扯淡。對於最新出土的竹簡也沒有說明秦朝法律的嚴酷,這個事情我也知道。所以我說我們現在接觸的正史並不是歷史真相,這個正史90%以上是假史,所以我們現在需要歷史考古學,進行考證。還有賈誼的過秦論的觀念根本就是錯誤的,什麼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是真真正正的扯,就好像董仲舒非得在君權上安個神權一樣幹嘛,警告皇帝啊。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大秦取天下用的策略和統治天下的策略不一樣了,所以才滅亡。取天下時,是分化瓦解,遠交近攻,連橫而斗諸侯。可是得了天下後,你看看秦的對手有多少?六國後代分分建國,抗秦之勢,如燎原之星火,一點就著。實際上,大秦滅亡的原因就是一個,雙拳難敵四手。如果當年東方六國能合縱抗秦,秦國絕對統一不了天下,即使統一,也得付出極大的代價。可是你看秦統一過程中,簡直就是摧枯拉朽之勢啊,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是不?


推薦閱讀:

TAG:秦朝 | 秦始皇 | 中國古代史 | 歷史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