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王朝都只有200多年歷史?


黃炎培曾提出一個「歷史周期律」問題,每個王朝都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實中國的王朝並不都是二百多年的,最強大的秦朝與隋朝,時間很短,二世而亡,元朝也才不到一百年,二百多年的有西漢、東漢、唐朝、明朝、清朝,其他王朝如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時間都很短促,北宋與南宋加起來三百多年,算是長壽王朝,但是半壁江山。黃炎培研究這個問題,曾向主席提出過,主席回答解決這個問題就兩個字:民主。

之前的王朝為什麼不能長久,實際上,就是缺少民主兩字。政權不是選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打江山坐江山,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的循環。剛打下江山時,往往勵精圖治,開創一個盛世,出現幾個名君。隨著社會的安定,因為是父傳子繼,後面的皇帝就越來越追求安逸享受,臣子們也大多演變成貪官污吏,如果碰上天災人禍,民不聊生,那就是農民起義,或外族入侵,進入下一個朝代的循環。避免這種循環的方法,主席說得很好,就是民主。如果政權是選出來的,他不老實幹了,就讓選票把他選下去,至少這樣可以避免改朝換代的戰爭。歐美幾百年歷史已經證明,民主選舉是一種正確的統治方法。


這個問題很發人深省,我國幾千年歷史的國家,光正史就有二十四部,且不包括清史。從秦朝公元前221年到1912年以來,2133年的君主專制歷史誕生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平均下來,我們很簡單的就能發現其中的貓膩!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覺得我們封建王朝之所以「短命」有以下的原因:

階級的局限性

眾所周知,在數千年的王朝政治之中,我國每一個朝代的建立都是以地主階級和小農階級聯合產生國家部門,從而建立在廣大小農經濟的「產品」。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革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的觀點,我國的農民起義革命推動了王朝政治的發展。但是由於小農階級過於局限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大多數農民都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在人世間都一遭的。這樣,大多數農民對於不關乎自身利益的國家政治都是報以冷漠的態度,那麼就意味著對於國家的發展穩定更是不會建言獻策。這種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使得王朝的發展「無遠慮,有近憂」。

階級的對抗性

在古代,地主階級的統治和小農的基礎是有強烈的矛盾性。地主儘可能剝削在農民身上的勞動剩餘價值,並且通過利於地主階級的法律將小農牢牢地禁錮在土地上面,而由於社會上的「馬太效應」,以地主階級為代表的上層人物和小農之類的被統治階級產生嚴重的社會貧富分化問題,這樣將會引起農民階級的反抗和地主階級的鎮壓。由於兩者的相互作用,在國家將會出現「U」型結構,即一方面國家投入更多的人鎮壓農民起義,另一方面國家也將鎮壓農民起義的人往農民起義推。地主階級剝削農民階級為獲取利益的方式,而另一方面,農民階級以成為地主階級剝削別的農民階級而獲取利益這種無限矛盾之中,這種對抗性是違背了邏輯卻又符合當時的發展。

統治階級的腐化

富不過三代,第一代創業者起早貪黑地拚命創業,為後世留下充足的金山銀山。而後世的子孫卻不能切身實際的體會到財富的來之不易,不能領略在每一粒糧食之中蘊含的汗水。生在帝王家的皇子,每一個都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自小的珍饈美味,錦衣玉食早就將祖先留下的吃苦的血脈給磨掉了,對於底層民眾的疾苦生活根本不能理解才會說出出現「無米,何不食肉耶?」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話。除了不能理解祖輩建立王朝的艱辛外,王朝建立之後的相穩定局勢也給一個資質平庸的守成之主有一種「聖君」的錯覺。因為既沒有軍旅生涯,也沒有從平民發跡的皇帝無法發現蘊藏在帝國內部和帝國外部一雙雙藏在黑暗中的想要顛覆國家的眼睛,而大多數皇帝缺少發現危險的眼睛。正如孟子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居安思危的思維,假如後世的皇帝當真把自己看作是「天子」而好不節制自己的行為,過於專註於當前的享受而不在乎整個國家今後的發展,那麼這個國家就離滅亡不遠。

可惜,那麼多個朝代的更迭卻引不起後世王朝對於前世的警醒,一味地激化階級間的矛盾,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首先感謝邀請!

  • 這是由於中國古代自秦統一以來皇帝繼承製度和「家天下」導致的。並且你說的能持續300年左右的朝代都是一些政權相對穩定,國力也較強的朝代。
  • 胡虜建立的很多反動政權更是都很短暫,由於統治階級文化素養偏低下,素有「胡虜無百年之運」的說法。但是這裡要說一下,為什麼就算相對穩定的朝代也幾乎200多到300年左右就會更迭,原因很簡單。自秦朝統一中國以來中國進入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帝國時代,政治經濟高度集中。(除了夏商周這樣的奴隸制過渡到君主專制的王朝除外
  • 這樣的政體無一例外,國家的最高決策者都是皇帝一人,並且皇帝的地位是世襲的。因此往往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開國皇帝休養生息,鼓勵耕織,輕徭薄賦,因為立國之前一定爆發過大規模戰爭以統一國家或者是推翻前朝。之後幾任皇帝也會奮發圖強勵精圖治,所以建國前期基本上都會出現政治清明,經濟蓬勃發展,文化興盛這樣的態勢。
  • 然而再往後的皇帝由於天下穩定,國庫充盈,自小久居深宮,皇帝自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漸漸的居安卻不思危,驕奢淫逸,政策上也日漸脫離人民,不了解民眾疾苦等。再加之中國宮廷內部權利傾軋嚴重,但凡出現先帝早薨,後主年幼,又容易出現外戚專政,宦官專權等現象。所以這種王朝興衰周而復始的循環總是不斷上演。


我不傾向於從君主荒淫無道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

事實上,很多王朝都滅亡於農民起義,這才是真正的原因。為什麼要進行農民起義呢?因為土地分配極度不平衡,因為土地兼并非常嚴重。而土地兼并是封建社會的特徵,國家沒有辦法抑制這種兼并,最終也會爆發農民起義。

而農民起義只能夠對土地進行新一輪分配,並不能解決土地兼并。所以王朝初期國家穩定,社會相對公平,後期農民暴動嚴重。就這樣,每一兩百年封建社會都需要以改朝換代實現土地所有權的變遷,這也是王朝不超過一兩百年的原因。

周朝延續了八百年,也是因為土地為天子所有的原因,這樣的社會中土地不私有,也就難以有農民起義了。


我國大一統的王朝有很多都超過了200年,比如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如果西漢和東漢這倆漢算一個朝代的話,那超過了430年。兩宋算一起319年。

試著回答你的問題。

1.皇族人口記錄增加。

朝代時間越長,則皇族人口越多。而越多的人需要更多的百姓供養。很容易出現矛盾。不只是皇族,我國的官僚體系大多是世襲制的。

2.郡縣制度,高度集權的思想

先秦時候的夏商周朝代都超過了500年。這幾個朝代實行的是分封制。而秦以後實行郡縣制,高度集權。權利是個好東西。誰都想得到。


謝邀。一、富不過三代理論。前期皇帝都是勵精圖治,到後面都疏於管理,民族階級矛盾加深導致滅亡。馬上民族北魏、清也一樣,二、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理論。皇帝輪流做,明日到我家。皇權高於一切,野心者誰都想當。從而導致篡權或農民起義,五代十國尤其歷害。三、外戚權臣理論。國少主疑外戚專權,權臣疊出。兩漢唐滅亡就是教訓。四、亡秦者胡理論,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時刻壓制儒家漢王朝,遇上開國皇帝或開拓型皇帝尚可,到後期遇上享樂或花草木匠皇帝則只能呵呵了。兩宋滅亡則如此。五、龍蟲理論。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十個中國人是一條蟲,內部打鬥,文人相輕爭論不休等,西晉滅亡和明滅亡也有此原因。


這個「周期律」可能是一條永恆的真理。


推薦閱讀:

TAG:唐朝 | 清朝 | 漢朝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