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大架和小架有什麼區別?
陳氏太極拳大架拳是由陳氏第十四世祖陳長興公在家傳太極五路、炮捶一路的基礎上創編的陳氏老架一路、二路,原本在家族內傳授,後來陳長興公收徒楊露禪,由楊露禪把太極拳在北京傳出,這樣世上才有公開的太極拳傳承,衍生出楊氏、武氏、吳氏、孫氏等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大架拳分為大身法和小身法拳兩種,大身法拳作為表演用的,也就是現在世間多見的大架拳;小身法拳作為看家用的實用拳法,一直在家族內部傳授,陳氏十七世祖陳發科先生傳子陳照奎先生的就是大架小身法拳。其特點是:
一、身法端正,拳走低勢。二、對稱和諧充滿哲理。三、順逆纏絲非圓即弧。四、丹田內轉,胸腰摺疊。五、剛柔相濟,松活彈抖。六、虛實協調,輕沉兼備。七、快慢相間,節奏鮮明。八、注重呼吸,內氣古盪。九、技擊性強,式式實用。十、力的旋律,美的造型。
陳氏小架太極拳是陳氏第十四世祖陳有本先生在祖傳拳架基礎上加以改進而創編的拳架,當時稱此拳為略,也叫新架。此拳傳至十六世祖陳鑫先生,整理出傳世的絕學《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和《三三六拳譜》,為後世太極拳愛好者提供了經典的修鍊標準。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特點是:
1、身法:「身忌上躥胡亂擺,寧低不高行平線」。行拳走架身體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亂擺;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個別動作如擺腳下岔、金雞獨立、鋪地龍等除外)。
2、手法:「雙手相合勿翻動,微貫一氣指肚間;上行不過眉,下行似鬆開;內轉拇指界中線,外運勿探、沉肘尖;莫貪莫夾、束肋毛膚相挨」。兩手向合,四六陰陽;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貫母、食、中指;手的運動範圍以身體中線為界,左、右手各管半邊,向上行不超過眉毛,向下行意想鬆開;出手勿貪,回手勿夾,留有餘地,中規中矩。
3、步法:「腳踏忌八、丁,切記合足尖;內腳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領先;以腳跟轉換,步大一腿長,步小一豎腳」。基於開胯圓襠的需要,要求兩腳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腳、丁字腳(造成兩胯根不成窩狀,襠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襠即尖襠,不能實現圓襠);從胯向下內纏(逆纏),落在腳掌內側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貪,伸縮自如,大步不超過一腿長,小步不小於一豎腳。
4、「寧進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寧進不退;轉換下在上先。
5、眼法:「神送前手頭忌晃動」。神意在前手,但目光並非死死盯住前手,頭也不能隨手晃動。
6、勁法:「襠貴開圓,莫扭莫涮」。臀部放鬆,向兩側外泛,使胯從兩側向前、內裹,胯根里掖,形成後開前合,實現圓襠;襠為腰腿之樞紐,在運動旋轉中,是由趾而脛而股而會陰,由身(命門)而肩而肱而橈骨、尺骨直纏至指梢的「纏絲勁」,也叫「螺旋勁」;陰陽轉換時,胯走後、下弧;胯似托盤,切記不能扭、不能涮;兩胯走「∞」勁不斷,背絲扣型循環纏;勁需走滿,無過無不及。
7、立圓多、平圓少。劃圈走立圓是為了在松沉圓轉的條件下,實現力從腳起,自下而上的傳遞。另外,走立圓也容易保持身體的穩定。所以小架走圓多為立圓,或有小角度的傾斜。
8、整圓多、弧線少。整圓是為了勁路的完整,減少不必要地重複蓄勁,實現化、打連貫,出擊迅速。
大架練功,小架為用!陳氏太極拳講究先舒展大方,後緊湊短小精悍!先大圈,後小圈,最後無圈!
現在多數都是練的大架,小架少見!可以說大架是入門的功夫,基礎!可是,門都沒入,何談太極拳的技擊實用呢?
每每看到那些太極大師講太極拳的練和用,其實都是分家的,就是說,練的用不出來,用的用的也不是自己練的!即便解釋出來,一比劃,自己都站不穩,還打別人呢?可以看看那些市面上出售的什麼技擊解密應用什麼的,一大堆,說句實話沒用,就是為了賺錢,出名!
一招太極拳的單鞭,還真有那麼多人講怎麼實戰實用呢!大弓步,右勾手在後,左掌在前!架子挺漂亮,但是,你都不想想真正實戰你這架子都是挨打的主!
這是明顯的練和用脫節!所以大架主要以初級階段練功為主,只有後期架子變小,實戰中什麼樣,練的架子就什麼樣!
比如這個單鞭式,應用中右手護下額,左手就是直接打擊對手了!步伐就是一個左刺步,前滑!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的一些小架也都變了味,為了迎合市場,也把自己改的面目全非,弄了很多花招,漂亮了,卻不實用了!
總體來說,太極拳不能學以致用,那麼練的無論大架,小架都變樣了!所以,太極拳今後走的路要以實用,實戰為準!就像部隊里常說的,練為戰,戰必勝的原則!
初學者走大架,懂勁了走小架。
就觀感而言,大架,尤其是現在的,扭身的動作非常明顯,發力靠腿蹬地,再轉跨,到手。看陳立清小架,扭身很小,發力靠丹田,這就很不一樣了。
先求開展,再求緊湊,這都是一樣的。
小架比大架歷史更長。據網上資料,當年陳耕耘想和他父親陳長興出去保鏢,但陳長興常年不在家,所以陳耕耘是和陳有本學的,陳有本為了讓他學的快,就改了拳架,這就是大架。至於改變了什麼,不是練陳拳的,不評論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