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如果八里橋之戰換成曾國藩的湘軍,結局會怎麼樣?


首先我們要了解湘軍的編製,戰法和戰術水平。

湘軍的作戰單位為"營「,(如電影投名狀里的山字營)每營五百人,營官以下又分為四個」哨「,每哨80人,每哨又分為8隊,每隊10人。 另外還有營官本人直轄的100多名親兵。

作戰時,湘軍一半人員裝備刀矛,另一半人裝備鳥槍,抬槍,劈山炮等小型火器。可以說就武器技術水平來說,湘軍相比守衛八里橋的僧格林沁軍甚至還有差距,所不同的只有組織和訓練水準。

為什麼這麼說?大多數人只是在電影里認識八里橋之戰,所以得出結論:僧格林沁率領的只是蒙古騎兵。但其實參戰的還有上萬使用火器的京營八旗,他們甚至配備了在湘軍中都使用不多的千斤大炮。

與訓練鬆懈的八里橋清軍相比,湘軍在訓練,作戰經驗上應該更勝一籌,但從武器技術水準上湘軍並不佔優勢,以西方的眼光看都停留在17世紀水準。

那回過頭來看,僧格林沁軍隊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因為指揮不力么?

與20年前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相比,英法聯軍的技術水準其實是有了飛躍的,滑膛槍換成了新式的線膛槍,射速和射程都提高了數倍,實際戰鬥效果可能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10倍,英法聯軍還配備了最新式的阿姆斯特朗大炮。

在這種情況下,清軍處於被動挨打幾乎無法還手的地步:武器射程和威力都不如對手。無論如何英勇都無濟於事,這是武器技術的代差,就像美國轟炸伊拉克裝甲部隊一樣:對方直接從視距外進行打擊,不管你怎麼英勇,武器碰不到敵人你又有什麼用?

更何況,湘軍並不是一支勇於進攻的軍隊,任何關於湘軍戰略戰術的資料里都提到過:湘軍的作戰方法是步步為營打呆仗,每到一地都會紮營固守等待對方來攻擊,慢慢把敵人耗死,這對付缺乏重型火器只能靠冷兵器衝鋒的的太平軍很有效果,但對於擁有重型大炮的英法聯軍效果會怎麼樣?


湘軍如果出現在八里橋可以擊敗英法聯軍嗎?答案就是同樣會慘敗。在太平天國戰爭當中,幾個外國退伍兵組織的中國人和菲律賓人混合的幾千洋槍隊,都可以在江南地區打的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的幾十萬大軍沒有毫無還手之力。

協助淮軍攻破了太平軍在江浙的多座主要城市,蘇州一戰因為懼怕洋槍隊的槍炮厲害,7萬太平軍全部投降。英法聯軍的戰鬥力可比那幾千拿著舊款洋槍洋炮的民兵性質洋槍隊厲害不知多少倍。

2500名英法聯軍全部都是正規軍,數量是洋槍隊的幾倍,在訓練、組織、指揮和編製、火力、武器上更是比洋槍隊厲害的多。

湘軍以火繩槍抬槍和刀矛組成的500人一個密集方陣的戰術,到了八里橋遇到英法聯軍的數十門可以發射榴散彈的阿姆斯特朗大炮和康格夫火箭,可想而知戰場上將會出現怎樣的恐怖屠殺場面。

無論排槍對射,還是槍械先進程度,亦或是炮兵實力,湘軍都與英法聯軍相差太遠。湘軍擅長的扎硬寨,那些土牆也抵擋不住英法聯軍的重型野戰炮轟擊。

更何況英法聯軍還出動了胸甲騎兵部隊,在衝擊力上具有絕對優勢。這也就是曾國藩不願意北上勤王的原因,知道湘軍去了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還會清朝消弱對抗太平軍的力量。


八里橋之戰是滿蒙軍隊以冷兵器對陣英法聯軍經過工業革命以後生產的新式槍炮,且主將曾格林沁指揮失當,使首戰張家灣之役一觸即潰。在爾後的八里橋之戰又以步、騎兵正面衝擊,以至聯軍槍炮一響,戰馬受驚,沖亂緊隨其後的步兵陣型,中槍著炮及馬踏死亡者無計其數,使英法聯軍以極小的傷亡代價,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如果八里橋之戰換成曾國藩的湘軍,情況也許會好些,畢竟曾國藩是一位有頭腦的統帥,不會像那位蒙古王爺拿自己的部下當英法聯軍的活靶子吧!如果曾帥避免與英法聯軍正面衝突,或採用迂迴包抄,從後面偷襲,揚長避短,盡量與敵人近身肉搏,充分發揮湘軍敢打硬拼的優勢,則極有可能將英法聯軍趕出國門,至少也會拒於京城之外吧!


戰爭智慧講的是克制

白天進攻目標大白於天下,乘夜黑風高,連夜突襲,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戰,揚塵揚煙,阻擋對手視線,槍炮沒了目標,戰爭的天平會否向人多勢眾的中國傾斜。

含枚夜近,萬箭齊發的夜戰,足以施加敵方隊伍的恐懼,白天戰力不足,夜戰來補充,足可克敵制勝。

自古戰爭就不公平,也發現並找到了許多的戰爭智慧,以弱勝強,以逸待勞,尋機待變等案例太多了,未戰先竊,是兵之大忌諱,小編文弱書生爾


當時滿清與西方列強存在的差距是時代的差距,一方是農業社會、農耕國家,一方基本是工業化的社會、工業國家,無論從科技水平、國民素質、國家治理水平、軍隊的裝備、戰略戰術都存在代差,不論當時滿清哪只軍隊都不足以與其對抗,是整體的差距,所以說落後就要挨打!近現代我們落後日本也是這樣,只有認識到這個問題才會看到差距知恥而後勇,並不是靠所謂精神原子彈去保家衛國!


僧格林沁的戰術有問題,這個時候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是最好的辦法,應該迫使敵人進攻,對方的火器在進攻中命中率會降低,而且換彈藥的速度會減緩,且在進攻過程中會收到清軍火力壓制,就算弓箭手也可以對防護力很差的聯軍形成殺傷力,但是僧格林沁卻選擇了以騎兵衝擊對方陣營的笨法子,這個時候使用騎兵,應該是在敵人軍陣的兩個側翼用騎兵佯動,吸引敵人的注意力,並用騎射,騷擾敵人,讓敵人的兩翼不能輕動,中間以固守逼迫敵人首先發動攻勢,敵人是進攻心切,畢竟補給比較困難,而清軍則可以耗,你攻我就藉助有利地形,以火器和弓箭,有效殺傷你,還可以用挖壕溝的方法遲滯敵人的進攻,總之有很多方法可以阻擋敵人,可是僧格林沁卻十分愚蠢的選擇主動進攻,這也和科爾沁草原牧民狂野的民風有關,可惜成吉思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如果是曾剃頭,南方人鬼點子多,耗也耗死你,不過歷史沒有如果,拱衛京畿這麼重大的任務,滿清絕不會交給他十分戒備的漢人的,滿人保的是清朝,而不是中國,清朝能保住,中國無所謂。


在當時的情況下不管換誰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你用大刀、長矛、弓箭、鳥槍去和裝備了現代化武器的軍隊打肯定是以卵擊石。所以說不怕死的精神只是口號,只是用來彌補自身不足的一種自我激勵。


這個問題曾國藩本人就可以抽你,二鴉英法聯軍進攻北京,身在安徽黃山一帶的曾國藩就接到了朝廷急速勤王北上的命令,曾是怎麼做的?經過幾番思慮和幕僚商議,最後就是派信使去北京請示怎樣北上怎樣調配,還沒等北京回復聯軍就已經火燒圓明園了,擺明了自知根本就不是對手的拖延計謀。換曾去就和僧王一個吊樣妥妥滴,曾算是有自知之明。


晚清末期,受閉關鎖國之誤!內憂外患,民生凋敝,與世界的近代化進程相距遙遠!八里橋戰役,滿清主將僧王也以當時悍將著稱,奈軍力武備,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完全是一面倒的屠殺,漫說湘軍,放眼其時中國,無論換成那個省的軍隊,也只是多添幾具炮灰而己


所謂「八里橋之戰」失利,僧格林沁作為指揮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導致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指揮失當!它應該自殺謝國!

如果隨便找個人,也不會那無能,累死三軍!


推薦閱讀:

TAG:曾國藩 | 中國歷史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