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什麼人?


明建文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朱元璋次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其兄雄英六歲早夭)。懿文太子早薨後,洪武二十五年被立為皇太孫,成為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太孫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在位四年,「誕布維新之政」,其年號「建文」,與太祖之「洪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透露出建文的治國意向:結束開國的重武政風,建立明代的文治。

建文帝畫像

建文帝雖進行了一些較為重要的改革,然最為後世關注的確是導致其身敗名裂的「削藩」問題。周、湘、齊、代、岷諸王相繼被囚或被廢,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七月打著「誅奸臣,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朝廷的實力遠在燕王之上,近四年的戰爭,燕王「旋破旋守,惟得北平、保定二府」。但就在相持階段的時候,燕王突然轉變策略,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直取南京,並於四年六月一舉攻克。野史記載,燕王改變策略的原因是一些不滿建文嚴格管理的宦官逃奔燕王,泄露宮中密情:重兵在外,京師空虛。不論事實如何,燕王的戰略取得了成功。

靖難之役地圖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兵攻克南京,「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即位,革除建文年號,仍以洪武紀年,改明年為永樂元年。焚毀建文朝一切史料,兩次重修《明太祖實錄》,篡改歷史。今可見最早的一部記錄建文朝事之書為永樂初成書的《奉天靖難記》,該書不用建文年號,直呼建文帝「允炆」,稱官軍為「賊」,目齊泰、黃子澄等為「奸臣」,極盡歪曲之能事。今本《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十一至三十五年即以之為史源,僅將一些污穢之語稍加修飾。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問題,官方為穩定人心,以「焚死」書之,並為其發喪,「以天子禮葬之」,然而建文卻並無陵寢,這給後世留下了巨大的謎團。據目前的研究,自明中期正德年間開始誕生建文帝不死而出亡的傳說開始,傳說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建文逐漸由獨自出亡,到後來一人隨從出亡、二人隨從,到明末《致身錄》、《從亡隨筆》的描寫中,變成了二十二人隨亡,往來大江南北數十年,遍游名勝,儼然大旅行家,正統年間還歸大內。這些傳說反映了明代中後期人們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對建文帝的懷念,對忠義精神的弘揚等情感。然而,並不能以之來證明建文出亡的真實性,這一歷史謎案目前並無答案。

南明弘光朝追謚建文為「讓皇帝」,廟號「惠宗」;清乾隆元年,追謚其為「恭閔惠皇帝」。故後人多以明惠帝稱之。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許飛

參考文獻:

1.《明史》卷四《恭閔帝紀》

2.王崇武:《明靖難史事考證稿》

3.吳德義:《政局變遷與歷史敘事:明代建文史編撰研究》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所立太子朱標的次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朱元璋從一布衣而得天下,不僅得益於徐達,常遇春一批猛將,更得益於李善長,劉伯溫,朱升等一批文士。朱元璋推翻的元朝是蒙古人統治,朱元璋雖沒有受過系統教育,卻有雄才大略,他不僅恢復了漢人的統治,還想恢復飽受摧殘的漢文化一儒學。這顆雄心使他矯枉過正。在皇位繼承上埋下隱患。他給太子取名朱標,就是想立一個賢明帝王的標杆,可惜他活得太長,朱標沒挺住(做了二十六年太子),洪武二十五年死了。這時朱元璋六十五了。白髮送黑髮的悲傷不說,皇位繼承人是大問題,這時兒子一大堆鎮守四方,賢勇於朱棣者有之,何以立孫子朱允炆呢?這就是儒家嫡長子繼承製,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死了,就應該立他的嫡長子,朱允炆雖為老二,巧的是他哥也先他而死。其實這問題很扯,因為朱標僅為太子,並不是皇帝。朱元璋曾考慮過立自已的兒子朱棣,遭到八十多的宿儒劉三吾的反對,當時朱標雖死,朱棣還有兩個哥哥,秦王,晉王。所以不符合嫡長子的條件,所以匆匆立了朱允炆。也是老天弄人,沒多久秦晉二哥也死,朱棣成了真正的嫡長子,而繼承權卻在嫡孫子手中,這不是很扯么。所以朱元璋一死,這叔侄就懟上了。最後朱棣奪得了皇位。但明史從此,就疙瘩了。書生興國,書生亦可誤國。


明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已逝太子朱標的長子,永樂大帝朱棣的侄兒。一個生死去向成為中國歷史一大謎團的一個皇帝。,,更有間接影響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野史稱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建文帝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