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能殺死寄生蟲嗎?
白細胞亦稱白血球,它的功能是使機體免受病原體(細菌和病毒)、癌細胞、異物侵入,是人體的守衛者。白細胞來源於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發育後進入血液和淋巴液循環,也存在於血管和淋巴管外的組織中。
嗜酸性粒細胞是具有吞噬作用的白細胞,當過敏反應和寄生蟲感染時嗜酸性粒細胞會明顯增多,可釋放化學物質消滅病原體。嗜酸性粒細胞常存在於胃腸道的結締組織中。
2014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史蒂文-羅森(Steven Rosen)觀察記錄了老鼠體內白血球細胞如何攻擊寄生蟲。視頻中,白細胞以軍事部署般的精準性,對一條寄生蟲同時發起了攻擊。斯蒂文·羅森的研究意在弄清一種名為嗜酸粒細胞的白細胞是否會對包括秀麗隱桿線蟲在內的寄生蟲發起攻擊。他們先是將這種線蟲置於凝膠內,然後向凝膠中加入從老鼠骨髓中提取的嗜酸粒細胞。
在另外一組實驗中,他們則向凝膠中加入了一種名為瓊脂糖的多聚物。約過了一小時之後,研究人員發現,有「成千上萬」的嗜酸粒細胞圍聚在線蟲周圍,就像一群螞蟻。然而,它們並未對瓊脂糖發起襲擊。研究人員之所以設計了瓊脂糖的試驗,是希望弄明白這些嗜酸粒細胞攻擊的究竟是線蟲本身,還是僅僅因為它是外來物體,所以才攻擊它。研究人員之所以選用嗜酸粒細胞進行研究,是因為這種細胞在對抗多細胞寄生蟲、癌細胞、控制過敏和哮喘中起到主要作用。這些研究結果被發布在《實驗醫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但是嗜酸性粒細胞對寄生蟲的殺滅作用主要是針對幼蟲,成蟲因個體較大且有更堅固的外表面故受嗜酸性粒細胞影響較小。比如蛔蟲,對於而言在體型上,蛔蟲真的就像泰山般巨大,而且它有很厚的角質層,嗜酸性粒細胞是無能為力的。還有並不是所有的寄生蟲都會引起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增多。
在宿主與寄生蟲的長期進化鬥爭中,寄生蟲已經完成了對宿主及環境變化的適應,寄生蟲抗原複雜、易變異、偽裝、表面抗原脫落與更新,使宿主難以產生保護性免疫應答,還有對於寄生於細胞內的寄生蟲,如果寄生蟲的抗原不能被呈遞到感染細胞的表面,則宿主的免疫系統就不能識別,其寄生蟲就能逃避免疫追殺,另外,被宿主形成的包囊所包圍的寄生蟲,免疫系統不能作用於包囊內而不受免疫的影響,如囊尾蚴、旋毛蟲等。
因此白細胞能殺死部分寄生蟲的幼蟲,但對於大部分寄生蟲還是無能為力。
參考文獻:
1.姜建強《嗜酸性粒細胞與寄生蟲感染免疫的相關性》
2.方金亮《淺析寄生蟲的免疫逃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