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哪個值得這個仁字?
《禮記·中庸》有云:「仁者,人也。」
魯迅先生也在《偽自由書》中說過這麼一句話:「厚澤深仁,遂有天下。」
可見「仁」在中國人的眼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個人若是具有「仁」的品質,那麼他便是一個賢人,若是皇帝的話,那麼他便是聖君。在中國歷史上廟號為「仁」的皇帝統共有四位(注意不是謚號啊):宋仁宗趙禎,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元仁宗純粹就是來搞笑的)。想知道他們是否值得一個「仁」字,就看看他們一生都做了些啥吧:
宋仁宗是小編最喜歡的一位皇帝,感覺他真的是把「仁」這個字詮釋到極致了。從乾興元年(1022年)即位到嘉祐八年(1063年)去世,四十二年的統治生涯中,趙禎以他的長袖善舞、善良寬厚平衡著這個龐大的國家。他的一生可能沒有什麼光輝的功績,也沒有豪氣干雲的征戰,沒有痛快淋漓的霸氣,但是他留下的是一個富裕繁華的大宋,親政三十年,免徵百姓幾十億貫,寧苦自己也不願苦百姓(說實話,在古代不折騰的皇帝就算是好皇帝了),也沒有過太大的戰爭。別的不說,單把仁宗一朝的名人拎出來:唐介、包拯、范縝、狄青、韓琦、柳永、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曾公亮、宋祁、司馬光、黃庭堅、程頤、程顥等等,四大發明中有三個在他的朝代得到應用,可以說那是一個文化的盛世,單就幸福感來說,宋仁宗時期的人民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百姓了。所以,他肯定是夠資格稱「仁」了。
明仁宗朱高熾應該算是明朝為數不多的好皇帝之一了(朱元璋和朱棣之後),唯一的缺點就是短命了(在位十個月)。他登基後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改革了,畢竟之前的朱元璋和朱棣其實都算是打天下的皇帝,到他這才算開始治天下。朱高熾上任後的一系列舉措廢苛政、停用兵、寬待民等等確實算得上仁君了,但是他最不好的一點就是把朱元璋和朱棣費了老大勁套在讀書人頭上的枷鎖給鬆了,導致的後果就是讀書人勢力迅速擴大並且抱團(讀書人獲得功名後免稅這點把大明禍害慘了),武將被打入了地獄,包括海運、下西洋這一點也給停了,可以說明朝後期的很多問題在這時就已經埋下禍端了。朱高熾估計也看的出來他老爸去世後讀書人就飄了,按他的個性改革後肯定扶持武將平衡文官,然鵝,估計他沒想到自己會那麼早就去見列祖列宗了。繼任的朱瞻基直接被儒家文官們給忽悠瘸了,然後這個問題就沒再得到解決過了。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他的另一個名號叫嘉慶。說實話,一直想不通他有什麼作為可以稱得上「仁」這個廟號。你說他整頓吏治、打擊貪腐吧,唯一大的作為就是殺了個和珅,也沒從制度上進行變革,而且官員貪腐問題在他那一朝還給嚴重加強了。白蓮教起義也是他那一朝發生的,這哥們硬是耗費九年,花了2億兩白銀才勉強鎮壓下去(宋仁宗時候也有起義,但人家反手就給鎮壓 了,也不像嘉慶這麼窩囊)。嘉慶在位的時候剛好是西方工業革命的時候,但是人家自我感覺良好,天朝上國嘛,西方那群渣渣算個球,還是關起門來自己玩比較好,之後清朝就開始走向衰落了。說實話,私認為嘉慶稱不上「仁」這個廟號。
宋仁宗,明仁宗,清仁宗這些稱呼都是謚號。謚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謚號來自於謚法。謚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厲、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在以「仁」為本的中國古代,以「仁」為謚號無非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褒獎。宋仁宗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仁」為謚號的皇帝。
「趙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統治時期。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佔了六家。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都出現於仁宗時代。54歲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當他的死訊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可見宋仁宗,當值的這個仁字。
至於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1424年八月登基,1425年五月暴死,在位僅十月,當皇帝時間太短,看不出政績。這個仁字,有些說不過去。
清仁宗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五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嘉慶皇帝」,其在位期間,社會矛盾尖銳,發生天理教、白蓮教大起義,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個仁字,可謂名不副實。
我堅定推舉宋仁宗
為什麼?舉二個例子可以窺豹
好色事件
初到京城的蘇東坡,聽說仁宗皇帝後宮過千,還在選秀,於是在科舉策論中批評皇帝好色,寫出:「宮中貴妃已至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而宋仁宗閱卷後,」不但沒有降罪於他,還得稱讚他有膽識,並授予官職。
獨立事件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物產豐厚,形如鐵桶,外界很難攻入。當時有個老秀才,就此寫出:「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獻給成都太守。意思是說,咱們把劍門棧道燒掉,四川就是一個獨立王國。這是赤裸裸的鼓動四川割據獨立嘛。成都太守一聽,這還了得。當即把老秀才問審,並上報朝廷。宋仁宗說這是老秀才發牢騷沒人賞析他。給他個安慰官職吧。
蘇東坡說仁宗好色,老秀才寫詩鼓動謀反,放在任何朝代,都可槍斃好幾回,宋仁宗真的脾氣好嗎?肯定不是,但是他知道不能因為言行好惡而影響國家的生氣,都說以史為鑒,因言禍事者史不絕書,最終導致朝野分崩離析,國家衰敗。因此,他覺得大臣的這點非議算什麼,1分鐘就能釋然。不能因為自己一分鐘的不快,而讓舉國不快。這才是仁慈的天子。三位皇帝的廟號中,都有一個「仁」字,究竟哪一位皇帝真正配得上這個「仁」呢,我想宋仁宗應該是當之無愧,相較之下,明仁宗和清仁宗就有點兒相形見絀了。
宋仁宗趙禎,大宋第四位皇帝。如果將大宋所有皇帝進行排名,我認為宋仁宗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他在位42年,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一切無一不得益於他的仁政措施。我們再來看看當時以他為核心的治國團隊,范仲淹、歐陽修、包拯、富弼、蔡襄、韓琦等,這一個個閃爍於歷史中的人物,無一不是治世之能臣。雖然這些能臣也偶有貶黜,但總體上來看,仁宗朝的天下,確實是一片蒸蒸日上,文化繁榮的盛世圖景。
而明仁宗朱高熾,年號洪熙,也是大明朝的第四位皇帝。說實話他本來有希望成為一個好皇帝,可惜的是,皇天不佑,他僅僅做了十個月皇帝便病逝了。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他為人寬厚,為政開明,注意發展生產,與民休息。 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很多苛政。他天性向善,恭儉愛民,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比較高。但由於在位時間短,許多人正措施,並沒有穩定的得到貫徹,相比較在位40多年的宋仁宗,只能屈居第二了。最後說到清仁宗嘉慶皇帝顒琰,父親是自許為十全武功的乾隆,母親是美麗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即還珠格格里的令妃娘娘),自帶二人優秀基因的嘉慶,在已逐漸沒落的大清國里,應該擔當起仁宗的中興之任,他也是很有希望的。在即位之初,父親的大喪之日,痛快的解決了大貪官和珅,乾淨利索滿朝震驚。而到了執政後期,他平庸的跡象愈發明顯。終嘉慶一朝,正值西方世界工業革命興起之時,他不僅沒有趕上形勢,自己的吏治腐敗問題,反倒更加嚴重。這個可憐的嘉慶皇帝,雖然廟號仁宗,但實在難當「仁」字。且不論這三個人,大宋滅亡時的那場崖山海戰,數十萬軍民陪著小皇帝跳海自盡,誓死不做亡國奴,崖山以後無中國,宋朝戰爭主要來自於外患,來自於遼金蒙,幾無內憂可言,何解?全賴宋朝國家福利制度,以民為本,無論哪裡有災有難,國家都會撥款救濟,試問這樣的國家有誰不愛戴!再說宋仁宗寬以待人,兢兢業業,絕對可以配得上這個仁字。
大明朝,朱元璋光屁股打下來的天下,天下大定之後,對自己的兒孫那是唯恐不夠好,封王,分地,對那些異姓功臣呢,那是唯恐殺不盡,官員俸祿要多低有多低,官員也是人,是人總得交際,吃都吃不飽,哪來的交際,所以難免會有貪官,貪官剝削誰,只能是百姓,那你還能指望百姓們念你老朱家的好!做夢去吧,所以明亡後,百姓並無多大震動,明朝末年,國內烽煙四起,也不難怪!明仁宗再仁也沒什麼用!
大清朝,根本就沒把中原當成自己的家,只當成他們享樂的資本!
毫無疑問,應該選宋仁宗。
如果打擂的話,明仁宗可能是最先退出這場比賽的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在位的時間太短,前後只有十個月。咱們現在擬定國家發展計劃,一般至少是一個五年計劃。美國選總統,也至少是任四年。一個皇帝僅僅幹了十個月,他能幹些什麼呢?那麼,既然他不能幹出什麼大事,為什麼又給他評一個「仁」的廟號呢?根本的原因在於,他改變了他爹永樂帝朱棣做的那一套,給建文帝的很多舊臣們平了反,而且改變了他爹過分用兵,而轉向了發展生產上。從這一點來看,他的「仁」字,也是當之無愧的,只不過因為天不佑他,活得太短,在位的時間太短罷了。
現在只剩下清仁宗和宋仁宗PK。清仁宗就是嘉慶皇帝,在位25年。時間是不短的,相當於是五個五年計劃。當然了,雖說是五個五年,其實只有四個,因為前四年,他一直是被他退位的爹乾隆皇帝給控制著。不過四個五年,其實也算是很長的了。那麼清仁宗在四個五年中,幹了些什麼事兒呢?第一就是把大貪官和珅給扳倒了。第二是他比較提倡節儉。第三是他鎮壓了一些農民起義。第四是他禁止鴉片輸入。這四件事,其實都是很好的事。不過呢,也沒有什麼建設性。尤其是西方正開展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而他卻沿襲老祖宗的做法,甚至開始閉關鎖國。所以他這個「仁」字。按照中國古代道德對皇帝的評價,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從歷史發展的大走向來說,他基本上只能算碌碌無為,甚至還有些倒退。
而宋仁宗則不一樣。宋仁宗生活在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咱們都知道,宋朝無論在經濟還是在文化,都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高峰。而這個高峰的產生,在位40年的宋仁宗是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其一,他非常的節儉,這個有助於一個王朝在初興及勃發時期的積累。其二,他仁惠愛民,提倡言論自由。也正是這一點,才讓宋朝出現了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一大拔彪炳千秋的文臣。而這些文臣的產生,對有宋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三,他施行了慶曆新政。雖然慶曆新政最終是一個失敗的改革。但是他開啟了宋代改革的先河。對宋代能夠不斷的自新自強,延續300年,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無論從哪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宋仁宗,是超過了另外兩個「仁」字排行的皇帝的。
值得這個仁字的必須是宋仁宗。
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中國皇帝的序列之中,宋仁宗既不是一個雄圖大略的英主,也並不能算一個智慧朗照的明君,但是如果要論仁字,他當之無愧。
宋仁宗寵信張貴妃,連帶著讓貴妃的伯父張堯佐擔任了負責全國財政事務的三司使,張堯佐這個職位還干不好,卻又覬覦副相的職位,於是包括包拯之內的台諫官紛紛上疏抨擊,仁宗只得免去張堯佐的職位,張堯佐偷雞不成蝕把米,仁宗看在貴妃的面子上也要安慰他,於是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等多項高官,結果包拯不依不饒,不但上奏怒斥張堯佐為「清朝之穢污、白晝之魑魅」,還直接說仁宗「失道敗德」。
失道敗德,可以說是對一個皇帝最大的惡評,如果換成明清的君主,等待包拯的必然就是問罪下獄,處斬都不是不可能。但是仁宗只是置之不理。
沒想到包拯繼續集合全體台諫官,組團面諫仁宗,可以說是使用了皇權時代大臣可以採用的最強核武器之一,仁宗先是勃然大怒,但最終還是免去了張堯佐的主要職位。
仁宗等風頭過去,仍然想任命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但是以包拯為首的台諫官始終不肯退讓,仁宗只得作罷。
仁宗有一次對一直吹枕頭風的張貴妃說:
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濺到我的臉上,你還只管要宣徽使,就不懂包拯是諫官嗎?
仁宗對包拯唾沫都濺到自己臉上的舉動肯定是不滿意不開心的,但是他還是對台諫制度和包拯個人敬畏容忍。
《宋史》對他的評價「恭儉仁恕」,並非溢美之詞。著名學者石介和諫官滕宗諒(就是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滕子京)都「攻擊」過仁宗被酒色掏空身子,仁宗也並沒有給予懲罰。
仁宗另一個表現出「仁」的地方是所謂「尤惡深文」,就是對用酷吏之道上綱上線羅織罪名十分厭惡,有一個舉子獻詩給成都知府說要「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就是說要燒了入川的必經之路,然後建立一個割據政權,毫無疑問是活捉反詩一首、反賊一個,成都知府當然抓了這位上報朝廷如何處理,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仁宗說:
這不過就是老秀才急於想做官,不必治罪,給他當遠處的州郡當一個司戶參軍吧!
還有一次,仁宗晚上本來想宵夜吃羊肉,卻硬是忍飢扛了過去,他後來解釋說:
一旦我提出要求形成規矩,以後宮中御膳房每天夜裡都會要殺羊,傷生害物,很罪過的。
其實,所謂仁,出自悲憫,也出自自信,宋仁宗的惻隱之心、忠厚之道,對涵泳作育出仁宗朝士大夫的言論自由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有著積極的正面作用。
論仁,明仁宗(洪熙皇帝)和清仁宗(嘉慶皇帝),與宋仁宗不啻霄壤之別,而我們後人也有理由有責任給予趙禎一個公允的評價。
至仁宋仁宗:宋朝十八帝中名聲最好的皇帝
文/晏建懷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論能力,他不如宋太祖雄才大略,論學問,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藝,但論生前死後的名聲,他卻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在位四十二年,執政寬簡,為人溫良,他把一個「仁」字,貫穿於治國安邦全過程。
他對下人很仁慈。一個暮春時節,宋仁宗在御苑散步,一段時間後,身邊的人發現他頻頻回頭張望,卻又什麼也不說,不知什麼意思。回到宮裡,他急匆匆地對宮女說:「好渴,快幫我端水來喝。」宮女奇怪地問:「陛下為何不在外面取水喝,而忍渴這麼久呢?」他邊喝水邊說:「我回頭找了多次,沒見掌管茶水的當值侍吏,又不便詢問,倘若一問,侍吏必受責罰,故忍渴而歸。」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咬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對待下人的過失,宋仁宗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不適與難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帶來的罪責,可見他的確很仁慈。
他對自然很敬畏。有一天早起後,宋仁宗對身邊的侍臣說:「昨夜閱奏摺很晚,後來感覺飢餓,特別想吃燒羊。」侍臣問:「何不安排人做來?」宋仁宗說:「你不知道嗎?每次聽到宮內有什麼需要,坊間便以為這成了定規,紛紛製作。我擔心要了燒羊後,百姓會夜夜宰羊,長此以往,必然暴殄天物,我怎能不忍一時之飢,而開啟無窮殺戮呢?」讓人感到他對自然的敬畏是那麼的真誠,充滿人性關懷。
他對言論很寬鬆。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重用青州知州張昪為侍讀學士、御史中丞,御史作為天子的耳目之官,其職責是糾察百官,張昪因對某些決策有看法,連連上書批評「兩府」(中書省、樞密院)大臣,久而久之,宋仁宗頗不耐煩,對張昪說:「你出身孤寒,為何不斷上章批評朝廷重臣呢?」張昪毫不在乎宋仁宗的情緒,反問道:「我自布衣而至近侍之臣,曳朱腰金,妻子滿堂。怎麼能謂之孤寒呢?像陛下您才是真正孤寒呢。」宋仁宗問何故?張昪回答說:「陛下雖貴為天子,但內無賢相,外無名將,持祿養望者多,赤心謀國者少,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孤寒。」把自己比喻成孤家寡人,這比責罵還過分,但宋仁宗不予追究,「優容之」。
宋仁宗一朝,沒有「文字獄」,相反,他還非常痛恨「深文周納」,即羅織材料、陷人以罪的行為。宋代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說:「仁宗聖性仁恕,尤惡深文,獄官有失入人罪者,終身不復進用。」當時,一個舉子給成都知府獻了一首詩,中有:「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意思是只要守住劍門關,用火燒掉入川必經棧道,西川(今四川)就能割據一方,鼓動成都知州與宋朝分庭抗禮。這無疑是一首反詩,嚇得成都知府趕快把舉子捆綁至京,上章請求宋仁宗治罪。宋仁宗了解後卻哈哈一笑,說:「這不過是老秀才急於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不足以治罪。可安排他去偏遠小郡,出任司戶參軍一職。」寫反詩的不但沒受到懲罰,反而在皇帝那謀得了官職,可見當時言論的寬鬆和自由。
他對大臣很包容。宋仁宗寵幸張美人,張美人的堂伯父叫張堯佐,進士出身,在地方任過推官、知州,在朝中任過龍圖閣直學士、給事中,張美人想壯大自己的門閥,多次吹「枕頭風」,希望宋仁宗提拔自己的伯父出任宣徽使。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宋仁宗把提拔張堯佐為宣徽使的方案拋了出來,誰知,諫官包拯當場表示反對,使宋仁宗的提議未獲通過,而且包拯說話時,由於情緒激憤,唾沫星子還濺了宋仁宗一臉,弄得他很沒面子,後來,當張美人問及伯父出任宣徽使一事辦得怎樣時,宋仁宗沒好氣地說:「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宋仁宗繼位之初,因為年少,便由皇太后劉氏「垂簾聽政」。當時,太常博士程琳為了巴結劉太后,竟向她獻《武后臨朝圖》,讓她效仿武則天,廢除少帝,取而代之。劉太后認為這不合常理,有負祖宗,嚴詞拒絕。宋仁宗親政後,有人以此為由彈劾程琳,宋仁宗不念舊惡,一笑置之,說程琳不過是為了向太后表達忠心罷了。不特如此,他還認為程琳「有才器,能斷大事」,連連提拔重任為三司使、吏部侍郎、參知政事,程琳顯赫一時。
君主制度賦予皇帝以至高無上的權力,一閃念就能斷人生死,於是產生了許許多多殘酷無情的暴君。而宋仁宗盛德大度,寬容有加,算是這種制度下的特例。他之所以一以貫之地懷仁、施仁,源於他有一顆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手中的權力。一個皇帝,最怕的就是缺乏敬畏之心,不畏天,勢必天災不斷,不畏地,勢必寸草不生,不畏生命,則屍橫遍野,生靈塗炭矣。
兩宋口碑最好皇帝,看過這些趣事,方知宋仁宗為何廟號為「仁」?
宋仁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仁」為廟號的皇帝, 是兩宋口碑最好的皇帝。據說去世的時候舉國痛哭,連遼國皇帝都泣不成聲。其實如果看過下面這些宋仁宗的一籮筐趣事,你就會真正明白這個「仁」字廟號真真是當之無愧了。
郭皇后「耳光門」
宋仁宗的第一位皇后是郭皇后,這門親事是當時主政的劉娥劉太后定下的。雖然宋仁宗並不喜歡她,郭皇后性格容易妒忌,她仗著劉太后撐腰,嚴密監視宋仁宗的行蹤,使他不能親近其他宮女妃嬪,宋仁宗心中非常憤怒,但是不敢明言。劉太后去世後,宋仁宗才終於可以不再理會郭皇后。
當時宋仁宗寵愛尚充儀和楊德妃二人。郭皇后醋意大發,多次責罵尚楊二人。有一次,宋仁宗正在尚充儀宮中,郭皇后聞訊趕來,兩個女人爭執起來。郭皇后暴走了,舉手就扇向尚充儀。宋仁宗救美心切,竟然挺身去檔,郭皇后收手不住,這一個耳光結結實實打在宋仁宗脖子上,頓時一個紅紅的五指山印清楚的顯現在皇帝的脖子上。堂堂大宋皇帝,竟被打了耳光,這成何體統?在宰相呂夷簡的極力勸說下,宋仁宗終於廢掉了郭皇后,把她送到道觀去做女道士。
過了一陣,寬厚的宋仁宗竟然開始想念郭皇后,於是和她書信來往,郭皇后的回復非常幽怨,宋仁宗不忍心,計劃把她重新召回。可是恰恰就在這時,郭皇后竟然突然暴死。
蘇轍"試卷門「
嘉祐年間,蘇軾的弟弟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里曾這樣寫道:「我在路上聽別人說,當今皇帝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里歌舞飲酒不斷,紙醉金迷夜夜笙歌。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痛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事。」 考官們都認為蘇轍是無中生有、惡意誹謗,仁宗卻說:「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讀書人。一個小小的蘇轍,就敢於如此直言不諱,應該特別授予他功名。」 蘇轍僅僅依據道聽途說,便在考試中妄言,倘若趕上「康乾盛世」的文字獄,滅九族是必然的。
」反詩門「
仁宗時期,四川有個讀書人,獻了一首」反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認為這是明目張胆地煽動四川自立,就把他綁送京城。按照歷朝歷代的律法,此人應該嚴懲不貸,仁宗卻說:「這是老秀才太著急要做官,寫一首詩發發勞斯而已,怎麼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當吧。」 於是就任命秀才做司戶參軍。 作為一個古代帝王,蘇轍的事,或許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真沒幾人能做到的。
「蛤蜊門」
有一次,有官員獻上新鮮的蛤蜊。仁宗問,蛤蜊從哪裡來的?官員回答,從很遠的海邊運來的,一個蛤蜊一千錢,一共二十八個蛤蜊。仁宗生氣的說:」我平常一直告誡你們要勤儉節約,現在吃幾個蛤蜊就要花費兩萬八千錢,朕實在是吃不下!「 最終仁宗一個蛤蜊也沒有吃。
包拯「口水門」
包拯在仁宗時期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有一次,宋仁宗要任命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擔任三司使,包拯不同意,宋仁宗說要不改節度使,包拯還是不同意。包大人就在宋仁宗跟前引經據典,侃侃而談,因為說的太激動了唾沫都飛濺到宋仁宗臉上。人家宋仁宗一點不生氣,一邊用袖子擦掉唾沫,一邊還接收了包拯的建議,也沒有怪罪包拯。
「喝水門」
有一次,宋仁宗在皇宮中散步,時不時的就回頭到處看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麼,很是納悶。趙禎回寢宮後,著急的對手下說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給我喝。」手下覺得奇怪,問他:「陛下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人員伺候喝水,而要忍著口渴回來再喝呢。」宋仁宗說:「朕好幾次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有人拿著喝水的水壺,朕要是一問,肯定有人要因此受到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了。」
」羊肉門「
有一次,仁宗早晨剛醒來對旁邊人說:「昨天晚上朕肚子非常餓,餓的睡不著想吃烤羊。」近侍問:「陛下為何不降旨,讓臣下去籌備呢?」 仁宗說:「朕如果一開了這個口,下面就會因為是朕的命令,去大肆擾民搜刮,所以朕還是不開口的好。」
還有一次冬天,趙禎處理政務一直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熱乎乎的羊肉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說。第二天,皇后知道了這件事,就勸仁宗:「陛下為國家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龍體,如果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去做就好了,怎能忍飢挨餓,使龍體受損呢?」仁宗對皇后說:「在宮中隨便一次要東西,會讓下邊人看成是慣例。朕昨晚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以後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殺數百隻羊,形成了定例,將來以後宰殺之數不急其實。為了朕一碗羊肉湯,開了這個不好的頭,而且還殺害生靈,實在於心不忍,所以朕寧願忍這一時之飢餓了。」
」沙子門「
有一次仁宗用膳,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硌的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了出來,還不忘對旁邊的宮女說:「千萬別告訴別人,我曾吃到沙子,對御廚這可是死罪啊。」
宋仁宗皇帝《尊道賦》,但觀三教,惟道至尊!能寫得出這個的,你就知道哪個值不值了。
但觀三教,惟道至尊。
上不朝於天子,下不謁於公卿。
避樊籠而隱跡,脫俗網以修真。
樂林泉兮絕名絕利,隱岩谷兮忘辱忘榮。
頂星冠而曜日,披布衲以長春。
或蓬頭而跣足,或丫髻而幅巾。
搞鮮花而砌笠,折野草以鋪茵。
吸甘泉而漱齒,嚼松拍以延齡。
歌之鼓掌,舞罷眠雲。
遇仙客兮則求玄問道,
會道友兮則詩酒談文。
笑奢華而 濁富,樂自在之清貧。
無一毫之掛礙,無半點之牽纏。
或三三而參玄論道,或兩兩而究古談今。
究古談今兮嘆前朝興廢,
參玄論道兮究性命之根因。
任寒暑之更變,隨烏兔之逡巡。
蒼顏返少,白髮還青。
攜單瓢兮至市廛而乞化,聊以充饑;
提鋤籃兮進山林而 採藥,臨難濟人。
解安人而利物,或起死以回生。
修仙者骨之堅秀,達道者神之最靈。
判凶吉兮明通爻象,定禍福兮密察人心。
闡道法揚太上之正教,
書符籙除人世之妖氛。
謁飛神於帝闕,步罡氣於雷門。
扣玄關天昏地暗,擊地戶鬼泣神欽。
奪天地之秀氣,采日月之精華。
運陰陽而煉性,養水火以胎凝。
二八陰消兮若恍若惚,
三九陽長兮如杳如冥。
按四時而採取,煉九轉而丹成。
跨青鸞直衝紫府,騎白鶴游遍玉京。
參乾坤之妙用,表道德之殷勤。
彼儒者兮官高職顯,富貴浮雲;
彼佛教兮拋妻棄母,不念人倫。
朕觀三教,惟道至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