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萬曆打了那麼多勝仗被人罵成昏君,清朝咸豐打了那麼多敗仗而被人稱為明君?
何為明君?何為昏君?大家的判斷標準都不一樣。
但就萬曆和咸豐來說,萬曆不是昏君,咸豐也不是所謂的明君。
萬曆不是昏君
萬曆10歲登基,尚未親政主要是有老師張居正在主持政務。親政後,也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在位前10年,有所作為。
萬曆三大征是:援朝逐日之戰、寧夏鎮壓哱拜之亂、播州之亂。在萬曆的主持下,打勝的這三大戰役,由於嚴重消耗了朝廷的財力,於是被人詬病。
清朝撰寫的《明史》中記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
萬曆處理這三大戰事都是通過諭旨的形式傳達,三大徵結束後,明神宗更加怠政了。由於戰爭告急,萬曆開始通過各地徵收礦稅銀,以增加內庫的內帑。
中後期的明神宗,開始沉湎酒色之中,東林黨爭無休止,太子與內閣鬥爭不斷,為了掠奪財產,派出宦官四處搜刮民財。還抄了張居正和馮保的家。
不過萬曆確實是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萬事不理,導致後金崛起建國,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脅。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明神宗為了應付龐大的軍費,先後三次下令加收全國天賦,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
說他完全是昏君也不是。雖說萬曆三十年不上朝,對三大征是有反應的,還是關心國家大事,並通過一定的方式控制著朝局。
咸豐也並非明君。
咸豐可能比較倒霉吧,好事沒碰上,壞事一籮筐。先是遇上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接著又是英法聯軍進攻北京,而且又短命,31歲就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
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到天津大沽口,攻陷大沽,同清朝簽訂《天津條約》
1859年,英法聯軍到天津要求換員, 清軍多得小勝利,咸豐撕毀《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從天津往北京打。咸豐卻暗示大臣,說去打獵,其實是逃亡熱河避暑山莊,留下恭親王奕?主持政局,割地賠款。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
作為一國之君的咸豐,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都沒有下戰書號召軍民抗戰,也沒有制定反侵略計劃。。崇禎當年,「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北京告急,無奈他寫下「勿傷百姓一人」後於煤山自縊。咸豐的最起碼的骨氣都沒有,還有什麼明君可言。他是有過那麼的小勝利,難道這就完事了?而且逃離北京時,帶上老婆孩子還有唱戲的逃到熱河,作為一個國家領導這樣扔百姓與水火之中。這是明君?奕?作為代表,無奈簽訂條約,上奏請咸豐回來,咸豐還賴在熱河。
就沖這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咸豐外逃這一件事,就覺得他不是什麼明君。說實話,也看不出咸豐明君在哪。
如果咸豐是明君,那萬曆更是明君。三大征是成功的,起碼還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多有疏漏 煩請斧正
明朝的萬曆皇帝肯定是個昏君,但清朝的咸豐皇帝也絕對不是個明君。
事實上,萬曆和咸豐在登基之初,都不算是昏君。成為昏君,都是後來的事兒。
萬曆繼位時,只有10歲。這時候,一切朝政全仰仗內閣首輔張居正。張居正不僅是內閣首輔,還是萬曆的老師。所以,萬曆對於張居正既信任又尊敬。
在張居正的主持下,大明朝迎來了整整10年的黃金時期,史稱「萬曆中興」。吏治清明,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儼然一副盛世景象。
但在萬曆20歲這年,張居正突然死了。
張居正剛死的那幾年,萬曆還沒有變成昏君。這段時間,發生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三戰皆勝。
其實,這些勝仗的功勞,與其算在萬曆頭上,不如算在張居正頭上。因為支撐這些勝仗的錢糧,都是張居正活著時為大明朝積攢下的。三場大仗打完,國庫還有餘錢、餘糧。
此後,萬曆鬧起了小孩子脾氣,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正式變成了昏君。
萬曆鬧脾氣,是因為大臣們阻止他廢立太子。從此,萬曆選擇與大臣們為敵,不上朝、不見面,不說話。
這其實是與大明江山為敵啊。果然,張居正打下的良好基礎,全被萬曆毀掉了。大明朝開始急劇衰退。以至於後世史家皆說:大明之亡,實際上是亡於萬曆。
與萬曆的自作孽不同,咸豐變成昏君的原因,比較苦澀。
本來,咸豐也是想當個好皇帝的。可是,他的時運不濟,在位期間,既趕上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樣的外憂,又趕上了太平天國這樣的內患。
而咸豐並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只有縱情於酒色了。他的身體本來就弱,再加上酒色的損傷,30歲就死了。
正是因為咸豐的早死,才導致了慈禧把持滿清近半個世紀。
是誰告訴你咸豐打了那麼多敗仗被人稱為明君?又是誰告訴你萬曆打了那麼多勝仗被人罵成昏君的,實際上這兩個皇帝的執政能力都差不多,但明顯萬曆要更勝一籌,而咸豐則是生生把大清搞成了一個「國將不國」的大清。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穆宗隆慶皇帝唯一的兒子,生於1562年。朱翊鈞從10歲開始接手父皇隆慶皇帝留下的爛攤子,經過託孤重臣,時任內閣首輔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明朝頗有些了中興氣象,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後20歲的朱翊鈞開始親政,長期被張居正壓制的權利慾望開始噴發,對這位昔日的老師、內閣首輔開始進行死後清算,不僅抄沒張府,還將張居正的屍骨從棺中取出「挫骨揚灰」,同時還全盤廢除張居正的各種改革制度,其冷血無情讓人顫慄。而曇花一現的「萬曆中興」最後也不了了之,明朝開始迅速走向衰敗。
萬曆自1590年起,因為國本之爭(立儲大事)與群臣失和,為了躲避洶洶眾口此後長達三十年不上朝,雖然遠離朝堂深居宮闈,但萬曆和他的皇祖父嘉靖皇帝一樣都極善權術,雖無心國事但皇權從未旁落過。朱翊鈞在位的四十八年明朝共發生了五場大規模的戰爭,其中明緬之戰和薩爾滸之戰明朝皆以失敗告終。另外的三場大勝仗被統稱為「萬曆三大征」。
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援朝抗倭之役皆發生在萬曆怠政的那三十年時期,可見,雖然長期遠離朝堂,但面對叛亂萬曆依然表現出了其果斷霸氣的一面,在當時,明朝已經承平日久,由於三大征在時間上具有連貫性,當時朝中還有人希望尋求招安來達到兵不血刃就可以實現叛亂平息的夢想,但萬曆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堅決要求通過討伐來撲滅這些叛亂勢力。朝鮮倭亂雖然無關中國事,但朝鮮畢竟是大明的藩屏,不能坐視不救,1592年萬曆下旨命李如松、麻貴率四萬明軍入朝作戰,7年後光復朝鮮。
三場戰爭雖然都取得了勝利,達到了鞏固明朝邊疆穩定,使朝鮮王朝免受倭寇的侵略的最終目的。可是這三場戰爭也嚴重消耗了明朝的財力。據清朝官方的《明史》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張居正改革十年為明朝留下的家底基本上在這幾場惡戰中消耗殆盡了。
清文宗咸豐皇帝,1850年繼位為清朝第九任皇帝,在位前期力行改革,起用曾國藩、左宗棠等漢族官僚。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間最大的成就莫過於撲滅幾乎佔領了大清半壁河山長達14年的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他重用漢族官員曾國藩,左宗棠來鎮壓南方起義,與太平天國在江南無數次鏖戰最終力保江山不破,但與此同時,面對列強入侵咸豐雖大膽起用主戰派但一敗則信心全無,咸豐六年(1856年)清朝與英法聯軍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台,進迫天津。咸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台,京津告急,在此嚴峻形勢下咸豐帝派桂良、花沙納為代表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咸豐十年(1860年)英國法國再次組成聯軍進攻天津、北京,這一次咸豐帝沒有多做什麼猶豫便倉皇逃往熱河行宮,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後,圓明園和清漪園遭到聯軍的洗劫和焚毀,大量珍貴文物遭到無情的掠奪和破壞。
對西方列強一再妥協談判議和的結果就是在咸豐皇帝短短十一年的統治生涯中籤訂了無數的恥辱條約,不僅賠銀以千萬兩計,同時還割讓領土開放租界,他的統治期間整個大清朝是內外交困、國力越發衰弱,咸豐皇帝對西方列強的妥協屈服政策為清朝後期開了一個極壞的頭,他死後一個又一個屈辱、不平等條約在慈禧太后手上產生。如果說他的父親道光皇帝掌權時期清朝還頗有「中興之象」的話,咸豐就是一個「把清朝拖入萬劫不復深淵」的罪人。
萬曆在位期間確實打了很多勝仗,最有名的當屬「萬曆三大征」,萬曆三大征是萬曆皇帝親政之後,為平定暴亂髮起的三次大規模戰役,分別是李如松平定蒙古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三次大戰,鞏固了大明朝的統治,維護了社會的安定。但是在張居正去世後,萬曆開始怠政,經常不上朝,面對群臣的上書經常是留中不發。萬曆怠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條是身體原因。根據定陵考古發現,萬曆皇帝左右兩腿長度差距較大,證明萬曆皇帝確實有疾病。再就是「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面對文官集團的咄咄逼人,萬曆皇帝實在是沒有耐心同他們爭論,不如閉門謝客,不再見任何一個大臣。
辛虧老朱建立明朝時,設立了一套內閣制度,即使皇帝不上朝,大明各級機構仍然可以正常運轉。後來萬曆開始了幾十年怠政,沒有了皇帝的制衡,朝內文官勢力相繼形成了東林黨、蜀黨、浙黨閹黨禍亂朝政,相互傾軋,國家一片混亂,尤其萬曆後期的薩爾滸之戰的失敗,導致明朝精銳損失殆盡,改變了明末遼東的戰略格局,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隱患。由於明末的亂局都是由萬曆一系列怠政的行為引起的,故《明史》稱,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所以歷史上對萬曆皇帝普遍評價不高。反觀清文宗咸豐皇帝,在位時間不長,但是一直雄心勃勃,面對江河日下的大清朝,頗想有一番大的作為,即皇帝位後,積極改革軍機處,任用肅順等人打擊貪污腐敗,使官場風氣有了很大改觀。
但 是他生不逢時,即位不久即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和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在看到清軍八旗和綠營毫無戰鬥力的情況下,開始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縱覽咸豐一朝,為國事可以說是殫精竭慮,最後面對內憂外患,咸豐帝開始選擇了逃避,開始縱情聲色,最終英年早逝。大飛哥認為,萬曆皇帝的怠政最終導致了幾十年後大明帝國的滅亡,他要負主要的責任,萬曆可以稱的上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君主。咸豐帝在位期間雖然採取了一些措施整治貪腐,但是國家整體情況仍然沒有徹底扭轉,矛盾依然尖銳,而且爆發了清朝建立以來最嚴重的農民起義,說他是一個明君,有點抬高他,充其量他只是一個勤奮的守成之君罷了。我是大飛哥,歡迎關注我!
謝謝邀請。
對於萬曆皇帝評價為昏君,倒是聽說過,雖然有點離譜,倒也是勉強可以接受,畢竟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對於把咸豐皇帝稱之為明君可以說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說法確實有失偏頗,準確的說咸豐和明這個字根本就不沾邊,倒是和昏有點像。
先說萬曆皇帝吧,處於明朝後期的一個皇帝,也是帝國落日期間。他最大的黑點之一就是幾十年,準確的說是將近30年。這裡我們需要區分一下,不上朝和不理朝政可是兩碼事請。上朝只是接見群臣的一個過程,其實一個皇帝更多的時間都是自己在默默的批摺子。不上朝只是沒有去見大臣,不理朝政就是不批摺子。人家萬曆皇帝只是沒有去按時安點兒的接見大臣而已,可沒有不批摺子。最多只能說人家是遲到早退,但是不能說人家曠工是不是。
再說執政能力,萬曆還是不錯的,畢竟處在哪個時代,我們不能開上帝視角,如果真的可以給皇帝打分,那麼萬曆75分以上是沒問題的。至於咸豐皇帝可能就是59分甚至50分吧。
為什麼這麼說?
萬曆幾十年不上朝,但是朝廷大事兒的決策似乎也沒有落到別人手中呀,這一點就非常重要,也是他能力的體現。雖然不能使得群臣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事兒,但是群臣大體還是得聽他的。咸豐呢這點似乎做的就差一點,連自己後宮院都沒管理好,還出了一個慈禧呢。
再說大局觀的問題。一個皇帝的大局觀非常重要,他的大局觀基本就會決定這個國家在短期內的走向。從這一點上看,萬曆皇帝比咸豐皇帝強了很多很多倍。
別的不用多說,就是萬曆二十年左右的朝鮮抗倭戰爭吧。其實明朝當時內部意見很不統一,有人主張打,但是更多的人主張不用去管。原因很簡單,這又不是打我們地盤,幹嘛自己出錢又出兵呢,文官嘛,說的肯定比我這句話文雅多了,不過核心意思就是:各自掃好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兩個字:不管。但是這個時候萬曆卻決定打了,而且只說了一句話:休讓他日遺患邊疆。看看,這就是水平,這就是深度。說白了倭寇今天打朝鮮,以後就想打明朝。與其以後在咱自己地盤上打,還不如直接去朝鮮大。這一仗早晚都要打,還不如提前打,免得以後打大仗。與是有了李成梁率領軍隊打擊日本的事情。這一仗其實保住了未來幾百年遠東的安全。
再看看咸豐,我就不說了,本質上打不過英法聯軍也是正常,京城被攻佔了也不算恥辱。問題就在他的態度。如果你要是下定決心打,那就打一仗,失敗了認。如果形勢不好,和談也未嘗不可。做決策,就是追求最優化的一個結果,但是絕對不是在哪裡左右徘徊。有人說這個一會兒打一會兒談就是爭取利益最大化,那麼你就需要明白,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是強者對於弱者使用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你是弱者,使用這個招數,那就是找打。果然他就找打了。
還有就是對於太平天國的處理,壓根兒開始不放在心上,再到後來的手忙腳亂,又想馬兒跑不給馬兒草,想讓團練剿滅出力,但是又不給將領權利,提拔的滿清將領又都不堪大用。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的耗著,要不是最後曾國藩確實力挽狂瀾,結果可能就是打的時間更長呀。
看看這幾個事情就顯示出了兩個皇帝之前的差距。誰強誰弱一目了然嘛。
昏君明君,並不是因為打仗。而是因為明朝最後滅亡了,清朝最後是順利退位,遺留的很多權貴子弟一直鼓吹滿清。
不過,既然說到打仗,明朝有一點做的的確不如滿清。明朝很多將領都有養寇自重的傳統,當年沿海剿滅倭寇,差點又被嚴嵩搞成持久戰。東北的戰事也是這樣,結果造成滿清一路做大,尾大不掉。
滿清對待敵人就乾脆多了,一般直接屠殺,殺光為止。因為滿清統治階層本身人少,如果在得勢的時候不將對方殺光,哪一天再起來就再也無力對抗了。新疆本來是蒙古人準噶爾的天下,被屠殺殆盡,才被穆斯林趁機佔據。對待漢人的剃髮易服也是,不服就屠城。
所以,明君昏君什麼的,主要看當時的百姓生活過得好不好。歷史畢竟是勝利者寫的,假的太多,真的太少。
萬曆張居正改革以後,應該還是不錯的。咸豐打敗之後,中國真的進入了千年不遇的衰敗期,上一次應該是五胡亂華時期了。
滿清沒有昏君嗎?這問題問的不科學呀。只能說滿清黑過別人,自己還沒有被大規模客觀評價過,有的只是滿清遺老遺少散布的傳說。清朝不會說自己的壞話,民國常年戰亂沒有時間整理,現在還沒有統一,那幾個小島上的情況跟滿清初期很相像,不方便評價。所以還沒有編纂客觀評價清朝的清史。現存的影視劇都是在搽粉,都是根據半傳說的傳聞寫的小說,根本不是歷史史實,我們今天拋開傳聞,客觀的、簡單的捋一捋吧。
努爾哈赤:晚年面臨諸子爭位,宮廷鬥爭異常激烈,受皇太極、莽古爾泰、阿敏等人蠱惑,殺死了第一順序繼承人——太子褚英。褚英真的那麼不堪嗎?成王敗寇罷了,請大家參考被李世民幹掉的長子李建成的遭遇。這決斷影響極為惡劣,為後來諸子爭位,共同陷害太子開了一個先例。對當時的影響更大,努爾哈赤死後,因為沒有強有力的太子存在,皇太極、莽古爾泰等人幾乎火拚。假如沒有明朝袁崇煥在寧遠虎視眈眈的軍事威脅,滿清當時就會陷入分裂,更不要說後來入主中原了。
皇太極:同樣是繼承人問題,一點也不吸取他老爹的教訓,死後弟弟多爾袞和兒子豪格爭位,再次陷入分裂的險境。不過正慾火拼之時,明朝政權走到了窮途末路,吳三桂等漢奸拋過來的橄欖枝誘惑太大,才匆忙妥協,立五歲的孩子福臨為順治皇帝。其用兵也遠不像電視劇吹噓的那樣厲害,先後三次敗於袁崇煥手下,一敗寧遠,再敗錦州,三敗北京城下。崇煥不死,哪有後來幾次入關肆意搶掠。
多爾袞:佔了李自成滅亡明朝改朝換代,局勢不穩的天時,在走投無路的吳三桂邀請下,帥10萬八旗兵入關,兩人聯手擊敗了毫無防備的李自成。其後平定中國內部諸省,都是各路漢奸帶路黨打前陣,少量八旗兵接受地盤而已。其政治短視在於勢力如日中天之時,沒有確立自己的皇位,古云:天予不取,必受其禍。等死去之後,任由順治糟踐他的名聲。昏庸之處是圈地政策,根本不懂得皇權和民生的魚水關係,如果長期執行下去,他們在關內呆不了幾年,這是一條自尋死路的策略。
順治:早期一直是多爾袞的傀儡,真正掌握政權就那四、五年,沒時間為善,更沒時間為惡。
康熙:昏庸之處如尼布楚條約,在打勝仗的有利條件下,割讓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們查一下俄羅斯遠東人口分布就知道,割讓的這些土地很多都是適合人類大規模人口居住的,讓沙俄在遠東有了立足點,使得後來的中國處處受到沙皇俄國的軍事威脅,直到上世紀60年代。逼反吳三桂,如果不是吳三桂沒有戰略眼光,滿清那一次就會被逼回東北,假如等耗死吳三桂之後在削藩,肯定不會有這麼大的動靜。
雍正:選了一個紈絝子弟做繼承人,眼光短視到難以置信。大興文字獄禁錮思想,從此中國再沒有了活力,這是在慢性自殺。
乾隆:滿清江山就毀在他手裡,西方各國都在軍事變革,並且都把樣品送到他眼前,實際操演以後威力巨大,但依然看不到這是一場軍事革命,落後就會被歷史所淘汰。
道光:僅僅一個鴉片戰爭就說明了所有問題,笑料百出。什麼輪船是內部用牛驅動,洋鬼子腿不會打彎,洋槍洋炮怕狗血,,,,,,不說了吧。都鬧了笑話了,這還不叫昏庸?英國軍隊一抵達天津,二話不說馬上投降議和,這點膽氣連困守孤城君王死社稷的崇禎都比不上。
咸豐:鴉片戰爭英國人已經從海上來過好幾回了,都不知道加強天津的海防。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一路暢通無阻的攻入北京,咸豐皇帝倉皇出逃承德避暑山莊,這派頭比飽受詬病的宋代晚期皇帝有一拼。都讓人家把首都佔了,卻沒有能力的將領抵禦,不昏庸?江山代有才人出,每個時期都不乏有才能的人,就看埋沒不埋沒,在江南跟他們死磕的那個礦工楊秀清,就是那個時代的軍事天才,可惜給逼反了。有才能的人去挖礦,高官厚祿的人都不堪一擊,他不逃跑誰逃跑?不昏庸?
同治:就是個傀儡,傀儡也不昏庸是吧?被個女人玩弄於股掌之間,毫無反抗之力,最後還把自己給玩死了。
光緒:參考同治內容。
溥儀:呵呵,他干過一件正經事嗎?整個一個闊少,而且想昏庸都沒機會。
這就是滿清的皇帝,哪個沒有污點?哪個有眼光?哪個被黑起來都是有史以來最昏庸的皇帝。
誰把咸豐當明君?
是歷史書?還是清宮辮子戲?
哈哈哈哈哈哈
萬曆打贏了日本歷史上最強大的豐臣秀吉時代,大批日本俘虜被從朝鮮押解到北京處斬,北京市民歡欣鼓舞,萬曆題寫:東瀛跳樑小丑,雖強必戮!何等的霸氣!而滿清卻被日本狂揍,大清的東北臣民為俄羅斯做間諜大批被日本人處斬,這種傷痛刺傷了在日本求學的魯迅,兩個強盜在中國土地上打仗死的是中國人,滿清真是丟人丟到家了,是個國家就可以侵略它讓它割地賠款!到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笑話大辮子,在漢人心中抹不去的恥辱歷史,都是滿清給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