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楊、吳氏太極是一家,你認為有道理嗎?
這是一個看不懂的問題!哈哈,什麼叫「但是楊的精髓卻吳氏老架太極拳」???實在是沒看明白。
是不是想表達楊的精髓卻是吳氏老架太極拳??
楊式在學陳式太極拳三年後,並在具備較強的勁感後好奇自學過,早前有朋友是教過十年楊式太極拳與吳式太極拳,後又去陳家溝學習陳式太極拳,學陳拳倒不是因為覺得陳拳好於楊吳, 只是他個人對武術真的太痴迷了,開始教太極拳前也練打散打與泰拳都學過,也還都學得不錯,反正據朋友說一般去館裡面試散打教練的都是他去試,很少敗,後痴迷佛學後放棄了散打與泰拳,全心在太極拳上,陳楊吳武孫五流派太極拳架他隨時可以非常熟練打出來,而且都打得很好,但主要還是對陳楊吳太極拳研究得更深一點。雖然自己沒有親自接觸過吳式太極拳,因此既然問到了,只是結合跟那位友人常聊太極拳的感想,談點看法。
首先,這是一個不懂太極拳的人才會問的問題!
太極拳也是拳,拳從技擊上來分解的話,實質就是從技法的偏重點來強化,楊式相比陳式更柔,而吳式太極拳相比楊式就把對柔化的意識理念更極致地強化了,通過對身法的長時間適應性練習,在陳楊太極拳要求里不合規的身法,但在吳式里是要領,錯了嗎?沒有,動作經過長時間練習的積累,只要能靈機地運用出來,方法是沒有對錯的,只有人能否活用。
至於說太極拳老架新架之類的,純粹後人自己感悟然後編出來的一種新套路,對於現代太極拳來說只是豐富外在的形式,沒有半點的實際意義。太極拳的本質在於一是練功的方法,二是怎麼用功實現隨力而動的靈變。
所以說楊的精髓、吳氏老架等這種辭彙的出現就證明這是一個非專業人才會問的問題。
我認識一位老師傅,是吳式太極的正宗傳人,他沒有直接教我什麼,不是我不想學,是因為他就像大學教授,而我像小學生。雖然沒有師徒之份,但我們常嘮家常,聊他經歷的過往,便不免更多的聊起吳式太極:楊氏太極自當是楊露禪開始傳的,自當應是楊氏一代。當年打遍天下揚名立萬以後,便被聘請到王府教拳,王府方面派全佑負責安排楊教練的吃喝等的日常和兼王孫們的太極推手陪練,一同做陪練的還有萬三,凌山。全佑雖然本也是王府侍衛,但陪練推手原來的功夫自不敢用。全佑身材瘦小,常被王孫們練的跟頭把式的,苦不堪言。常和楊露禪在一起,關係自當近一些,楊露禪點撥全佑說要多練化,來應付王孫們。化,便成就了全佑。說起來,全佑是正經的楊氏二代傳人,但師徒名分卻不能拜楊露禪為師,那樣豈不是與同練的王孫們由主僕關係變成師兄弟了嗎。於是就有拜楊班候為師,為楊氏三代傳人。後來全佑陞官了,官居四品,沒有公開收徒,只是教幾個親近的人,也許是因為楊家在北京是公開收徒的。全佑真正教成的人只有王茂齋,全佑的兒子吳鑒權學的晚,功夫遠不及王茂齋。全佑臨終是時託付王茂齋一定教好吳鑒權。吳鑒權和王茂齋在一起研究十多年,便有了『』吳式」太極,但還不叫吳式太極。王茂齋當時是真正的大內侍衛,有一次有機會讓吳鑒權給皇上表演太極拳,皇上順嘴感嘆了一句「真乃神拳啊」,一旁有心的王茂齋直接替吳鑒權謝主隆恩:謝皇上賜名。吳鑒權便有了神拳太保的名號了。後來有人請吳鑒權到上海教拳。很多人就慕名來比武,說見識見識「神拳」,雖然不一定都大獲全勝,但至少吳鑒權也確實沒怎麼樣,沒丟神拳的名聲。似乎在上海就一年多,後來回到北京,這過程中便也就奠定了吳式太極之名了!
我認為,吳式太極起初就只有一套拳,應該是傳承演化於楊露禪教的一套陳氏小架,和楊氏小架,和武禹襄學的應該是一套,至於和現在的陳氏不近相似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我私下總結:說楊、吳氏太極是一家的說法,從傳承上來說是有有絕對一定道理的。可是畢竟按常規道理論,徒弟只是學了師傅的部分課程,徒弟也可能再創造性地發展,楊氏,吳式太極便各自演義歷史了,但畢竟淵源於此。
至於楊氏或吳氏的稱呼都是後人為了區分才加上去的,當事人當事之時未必就知道自己已是一代宗師。同一套拳每個人都會有個人的不同理解,或說是修為的側重,發展到後來有風格的不同實屬常理,但大體勁路與原理想通,太極拳本也是重勁不重招,就像流傳於世的拳論只闡述拳理,沒強調招式一樣的道理。太過於執著誰與誰相似,是否一家,余竊以為是捨本逐末了。拋開楊吳的是討論,強調誰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大概也是出於其他非練拳目的的原因吧。現存的拳論大體是一樣的理論,只是闡述的方式不同罷了,若依此判斷,自然是哪個歷史早,哪個更有可能是創始人。但也不能判斷,創書的人就一定是創拳的人,創太極拳的人是文盲的可能性,比現在的大師是文盲的可能性大的多。
啰嗦了如此,我是想表達,所有的太極本應是一家,天下武學也應本是一家。
至於太極發展到今天還是否能打的問題,真該辯證的理解。就算是說所有的武學的發展方向,其實也都是與社會的環境與條件相適應的。原始人不會用工具時自然練撕咬,後來練棍棒,再後來練弓箭。刀劍常見時,自然先練刀劍,拳腳與刀劍比,勝負立判。古代的士兵多用長槍,那學好長槍之術,自然更容易找到工作。至於拳腳較兵器的興盛,是到清了與近代了,那是戰事不多,自然刀槍入庫,更有一段時期是上街禁止攜帶武器的。就像現在的禁槍和刀具管制。那自是拳腳發展的契機。現如今拳腳也是相當於被禁的啊。如今對於大師們的最好契機是養生,太極拳順應社會潮流,強養生而弱技擊,當是無可厚非。
但太極畢竟是因技擊而生,技擊有效,則養生可仰。於是不能技擊的大師受到質疑,也必是合乎情理。不能技擊只能養生的太極拳當然也可以叫太極拳,只是若能做人實在點不叫個大師,賣狗肉掛羊頭,便好了。
更多本人對太極的觀點,請關注本人,陸續展開」太極之殤「連續話題。我叫:不袖手的旁觀者,————用旁觀者的視角觀察和思考,但不袖手!
吳式出於楊不式假,由此一說,不反對!而人們是不是忽略了一個重要環節啊?吳式在定型之前,八大高手可是在保定都敗在武當宋遠橋後人宋書銘的手下,而這八人又和宋書銘學習了宋書銘的武當一脈太極拳,之後回到北京後才有的吳式太極拳定型拳勢。有沒有發現吳式和楊式的區別在哪裡嗎?楊式的身形以三七步為本,轉動需先動前腳。而吳式的身形則是零與十的關係,一腳實則實透,一腳虛則虛透,轉動則是實腳轉動,步步以川字步為行之本,靜則以立柱式身形為本。這幾點來看有多少是來自楊式?又有多少是來自宋書銘武當太極的傳承?
在太極拳派別的問題上,我覺得不應該太過於注重,就拿典型的陳式、楊式拳來說楊露禪若沒有陳式拳的基礎,又怎麼能成為」楊無敵」呢,所以人一旦在某個領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受到眾多熱捧後,就開始在原有的基本功上揉進自已的一些經驗體會,再實在地說為自已留名,獨創自已一套拳術,加以傳名,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統稱中國武林太極!
如果分了楊氏吳氏,就不是太極拳了。實質上每個人練來練去都會下意識地在自已優勢的方向猛練,最成為自已特色的太極,如果局限於吳楊之爭,一輩子也練不成真正的太極拳。
什麼是太極,你把筷子夾菜的動作慢下來,走路的步子慢下來,感覺到整個過整,並控制其達到完美程度。就是太極,就能明白太極精義。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應該能說明拳架的作用。太極拳確實在發展中拳架有過改變,找到了老的拳架也就能理解出每一個拳式命名的含義,也能理解每一個拳式的應用,對習練太極拳有更好的幫助作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