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一種怎麼樣境界?


謝謝!老子的「上善若水」是一種大境界,裡面有大智慧。

1、我們先從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寫出了水的七種品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我們總結為兩個字就是:不爭,這就是一種境界。何為「不爭」?不僅僅是我不和別人爭名奪利,爭來爭去,我連「爭」的觀念,心裡頭一點點都沒有,從來都沒有這樣想過,連「爭」這個字都不存在。這就是水的境界。

2、上善若水的境界就是「道」,所以我們理解了水的七種品質,再來看「上善若水」時,我們應該這樣理解「上善就是道」。這也是一種境界,非常自然,完完全全符合天道。我們能做到到這一層,基本上都是聖人了,正如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上善若水還應該是一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大境界,大智慧。我們還是要繼續讀水的七種品質,完全奉獻自己,大公無私,而且水不居功,不管在哪裡它都自覺地處於最低處,不管任何髒東西水都不嫌棄,不拋棄,不會說某某東西很臭,有毒等,水一點都沒有感覺,它都一視同仁,同樣對待,沒有任何分別之心,正如我們常說「無心之感」,《易經》中有一卦叫咸卦,卦中咸感通意,咸就是無心之感,常用來指夫婦之道和萬物感應之情。因為無心,感應之情才是最真實的,今天很多人的婚姻破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都是「有心」惹的禍。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點點不成熟的淺見,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謝謝!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是說「上等的好表現得像水一樣」。

那這種像水一樣的好表現是什麼樣的表現呢?

「水善於向萬物施利而不爭奪,處在眾人討厭的低洼的地方。」

這種表現好在哪呢?

「不爭,故無尤」,「差不多符合道的標準」。

那麼,作為人怎樣做到像水一樣善呢?《道德經》給出了建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這「七善」從不同角度說怎樣做到像水一樣的上善。

選擇適宜的居處環境才是最好的,保持思想深度才是最好的,選擇仁愛的人來結交才是最好的,說話保持客觀本真才是最好的,為政保持安定才是最好的,做事持久忍耐才是最好的,把握恰當的時機再行動才是最好的。

《道德經》以水做引子,引出「上善」的道理,意在告誡身處上位之人,向善最好的表現就是像水一樣,善處下,善以柔勝剛,給予萬物好處而不與萬物爭利。水往下處流,處在眾人都不喜歡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於「道」。道的原則就是不爭,就是甘處其後,甘居其外,甘居下游。

「處眾人之所惡」,本來說水,卻拿人的主觀感受說事,賦予了水人格化的內涵。

再分析一下「七善」:

居處以選擇環境為善。選擇什麼樣的環境,這裡沒說,大概就是不引人注目的環境,大概就是利於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應該是不爭之地,應該是清靜之所。「居善地」大概與孔子的「擇不處仁,焉得知」暗合。

思想以保持沉靜深邃為善,這樣才深不可測,才可以達到「莫知其極」。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保持不爭之心。

結交仁厚之人,此仁者應該是不爭之人,與他們結交可以避免危害。

言辭真實、真誠,恪守信用,才能讓人信服。這些言辭應該是不爭之言。「信」是道的品質,循道而行之人有信就是有德,即「德信」。

為政能保持穩定秩序,才能把國家治理好,達到長治久安。什麼樣的為政才穩定?當然是不爭之政。

處事容忍,才能不躁動,「能」的本質就是不爭,因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急功近利、貿然而動多敗。「能」即「耐」。耐是一種品質,是「忍耐」之「耐」,是「吃苦耐勞」之「耐」,守道之人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誘惑,耐得住平淡,耐得住辛苦。做到了「耐」,就能寬容、包容、兼容,就能清靜無為,置身於矛盾紛爭之外,就能「後其身」「外其身」;耐,又是一種堅守,是對道的一種態度,是持之以恆的精神。

在適當的時機才行動,才會有好的效果。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個比喻來解說像水一樣品格:嚴冬來臨,江河冰封;春暖花開,江河消融。「事善能」就是在嚴峻的形式下讓自己處於「冰凍」狀態,「動善時」就是隨著溫度的回升使自己逐漸流動起來。

概括起來,這七善就是存不爭之心,處不爭之地,結交不爭之人,說不爭之話,行不爭之政,做不爭之事,因時而動,做到這些就是不爭。不爭就不會出現過失,就不會招致災難。這些都是像水一樣「上善」的品質。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為上

《增廣賢文》說:「天上眾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我們習慣的另一句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水,處下而不處上。

然而老子卻讚美水為上,這是符合老子的一貫主張「柔弱處上,剛強處下」的,宇宙中沒有筆直、剛強、沒有曲線的事物,星辰的旋轉軌道是曲線,行星的形狀也是曲線構成的圓形、橢圓形,以至於微觀世界裡的原子、電子都是依照曲線在運動。

水就有這樣的特點,水流是蜿蜒曲折的,就好像曲線的運動規律,這就是「柔弱」的本質之一,即不逞強。

我們假設有一條河流,它筆直向前,從高山傾瀉而下,這樣的河流,除了帶來洪水和災難,對人類和萬物又有何用?

正是因為水往低處流,水流蜿蜒曲折,這才灌溉了兩岸千里沃土,這才養育了人與萬物。

水,看起來處於卑下的位置,卻用實際的行動昭告了水的高尚,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

何為善

《周易》第一卦乾卦說:「乾。元,亨,利,貞。」

孔子在《文言傳》中這樣讚美乾卦:「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元,就是眾善之首;亨,就是美好的事物匯合在一起;利,就是上天所啟示的義理的調和,貞,就是事業的主幹。君子履行仁義就足夠可以號令大眾,眾美的結合就足夠可以符合禮義,利人利物就足夠可以和同義理,堅持正道就足夠可以成就事業。君子身體力行這四種美德,所以說:「《乾》卦具有這四種品德:元、亨、利、貞。」

什麼是元?我們稱元始、元素、元首,元就是開創一切的稱謂。而這個「元」就是所有「善」的開始、最大的善。

乾坤生六子,水為坎,火為離,離中虛而坎中滿。水,繼承了乾元的力量,奔流不息,輔助乾元創始世界,造福人類,所以稱「善」。

何為若

若,代表,好像,近似,類似。

也說明,水並不是上善,只是「若」上善,真正的上善是什麼?是乾元,是道。

很多人讀「上善若水」,直接忽略了「若」,這是不可以的。

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上善若水的境界就好比一個人養育萬物,成就萬物,而萬物不畏懼他,不過分崇敬他,而發自內心的親近他,喜歡他。

《孟子 盡心上》: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上善若水,在孟子這裡即是教育英才、成人之美。你認為呢?


《道德經》的第八章,有一句話經常被普遍地引用,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就是四個字:上善若水。老子很明白地指出來,水有七個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七個善合在一起,就是兩個字:不爭。我不跟你搶地皮,不跟你搶速度,不跟你搶能否得到大家的好感,不跟你搶誰比較有信用,也不跟你爭誰做的事情比較多,誰的貢獻比較大,誰比較有才能。一切事情,我掌握時機,順應形勢,做到大家都沒有感覺到我在做一樣,這就叫不爭。不爭不是說不要跟誰爭,而是什麼都不爭,連不爭的觀念都沒有。所以老子才說:夫唯不爭,故無尤。不跟萬物爭,萬物就沒有怨尤。

《道德經》第八章說得很清楚: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不跟萬物相爭,這是它最高的美德,值得我們學習。各位聽了以後會覺得,開始不要爭,因為不爭才能爭到更多的東西。其實只要有這種念頭,就是錯的。很多人誤解老子,認為他是陰謀家,用不說來說,用不教來教,用不要來要,用不爭來爭。老子當然不是這樣的。水的不爭是無心的,不是做給別人看,也沒有要我們向它學習。水只要有這樣的心思,就不足以稱為上善。水是純樸的、自然的,老子很喜歡用樸素的朴,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靠後天的修養達到與人無爭的境界,那只是修養好而已。但是老子根本就沒有爭的觀念,你們要爭是你們的事,他不嫉妒,也不說大家不要爭。其實很多人沒有讀通老子,就是因為沒有理解這個觀念。

老子讚美水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站在人的立場上來講的。因為人有了文字,有了語言之後,就開始自造一些名詞,比如善、不善,爭、不爭,利、不利,當然這些並非完全是不好的。可是如果你很執著,很固定,把那些當做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目標,就不對了。水無所謂什麼仁義道德,但它做的比誰都好。水流動的時候,就把所有髒的東西帶走了,它也沒有向我們要錢、要報酬。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眾信公號:曾仕強!


道德經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通常,我們只會讀「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實際上,真正要透徹理解,還需要把整個這一段讀完,並且仔細品味。

為了解釋什麼是「道」,這裡用「水」來比喻,但是這並不是說,"水"就是「道」。「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說,水總是待在眾人不喜歡去的地方,所以比較接近於道。

水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往高處看,有天上的雲。往地下想,有地下水。環顧四周,從有生命的動植物,到無生命的建築物,裡面都有水。

從人的體重看,水佔總重量的70%,嬰兒體內含水達80%。人體血液中所含水份佔83%,水在肌肉中佔76%;在心臟、肺中佔80%;在腎中佔83%;肝臟中佔68%;腦中佔75%。

但是,水更重要的特質是清洗劑,它以自身的純潔去接納污濁幾乎任何污濁的東西,所以《道德經》里說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事實上,人們通常首先看到水柔弱不爭的特質,但人們又讚美它水滴石穿、以弱勝強,這還是在爭。水真正的美德是不爭,是甘於處眾人之所惡,具備「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以及「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這種精神才是真正難能可貴的!

讓我們再往下讀——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善地,那麼什麼地方才是「善地」呢?當然是指「眾人之所惡」,也就是大家都不願意去的地方。

心善淵,「淵」就是很深的一種地勢,是指包容之心。

與善仁,是指給予的時候要懷抱著仁愛之心。如果你給予別人卻不是心甘情願、心情舒暢,那還不如乾脆不要給予。

言善信,這個意思比較清楚,就是話一旦說出口就要令人信服。可以不講話,但是只要講出來的話,就要經得起別人的考證。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個意思就比較複雜了。從事管理工作,怎樣才算是「善治」呢?《道德經》里強調的是「無為而治」,就是盡量不要通過行動作為來達到治理、管理的目標,這實際上是非常難的。這裡就先只提出「無為」的重要性。具體怎麼做,回頭再需要專門來探討。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開始的這一段,總結起來究竟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到「水利萬物而不爭」,但沒有注意到「處眾人之所惡」這個更深的層次,的確是值得注意的。

物以稀為貴,人應該做少數派,善於逆向思考、做逆行高手,這就是「處眾人之所惡」的道理!


「上善若水」的境界是:人們的一切競爭、工作,行使民主上位權努力的善美(羊八)方向,就像水(八)一樣「損有餘而補不足」,以平為最理想的目的

這就像「捌」(八)代表的「拐」子補短腿(刂)一樣補短板,手裡做的一切工作(扌)沒有「別」的目的和意思。

《紅樓夢》第八回中重點描寫的薛寶釵(削寶差),往需要的地方努力,就是「上善若水」的人物形象。這也是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八章的來歷。

詳見拙著《大眾龍學》《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

(原創文/劉樹成)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出自佛教的一句謁語。作為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


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經》的一段話,水一身段柔軟,能屈能伸,滴水石穿,故柔而克剛,滋潤萬物於無形,不求回酬,潤物細無聲,所以至高的善舉似水於無聲,默默流淌,澤潤心田。


道德經原文中這樣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求什麼。善作出,而無欲受。一出一入本天應,水德上善,利物不反求利,上善之善。

無求,故而不爭。水善下,居山角。居眾人之所惡,善獨,不與眾流,益自主。無人問津在腳旁,面上觀得世百態:真善美、假醜惡,水處低勢而得見上容。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德上善,斯善多矣。

夫唯不爭,天尤之:對於不爭的水啊,上天是厚愛的。

言外之意指的是賦予它這麼多「善」處。


推薦閱讀:

TAG:上善若水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