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陽之戰到底有多慘烈?


有些人總想用張巡吃人這件事兒否定張巡。但任何時代吃人都不是什麼好事兒,這也是張巡死後需要有人為他平反的原因。張巡死後一段時間內是被批評的,原因也是吃人和貽誤戰機。後來被自己的朋友李翰(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寫了一篇《進張巡中丞表》,頓時,皇帝看罷痛哭流涕,各種流言蜚語沒了。張巡平反後,他的戰友許遠還沒有平反,所以才有了後來韓愈的《張中丞傳後敘》。因為韓愈的知名度大,所以現在的人都知道這篇文章,但實際上,比起李翰的那篇文章,韓愈的這篇差多了。

1998年,我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買了一本書,看到了其中一篇文章就是《張中丞傳後敘》,當時,可以說是涕淚橫流。為此,之後我曾專門去河南南陽祭拜,還寫了四部沒出版的文學作品。但,對張巡的崇拜,是我曾經年輕時的一個時代記憶。

有些人非常沒有是非觀,會問這種問題「唐朝張巡如果放在現代,大家怎麼看?」這種提法兒是強迫人去否定張巡。它去除古代與現代的界限,去除戰亂與和平的界限。由此,任何被我們誇讚的歷史行為都可以被我們無禮地否定。

(1)去除古代與現代的界限,否定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文明。去除戰亂與和平的界限,否定了生與死與你肚皮的區別。屬於別人要餓死,你卻說「為何不吃肉粥」的問題。

古代是以儒治國、為君王服務,這是兩個時代、兩種思想。戰亂時期,每個人都處於生與死的邊緣,這時法律蕩然無存、人性蕩然無存。現代社會,除非你不好好生活,吃不上飯餓肚子,被餓死的幾率都很小很小。因此,有些人就開始妄想把快餓死的人和吃飽了撐的人放在同一條戰線上。

張巡死後,從唐朝到清朝滅亡,每年都受到國家級祭奠,即使到了民國時期各種曲藝、戲曲等節目中仍然是以正面形象出現。他的形象和歷史業績只不過是在近幾十年來被人遺忘、抨擊。

有人批評他,張巡不忠於人民,古代人就是以終於皇帝為判斷忠奸的。難道,安祿山一來就投降嗎?安祿山比李隆基強在何處?

(2)張巡創造的歷史,千年來一直在今天都被人祭奠。

張巡鎮守雍丘、睢陽兩年來,抵擋了安祿山叛軍幾十萬人,直接消滅二十萬,保衛了南方半個中國免受戰爭屠戮,這是歷史公認的。

同時,張巡也是「安史之亂」前兩年,唯一一位,一直保持不敗戰績的將軍。他鎮守雍丘十個月、鎮守睢陽十個月,其他期間轉戰河南,極大地緩解了叛軍的機動。

張巡鎮守睢陽被攻陷後,唐軍立刻發動了「戰略反攻」,唐軍收復了長安。而張巡為唐軍迎來了軍隊調動時間這個歷史功績,也已經被歷史承認。

張巡的兩大歷史功績是許多民間仍在祭奠他的原因所在,這就是他給中國歷史千年來的貢獻。

(3)張巡創造的歷史戰例,讓文學有了想像翅膀,草船借箭為此誕生

在中國歷史上,實際戰例首次出現用草人借箭的就是張巡的「守睢陽」,張巡讓草人擺滿城牆讓雷萬春負責,由此,「草人借箭」誕生,後來,羅貫中借用孫權探營的歷史故事,虛擬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張巡的「游擊戰戰術」運用嫻熟,比如城上掛唐玄宗、哄騙令狐潮退兵用大旗掩蓋殺手突然殺出搶奪戰馬、南霽雲千里借兵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戰例。前兩者甚至被明朝的鐵鉉採用對付朱棣。

如此戰績可以說是唐朝的「戰神」,他的歷史戰績使其被後世帝王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將其作為「名將」對待。漢族不說,就是遼、金、元、清,每年都是將其與古代姜子牙、唐朝郭李等人一同祭拜的。

同時,文天祥等中國歷代文人,也是將其作為「忠貞」的代表,文天祥名其為「睢陽齒」。

這樣的人你可以不尊重,但不要拿著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醜化。


個人認為,睢陽之戰是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役。

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時期。這場曠日持久的大戰湧現出很多名將,比如,郭子儀,高仙芝、封常清等。還有一位大唐存亡之臣,史書上很少提及,他就是張巡。

張巡本是進士出身,做過縣令,是個手無縛雞之力文官。可面對大唐生死存亡之際,他振臂一呼,不撤退,不投降,親摔6800名大唐將士,對戰由安祿山次子安慶緒統帥的十三萬叛軍。死守睢陽城,成就了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役。

睢陽,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只要守住睢陽,就能保住江淮豐厚的財源。可當時睢陽完全是一座孤城,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將士士氣低落。大軍壓境之際,有六名主要將領建議張巡「保命要緊,跑吧」。張巡聽完只是淡定的說了一句「好吧」。第二天六人再來找張巡時,所有的眾將都在場,張巡早已朝長安方向設好香案,掛上天子畫像。下跪行大禮,公開了六將的逃跑提議。眾將憤慨,當場殺之,此舉堅定了軍心。

戰鬥打響後,唐軍上下誓與城池共存亡。雙方較量了四百多個回合,小小的睢陽城守了四個多月。雖然守軍越打越少,但城牆上大唐的軍旗始終屹立不倒。不得不佩服張巡的軍事才能。

畢竟,敵我實力懸殊,早已彈盡糧絕的守軍,大多都餓的站不起來了,10月,睢陽城淪陷。城破之日,張巡向西跪拜天子曰:「微臣力竭不支,不能報君恩,死當為厲鬼擊賊。」叛軍入城後,城內一幕幕讓敵軍震驚。幾萬人的睢陽城,此時軍民加在一起只剩四百人。如果不是這四百人餓的皮包骨,還不知道睢陽城何時能破呢。隨即,張巡寧死不降,被處死。

張巡死守睢陽四個月,為大唐反攻爭取了寶貴時間。這麼一名振國之將,卻沒有被後人廣為歌頌。原因是,在守城的時候,他做了一個慘無人道的決定,吃人肉。

在圍城戰剛打響的時候,城內就沒有糧食了。周邊有兩個唐軍控制的城池,兵糧充足,但不是一個幫派。死活不救援睢陽,坐視睢陽淪陷。張巡多次派兵突圍求援,可人家就是按兵不動。無奈,睢陽城內,吃完草根樹皮吃戰馬,戰馬吃完了吃老鼠麻雀,老鼠麻雀也吃完了,張巡在絕境之下,下了吃人肉的軍令。

張巡帶頭親手殺了自己的愛妾,其餘將領也殺了自己的家人充當軍糧,之後是城中的婦女,老幼病殘,一個個被殺死食之。直到城破時只剩四百人。

有很多人評價張巡太過殘忍,不配稱之為英雄。這也是張巡在歷史上被忽視的重要原因。他到底是大唐的英雄,還是該下地獄的魔鬼。我個人覺得,除了睢陽城內的老弱婦孺,其他人是沒有任何資格唾罵他。沖仔只是初級歷史愛好者,有不同見解歡迎評論區交流,沖仔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注


要說古人吃人,有齊桓公的佞臣易牙把兒子殺了給他吃人肉。易牙一生名氣最大的事情就是他殺子獻糜的故事,據說當年易牙是齊桓公的廚師,有一次在吃完飯之後齊桓公就感嘆道自己這一生什麼山珍海味都吃過了就是沒有吃過人肉,其實齊桓公自己也不過是隨便一說罷了,真讓他吃他還真未必下得了手,但是易牙卻是一個非常狠毒的人,回家之後竟然把自己才只有3,4歲的兒子給殺了,做成了肉糜獻給了齊桓公,齊桓公吃到易牙獻上的肉糜就問他:「這是什麼肉,好像從沒吃過啊。」易牙就說是自己兒子的肉,希望能夠祈求齊桓公身體健康,齊桓公一方面心裡很不是滋味,一方面又很感動,就更加寵信易牙。

張巡殺妾是一則傳播很久的英雄故事,表現了張巡不屈的民族時令和濃重的愛國主義。很多人都曉得張巡是位民族英雄,但很少有人理解張巡殺妾的詳細故事內容。安史之亂迸發後,張巡和許遠一同率兵退守至睢陽城。張巡以為睢陽是保全唐朝政權的必守之地,於是他和許遠一同鎮守著睢陽城。敵軍追來後,他們想要破城,但是都被張巡兵士擊潰了。敵軍死守在城外,等張巡軍隊餓死後,他們便不攻而破。張巡軍隊吃完了糧食後,便食用樹皮、老鼠來充饑。張巡爲了給唐朝大軍爭取工夫,他決計殺掉本人的愛妾,來讓兵士和青壯年充饑。張巡殺妾後,他強行兵士吃下人肉。隨後,許遠也將本人的家僕殺掉,以供兵士裹腹。據不完全統計,張巡和許遠共吃了睢陽城上萬人肉,聽到這個數字後,讓人毛骨悚然。安史之亂中,張巡無疑是位民族英雄,他想盡方法爲保全唐朝政權而作妥協。從張巡殺妾這一事情來看,張巡有些太過殘酷。張巡殺妾只不過爲張巡吃人開了一個頭,爲了守住睢陽,張巡殺掉睢陽城中的老弱婦孺來食用,從某一方面來說,張巡吃人和屠城性質相反,都置百姓性命於不顧。

首先,張巡是位聰明機智,文武雙全的人。早年間,張巡參與科舉考試,因獲得進士名次,得以入朝爲官。張巡任官時期,他將本人所管轄的範圍管理的有條不紊,深妥當地百姓的敬愛。後來,安史之亂迸發後,張巡優秀的軍事才幹便顯現出來了。他用誘敵、智取等多種辦法,大破令狐潮大軍。面對13萬叛軍,張巡用幾千兵士前去迎敵,並獲得屢次成功。

其次,張巡還是位偉大的愛國主義人士,身上具有頑強不屈的民族主義時令。張巡自幼學習的是儒家思想文明,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早已深化到張巡的內心。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張巡憑忠君、忠國的思想來勸誡本人奮起抵抗叛軍。即便張巡被捕,他仍然不肯爲叛軍效能,最終死在了叛軍刀下。

第三,張巡還是位顧惜兵士,冷靜冷靜的人。張巡守衛雎陽時,由於兵士沒有食物,他便將本人愛妾殺害,讓兵士裹腹充饑。有人以為,張巡太過麻痹,爲了守衛江淮一帶,他不由殺掉雎陽城中老弱婦孺來充饑。當張巡做出殺人充饑這一決議時,想必他的內心也非常苦楚吧。常言道,忠孝不能兩全,張巡爲了大義,最終捨棄了小義。

戰亂的時代,活著的人為了生存下去,易子而食,都是無奈之舉。無法評論這種已經不是人的人,但要抨擊發起戰爭的人!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歷史 | 張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