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筋是什麼?
你了解地筋嗎?
看到「地筋」一詞,關注醫學的人會聯想到中醫里講的針灸,經絡和穴位,而對藥物學有研究的人則會想到中藥里談到的一味草藥,名叫地筋,又稱土筋,黃茅,而今天,我們要重點了解的是中醫經絡學說里的地筋,當然如果你對中草藥地筋更感興趣,可在文章的最後找到它。
首先地筋是什麼呢?來看看古家醫之經典怎樣描述它。
《黃帝內經》曾有云:「肝主筋。肝者,其充在筋;肝氣衰,筋不能動。」肝在體合筋(包括肌腱,韌帶和筋膜),肝之陰血充盈,筋得其滋養,則肢體關節靈活自如;陰血不足,筋所失養,則麻木不仁,易於疲勞。古有云:「天筋開於目,地筋如於足。」,道宗秘訣里亦有記錄「天筋藏於目,地筋隱於足。」,兩者皆言,地筋處於足下,而足下之地筋和頭目之天筋受肝之陰血的濡潤滋養,共同維持運動和人體的康健。
其次,虛無的理論說了那麼多,關鍵是地筋在哪裡?我們能否在腳掌上準確地定位到?
首先找到一個舒適的地方坐下來,將腳抬起來,腳掌綳直,使腳底朝向自己,然後用手向著腳背的方向掰動腳趾,此時就會浮現一條硬筋,只是這條筋通常與腳掌同色,眼睛不易看到,要用手去觸摸才能明顯地感覺到,而這根粗的硬筋就是所要尋找的地筋。
然後,就如黑格爾所言:「存在即合理」,萬物存在則必有其價值,當然,地筋也不例外!
上述尋找地筋時曾說過,要用手觸出其堅硬。肝之陰血濡潤滋養地筋,筋的軟硬即體現肝血的不足或充盈,中醫理論基礎講「肝,在志為怒」,因此,肝血的不足或充盈就直接影響了人的狀態和情緒。具體來講,若地筋堅硬如琴,則肝火旺盛,情緒激動易怒;若軟弱無力,則肝氣不足,血不下行,情緒低落易抑鬱,而只有當其軟硬適中,即肝血充足,肝氣平和,情緒有所節制時,才是肝臟正常調養時應有的狀態。
古人所云「天地二筋揉,百病不得侵」,似乎為我們指明了應對之法,經常按揉地筋,把它揉軟揉順了,或許我們的脾氣就會變好了,但如上述所述,地筋的軟硬只是肝血的充足與否的表現之一,並不是根本所在,根本之法而是將肝血真正地養好。
文章的最後,關於養肝護肝給出以下建議(具體根據自身身體狀況而定):1.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良精神情緒如長期存在,會引起肝絡失暢,肝陰受損,而出現脅肋疼痛,脘腹脹滿,口乾口苦,夜卧難寐等症;
2.平衡飲食:肝臟是各種物質的代謝中心,做到多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不偏食,不暴飲暴食,減少其代謝壓力,讓肝臟得到充足的營養和有效的保護;
3.充足的睡眠:人在躺卧入睡後,肝臟的血流量能增加1000ml-2000ml,體內的各種營養物質主要存在於血液中,有賴於肝臟的代謝,因此,保證每天至少8小時的睡眠是至關重要的;
4.適當運動:最好是能讓精神、肉體合二為一的鍛煉之法,每天大概半小時左右,以身體不感疲勞為宜,運動鍛煉需持之以恆,才能長久地養肝護肝。
文章的結尾,附上中草藥地筋的相關知識(來自網路,僅供參考):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黃茅的根或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長於山坡草地。分布華南、西南、華中和浙江、陝西等地。
【化學成份】乾草(開花期採集)含水分11.2%、灰分4.9%、蛋白質3.9%、脂類1.5%、粗纖維36.0%、碳水化物42.5%。所含多糖主為半纖維素類。低分子糖類有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醇、內消旋肌醇和棉子糖。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清熱止渴,祛風除濕。治熱病消溺,咳嗽,吐瀉,關節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搗汁或浸灑。外用:搗敷f服。
人體穴位之地筋
道宗秘訣中有這樣一句話:「天筋藏於目,地筋隱於足。」藏於目的天筋,一般人難於下手去鍛煉;隱於足的地筋,我們卻可以把它找出來,為我們所用。那怎麼找呢?將腳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會發現一條硬筋會從腳底浮現出來。按摩這條硬筋,把它揉軟,會有神奇的功效。通常脾氣越暴的人,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像琴弦一樣。
凡是有肝病的人,這條筋是必按之處。您可能會問,這條「硬筋」在腳底,並不循著任何一條經啊?稍微仔細些就會發現,其實這根筋是循行在肝經上,只是肝經一般都標註在腳背而不是腳底。肝的問題是人體的一個核心問題,肝的功能加強了,人體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會顯著提高。
對於肝不好的人,可以每天揉地筋,同時補充α-亞麻酸,對於肝臟而言,α-亞麻酸是不可或缺的一種可促進肝臟細胞自我修復的營養物質,日常應多攝取,α-亞麻酸的來源可以是蘇子油或胡麻仁油等植物油,其中蘇子油的含量較高,可達65%左右,每天食用5ml即可。
α-亞麻酸是細胞膜構成的主要組成部分,有益於肝細胞的再生,並提高了肝細胞膜的抗病毒性,防護肝細胞免除病毒的損害。同時α-亞麻酸可清除血液垃圾,降血脂,對心腦血管十分有益,經常食用蘇子油等富含α-亞麻酸的食物對防治脂肪肝效果顯著。
中草藥之地筋【出處】 《別錄》
【拼音名】 Dì Jīn
【別名】 菅根、土筋(《別錄》),黃茅(《綱目》),毛針子草(《貴州草藥》)。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黃茅的根或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態】 黃茅,又名:黃菅(《綱目》)。
多年生草本.鬚根質較堅韌。稈直立,叢生,高40~90厘米,光滑無毛。葉鞘扁壓而具脊,光滑無毛或鞘口具細柔毛;葉舌較硬,膜質,長約1毫米,截平,具纖毛;葉片線形,長達15厘米,寬2~5毫米,兩面均粗糙或上面基部疏生柔毛。總狀花序單生,長3~6厘米(芒除外),下部具3~10個同性對,上部可具達12個異性對;孕性小穗線形,長6~8毫米,基盤尖銳,具棕馮色髯毛;第1穎革質,被短硬毛,背部圓形,先端鈍,邊緣包卷同質之第2穎;第2穎等長而甚窄於第1穎,具2脈,脈間被短硬毛,具膜質緣;第2外稃膜質,極窄,延伸成芒;芒2回膝曲,長6~10厘米,芒柱扭轉而被短硬毛;不育小穗偏斜而略扭轉,覆蓋孕性小穗,綠色或帶紫色,無毛或生糙疣毛。花、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生長於山坡草地。分布華南、西南、華中和浙江、陝西等地。
【化學成份】 乾草(開花期採集)含水分%、灰分4.9%、蛋白質3.9%、脂類1.5%、粗纖維36.0%、碳水化物42.5%。所含多糖主為半纖維素類。低分子糖類有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醇、內消旋肌醇和棉子糖。
【性味】 甘,寒。
①《別錄》:"味甘,平,無毒。"
②《本草求原》:"甘,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止渴,祛風除濕。治熱病消溺,咳嗽,吐瀉,關節疼痛。
①《別錄》:"主益氣,止渴,除熱在腹臍,利筋,"
②《綱目》:。"根、苗、花功與白茅同。"
③《生草藥性備要》:"治熱咳,止吐瀉,理小腸氣。"
④《本草求原》:"止水瀉,理心氣熱痛,小腸氣痛。"
⑤《嶺南採藥錄》:"理跌打內傷。"
⑥《貴州草藥》:"驅風除濕,敝寒止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搗汁或浸灑。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風寒咳嗽:毛針子草根一兩,煎水服。
②治風濕關節疼痛:毛針子草根一兩,大血藤、小血藤、觀音柴各五錢,泡酒服。
③治槍傷(退子彈):毛針子草、迷馬樁各等量,搗爛敷傷處。
人體有天筋和地筋之分。天筋藏於目,地筋隱於足。
藏於目的天筋,一般人難於下手去鍛煉,但可以通過熱敷保養之;
隱於足的地筋,我們卻可以把它找出來,為我們所用。將腳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會發現一條硬筋會從腳底浮現出來。按摩這條硬筋,把它揉軟,會有神奇的功效。通常脾氣越暴的人,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像琴弦一樣。凡是有肝病的人,這條筋是必按之處。您可能會問,這條「硬筋」在腳底,並不循著任何一條經啊!稍微仔細些就會發現,其實這根筋是循行在肝經上,只是肝 經一般都標註在腳背而不是腳底。揉地筋可以增強肝的功能。這條筋按之硬,緊,痛都是肝經不通暢的表現,所以我們要經常按按它,疏肝理氣,解郁除滯。
「地筋」只是一種「說法」,就是腳底的「一根筋」。這樣吧,你坐著躺著都行,把左腳踝部搭右膝關節上部,左腳掌趾向左膝方向內勾,此時腳心足弓部湧泉穴左側至腳掌內側緣二分之一處有一硬筋可尋,俗稱「地筋」。(湧泉,足底正中線前三分之一後三分之二交界處。)推地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右手握左腳,母指從足跟向足見尖方向推動「地筋」(反之亦然)。作用是緩解足膝疲勞。如配合湧泉按揉,有安眠功效。
地筋即腳筋是也,其主腳腿之健,常走路或快走練之,其筋必健,走長路不累,走山路輕鬆。如此,可煥全身之力,練周身之氣,身體自然康健。俗說人老腿先老,中老年人不可不練,以防老保壽。我已70多歲月,現已堅持快走多年,不僅身輕無病,且腿腳堅實,願各位同行齊壽!歡度晚年!
大家都回答了地筋,我根據自己的感受,和大夥分享一下天筋。有段時間用眼過多,眼疼。我把眼閉上,用手刮眼眶,發現哪裡硬哪裡疼,你用手用點力捏,一下一下別著急,最後用指尖撥揉眼眶裡的細細條狀硬筋,力要適度,不要蠻力。
我不懂很深醫學,但眼一點都不疼了,這裡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天筋呢?
「肝主筋。」筋是什麼呢?筋就是人身體上的韌帶、肌腱部分。很多病症,說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從筋論治。人的身體里有一些總開關,治病養生都是在這些地方用力,所謂的「不傳之秘」也盡在於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