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個很自負的人,敗給了劉邦對他來說是奇恥大辱。
回想一下大秦帝國是多麼的堅不可摧呀,這麼牛的大秦都被項羽滅掉了。
讓項羽難以相信的是,自己竟然敗給了一個言而無信的劉邦。
這個事實項羽是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更可氣的是,項羽是敗在了韓信的手中。
畢竟垓下之戰是韓信指揮的,要知道這個打敗他的韓信,
曾經是他門前一個最普通的看門侍衛而已,而此刻自己正是敗在這個侍衛的手裡。
這麼大的落差他又怎麼能相信?
自己手中十幾萬的人馬,基本上被劉邦消滅了,
江山丟就丟了吧。
可是,連自己的最想愛的女人也死了。
在項羽看來這是自己最大的無能,江東是可以回去,
可是,他又怎麼能忍心回去呢?
當初,江東的八千子弟兵可是跟隨他,從吳縣一起起義北上的。
如今,這八千人基本上都戰死了。
若是項羽回去後,他如何向父老鄉親交代呢?
這個江東自己肯定是不能回去的,因為他於心有愧。
他不是劉邦,失敗了就是失敗了。
即使有可能再次站起來,但是,他不想擁有這樣的機會。
因為他覺得與其那樣的活著還不如死。
最起碼,他不能對不起那些死去的兄弟們,
他一個人苟活於世,算什麼?
在他看來,那樣的活著定多算是一個懦夫。
他不想做懦夫,所以他寧願選擇死,也不肯過江東。
項羽死前說的話是,並非是自己不會打仗,
而是老天爺選擇了讓他去死。
既然老天爺都看不上他了,他還活著幹什麼。
既然什麼都不能幹,還不如死了來個痛快。
這應該是項羽遲遲不肯過向東的原因。
文|小河對岸
項羽是我國歷史上最為悲情的英雄,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其《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不肯過江東,一直被詮釋為項羽受不了挫折,一敗不振,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不肯過江東。而劉邦卻能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從而最終戰勝了項羽。晚唐詩人杜牧有一首詩《題烏江亭》即是對項羽,不能忍辱負重而提出了批評。其詩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那麼,假使項羽當初過了江東,真的能捲土重來呢?其實並無可能,項羽不肯過江東,並非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是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無力回天的地步。
其一,項羽乃楚人,而江東乃是吳、越人的地盤。至今,江淮(楚)與吳越的文化,仍是涇渭分明。對於江東土著勢力來說,項羽等人也不過是外來勢力,其在江東並無深厚根基。自戰國中後期起,楚國頻頻遭受到秦國的侵擾,楚人的主體族群一直向東遷徙。至楚漢之際,楚人的主體族群已遷至江淮地區,並與當地的淮夷部落相融合,故而,江淮地區也被稱為淮楚。
楚懷王都於盱台(今江蘇盱眙),後遷至彭城(徐州)。項羽之西楚,西漢劉交之楚國,亦以彭城為都。而韓信為楚王時,都於下邳。皆是位於江淮地區。而當項羽欲將楚懷王(義帝)遷徙至長沙郴縣(臨近楚國故都郢),楚懷王不願意遷徙,很大方面的原因,也是因為那裡楚人已經稀少的緣故。跟隨項梁、項羽起兵的八千江東子弟,其實絕大多數也都是避難於江東的楚人。
項羽的祖籍為下相(今江蘇宿遷),曾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而項羽東歸故鄉,並沒有回江東,而是都彭城,足以說明項羽只是曾經客居於江東而已。而項羽雖起兵於吳地,卻是發展壯大於江淮地區,江淮才是項羽的故鄉,其力量的源泉。而江東地廣人稀,吳越土著勢力十分強大,項羽即便過了江東也難有作為。
其二,天下思定、項羽已難有作為。秦末,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振臂一呼,而雲集響應,皆是因為「天下苦秦久矣」。而今,暴秦已除,套在天下百姓脖子上的枷鎖已經取掉。故而,不但天下百姓希望早日安定下來。就連當初跟隨項羽入關破秦的各諸侯將相,也因被封王而有了自己的地盤,不再願意為項羽賣命了。如曾是項羽最為倚重的戰將九江王黥布,當齊地田榮起兵叛楚之後,項羽向黥布徵兵,黥布卻稱病不往,只派了數千人相助項羽。
其三,項羽有仁者之心,已對戰爭感到厭倦,而希望早日結束亂世。很多人會對項羽有「仁者」之心感到詫異。誠然,項羽的確有過屠城殺降的行為。但是,自戰國中後期起,戰爭就變得異常殘酷激烈,屠城殺降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已為常態。而且,在當時並沒有形成同一個國家的意識。楚漢相持時,項羽就對劉邦說道:「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故而,項羽對天下因自己,仍戰亂不息是懷有愧疚感的。相比之下,劉邦在大難之際,連自己子女的性命都不顧惜,就更不會在乎百姓的生死了。而楚漢相爭之責,其實就在於劉邦的貪得無厭(欲並天下)。
參考史籍:《史記》、《漢書》等等;
西楚霸王項羽,有自己的傲氣,因為這一點也使的被劉邦所敗啊。想當初在鴻門宴中,如果劉邦被殺了,那麼也不會出現後來的歷史,那麼現在的歷史很可能大變樣了。我們來分析下,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
項羽垓下兵敗逃到烏江邊,有個漁民老頭主動提出要送他過江,但項羽拒絕後自刎。 都說項羽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過烏江,也有猜測項羽是因為虞姬已死而心灰意冷。但是真是這樣的嗎?
從項羽來說,他也不可能目中無人,但是我認為他敗的原因就是比較傲,聽不進別的人意見,反觀劉邦卻是做到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項羽本紀中有這麼一段話描述了當時的項羽,說了些什麼。「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將跟隨他征戰踢雲烏錐,贈與亭長,希望亭長可以善待他。烏錐增人之後,項羽所有心事已經了。轉身看見漢軍之中,有幾人曾是他的舊部下。
此刻的項羽心情應該更加沉重吧。說「我聽說漢王拿一千兩黃金、一萬戶封邑懸賞徵求我的頭,我給你一點好處。」言罷,項羽便自刎了。項羽自刎以後,踢雲烏錐立刻投江自戕。追隨項羽而去,大概是烏錐認為項羽一死,就沒有人再能讓它願意為之驅馳了吧。 項羽兵敗不肯過江東,原因其實有兩條最為重要: 1、從個人的性格來分析,項羽的性格心高氣傲,自視甚高,容不得失敗,即所謂低情商 ,這也導致了在與劉邦對戰中,他會失敗,因為人家劉邦就是能吸引能人來投靠啊。而且一個地痞出身的人和一個貴族出身的人,性格決定了成就的大事,你和人家打仗玩心計,玩不過人家劉邦的,那是一個不按常規出牌的主,所以就使項羽處處受制啊。真是感覺到驕傲使人失敗的硬道理了!
2、漢軍已成就大勢,自己孤身一人,即使回到江東也未能在短時間內募兵成軍、籌集糧草,漢軍緊追過江也是無力抗衡。項家是楚國貴族,如果項羽回到江東江東的父老肯定會力挺項羽東山再起為項羽召集兵馬。項羽是個軍事天才如果項羽回到江東召集兵馬必定和劉邦在展開一場惡戰,項羽不想在讓楚國人流血了不想在讓生靈塗炭。項羽太恨秦軍,秦軍鐵騎橫掃楚國的場景項羽歷歷在目,就像中國人恨日本人,所以項羽才坑殺秦軍。項羽和劉邦有深交,項羽知道劉邦是個治國安民的好材料,項羽相信劉邦會治好天下讓天下太平百姓不在受災難,所有項羽才烏江自刎。 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觀點可以在我的留言板里留言,我們相互討論交流! 歡迎關註:李小白之不二瞎說 ,獨特的見解,不一樣的視角,每天為你送上有態度
項羽,人稱西楚霸王,是我國歷史上的傳奇武將之一,歷來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讚歎!在與劉邦的楚漢之爭中,兵敗垓下,雖然後來突圍到烏江邊,卻自刎而死。這就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呢?
目前影響最大的說法就是無言以為江東父老。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內的記載,項羽逃到烏江,烏江亭長將船靠岸,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大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西行,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我為王,我何面目見之?」《史記》中描繪出了項羽英雄末路的悲涼形象。
還有一種說法是人們的推測,就是烏江亭長陰謀論。在之前逃跑的過程中,項羽因為誤信了農夫的話,導致陷入大澤。這是又聽見亭長如此好心的說話,項羽認為亭長是為了萬戶侯的賞賜,是在欺騙自己。所以才絕了逃走的希望,與漢軍死戰。
另一種說法就是項羽的性格與身份。關於項羽的性格,項羽有一種「非他即我」的性格,在他勝利的時候,他要把敵人徹底消滅,如屠城、坑殺降卒。但是失敗了,就要自我毀滅。關於項羽的身份,項羽是楚國人,楚國人向來就有兵敗自殺的傳統。如春秋時期的楚國將軍子玉兵敗自殺、楚國屈原聽聞兵敗自殺投江。項羽兵敗垓下,是楚國人骨子裡不能接受的,所以他選擇了自殺。
項羽在烏江邊時,烏江亭長讓項羽登船過江時,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由項羽的感嘆,可以看出,第一點,項羽的心氣已盡,縱然是勇猛無人及,最後還是兵敗,項羽把原因歸結為天意,古人信奉皇權天授,項羽認為是上天的旨意,再抗爭也是徒勞了。第二點,項羽少年成名,自起兵時一呼百應,力能扛鼎之人絕對不世出,眾人都以為得天下者必是項羽。所以八千江東子弟全力擁戴,誰想到能有今日之敗,項羽感覺面子上多少是掛不住的。無顏見江東父老,重新開始又有多少人會跟隨他呢?
第三點,項羽軍師範增被趕走,大將龍且被殺,虞姬自殺,對他最重要的人都不在身邊,此時的項羽已有點英雄遲暮的感覺,與其活著,倒不如戰死沙場來的痛快,也能追隨愛姬而去。
聯想到項羽破釜沉舟,背水而戰,不給自己留退路,他烏江自刎也是符合他的性格。
不是項羽不肯過江東,而是他過不了江東,即使過了江東,對於強弩之末的項羽,劉邦也必定會趕盡殺絕的,絕對不可能讓項羽再有翻身的機會,畢竟當時縱觀天下群雄,只有項羽才是劉邦的勁敵,如果項羽不死,他劉邦就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會被噩夢驚醒的,所以在追殺項羽的時候,才能提出賞千金邑萬戶侯的巨額懸賞,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已經是窮途末路的項羽來說,他還有生還的可能嗎?
即使他過了江到了江東,他真的能再一次的組織起有效的武裝力量來對抗劉邦嗎?答案是未必的,畢竟天下動蕩多年,百姓才不管誰做皇帝呢,他們只關心天下何時才能太平,百姓何時才能安居樂業。在面對劉邦的死命追殺,項羽只有一死,方能讓劉邦心安,這就是革命鬥爭的殘酷性,不是你死就我亡,沒有共存共贏一說。
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當頂天立地,生亦何歡,死亦何悲!敗了就是敗了,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不管有什麼樣的理由,都不能成為自己苟活於世的借口,那才是大英雄真大豪傑應有的氣概與節操!
西楚霸王項羽之勇,後世鮮有,後世有詩稱讚云:「二十有才能逐鹿,天下侯王一手封」。自巨鹿一役破釜沉舟以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楚漢相爭之際,屢次大敗漢軍,高祖無數次陷入絕境而不亡者,大概天數如此也!即便最後也是兵困垓下,亦令漢軍心驚膽寒,任誰也不能否認他的勇猛無敵。
早在年少之時,其叔項梁令其學書,其認為大丈夫當縱橫天下,書不足學;其叔又令學劍,認為劍一人敵不足學;於是又令其學習兵法。可見有志不在年高,如此的人傑、鬼雄自幼便不同於眾,但即便其不深入學劍,但勇猛難敵之處亦是無人可及。
無敵之人自有無敵之人的傲氣,如同《笑傲江湖》中東方不敗所言,不敗就是不敗,因為一旦敗了便不會再苟活於世。也如關公之兵敗麥城時所言,有何面目再見吾兄,可猜想其遭此大敗之後,即便其未遭東吳所擒,亦不會苟活,必然是血戰到最後一刻。
項羽,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在秦末陳勝吳廣起義不久,在江東舉兵反秦,並迅速崛起。他用了三年時間,征伐九州,一統天下, 人稱「西楚霸王」,權同皇帝。
項羽的一生,雖生逢亂世,相機而起,勇冠三軍,叱吒風雲;引兵北上,逐鹿中原;問鼎咸陽,裂土封王,最終隨著霸王別姬,烏江口的一道長血劍光,給自己的悲劇命運畫上了一個至今令人遺憾的句號。
幾千年過去大家都在問,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過江呢?關於這個問題,人們做了很多推測和猜想,目前主流的觀點有兩大大猜想:
第一大猜想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刎
這一猜想也是最直接、最早的的一種猜想,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流傳最為廣泛,也被我們所熟知。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虞姬的死直接影響了項羽的判斷力和鬥志。虞姬以死殉情,雖然壯烈但不明智,她應該開導項羽從失敗的悲痛中解脫出來,回到江東老家,重整隊伍,以圖東山再起。虞姬的死加重了項羽的悲痛,生無可戀,失去去了活下去的勇氣。當他聽到四面楚歌聲時,更加覺得對不起江東父老,已無顏面見江東父老,頓覺羞愧難當,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第二大猜想:實際上項羽不是不肯過江,而是根本沒有過江的機會。
據有關學者考證,除了司馬遷的《項羽本紀》里記載項羽路突圍到烏江,過了烏江就是他的勢力範圍,其他像《漢書》等史書都沒有提到項羽烏江自刎,反而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考證者還在書中記載的地點實地勘察,確定項羽死於東城舒適,而這個東城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200多里。垓下之圍中項羽帶兵突出重圍,往江東方向逃跑。此時江東為項羽的勢力範圍,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兵馬依然死忠於項羽,只要他順利渡江,完全可以東山再起。只是此時項羽逃至東城又被漢軍包圍,混戰中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200多里,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而不可能是自刎而死。
歷史已經已經遠去,當事人也早已歸於塵土,到底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也唯有項羽自己才知道。我們關於項羽不過江的種種猜想,究竟哪一個更接近歷史事實?都已經不重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項羽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也為他自己寫下了一段不朽的傳奇,正如李清照寫的那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過去很多人都爭論項羽為何不過江東,其實這沒什麼為何,就是項羽自己很明白,即便過了江東,也已經沒有意義了。與其過江後像喪家犬一樣,被劉邦的漢軍追著打,最後身敗而死。還不如就來個痛快,死個壯烈。
我們可以分析下,首先在垓下之戰前,漢軍已得天下之絕大部份。劉邦以自身本部兵馬拖住項羽主力。然後韓信讓韓信征戰,先後拿下魏、趙、齊、燕等諸侯。加上漢王固有的漢中、三秦、巴蜀,以及漢軍陣營的彭越、英布,在決戰前夕又誘降了楚軍的司馬殷。也就是說,垓下之戰前,項羽的地盤基本上就只剩下楚地而已。
再看看後勤,劉邦之所以先和項羽談和,是因為自己本部兵馬沒法對項羽形成合圍,需要聯合韓信、彭越等部,所以想通過時間來準備而已。那麼項羽難道就不清楚劉邦的小算盤嗎?當然不是,但他也不得不和,因為後勤跟不上。項羽很能打,但他的陣營卻缺少蕭何、陳平這些治國之臣。因此,西楚多年征戰下來,看似天下無敵,但其實國內早已窮途末路,去的衣少糧,人馬疲憊。
漢軍就不同,每次大敗都能快速補血,雖然敗多勝少,但卻是越來越強。所以其實項羽很清楚,他的軍隊也需要時間休整,因此他不得不和。可惜他沒想到韓信彭越等部居然這麼快就完成集結,所以垓下之戰打從開始就註定是項羽失敗的。
最後看兵力,漢軍是五六十萬,而楚軍只有十來萬,絕對的劣勢。在看士氣,漢軍除漢王本部由於長時間與楚軍對戰比較疲憊外,其餘各部,尤其是韓信從齊地南下的部隊,基本上是養精蓄銳。反觀楚軍,人少糧少,又是久戰之疲師,還是兵力和地形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士氣低落是必然的。
最後,項羽連這些老本都在垓下給拼沒了,而且在此之前,楚地都被漢軍給佔了,還談什麼捲土重來?
所以,不是他不想過,而是沒有過的意義和可能。身為貴族的項羽,在這種鐵定的敗局下,自殺是他最好的選擇和歸屬了。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項羽兵敗,當年跟隨自己的江東弟子全都死了,就剩自己了,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過江東。
項羽號稱西楚霸王,當年是何等的威武,何等氣派,何等勢不可擋,結果還是被劉邦打敗了。過江東,招兵買馬,再戰劉邦,還有勝利的希望嗎?
項羽兵敗垓下,最後就剩28位鐵杆粉絲,他帶著這28個兵,演示了他極強的作戰指揮能力,同時也亮明了自己的一個觀點,不是自己打仗不行,是上天要亡自己。
哀莫大於心死,項羽的心死了。心已死,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所以,項羽不會過江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