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有什麼代表作嗎?


曾有女高中生在訪談中詢問新海誠:「為什麼你身為四十的多歲大叔對我們十幾歲少女心這麼熟悉?」似乎被觸到痛點的新海誠在現場只得微笑以對。後來在另一處訪談里,他如此作答——

我並沒有去找年輕人取材也沒想真實刻畫,但是對於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是不是存在類似的真實苦戀?即使有和四十多歲的人感受也多少有些不同,我十幾歲時也有過苦澀的青春,即便時間已經沖淡了一切,但是現在想起來還是很苦澀很憧憬,即便得不到但是長大後依舊覺得無比耀眼。

總結一下,大概就是說我青春時過的太苦澀了。這二十幾年我一直在回味和加深對當年那種苦澀生活的印象。所以你們看到的其實不是四十歲的大叔心態,而是四十歲大叔用嫻熟的畫面語言講出的十幾歲少年人心態。所以你們那種少女心我簡直再熟悉不過了。

新海誠的這段自白倒也算是肺腑之言。但凡看過幾部他的作品,都會對他反覆描摹的核心主題——「距離」深有感觸。

我們就正好從距離這個角度,來說說新海誠的代表作。

1、1999年 她和她的貓

在製作《她和她的貓》之前,新海誠其實已經在FALCOM幹了五年,製作出了《英雄傳說 海之檻歌》、《永遠的伊蘇2》等令人印象深刻的遊戲OP,在《她和她的貓》製作的前後,他還有兩個實驗性短片《被包圍的世界》和《遙遠的世界》。

不過從「距離」這個創作主題來考察,《她和她的貓》毫無疑問是新海誠創作的原點。這部作品講述了撿來的貓(新海誠親自配音)和女主人的戀愛故事,女主人在生活中感情受挫,最理解她的反倒是她的貓。可惜她永遠也不可能知道。

「距離」用物種隔離來表達。

2、2002年 星之聲

2002年的《星之聲》是新海誠事業開端的起點,這部作品當年在業界受到了很大關注,畢竟一個人做出一部20分鐘的動畫是很難得的。新海誠藉此有了製作長片的資本,這才有後面的《雲之彼端》和《秒速5CM》。

作為一部講述與外星人戰鬥的SF作品,《星之聲》表現了空間上的絕對距離。當一條簡訊都需要八年時間才能飄到對方的手機中,愛慕著的兩個人只有互相遙望。

3、2004年 雲之彼端 約定之所

《星之聲》是獨立動畫,沒錢,所以畫面不是很精緻。

《雲之彼端,約定之所》新海誠有了經費,就展現了令人咂舌的精美背景。這部作品編劇上的缺點和人設上的缺點顯而易見(新海誠一直不太會畫人)。但靠著在那個年代無以倫比的精緻背景畫面,還是受到了觀眾的歡迎。

本作表現了兩個世界的距離。就算浩紀最終沖入白塔,救出了陷入夢境的佐佑理。可是佐佑理對浩紀的那份感情卻永遠留在了那個世界。這也是為什麼動畫的開頭,浩紀是獨自一人前去懷舊。

4、2007年 秒速5CM

《秒速5CM》的畫面真的達到了隨便截圖都是壁紙的程度,人物也有一定提高。更重要的還是新海誠把90分鐘的長片切割成了三個短篇的模式,算是迴避了自己不擅敘事的問題。這部作品也成了所有新海誠FANS必看之作,至今為止,還有狂熱的粉絲表示《秒速5CM》比《你的名字》更好一點。

到了這部作品,新海誠就玩起了純粹的心的距離。比起上面那些前輩,貴樹和明裡之間的物理距離並不是不可逾越。櫻花抄說明他們的心曾經足夠堅定,在沒有手機沒有短訊的時代,可以在雪落的車站久久等待一個人。可是蝴蝶飛不過滄海,現實主義的《秒速5CM》也沒讓主角們的信念抵抗住時間的磨損。最終這段感情無疾而終,不是客觀條件的阻隔,而是激烈的感情隨著時光的流逝,被沖刷到只余懷念。

5、2011年 追逐繁星的孩子

如果你想研究新海誠,那麼作為新海誠滑鐵盧的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就不得不看。

這部作品新海誠試圖突破自己敘事差的桎梏,學習了吉卜力的故事風格,結果敘事上慘不忍睹。FANS都開始不買賬了。

在距離的表現上,《追逐繁星的孩子》表現了現實與理想的距離。明日菜因為寂寞去冒險,森崎老師為了復活死去的妻子前往雅戈泰。最終他們發現往事不可追,人只能活在當下。理想固然美麗,但很多時候炫目的理想並非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老師接受了妻子已死的事實,明日菜也回到了平淡的日常生活。

6、2013年 言葉之庭

失敗沒有讓新海誠氣餒,2013年的《言葉之庭》雖然只有40多分鐘,但在敘事的完整性上已經突破了新海誠以往只能做出30分鐘有效敘事的瓶頸。人物畫風也有了長足進步。

《言葉之庭》表現了年齡、身份與閱歷的距離。在某個下雨天的日式庭院里偶然相遇的老師和學生。阻礙著他們互相靠近的是外界的評論與自己內心越不過去的坎。最終他們雖然心靈相通,卻一個回到了老家,一個留在了都市。

7、2016年 你的名字

最終,我們等到了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你的名字》。這部作品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冗言了,在「距離」這個主題上,新海誠可以說把他前面作品的主題都用了一下。

時間和空間差——瀧和三葉差的三年

生死——死亡名單

年齡的距離——瀧和打工地點的領班大姐姐

心的距離——不過這次是反向運用,讓瀧和三葉憑藉著心的力量突破了時間、空間與生死

值得注意的是,在《你的名字》之前的新海誠作品,描繪的「距離」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仰望女神。

從貓的主人到雪野,這些女主角都疏離在故事的邊緣,最多只展露一個側面。

貓只能懵懂的理解到主人在家裡的行為。

長峰美加子花費的筆墨比較多,但從阿升的角度看,美加子已經成為可望不可及的星艦駕駛員。

佐佑理的形象在觀眾和浩紀的心裡永遠停留在會調皮地在鐵軌上行走的初中女生。

明裡在貴樹眼中更是標準的白富美,白雪中的無暇,無名指上的戒指。除去她生活靜好之外,我們對這位女主角幾乎一無所知。

就算是略微展示了人物內心的雪野老師,我們從動畫中也只能用各種蛛絲馬跡推測她的過往與所思所想。

但到了《你的名字》,新海誠用交換身體這一手法,把「仰望感」徹底擊碎,大家都互相揉過胸,寫過字了,還分什麼彼此。

這就是為什麼說《你的名字》既是新海誠的集大成作,又是新海誠的突破作。一方面他在主題上集合了自己以往作品的精華,另一方面他又做出了突破,沒有講以往求不得的凄慘故事,而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HAPPY END。

新海誠的下一部電影,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呢?


04

新海誠最代表的兩個作品大概就是《秒速五厘米》和《你的名字》了,這兩部作品總體來說知名度比較高,畢竟之前《你的名字》在國內熱映,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多多少少了解到了新海誠這個名字,至於《秒速五厘米》,這部作品已經有些年頭了,大概屬於新海誠的成名作吧。這兩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學生時代的少年少女,講述的也是兩人之間的羈絆與感情,不過相比較而言《秒速五厘米》更加傷感一些,而《你的名字》感覺不那麼傷感,更加熱烈吧。

除了這兩部作品,比較出名的大概就是《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之類的,這幾部作品筆者還沒有細看,所以就不做過多的評價了,《她的她的貓》大概是一個泡麵番,筆者看了幾集,總體來說很小清新,敘述上是以貓的視角來講述貓與女主人之間的故事,相對而言有點平淡了。

除了這些比較長的作品之外,星海城還做過不少的動畫廣告,其中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比較出名的就是為高考生助力的《十字路口》,雖然很短但還是可以看到新海誠的功底的。

總的來說,新海誠的作品一般故事非常少女心,而畫面精緻、美麗,總的來說是日本動畫界不得不提的一位導演了。


如果說是新海誠的代表作,我認為有三部:

《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和《你的名字》。

新海誠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在於畫風的細緻和情節的動人,下面就逐次介紹一下這三部作品

秒速五厘米

「你知道嗎?櫻花落下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

這是新海誠最初得到轟動的作品,該作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藏在心中的愛戀的故事。

該作由三個部分構成,描繪了一段有關成長與愛的故事。

第一話《櫻花抄》述說兩位主人公的重逢。

第二話《宇航員》從女主花苗的視角來展現貴樹與明裡分別後的生活。

第三話《秒速5厘米》則刻畫了貴樹和明裡長大後內心的種種彷徨。

每個人的記憶中肯定有過一份說不出口的感情吧?曾經因為晦澀和猶豫一直沒有說出對對方的愛慕,等到真正有勇氣的時候,那個人還在你身邊嗎?

新海誠把這份感情拿捏得很好,櫻花樹下的畫面也非常唯美動人。

就像我一開始遇到那個人的樣子,單純美好。

言葉之庭

《言葉之庭》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故事,年少的喜歡逐漸成長為為對方變優秀的決心,我彷彿也隨著這個故事成長了起來。

該作講的是高中生秋月孝雄靜從小的夢想是成為一個製鞋人,而有一天27歲的職場女性雪野百香里的樣子引起了孝雄的注意。

二人每到落雨之日便相會於這座喧鬧城市中的幽靜之地。

在淅淅瀝瀝的下雨天里,他們的心逐漸靠近。而孝雄也決心以雪野為模特做一雙鞋。

最後的結局是開放式的,孝雄決定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然後再和百香里在一起。

說實話我是很喜歡這個結局的。年少時候的愛戀經過時間的洗滌後總是變成未了的遺憾,而那顆為對方變得更優秀的心卻是使你不斷前行的動力。

你的名字

要說新海誠最著名的作品一定是《你的名字》了,它著名到甚至我都不需要介紹故事情節~(笑)

該作帶給我最大的感動是:

遇到了那個喜歡的人,無論窮盡萬水千山,無論要經過多少的阻礙,都想要和她見一面,都想要告訴她自己的感情,都要去拯救她。

該作被譽為新海城的集大成之作,不過這是新海誠第一次講述一個這麼完整的長片(言葉之庭和秒速五厘米都是短片)。

可以看出,這次作品很成功。但我個人的意見呢,論起故事的深度,我會更喜歡言葉之庭多一點。

而《你的名字》是否被過度宣傳?我認為它實至名歸。

能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作品,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因為對於影視作品來說,面向大眾才是它最大的目的。如果不能把這份感動傳達給儘可能多的人,那也就失去了影片的意義。

分析差不多就到這啦,希望大家能吃我這波安利喲~


星之聲

十字路口

聲之形

秒速五厘米

來自新世界

你的名字


推薦閱讀:

TAG:新海誠 | 日本動漫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