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本戰後文學的意義?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日本被美國佔領,天皇神話信仰破滅,經濟低迷社會一片凋敝,自殺和犯罪率劇增。國家不幸詩家幸,日本戰後派文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髮展起來的。第一批戰後派都是三十來歲的青年,大多數親身經歷過法西斯戰爭,甚至到過中國、越南等地參軍甚至作為敢死隊的經驗。因此他們的作品多以戰爭體驗為題材,不光描寫人在戰爭中的真實經歷,戰爭是如何殘酷地剝奪了人性、毀滅了一切,還表現在戰爭結束後人是如何難以面對過去的事實和復甦的良心,因此難以返回正常的生活,戰爭在奪走了人性之後就再也難以原樣付還。
(戰後日本街頭凋敝)
戰後派文學的代表有野間宏、梅崎春生、椎名麟三、武田泰淳、埴谷雄高、島尾敏雄、大岡昇平、加藤周一、安部公房等,他們以《近代文學》雜誌為同人陣地,以其成熟的思想、深沉的感情、冷峻的哲理性認知,顯露出獨特的文學風格。如野間宏的傑出長篇小說《真空地帶》就冷峻地剖析了日本侵略軍的內部真實,在揭穿軍國主義將人變成戰爭工具的罪惡的同時揭示了畢竟不是工具的人的內心的痛苦。《臉上的紅月亮》則是描述戰爭結束後的士兵原本有機會重新戀愛開始新人生,卻從女主角臉邊的小雀斑想到了戰場上的紅月亮,紅月亮下行進的士兵,同伴的徒然死去,自己的見死不救,無法面對這一切人生,而戀愛重生的希望破滅。
(櫻島在太平洋戰爭時是作為特攻隊即敢死隊駐地的,去櫻島的士兵無異於已經註定死亡)
戰後派文學不僅記錄、再現和表現了那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現實和人的心理,推動了戰後文學的發展,還從戰後反思的角度為人類學提供了研究材料,促進了日本社會思想的重建和發展。寫作中各種現代手法的運用也是對戰前牢牢把持統治地位的私小說文學傳統的反抗和被戰爭打斷而未能在日本深入發展的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繼續。
首先,日本戰後流派文學的主題是批判戰爭,戰後派文學以深刻尖銳而又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帝國主義戰爭及日本軍國主義的殘酷統治給日本人民造成的巨大精神創傷和對人們心靈的扭曲,從而將日本軍國主義統治的反動本質表現得更為觸目驚心。
其次,戰後派文學不僅以深刻的思想內涵給日本社會和文學以巨大衝擊,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藝術表現手法上突破了傳統的固有模式,提倡審美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戰後派文學的共同鮮明特點,就是他們為深刻表現文學的主體性,把重點放在了人的內心世界上,另外一部分作家主要強化了作品中的主體意識,運用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一些表現手法,來揭示心理現象的深層次問題以及關注的社會意義。
再次,這一文學流派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那場侵略戰爭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並以新的藝術表現手法促進戰後日本文學的復甦和發展。當然,在反映那場不義戰爭的社會問題上,他們是站在日本民族主義立場上,沒能全面深刻地做出整體性反思和批判,不免帶來這樣那樣的偏頗,但不管怎樣,其中表現出來的進步性是值得深思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