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祐樘究竟是吃錯藥還是死於非命?


明孝宗的死因,沒有確鑿的說法,當年錦衣衛也沒有調查清楚。我來從《明孝宗實錄》的記載聊一聊這件事。

弘治十八年(1505)四月二十九日,明孝宗因病免朝,並從此一病不起。至五月初六日,即「大漸」(病危)。

五月初六一早,司禮監太監戴義便奉旨急召內閣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進宮。當三位閣臣急忙趕至乾清宮東暖閣時,孝宗已經穿著黃袍便服坐在龍床御榻上等候,在場的還有太監扶安、李璋、陳寬、蕭敬、李榮以及戴義等人。因為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待劉健等人叩頭問安之後,全身發熱、口乾舌燥的孝宗只是命人端水漱口,又用布蘸水拭舌,便開始交代後事。

他親口宣授,命戴義執筆草擬了遺旨,其中特別交代,太子的婚配不宜因喪拖延,可於當年選婚。遺旨寫完後,又拉著劉健的手,說:「先生們輔導辛苦,朕都知道。」又說:「東宮聰明,但年幼、好逸樂,先生們可常常請他出來讀書,輔導他做個好人。」劉健等人見此情形,明白皇上的病已是回天無力,只得一面叩頭,承諾定將盡心儘力輔導,一面飲泣勸慰說:「東宮天性睿智,今年以來學習都很勤奮,還望皇上寬心少慮,以膺萬福。」孝宗雖得此答覆,仍反覆告諭,顯然實在不放心就此撒手而去。

上圖謝遷

次日,即五月初七日,孝宗又把皇太子厚照召至面前,告訴他自已快不行了,並叮囑太子在繼承皇位之後務必「遵守祖宗成法,孝奉兩宮,進學修德,用賢使能,毋怠毋荒,永保貞吉」。當天午後,孝宗駕崩,年僅三十六歲。

上圖明武宗,正德皇帝

明孝宗朱祐樘從得病到去世只有短短几天,關於他的病因和死因,則是眾說紛紜。

有的記載說,孝宗是因為在露天禱雨得了風寒,太醫又錯誤用藥,以致其服藥後鼻孔流血,不治而亡。

有的記載則說,孝宗晚年擬整治宦官,宦官們十分恐懼,因而趁機下毒手。當孝宗患病後,司設監太監張瑜奉命與太醫院議擬處方,便私下與太醫院院判劉文泰、御醫高廷和決定,不請診視,就用藥以進,繼而又與院判方叔和、醫士徐吳等進葯,不僅不對症,而且與病症剛好相反,終於令孝宗一命嗚呼!

上圖明泰陵,明孝宗弘治皇帝葬於此

雖然,明武宗即位後應文武大臣和科道等官的強烈要求,命錦衣衛逮捕了張瑜等人,並送都察院會官審間,卻也沒有審出個所以然來。涉事的宦官和太醫院官最終也都得以從輕發落。統治大明十八年的朱祐樘就這樣帶著謎團和遺憾離開了人世。


明孝宗朱祐樘的死因,是患病之後,御醫用藥不當,最終喪命。

按照《弇山堂別集》的說法,弘治十八年春天,久旱無雨,明孝宗齋戒祈雨。這期間,明孝宗偶感風寒,得了感冒。

負責掌管太醫院事的太監張瑜沒有按照正常的程序,由太醫院的御醫們共同診病,而是直接找來和他關係比較好的太醫院的院判劉文泰和御醫高廷和,也沒有仔細診視,直接就給明孝宗開了葯。

但服藥的效果並不好,明孝宗的病不見好轉。於是,施欽、方叔和、徐旻等御醫又先後為明孝宗開藥治病,可惜都不對症。

結果明孝宗的病越來越嚴重,由最初的小感冒慢慢變成一場大病,治療六天之後轉為危重。

明孝宗召來各位大學士,安排後事。第二天,明孝宗死在乾清宮中,那一年只有三十六歲。

這樣的結果不合情理,也讓許多人感覺意外。

古代中醫中,有許多治療感冒的驗方,效果很好。關鍵的問題是,劉文泰等人在辯症的過程中犯了錯誤。

《萬曆野獲編》中說,弘治十八年夏天,明孝宗「患熱得疾」,御醫劉文泰錯誤地投以大熱之劑,明孝宗服用之後「煩躁不堪」,很快去世。而皇后對太監張瑜、御醫劉文泰非常信任,沒有表示疑惑,也沒有阻止,結果越治越壞。

《皇明紀略》也認為,劉文泰等人用錯了葯。明孝宗的風寒,是積熱在內,而劉文泰等人錯誤地使用熱劑。熱上加熱,結果可想而知。

據說,在治療過程當中,明孝宗一直感覺極度口渴,劉文泰等人堅決不許他喝水。有一個太監獻上一點甜瓜,明孝宗吃過以後,才勉強可以說出話來,留下遺言。

如果只是張瑜、劉文泰的錯誤,其實後面還有許多挽回的機會,但施欽、方叔和、醫士徐旻等人都沒能糾正錯誤,加以補救,所以也都對明孝宗的死負有一些責任。


累的,加上體質虛弱,這些概率很大。

1、體質弱,這是古代重文輕武地體現。

2、累的,這是政務繁重,長期高負荷工作,且他這樣地人對工作精益求精,容易嚴重過勞。

3、估計不會是謀殺。原因是皇帝謙虛謹慎,勤政愛民,沒有得罪任何一方。因此,一般政治勢力是不會下毒手地。除非下三濫地陰謀集團,這種集團一旦操縱陰謀,後面會有一系列地謀殺事件,直至集團毀滅。因為其違背了政治倫理。

4、醫生公議地治療方案。那麼說明,還有其他病情或因素支撐這種治療策略(除非有其他較大壓力使其全部屈服)——古代,治療策略原理及技術或藥品品質存在不良等因素都會使治療存在風險,即使是若干年前地舊時代,也是經常如此,特別是時代地絕症。

——欲知更多見解,請持續點擊關注本人頭條號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明孝宗 | 大明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