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什麼時期把二十四節氣正式訂於曆法的?
05-04
說起二十四節氣,上了歲數的老年人可能還有印象,年輕人可能就不清楚了。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中國獨特創造的,是勞動人民的文化遺產。幾千年來,中國人就靠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周期耕種勞作,指導我們的農業活動,影響著世代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那麼,這個二十四節氣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呢?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說法,並利用植物自然生長的規律現象和變化關係,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等份,也就分出了什麼時候歷春,什麼時候立夏,哪個季耕種,哪個季節收割。所以說,正確立法的時間應該是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制定的《太初曆》,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到了奏漢時期正式把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定為中國的農曆。陽曆屬於公曆,是全球通用的一年周期。但是,陰曆(農曆)雖然能反應出農業季節的變化周期,但不能按地球繞行來計算固定時間,這不能不說算個遺憾。所以說,中國每年農曆季節的時間是不固定的,聰明智慧的中國勞動人民就是按照這個周期變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耕種我們的土地,並能按照上一年的節氣變化推斷出下一年的二十四節氣。比如說2018年的立春時間是陽曆的2月4日,星期曰,公曆是12月的19日。按12屬性明年就是狗年了。那麼,2018年的2月16日(星期五)就是我們中國人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了,"春節"的大年初一了!借這個機會向《今日頭條》的所有網友們拜個早年,祝大家新春快樂,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最初起源於黃河流域。並且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