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長子李成器,為何讓出太子之位給李隆基?
古代皇子們爭奪繼承權都是「你死我活」,李成器,即李憲,與弟弟玄宗李隆基之間是個特例。
蘇轍點評:廢長而立少,雖聖賢猶難之,憲與玄宗兄弟相安,終身無間言焉,蓋古今一人而已乎!
李憲,679年出生,原名李成器,唐睿宗李旦長子,母為肅明皇后劉氏。根紅苗正,嫡長子!
684年,武則天廢李顯,改立李旦為帝,即冊立五歲的李成器為皇太子。第二年,李隆基才出生,是李旦第三子,德妃竇氏所生,即為庶出。
687年,李隆基以皇子身份被封為楚王。689年,武則天命以李隆基過繼李弘為子。李弘是武則天長子,唐高宗追謚為孝敬皇帝。
武則天稱帝後,兄弟二人都靠邊站了。一個十一歲一個五歲。之後的成長過程,各自發生變化。
705年,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李成器26歲,李隆基20歲。
710年,25歲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宗楚客等人,擁立李旦為帝。31歲的李成器沒有參加這次行動。
李旦登基後,面臨立太子的問題。從宗法上,嫡長子李成器沒有爭議。但擁立之功、手握重兵的老三李隆基如何安排?面對這個棘手問題,這三個人都應該在腦子中想起了「玄武門之變」。
已經習慣於安逸的李成器,明確提出,堅決不當太子,推薦有突出貢獻、突出能力的老三,即「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李隆基也誠懇表示堅決擁護大哥當太子。互相謙讓之後,老爹決定,冊立手裡有兵的危險分子李隆基為太子。兩年後又猶猶豫豫的禪讓了。面對太平公主的爭取,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弄死了姑姑,徹底掌握朝廷大權。
此前,為避諱李隆基生母追認的「昭成皇后」,李成器改名李憲。
值得稱讚的是,當了皇帝的李隆基對大哥非常尊重,各種特殊待遇。而老大各種推辭,又主動遠離政治中心,當個不管事兒的王爺。
741年,李憲病死。兄弟二人以誠相待了29年。李隆基追謚大哥為「讓皇帝」,葬惠陵。——已發掘。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和大家聊聊李成器的故事。
李憲,原名李成器,唐朝宗室,唐睿宗李旦長子,唐玄宗李隆基長兄。
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立為皇太子,後讓位於。 他能詩歌,通曉音律,尤善擊羯鼓、吹笛。歷任太子太師、太尉,封寧王。恭謹自守,不妄交結,不欲朝政,為唐玄宗所重。死後謚為讓皇帝,葬於惠陵。
李成器為何要讓位給李隆基呢?容我慢慢說來。
武則天去世後,李顯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等人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被殺。 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朝廷一片混亂。
景龍四年(710年),中宗被韋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 此後韋皇后便想學習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也準備動手殺掉李顯的弟弟相王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
經過與大將們的秘密協商,定於七月二十一日夜發動政變。當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後黨羽韋跨、韋播、高嵩,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凌煙閣。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後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史稱「唐隆政變」。
政變後,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多虧你救了我一命啊!」當日,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睿宗李旦重新即位。
由此看來,李隆基立有大功,發動政變誅殺了韋後集團,不但保住了他父親睿宗在內的一大批人的性命,而且還使得睿宗重新登基。
李旦再次登基後,當時將要立皇位繼承人,因李成器是嫡長子,而平王李隆基(唐玄宗)又有討平韋氏的大功,故久久不能定。
李成器辭讓說:「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於有功的。若處理不當,就使得海內失望。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李成器堅決辭讓,言語很懇切。當時,諸王和公卿也說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適合做儲君。於是李隆基成了太子。
可是我們分析一下,李成器真有那麼心甘情願嗎?肯定不是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李世民喋血玄武門的事件還沒過去多久。當時李世民不就是因為勢力強大,與太子集團互不相讓,才造成了玄武門的慘劇嗎?而現在李隆基有大功,又掌握了軍權,且李隆基膽量極大,已經發動過一次政變,誰又能保證他不會發動第二次政變,把哥哥給幹掉呢?由此考慮,李成器還是決定讓出這危險極大的太子之位,換取和平的生活。
李隆基登基後,晉封李成器為司空。後來,李成器又晉位為太尉,依舊兼揚州大都督之職,再加實封一千戶。一個多月後,加授開府儀同三司。開元初年(713年),歷任岐州刺史、開府如故。開元四年(716年),改名為憲,封為寧王,實封五千五百戶,歷任澤涇二州刺史。
李隆基經常登樓,聽到諸王府的樂聲,便召他們登樓同榻宴飲,有時就親自到他們宅第,賜金分帛,給他們最大快樂和賞賜,諸王每天在側門朝見,歸宅之後,吃酒作樂、擊毽鬥雞,或者到近郊追逐鳥獸,或者在別墅作樂,天天不斷。遊玩所到之處,中使相望,都認為天子兄弟之間友愛,近古無比。
雖然這只是李隆基的表面文章,但我們也能看出,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還是比較好的。
李成器讓位後,玄宗李隆基對他優待有加,而且李成器一生中謹小慎微,不干預朝政,最後得到善終, 也不失為一段佳話。
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李旦第一次當皇帝的時候,他就被立為太子。李旦第二次當皇帝後,他理所當然也應該是太子。可是,為什麼他卻反而反覆謙讓,把太子之位,讓給了庶出的李隆基呢?
(李成器劇照)
一、一個教訓。這個教訓就是李建成的教訓。
李建成也是嫡長子,李淵當了皇帝以後,他也是天經地義的太子。而且,事實上李淵也已經把他立為太子了。可是,他最終卻慘遭被砍頭。
李建成為什麼被砍頭?因為大唐的江山主要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功勞很高,能力很強,勢力很大。這樣一種狀態,必然引起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必然要想辦法削奪李世民的權力。因為不削奪,且別說他將來皇位坐不穩,就是連當時的太子之位也可能坐不穩。所以,李建成逼不得已要那麼做。
李建成想削奪李世民的權力,李世民當然不幹。又有勢力又有能力的李世民一發動政變,李建成就遭砍頭了。
李成器所面對的情況,與李建成完全一樣。他爹李旦的江山,實際上是李隆基奪過來的。正是李隆基誅殺了韋後、安樂公主及上官婉兒,他爹李旦才有機會當皇帝。
如果李成器不識相,把這個太子接過來當,他必然會和李隆基發生衝突。結果,他必然將是李建成那樣的命運。李成器還想多活兩年,所以要讓。
(李建成劇照)
二、一個經驗。經驗來自於他的皇帝父親李旦。
從古至今,沒有哪個朝代有唐朝初年皇室傾軋得那麼厲害,更沒有哪類皇子活得有武則天的皇子那樣狼狽。
武則天四個親兒子,李弘、李賢都先後被封為太子,卻都莫名其妙去世了。李顯不但被封為太子,後來還當了皇帝。可是,他當太子的時候日子過得很慘,當了皇帝以後,還被自己最親近的妻子和女兒給毒死。
不過,李旦不一樣,他連讓了兩回皇帝,一讓武則天,二讓李顯,他卻活得很不錯。而且讓來讓去,最後皇位還又回到了他手裡。
這樣的經歷,給了李成器很大的觸動。他明白,唯有讓,他才能活下來。唯有讓,他才能活得很好。
三、一個行動。我說的「行動」,不只是李成器把皇位讓了出去,還有在後來的歲月里,處處表現出謙讓的樣子,恪守一個臣子的本分。這一點,才是更為重要的。
畢竟他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嫡長子,他是最應該成為皇帝的那個人。因此,肯定會有很多人為他沒能當皇帝惋惜。事實上,很多人還不是惋惜李成器,而是惋惜自己。尤其是李成器身邊的人,心裡更懊惱。如果李成器當了皇帝,自己必然會跟著飛黃騰達。可是李成器把皇位讓出去了,相當於也把自己的前程和未來給斷送了。
由於不服氣,必然有人會蠢蠢欲動,想要攛掇李成器大做文章。所以這時候,李成器自身的表現就非常重要。而李成器確實也做得很好,處處表現出一種謙讓的樣子。甚至臨死,他都是這麼表現的。那年天氣非常寒冷,樹上全是冰掛。但是古人認識有限,覺得這是「甲胄」,是上天降下的警示。要破這種警示,必須要一個臣子替皇帝去死,承受這種災難。當時李成器就說,他作為大臣,應該幫皇帝李隆基承受這種災難。不久,他果真就去世了。
(李隆基劇照)
四、一個待遇。由於李成器把太子之位讓出去了,同時他又時時刻刻恪守臣子之道。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極大的尊重。
李隆基給予了他很大的官職。當然了,這些官職大都是虛職。不過,雖然是虛職,但是表現出在政治上給予了他極高的地位。除此外,李隆基還給予了李成器足夠多的物質獎賞。但凡自己得到什麼好處,他又會給李成器考慮一份。而且還經常把李成器接過來,和他一起吃喝玩樂。
李成器去世後,李隆基甚至追封他為「讓皇帝」,按照皇帝的禮節安葬他。對於李成器的兒子,也安排得極好。
可以說,由於李成器那麼一讓,他過了一個快樂的、富足的、平安的人生。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大大地賺回去了。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舊唐書》)
李成器,後改名李憲,是唐睿宗李旦的長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因為把太子之位讓給了弟弟李隆基,在他死後被玄宗追謚為「讓皇帝」。
李成器堅決讓位給弟弟李隆基,應該說肯定是有兄弟情深的原因在內。關於玄宗李隆基兄弟五人的感情,《舊唐書》記載說,「初,玄宗兄弟聖歷初出閣,列第於東都積善坊,五人分院同居,號 『五王宅』。」這種感情持續到李隆基當了皇帝還是如舊。
兄弟感情好是雙方面的。一方面玄宗篤於昆季,如有讒言交構其間,也能友愛如初。另一方面就是李成器本人是個恭謹畏慎的人,雖然一直倍受榮寵,但未曾干議時政及與人交結,所以李隆基一直很信任這個大哥。
拋去兄弟之間的感情不說,李成器應該是個冷靜並不蠢笨,而且沒有太高權力慾望的人。韋後之亂是弟弟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聯手掃滅的,之後扶持了父親李旦登上帝位。李隆基於社稷之功更大於當年祖父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攜助父親李淵的立國之功。既便李成器是長子,生母肅明順聖皇后原來是皇嗣妃,但怎麼也越不過李隆基去,就算坐上了太子之位,那些追隨李隆基的臣子們也不會答應,最後可能還要落得一個比玄武門之變更壞的下場,還不如不做這個太子。
最主要的是也並沒有人真心支持李成器做太子。能涉及到太子人選決定權的,睿宗皇帝李旦認為李成器雖是長子,但李隆基於社稷有功,擺明了是支持李隆基當太子的。而太平公主就算想讓李成器當太子也只是覺得他軟弱,想拿來當利用工具而已。李成器不糊塗,想必是明白這其中的利害。
另外,李成器應該是個心軟的人,硬不起心腸和親弟弟爭權奪利。《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說寧王愛花,怕鳥雀啄損,在花枝上系金鈴。這樣鳥雀來了就可以拉動花枝驅走鳥雀。既保全了花,又不傷鳥雀。對一花一鳥都這麼愛護,何況是對自己的弟弟。
宮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間作讓皇。
『』未坐天下,勝坐天下,李成器讓出了一生手足情深,讓出了大唐最強盛的「開元盛世」!
(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之所以讓太子之位給同父異母的庶三子李隆基,這是唐睿宗李旦、李成器父子倆的睿智與情義所致,是李成器真正為皇族親情乃至整個大唐江山著想的大智慧!
事實證明:李成器這瀟洒一讓,得到了與同父異母的李隆基一生的手足親情;得到了自己和諧幸福的半世榮華;也讓兄弟二人眾多的親屬們得以同享天倫,使得百年前因爭奪皇位、親兄弟相煎導致的「玄武門兵變」不再重演,大唐皇室中終於多了暖色,沒了血腥。
當然,兩好合一好,李隆基也是知恩圖報的人。父子三人合力開創了歷史皇權爭奪中絕無僅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典範!才由此造就了後來的一個國泰民安的「開元盛世」!
可能會有人說,李成器是怕重蹈李建成、李世民的舊轍,怕李隆基會殺了自己。實際上,即便李成器不讓皇位,百年前的李淵、李建成、李世民釀成的血淋淋的玄武門之變也不會重演!
若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太子李成器不肯相讓,與一直慫恿他除掉李隆基的太平公主合作,以李隆基當時的實力是無法抗衡的。
李成器面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長達數年你死我活的鬥爭,面對太平公主多次向自己拋出的權力誘惑,終以大局為重,做出睿智的決擇,主動讓出皇位,並一直堅定地支持弟弟李隆基清除異己、登上皇位、治理天下。李成器博大的胸襟令李隆基真心敬重,兄弟倆一生感情彌深。
『』相依為命的少年時代註定兄弟倆一生情深,不會手足相殘!
(李成器劇照)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問:即便是一個母親的李建成兄弟,都能為了皇位骨肉相殘,而李成器兄弟倆不是一個母親生的,為何感情這麼好?這個問題問的好!的確是有原因的,這要從兄弟倆的成長環境談起。
李成器和李隆基的少年時代,明為皇孫、實為囚徒。他們和父親李旦一家人都被武則天囚禁於深宮。朝不保夕便是兄弟倆少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李成器的生母正妃劉氏、李隆基生母側妃竇氏都被武則天以「行厭蠱之術」處死,屍骨都找不到,少年同時喪母的兄弟倆除了悲痛,就是相依為命了。
他們的父親李旦讓位後,被武承嗣、武三思等外戚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曾被以各種罪名審訊,若無忠臣剖腹明志,一家人休矣!
少年時代兄弟倆同病相憐、相依為命,今晚閉上眼誰都不敢篤定是否能見到明天的太陽。那時的兄弟倆為了自保和保護親人們,他們應該是非常渴望得到皇位的。
繼承了祖母志向的李隆基可能在想:有一天,我要這張龍椅,我要這份生殺大權,來保護我的所有親人不再受殺戳與欺凌。
換位想想,李成器兄弟倆在那種同舟共濟、生死相依的環境中建立起來的感情,恐怕連親兄弟都望塵莫及,又怎麼可能像李建成兄弟那樣自相殘殺?!
李成器在讓與不讓的問題上決擇時,如父親一樣重情重義的他可能在想:隆基一定會是一個千古明君,我願一生做你的堅實後盾,讓大唐皇族不再重蹈百年前的血色覆轍!
『』李隆基一生關照關愛讓皇位給自己的哥哥李成器。
(李隆基)
每年哥哥生日,李隆基一定要親自去賀壽。
國內國外進貢的奇珍、佳肴與美酒,李隆基便立刻送給哥哥品嘗。
每次哥哥生病,李隆基都會不停派人送去醫藥和珍膳,直至康復。
對於治好哥哥疼病的僧人崇一,李隆基特賜緋袍魚袋,這是大唐五品官以上方可佩戴的。
李成器每年寫下的謝恩奏表都有數百頁之多!
李隆基對哥哥非常信任,無視各種讒言挑撥,一生對哥哥友愛如初。而李成器也從不干涉朝政,不結黨營私。
李成器六十三歲病逝,李隆基號啕痛哭,邊哭邊說哥哥李成器當年主動讓皇位,又助自己登基的恩情。言語間泣不成聲,圍觀臣子無不動容。
李隆基悲痛之餘,追封有情有義的哥哥李成器為「讓皇帝」,追封嫂子寧王妃為皇后,以皇帝的待遇發喪,陵墓也稱帝陵,
李隆基、李成器兄弟倆,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成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兄友弟恭、有始有終的千古佳話,堪稱後世之楷模!
『』結束語
令人扼腕嘆息的玄武門之變的近百年之後,李世民的孫子在位期間,吸取了前輩的教訓,唐睿宗李旦、唐讓帝李憲、唐玄宗李隆基這父子三人實現了儲位與皇位的和平交接,由此締造了大唐史上最強大的開元盛世。
滅後突厥汗國,擊敗吐蕃,招附回紇、渤海,扭轉武周以來的邊疆戰事不利。大唐王朝國家安定,文化繁榮,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李隆基這些彪炳千秋的政績,無不證實李成器當年推讓皇位的睿智。
我認為:即便是李建成當年主動讓位給李世民,李世民也很難讓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哥哥李建成一家得了善終。說白了,是人品問題!格局問題!會不會做人做事的問題!
玄武門地上的血跡還未完全乾呢。
李世民在公元626年7月份鋌而走險,發動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等被誅殺,唐高宗李淵被迫退位,成為太上皇。李隆基繼承皇位時是712年,離玄武門之變還不到100年呢。權力是個魔鬼,李成器要是貪戀皇位,再次上演玄武門之變,就是鐵板釘釘上的事情。
李成器雖貴為太子,但在軍功、權勢上跟李隆基相比,處於弱勢。李隆基有平定韋皇后、安樂公主之亂的功績。
李成器最大的底牌是睿宗的嫡長子和太子身份,但太宗皇帝的玄武門之變,讓李唐的皇位繼承充滿了變數。太子的身份,並不能保證安全、穩定地繼承大統。如果李成器不放棄太子身份,一定要和李隆基爭奪皇位,有很大的可能性會落得李建成的下場。
再說,從史書上來看,李成器喜歡音樂、詩歌,是一個標準的文藝青年,對權力並沒有那麼戀棧。
辭讓太子身份,是最符合他個人利益的舉動,他保全了全家姓名,而且衣食無憂、富貴一生。死了之後,李隆基還追封他為讓皇帝,也是對他的辭讓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對李唐皇朝最好的選擇。他的辭讓,讓皇室內部減少了內耗,順利完成權力的交接。
李隆基本人的能力非常強,在他的帶領之下,唐朝國力達到巔峰,創造了開元盛世,湧現了無數詩人、文人。
可惜,晚年的糊塗昏聵,唐朝的盛世毀於一旦,留下了千古的罵名。當皇帝也不是一件好差事。
唐睿宗長子李成器為何讓出太子之位給李隆基?這個問題就讓(秉燭讀春秋)告訴你事實真相吧。
李成器又名李憲,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唐睿宗李旦長子。他和李隆基是親兄弟,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人稱李三郎。也就是說:李成器是李隆基的哥哥。
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對太子之位爭奪的很激烈,比如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太子之位之爭,康熙的皇子們的「九子奪嫡」等等數不勝數,可是,為什麼作為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本來太子之位就是非他莫屬,可是後來他把太子之位讓給了三弟李隆基了,這就意味著把唐朝的皇位拱手讓人了,這裡面到底有怎樣的原因呢?
要弄清楚個中緣故還得從其父李旦說起:李旦是武則天的兒子,武則天的老公李治死後,李顯繼位,李顯做了55天皇帝後,由於做錯了一件事:他想加封老丈人官職,惹怒武則天而被廢為原來的廬陵王,回自己封地去了。緊接著立李旦為帝,武則天權慾望很大,李旦名為皇帝實為傀儡,一切朝政由武則天一人決斷。
儘管李旦小心翼翼做他的傀儡皇帝,但不久仍然被廢為王。武則天臨朝稱制,稱帝建周,說實話武則天治國能力還是很強的,無怪乎看不上他的兒子們。
武則天奪李唐天下建立了武周並不受正統大臣們的擁護,到了晚年,宰相張柬之和狄仁傑發動了「神龍政變」,誅殺了武氏家族成員及武則天的「面首」二張。迫使武則天禪位於原來的廢帝李顯,(最初的那個,李旦的哥哥)。李顯做了皇帝不久,駕崩(一說被韋皇后毒死),韋皇后想效仿婆婆武則天,擁立李顯的16歲的兒子李重茂為帝,韋皇后打算臨朝稱制,也讓李重茂做傀儡皇帝。此時,李旦和李隆基都很受重用,手中握有實權,畢竟李旦是李重茂的叔叔。這樣在韋皇后眼裡看來,李旦、李隆基是實現自己專權的障礙,於是想殺死二人,由於她手下泄密給了李旦和李隆基的消息,李家父子先下手為強,殺了韋皇后。
李重茂一看這架勢,李旦李隆基父子太強勢了,小皇帝十分識趣,乖乖的讓出了皇位,李旦得以第二次稱帝。(問題的關鍵來了),李旦稱帝,那麼就會立太子為將來的接班人,按說李成器是長子,非他莫屬,但李旦奪得的皇位李隆基功勞最大,這怎麼辦呢?還是李成器有頭腦,他也看到沒有實力的父親曾經幾度被廢,當個窩囊皇帝也沒啥意思。於是李成器辭讓說:「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於有功的。若處理不當,就海內失望,這不是國家吉祥事。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李成器成天涕泣堅決辭讓,言語很懇切。當時,諸王和公卿也說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適合做儲君。李旦很讚賞李成器的心意,就同意了。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隆基登基,是為唐玄宗。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冬,李成器死,唐玄宗李隆基聞訊號啕痛哭。次日,李隆基下詔,追懷其高尚品德,追謚其為讓皇帝。
(文/秉燭讀春秋,??點關注。)
向敬之
景雲元年,唐睿宗李旦複位,其子李成器很有資格成為太子:一、他是睿宗元後劉氏所生的嫡長子,為諸子的老大;二、李旦第一次登基時,李成器六歲時就封為皇太子;三、武則天自立為帝,廢睿宗為皇嗣,同時降李成器為皇孫,沒有剝奪李成器作為未來繼承人的權利。
然而,有緣第二次復儲的李成器,卻以「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為由,堅持要將本該屬於自己的儲位讓給三弟李隆基。他的理由是,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處死了亂國的韋後,挽救了正位的李唐,當然也搶回了李旦世系的皇權統治。
無疑,李成器是很聰明的,他讓位於李隆基,即把當皇帝的機會留給三弟,貌似很傻,但可見他對李唐立國以來的宮廷政變史還是很熟悉的。
李成器劇照
一、太祖立國,以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而有造反和征伐大功的秦王李世民,勢力坐大後,最後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了李建成及其子嗣,並逐出皇家宗籍。
二、李世民成為太宗後,嫡長子李承乾被立為太子,卻因兄弟們爭權奪位,逼迫其圖謀提前登基以自保,結果死於非命。
三、第三代皇帝高宗生前曾三廢太子,無論是庶長子李忠還是嫡子李弘、李賢都死於武則天的陰謀;而同為武后所生的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坐上了龍椅,也被武后廢黜。李成器的生母劉皇后也被武則天處死。
四、武則天稱帝時期,武家侄兒圖謀儲位,如非大臣狄仁傑、張柬之等力爭,李家的天下也被夭折了。複位的李顯死於韋後之亂,李顯的嫡長子李重潤很早就被自己的親祖母武則天杖斃。
無情最是帝王家,兄弟無情,母子無情,夫妻無情,唐朝嫡長子成為太子的不少,但都是死於自家內鬥。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前,就四處招攬豪強,政變成功,他立了巨功,深得大臣們的擁戴。李成器很識趣,讓儲位給李隆基,既保住了自己和子孫的性命,也保住了惠及子孫的榮華富貴,更讓他這個喜好音樂的王孫沉迷聲色得其樂。所以他死後,李隆基追謚其為讓皇帝,其長子汝陽郡王李琎上表懇辭,陳述父親之意,謙退不敢當帝號,李隆基不許。看來「讓」,就是李成器生前教育子孫的一種活法。
一是不想當,二是不敢當。主要是不敢。
李成器受父親李旦熏染,也有讓的習慣。中宗李顯二次登基後封他為蔡王,他以「不敢當大國」為由推辭,依舊當他的壽春郡王。所不同的是,他的讓誠意更大,不像他爹那樣有城府。讓李隆基也是出自真心,他對弟弟的能力是折服的,只是其中摻雜了怕的成分。
有兩個細節值得注意:
一是李成器的哭。作為嫡長子,又有當太子的經歷,再次成為太子也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且當時李旦也屬意於他。然而他就是堅決要讓——所提「平時立嫡、危時立功」的理由倒也說得過去,當李旦表示不同意時,他竟然「累日涕泣」,還要「以死請」。堅決成這樣就值得懷疑了。
二是其他人的態度。李成器提出讓賢,當時「諸王、公卿亦言楚王有社稷大功,合居儲位」。這就明白了,輿論導向全在李隆基這邊,難怪他堅決。李成器並非不成器,他有政治頭腦,時局再清楚不過,他除了嫡長子這個優勢外什麼都沒有,拿什麼爭!
這兩個細節是基於以下兩個事實的:
一是李隆基有野心。野心不僅限於當太子,還有當皇帝。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他爹當皇帝。讓爹當皇帝再讓哥哥當太子,他還沒有那麼無私。雖說後來李旦任命李隆基為太子時,他也客氣了一下,但也只是禮節性的,沒像李成器那樣哭天抹淚要死要活——要真那樣太子位肯定還是李成器的。說到底還是自己想當,以便為將來繼承大統鋪路。
二是李隆基一直在發展勢力。政變之前他便「陰聚才勇之士」,籠絡了一批大小官員,還爭取到了禁軍中的精銳萬騎軍。政變後大唐重新洗牌,李隆基業已成勢,連李旦都忌憚三分。李成器在武則天時代就當過太子,雖說那時年紀小,但對成長是有好處的,起碼會明白一個道理:即便當了太子,那皇位也不一定是你的,就連他爹那皇帝都沒準兒。
李成器從武則天時代一路走來,有著豐富的閱歷。而且,大唐帝國始終縈繞不散的陰影,是當年老祖宗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那是有傳統的,李隆基完全有這個能力。儘管很會來事的李隆基有「長枕大被與兄弟同寢」的佳話傳世——這也是其他兄弟以及李成器本人支持他的一個原因,但現在不殺不等於以後不動手,他誅滅韋氏集團的手段可是夠狠的——後來對姑姑太平公主也毫不留情,兄弟情深能否延續還是未知。或許李成器已經嗅到了什麼危險,所以才不敢有太子之念,推辭得那麼堅決。
應該說李成器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對於大唐王朝,他的公心是要遠遠多於私心的,從始至終,他的立場就非常的堅定,我的三弟李隆基能力比我強,如果國家太平,我來做這個太子也無妨,但現在時局動蕩,太子之位就應該給更有能力的人來坐。
李成器是有實力爭奪太子之位的
唐睿宗李旦可以說是被李隆基通過唐隆政變給推上皇帝的位置的,李隆基在政變的過程中立下了大功,身邊也聚集了一些人才。因為有功勞,所以李隆基有了當太子的機會,但是唐睿宗李旦願不願意讓李隆基做太子呢?很顯然,唐睿宗是不願意的,作為推翻韋皇后,光復李唐的第一功臣,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軍隊,李隆基都有著巨大的威望,讓這麼一個影響力巨大的人做太子,對李旦的皇位是一個隱患。李旦就推脫說,三郎(李隆基)立了大功,應該做太子,但是我的大兒子李成器是嫡長子,他也應該做太子啊!
很顯然的,在李旦的心目中,李成器這個沒有在政變中立下功勞,也沒有什麼威望的大兒子,其實是更好的太子人選,李成器得到了當時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的支持,這也是他有能力和李隆基爭奪太子之位的第一個原因。作為政變的另外一個大功臣,太平公主也更傾向於李成器。在唐隆政變的時候,李隆基是藉助了太平公主的勢力和威望,才能一舉建功,在太平公主的心中,自己是要高李隆基一頭的,可是在李隆基的心中卻不這麼認為,兩個人的矛盾就產生了。
李隆基常常和太平公主政見不合,由於李隆基具有巨大的威望,同時又是太子,太平公主也拿他沒有任何的辦法。於是,太平公主就對李隆基的太子之位發動了進攻,而她選的替代者就是李成器,這是李成器可以和李隆基爭鬥的第二個原因。
說到做到,始終如一
李成器確實是一個真正的君子,當他的父親唐睿宗李旦在眾臣面前提出,李成器是嫡長子,應該有坐太子之位的資格時,他果斷回絕,認為李隆基的能力更強,李隆基接任太子之位可以更好的造福天下的百姓。在面對太平公主對他的利誘的時候,他也始終堅定不移的站在李隆基的身邊。或許大家會疑惑,太平公主找李成器商議換太子這種事情,是如何被我們知道的啊?原因在於,李成器親口把太平公主和他的密談報告給了李隆基。
李成器始終認為,在時局動蕩的時候,權利應該交到真正有才能的人手中,而他也願意承認李隆基的能力比他強,雖然他沒有能夠做皇帝,沒有能夠在歷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筆,但他仍然是一個值得我們敬佩的人。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覺得我的回答還可以的話,大家就順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我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