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的崇禎皇帝為何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學過高中的數學的都知道數學上有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什麼是充分條件呢?如果有A,那麼又肯定有B,由A能夠推出B,A是B的充分條件。什麼是必要條件呢?由A不一定推出B,但是由B能夠推出A,那麼A則是B的必要條件。比如A是你在湖北,B是你在中國,A是B的充分條件,B是A的必要條件。通俗的說就是如果你在湖北,那麼你一定在中國(A→B)。崇禎皇帝勤奮和拯救大明朝有什麼關係呢?肯定有關係,但是沒有必然關係,崇禎皇帝勤奮並不是拯救大明朝的充分條件。再舉一個例子,一個人成績和他學習勤奮有沒有關係?肯定有關係,但是難道一個人學習勤奮就一定成績好嗎?肯定不是,因為學習的方法,個人的天賦和認知理念,家庭條件都能夠影響到一個人的成績。勤奮只是其中因素之一,並不是成績好的充分條件。大明王朝滅亡難道是因為他的皇帝不夠勤奮嗎?顯然不是。明朝的滅亡是非常複雜的。當然,肯定是和崇禎有關係。可是崇禎能夠影響多少,卻是不好區分的。目前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主要如下:第一,自然災害。根據歷史的統計資料,明朝時期遇到了小冰期。中國古代的時候是個農業國,種田可謂是靠天吃飯,可想而知小冰河期,明代的災害是空前的。老百姓在災荒的時候往往是活不下去的,這個時候是非常爆發內亂的,從而危及王朝的滅亡。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就表明氣候變化是和王朝的更替有關係的。第二,制度弊病的積累。這一點表現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軍事力量的衰敗。明朝軍戶制度原本的想法是好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制度越來越沒有辦法適應時代。因為明朝晚期財富差距越來越大,土地兼并也越來越嚴重,軍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不再被人尊重。同時,軍戶地位低下,常年忙於耕種,並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軍事訓練,這使得戰鬥力低下。還有一點,明朝吸取了唐朝藩鎮滅亡的原因,決定以文制武。武官在朝廷中地位遠遠不及文官,軍人的地位不高,使得廣大的人才都願意做文官,而不願意做武官。另外,明朝的黨爭和吏治腐敗。吏治腐敗是個歷史問題,歷朝歷代都會出現。一方面這些貪官污吏給底層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他們使得朝廷沒有了足夠的錢糧來維持統治。可以說無論是滿清,還是農民起義軍的實力都是遠不及大明王朝的。正是官僚的腐敗,導致了朝廷實力不足。黨爭和宗室的問題可以說是明朝一大特色。比如有名的東林黨和閹黨,龐大的宗室集團。這些黨派之間的互相爭鬥使得朝廷成天陷於內鬥之中。宗室集團又給朝廷帶來了非常大的負擔。第三,則是崇禎個人的原因。崇禎雖然勤政,但是個人還是有很多問題的:1.他過於強勢,干涉到內閣的正常運行。明朝的皇帝其實權力並不大,國家的治理主要都是依靠內閣大臣。可以說明朝中期以後,皇帝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實際的行政權力都在內閣和六部手裡。可是崇禎皇帝過於急躁了,破壞了明朝的制度,大肆干預內閣的運行。比如崇禎在位17年,內閣重臣更換多達50人,幾乎大部分的人干不到三年便被撤職了。這使得朝廷很難做好一些事情,同時大臣也不願意站出來替皇帝分憂。2.廠衛制度的廢除。東廠和錦衣衛原本是皇帝的耳目,是皇帝維持權力平衡的重要手段。可是崇禎皇帝卻廢除了東廠、同時弱化了錦衣衛,這使得崇禎時期的文官集團普遍缺乏約束。3.崇禎皇帝擅殺了大臣。明朝是晚期是有著很多能臣的,可是崇禎皇帝過於年輕,性子急躁了,誅殺了太多的大臣,這寒了很多大臣的心。這使得明朝出現了大量的降將,這些人最後帶著大權滅亡了明朝。4.政策過於搖擺,急於求成了。打仗最忌諱的便是兩線作戰,可是崇禎皇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始終都是如此。無論是李自成的農民軍,還是東北的後金,只要崇禎皇帝想辦法議和,都是有可能的。李自成只是流寇,沒有足夠長遠的目標。後金實力是不足的,它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滅掉明朝,它只是想要擴大地盤,壯大自己的實力。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比馬雲勤奮的人很多,但馬雲只有一個。勤奮是好事,可勤奮和成功不能劃等號。

元末各路義軍,說起抗元態度最堅決的不是朱元璋而是陳友諒,朱元璋前期可還是和元朝有點曖昧的,但最後推翻蒙元暴政的是朱元璋。

崇禎的失敗,某種程度上是必然的,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他無論天時、人和,都輸了,至於地利,在面對滿洲人他算有優勢,可惜他最大的敵人是李自成。

崇禎登基時,就面對不小問題,後金虎視眈眈,朝廷閹黨亂政,國庫空虛,崇禎先是處理掉閹黨,總理大權,然後就想著平遼,跟著他相信了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諾言,在袁毛之爭中,我一向是堅決的支持袁崇煥,但五年平遼,坦白說,袁崇煥最多只能做到積極抵禦消耗後金,平就算了,不過相信袁崇煥並不至於亡國,畢竟最早打進北京的是李自成。

崇禎最要命的是什麼?財政問題,談天時,崇禎登基就是旱災,西北農民軍起義出來了,而且明朝的稅收一直就有問題,加上冗官、腐敗,入不敷出估計到了極點,再讓熹宗朝那麼一折騰,沒多少錢了,看《明朝那些事》的都知道崇禎為省錢想了不少招,有聰明的,省了不少錢,有傻的,李自成都逼出來了。

財政問題,第一就導致軍費不足,袁崇煥那時候要啥給啥,算是捧成了寶貝疙瘩,但要平遼,夠嗎?肯定不夠,袁崇煥試著拉攏蒙古人,想盡了辦法,當時的文官集團呢,普遍不支持這事,於是崇禎不同意(記住這點,崇禎很容易被文官集團左右),但袁崇煥還是堅持去拉攏,我在另一篇回答討論過這個問題,後來在關外騷擾皇太極部隊的,就是這支蒙古部落,但人家辦了事,明朝不給糧不給錢,逼的蒙古部落又偏向後金,這是自己作的。

第二個問題,是文官,崇禎說「諸臣誤我」,是真相,但也有推卸責任的意思,因為是他自己要聽文官的。文官腐敗、辦事效率低,整天就知道瞎扯淡,亡國就亡在他們手上。在崇禎初年,滿洲人有自己入關當皇帝的打算嗎?肯定沒有,他們知道自己打不動明朝,山海關就過不去,要繞又有蒙古三十六部(對,是蒙古部落,不是毛文龍),所謂七大恨,無非就是搶錢的理由罷了,天天打仗也是要花錢的,這時候如果議和,花點錢填飽了皇太極,先把西北農民軍收拾了,怎麼都好!這事不少人想過,袁崇煥冒死給崇禎說了,崇禎點頭,覺得可以(如果議和成功「五年平遼」居然勉強算實現了),可文官集團不樂意,口氣像神了後來乾隆的德行:我們可是天朝上國,怎能和蠻夷議和?這一鬧,把崇禎頂回去了,以後再也不敢議和,也斷送了最好的機會。

第三個問題,是崇禎自己,崇禎勤奮,可你說他是個好皇帝嗎?不是,他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遷怒、甩鍋,崇禎一朝,因追究責任莫名其妙被殺的文官武將不計其數,朱元璋都不敢這麼玩兒,你問問朱元璋敢殺沐英嗎?不敢,因為沐英有保家衛國的重任,你再問問崇禎敢殺戍邊將領嗎?袁崇煥舉手了。

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那時候明朝還能、還願意和後金打的,只剩下袁崇煥(如果還要說袁崇煥是漢奸、毛文龍功勞多大的,不說多看看書吧,至少看看地圖),不要說關鍵時刻,就算他罪再大,最多只能罷免,不能殺,崇禎不僅殺了,而且剮了。

你當初那麼信任他,如今才幾年,說剮就剮!從此誰還願意替你賣命?

所以說崇禎登基明朝就註定亡國,肯定不對,崇禎確實勤奮,但明朝走向滅亡,崇禎的很多行為,其實是推了明朝一把。


崇禎皇帝可以使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工作十分勤奮還很節儉的一位皇帝了,可謂是矜矜業業一輩子。但是卻天不遂人願,大明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浪潮和後金的逼迫下,分崩離析,崇禎自己也逃不過弔死煤山的命運。

那先說說崇禎的節儉與勤奮。崇禎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請注意,打補丁的,並不一定很節儉,往往很浪費。比如後來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讓人去打了個補丁,五十兩白銀,這哥們全然是敗家的,還說特便宜。

而崇禎的補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費。此外,崇禎還有個特點:走路慢,因為走得快,裡面的破衣服就會飄出來——節儉是節儉,臉面還是要的。

他工作也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據史料記載,大致要干七八個時辰(十四到十六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著干。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睏覺較少,只睡五六小時。(以上摘自明朝那些事)

但是這樣一位頗有中興之主的皇帝,卻無法拯救自己的皇朝呢?當然導致明朝毀滅的原因很多,例如農民起義風起雲、後金韃子瘋狂襲擊、東林黨爭、小冰河時期啊........反正是一水的倒霉事全部被他碰著了,其實明朝滅亡的很大一個原因是崇禎這個人的性格有很大問題,簡單說是人格缺陷。

崇禎的多疑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在他執政的十七年里,共換了50個內閣大學士、11個刑部尚書、14個兵部尚書,殺死7個總督、11個巡撫。崇禎一朝最能治軍的三個人分別是:盧象升、袁崇煥、孫傳庭。這該是明朝的左膀右臂,應該好好對待吧。

可是當皇太極從喜峰口攻入京畿,兵部尚書盧象升引天雄軍來救,卻因為崇禎的疑心得不到兵權,結果因為兵少被圍,戰死河北。後金設離間計,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結果袁崇煥也被凌遲處死。

孫傳庭後來剿滅農民起義軍立下大功,卻因受到懷疑而被捕入獄三年,後因朝中無人可用才將他放出來去對付李自成的起義軍。而當時李自成軍有50萬人,而崇禎給孫傳庭的只有5千殘兵。最後孫傳庭戰死沙場,崇禎居然懷疑他是詐死,既不給撫恤,也不給謚號。

又因為崇禎太喜歡甩鍋和愛面子,導致文臣武將都不願出力。例如在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在揮師北京,兵臨城下之際,曾經特派使者杜勛與崇禎皇帝朱由檢談判,企圖訂立和議。

李自成的要求在當時看來也不過分,讓崇禎割西北一塊地給他自己稱王,然後賠點兵費給他,然後自己馬上撤兵,安安分分當自己的西北王。但是崇禎也不知道怎麼搞得,死要面子,居然拒絕了這一出路。

不過最後這位大明皇帝也踐行了諾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最後發出「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的哀嘆,最後登上煤山,自縊而死。


挺討厭明朝的文官集團的,有這麼一撥大臣,明朝不滅亡那是沒道理的,從萬曆冷暴力對抗文官集團開始,明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好不容易有個超級大牛張居正整頓吏治,被萬曆兩次清算;提拔戚繼光,俞大猷等一批有能力的將領,結果張居正死後,戚少保被誣衊為張居正的同黨,晚景凄涼,明朝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整改武備的機會,戚少保連多兵種作戰的方案都已經寫完了,結果報國無門,含恨而終;于謙(不是燙頭那個)于少保在土木堡之變後,及時擁立新帝,避免了大明南遷,一介文官,卻能率領人民保住了京城不失,對江山社稷有再造之功,結果被殺,死得很慘…算了,明朝皇帝干過的蠢事太多了,真是氣數已盡,任誰當皇帝都一樣。


為什麼,大廈將傾獨木難支,這有兩個大的方面,

一是大明朝的朝政已相當糜爛,文臣沒有治世能臣,武將也沒有忠心可靠,有萬夫不當之人,黨爭不斷,貪污腐化,積重難返。朝廷之外又是內憂外患,李自成等各支農民軍像野草,殲滅了又死灰復燃,像星火,大有星火燎原之勢,水災旱災不斷,農民食不果腹,易子相食,屍橫遍野,國外,後金在東北和蒙古站穩了腳跟,勢頭強盛,多次攻擊明朝,明朝已經徹底從攻勢變為守勢。國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想改變已經很困難了。

二是,崇禎雖勤奮,但智商和情商一般,放在太平歲月或許是個好的守成之主,但生在國家滅亡之際,崇禎就玩不轉了。他既不能安撫百姓,也不能駕馭群臣,更不能知人善用,平復叛亂,剛愎自用,多疑猜忌,摳門不顧大局,最終君臣離心離德,自己也上吊自殺


崇禎帝是勤政,但他不信任大臣,明明有能力的大臣很多,可他用了1、2年不用,因此他再努力也沒有用。

當時不是明朝不能救,也有很多人的建議能夠救治明朝,只是崇禎不用他們的意見。如:

袁崇煥遼人守遼土、構建山海關、錦州、寧遠防線,但崇禎卻把滿清從內蒙古進入攻打北京的罪名算到袁崇煥頭上——實際上滿清之所以從內蒙古攻入,正是說明袁崇煥策略的有效性:滿清無法攻破防線。

楊嗣昌用四正八耦的點、線、面攔截流寇式的農民起義軍,正在收網時,滿清入侵。楊嗣昌提議崇禎帝和滿清議和,以便先把農民起義軍一舉消滅,但崇禎帝不停,把圍堵李自成軍的洪承疇軍調來和滿清作戰,讓李自成逃脫包圍圈,功虧一簣!滿清滅不了,農民起義軍也滅不了!

李明睿提出南遷,崇禎帝拒絕,李邦華提出讓太子坐鎮南京,崇禎帝又拒絕。等李自成軍準備到北京城時,崇禎帝又想扔下大臣們,自己獨自離開北京城,但被大臣阻攔。

明朝滅亡,很多責任都是崇禎自己造成的:殺魏忠賢,但自己又重用太監;不信任大臣,內閣大臣換了50多個;沒有擔當,內閣大臣不敢作出南遷決策,推給崇禎帝,崇禎帝又推給內閣,互相踢皮球,最後大家一鍋端!


第一,主要是崇禎帝本人,崇禎是勤奮,但是又生性多疑,明朝遼東統帥袁崇煥被冤殺就是個例子。

第二,清朝的崛起,成為明的重大威脅,常年對清作戰,對國力消耗重大。

第三,裁撤驛站,卻沒有安排好裁撤人員的生路,攻滅大明北京城的李自成就是因此而造反的。

第四,崇禎對軍隊沒有強有力的控制力,在李自成一路北上進攻北京的時候,明朝在外的還有好幾支重兵部隊,但是畏懼李自成並沒有弛援,使北京無兵可御。

第五,處死魏忠賢后,失去制約的東林黨,為了自己的私利,並沒有全力為崇禎賣力,國庫無錢,朝臣富裕卻不肯捐獻。

第六,明朝末年正是小冰河時代,明朝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而又加捐加稅,百姓沒有生路,只能起來造反。

種種原因,內憂外患,崇禎雖勤奮,也難以挽回日益西垂的大明王朝。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津城沐雨,我們一起傲遊歷史的海洋,遊覽祖國的大好風光,謝謝


把崇禎手裡的將領個個排出來,簡直就是個超豪華的明星隊。手中握著這樣的隊伍都輸慘慘,主教練就該下油鍋!


這個問題問得好,原因很多,如果用一句話,那就是崇禎缺乏識人之明,又生性多疑,這個是王者大忌,作為末代皇帝,註定會失敗。明朝末年,民不聊生,烽煙四起,北面又有滿清待機蟄伏,作為皇帝,崇禎也不是完全沒機會,當時明朝名臣名將還是很多的,比如孫承宗,盧象升,滿桂,孫傳庭,曹文詔,洪承疇,袁崇煥,吳三桂,左良玉,陳奇瑜,祖大壽,毛文龍等,可謂將星璀璨,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比明初的將領差,崇禎要是能有朱元璋一半的才能,用好這些人,各展其長,先攘內後安外,採取各個擊破的辦法,都是有可能平定天下,還大明一片凈土。可惜,崇禎不但識人不明,還剛愎自用,又生性多疑,手下能臣名將不是被他殺,就是間接被他殺,要麼也是被逼無奈投降敵人,沒有一個是有好下場的,最後自己也是身死國滅,遺憾萬年。歸根到底,只能怨自己。通俗點說,崇禎就是一個選錯了方向,越努力越失敗的典型。


俺也很勒奮,可是粉絲就三百多。

旁邊的美女每天發幾張美照,輕輕鬆鬆粉絲好幾十萬!

別說拯救大明了!崇禎的粉絲估計比俺還少!

對了,為了粉絲,放一張美女圖,哈哈!

(要是放一張崇禎勤奮圖……估計粉絲都跑光了吧?!)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崇禎 | 大明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