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多次下江南是為什麼? 他究竟在找什麼?
答:這個問題就如「先救媽還是先救媳婦」一樣的問題。
乾隆下江南,表面上是尋找自己的母親,其實是「獵艷」,是找「媳婦」去了,是「性旅遊」!
乾隆這東西,雖不學無術,卻愛自吹自擂,自稱「十全老人」,自稱「康乾盛世」。他其實就是個敗家子!把他老爹雍正辛辛苦苦攢下的家業,把雍正查抄幾位王爺、大臣、還有查抄《紅樓夢》四大家族的財產……揮霍一空。可以這麼說:喜歡下江南的皇帝都是「荒淫」皇帝。
最早從京杭大運河下江南的隋朝隋煬帝,一路上是多麼荒淫無度!激起民變,被瓦崗寨的程咬金一口給咬死了。
康熙也是6次下江南,南巡本來是非常燒錢的活動,所以當初老百姓流傳出「康熙,康熙,吃糠喝稀」。但康熙下江南除了找媳婦外,主要目的是為了治河、導淮。
而乾隆這孫子真不是個孫子!剛離開北京,到了滄州 ,就想霸佔「鐵獅子頭店」的老闆娘「賽西施」,氣得民醫「喜來樂」得了「腦中風」。
這孫子到了濟南的大明湖,又被鞏俐的祖奶奶夏雨荷迷住了。整日沉醉在大明湖,天天喝酒吟詩,還寫出了狗屁濕: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裡有蛤蟆,一戳一蹦噠。要不是他孫媳婦慈禧催他抓緊上路,他還是不走。
乾隆下江南,幸會的女子無數,其中帶回北京的有86位,冊封的有兩位,一個是芳妃(揚州人),另一個是祿貴人(蘇州人)。
乾隆去了六次江南,每次都大興土木,建造行宮。不但如此,他還隨身攜帶畫師,每逢山川美景就叫人畫下來,回去以後在圓明園仿建。就這樣,乾隆爺洋洋洒洒玩了大半輩子,回到國庫一看,花了白銀二千萬兩,這是什麼概念?他的父親雍正皇帝,辛辛苦苦15年,才攢下六千萬兩,乾隆出去玩兒了一圈就花了2000萬。這還不算江南的地方官為接待皇帝花的錢,據說地方官6次接待皇帝,花了一億兩白銀。
乾隆也意識到下江南燒錢太多,所以他制定出祖訓:下江南一事,不易效仿,今後的皇帝一律不準下江南,誰下江南誰孫子!。他兒子嘉慶也提出要下江南泡妞,被乾隆制止。乾隆死後,嘉慶殺了和珅後,又提出想去江南泡妞,被大臣們「力勸」。
乾隆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是旅遊的一生。在驢友界,乾隆被稱為祖師爺。在野地里搭帳篷過夜的男男女女,都是乾隆的弟子。作者:金滿樓
乾隆下江南找什麼?這還用說,當然是找爹了。
早在清末民初時,就有無聊文人在野史筆記中說,當年乾隆他爹(也就是四爺雍正了)老生不齣兒子,為和其他阿哥爭奪皇子,他就將某陳姓大臣(陳世倌)的兒子給換了回來。
由此,武俠大作家金庸大宗師又在這個野史的基礎上創造出《書劍恩仇錄》,其中即將把主角陳家洛和乾隆變成了同胞兄弟。
當然,這些都是野史小說,雖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但畢竟只是野史、只是小說,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試想,天潢貴胄、宮禁森嚴,生兒生女都有嚴格的登記規定,怎麼可能說換就換,您以為這是在玩過家家嗎?
至於有人說,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海寧陳世倌家,這就是尋祖認宗的證據。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那麼回事,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個且容筆者慢慢道來。
據目前的主流敘述,乾隆六下江南往往被說成是遊山玩水、耗費民脂民膏,當然,這確實是事實的一部分,不能算是污衊。
對此,乾隆自己也公開表白過,朕南巡有四大任務,即:督察河務海防、考察官方戎政、了解民間疾苦及奉母遊覽、以盡孝心。
您看,乾隆說的最後一條,說白了,就是朕要帶著皇太后去江南旅遊,儘儘孝心。
試想,朕貴為皇帝,老母親是皇太后,花點錢四處走走玩玩,這沒什麼不對吧?更何況,我大清以忠孝為立國之本,朕為國人做個表率,又有什麼可說的呢?
現在回到第一條督察河務海防這個問題上來。
乾隆下江南,其實最首要的人物是督查江蘇、浙江的海塘工程(魚鱗海塘),這個工程,現在還在發揮作用,不信您往海寧、海鹽等地看了即知。
乾隆之所以如此重視海塘工程,主要是當時的江浙是全國最富庶的地方,是朝廷糧賦所寄,這樣的經濟核心區,能掉以輕心嗎?
海塘修好後,農業就有了保障,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不可為了責備而責備。
而巡視海塘工程時,乾隆住在海寧陳家太正常不過了。因為在當時的海寧,除了陳家世代為官,其府邸是相當成規模外,還真找不到第二家。
試想,要是不住在陳家,住誰家呢?難不成又來個勞民傷財,再修建一個離宮?沒必要了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說乾隆六下江南真的在找什麼的話,那就是在找盛世的感覺。
這麼說吧,乾隆六下江南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好動或只是為了去遊山玩水,他的目的和願望,實際上是藉以創立和鞏固他心中的「全盛之勢」。
換句話說,乾隆六下江南,主要在於藉以控制江浙並充分利用江南的人財物力,以鞏固其統治,發展其「盛世」。
而這,才是乾隆真心想做和要做的。
乾隆皇帝巡視下江南,在形式上是完全仿效先帝康熙的做法,並且在數量上都是六次。現如今人們只記住了乾隆下江南,卻把康熙下江南給淡忘了。關於乾隆下江南的真正動機和目的,民間野史傳說五花八門,有的說是為了到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巡視洪澤湖災後防治,有的說是為了到浙江海寧去尋找他的生母,有的甚至還說是為了尋花問柳,以增加後宮美女儲備。筆者認為,後二種說法基本不靠譜,一國皇帝要找個人,犯不著自己親自出馬,興師動眾,而且還是六次。據史料記載,乾隆巡視江南河塘倒確有其事。除此,筆者認為乾隆下江南的重頭戲,是到遙遠的南方一路上炫耀權力,顯擺威風。同時,乾隆皇帝還一路不停地接受地方官員和財主們的朝貢,把朝廷奢侈腐敗之風從北京刮至江南。乾隆帝如此這般的下江南,與康熙帝的下江南有著本質區別。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史書中的乾隆一生共有6次浩浩蕩蕩的沖向了江南,美名其曰是「體恤民情、考察官制」,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位老爺子六次下江山,總共花費了一億多兩白花花的銀子,乾隆難道不知道他屢次下江南會對沿路百姓造成沉重的負擔嗎?這乾隆皇帝也不是傻子啊!
乾隆作為帝王,維護統治才是他南巡江南的最為直接的目的。大清朝在入主中原初期,南明政權中心跑到了江南,掀起了反清的熱潮,江南這一塊富庶的地方,承擔了全國多半的稅收,但是別忘記江南地區還是曾經的禍亂之源。
當年的揚州、嘉定等地對於「剪髮易服」的政策,反抗情緒有多高漲?乾隆能不考慮這些因素,什麼乾隆下江南是泡妞、遊玩簡直就是面上工程。乾隆作為一個帝王,他還是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不僅僅遊玩,而是有著更為深層次的政治目的。
至於乾隆下江南找什麼?據乾隆《起居注》記載,乾隆在江南地區幾乎吃遍了所有的小吃,江淮地區的美食都被他嘗了一遍,而乾隆皇帝的這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江南地區海吃還喝了個夠(乾隆:來來來,給我整十個茶葉蛋),深宮大院的帝王難免對民間的這種新奇風景留戀不已。
找什麼?
那就是打著吃喝拉撒的名義巡視自己的疆土。
說乾隆下江南是為了美食美女、吃喝享樂的就太低估他了。下江南同承德避暑一樣,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帝王掩藏在休閑活動之下的深遠的政治行為。
乾隆皇帝一生共六次下江南,分別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他之所以要執著地下江南,甚至不惜花費巨額帑銀,其主要目的有三:
第一,強化滿洲的民族認同和統治地位。乾隆下江南期間,會在途中舉行多次圍獵,刻意在熱衷漢文化的江南人面前炫耀兵威,同時還要求八旗子弟一路騎馬,不能坐轎,以示不忘滿洲騎射之根本,強化民族認同和統治地位,同時警惕漢化的威脅。
第二,強調對漢人及漢文化的優待和熱衷,淡化其反抗意識。乾隆皇帝對漢文化的態度一向是既用且防,對江南地區這一漢文化大本營更是愛恨交加。六下江南期間,乾隆皇帝在途中不斷頒布蠲免錢糧的詔書,以示對江南百姓的恩典和親近;對當地漢族知識分子,則多次召見,還與他們吟詩作對,共享江南的美食和美景,展示其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君主的文化多元性,宣揚其統治漢人的合法性,淡化其反抗意識,並在巡視過程中搜羅情報,隨時留心漢族知識分子的一舉一動。
第三,巡視河工,保證漕運。乾隆下江南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巡視黃河。一方面黃河是歷代水患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自宋代黃河奪淮以來,黃河是否保證安全,決定了大運河的漕運是否暢通,南糧北運活動能否順利進行。 所以乾隆下江南途中,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巡視河工,並對治河工作進行頻繁督導,再一個重要事宜就是巡視漕運情況,保證南糧北運的安全。
當然,在六下江南途中,乾隆也充分享受到作為帝王的高規格生活和接待,並以此來換取虛幻的聲名和權力的快感。但如果說乾隆僅僅就是為了這些才下江南,這就有失偏頗了。畢竟這些東西,他即便是坐在紫禁城裡,也能隨時享受到。
為什麼清朝乾隆皇帝要多次下江南?他究竟在找什麼?就這兩個問題,還是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乾隆皇帝吧。
乾隆皇帝是一位非常幸運的封建帝王提起乾隆皇帝,人們對他的評說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入關(在北京定都)後的第四位皇帝,是雍正皇帝(胤禛)的第四阿哥,是康熙(玄燁)皇帝最疼愛的孫兒。乾隆自幼在康熙的庇護下長大,在康熙皇帝上朝時,就時常將其帶於朝綱之上,可見康熙皇帝對聰慧過人的乾隆,喜愛的程度非同一般。再加之其父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已奠定了國庫充裕的堅實基礎,使乾隆順利登基稱帝成功霸業,一帆風順的執政朝綱。「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他酷愛漢族文化,習武弄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一個多才多藝文武兼修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核心地位,他還派人進行了《四庫全書》的編撰整理工作和儲存收藏工作……。
乾隆公元1736年間25歲即位,在位執政60年後,於公元1795年禪讓給自己的第十五子永琰(嘉慶皇帝)後,又做了近4年的太上皇。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出生,1799年2月7日在養心殿內睡夢中壽終正寢,時年89歲。
乾隆皇帝在少兒時聰明伶俐、聰慧過人,少年時一帆風順、才學出眾,青年時英俊瀟洒、風流倜儻,中年時玉樹臨風、威風八面,老年時被譽為「十全老人」。 他的一生平安順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繁榮昌盛,被後世譽為「康乾盛世」。也算是一位比較成功的封建帝王,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幸運皇帝。
乾隆在位期間曾六次下江南南巡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41歲;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47歲;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52歲;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55歲;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70歲;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74歲;
南巡的主要區域是長江以南地區,他到過江寧(南京)、蘇州、杭州、揚州,常州、嘉興、鎮江等、後四次還到了浙江的海寧。乾隆六次南巡均以江南為終點,其中蘇州和嘉興基本上每次都是必到之地。
他六次下江南期間,據史料記載曾多次下諭昭,蠲免江、浙、皖地區稅收上千萬銀兩第一次南巡,諭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蘇積欠賦銀228萬兩、安徽積欠 30萬餘兩,及浙江本年應徵銀30萬兩。
第二次南巡,諭免江、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積欠錢糧,又免浙江漕銀20餘萬兩。
第三次南巡,諭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積欠錢糧,又免浙江漕銀等項27萬餘兩。
第四次南巡,諭免江蘇、安徽錢糧143萬餘兩及浙江13萬餘兩。
第五次南巡,諭免江蘇、安徽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欠銀130餘萬兩。
第六次南巡,諭免江蘇、安徽欠銀130餘萬兩。
六次南巡總計:免銀1000萬兩以上。
由此可見,乾隆是一位比較勤政為民的封建帝王。
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為什麼?找什麼?)為什麼乾隆皇帝要興師動眾地六次下江南?其真實目的不得而知。但是據史料記載,乾隆每次南巡都有蠲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縉紳,培植士類,閱兵祭陵之事。
為什麼乾隆皇帝要南來北返六下江南呢?有的人說是乾隆皇帝「艷羨江南,乘興南遊」,有的人說是「搞清自己的出身真相」,還有的人說是「希望南巡解決社會問題」,答案至今眾說紛紜。到底是微服私訪還是微服尋訪,有以下三種說法流傳於世:
其一,官說:效仿其祖父康熙大帝的作派,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了解民意、懲治貪官污吏,也是宏揚國威之舉。同時親自督察水利工程的修築,確保漕運暢通無阻。
其二,戲說:乾隆生性風流,韻事不斷。其在位期間共有嬪妃41名,堪與其祖父康熙帝比肩。加之,長江以南地區,堪稱為魚米水鄉,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自古素有「上有天堂 下有蘇杭」的美譽,自然也是風光旖旎,十里荷花遍地綺羅之地。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騷客揮毫潑墨駐足。對於風流倜儻、英俊瀟洒、又喜歡琴棋書畫的乾隆帝來說,多次下江南遊歷於民間,也是當舉不讓之事。
其三,傳說:關於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謎,有很多種版本的傳說。其中一種就是,乾隆帝是貧民女子所生,其母出生卑微。是雍正皇帝微服私訪時,喝鹿血後,導致亂性所致。在微服出巡途中,偶遇臨幸了一名相貌平平的漢族女子,一次致其懷孕。因女子身為漢族,長相太可磣不好看,又沒有強大的家族背景支持。所以荒唐事後無法將其帶入皇宮給其名份,只好待其生子後秘密賜死。其所生之子,就是後來的乾隆帝……。乾隆登基後借微服出巡私訪之名,多次尋找自己的生母。
據正史記載,乾隆皇帝生母是孝聖憲皇后。孝聖憲皇后(1692年—1777年),鈕祜祿氏(又一正史記載乾隆生母為錢氏),生於1692年11月5日,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號格格,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曆,雍正元年封為熹妃,雍正八年封為熹貴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曆即位,其母熹貴妃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后。卒於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東陵。謚: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孝聖皇后一生享盡了榮華富貴,她壽數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中居於首位,在中國歷代皇太后中也罕見。
無論乾隆六下江南的真正目的如何?且拋開乾隆身世之謎不論,他的確非常喜歡江南風光秀麗的湖光山色。有實例為證,在他41歲時第一次下江南開始到74歲時第六次下江南結束,歷時33年6次下江南。不難看出他對江南水鄉風情情有獨鍾,而且他還將江南地區的湖光山色、絲竹樂器搬到了北京紫禁城內,至今在故宮博物院中還能看到「江南絲竹影婆娑、鶯燕呢喃細語微」的景象。從歷代帝王將相中,乾隆的確算是一位幸運的、長壽的,封建帝制時期屈指可數的帝君。但從感情方面來講,為鞏固大清的封建帝制延續和保全皇家的香火旺盛,他嬪妃成群、意亂情迷、疑心病重、見異思遷,用我們現代人的道德觀念評說的話,的確也算是一枚「渣渣龍」。
所以,無論從政績方面還是情感方面來說,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是不爭的事實。其多次下江南無論是為什麼還是找什麼,對於幾百年後的今天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他六下江南的經歷只是一段歷史過往而已,不必太較真,蓋棺定論往事塵封。
說起乾隆皇帝,總會有講不完的故事。其中最為傳奇的,便要數他的六次南巡了。多年來,受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說的影響,不少人都覺得乾隆下江南是為了找樂子,比如他在大明湖畔與夏雨荷翻雲覆雨,又引來了紫薇千里尋親。也正因如此,在人們的心中,乾隆幾乎一直都是一個風流帝王,只會四處留情。
歷史上的乾隆確實風流,但在六下江南這一問題上,卻也並非就是遊山玩水那麼簡單。當然,其中自然有找樂子的目的,可背後還有兩點原因最容易被人們忽視:
第一,乾隆打心底里敬佩自己的祖父康熙,一切都以康熙為參照說起清代歷史,最令人矚目的便是康熙與乾隆,這祖孫二人是清王朝最著名的兩個皇帝,也是在中國古代史上掌權最長的兩個人。相傳,當時康熙晚年之所以將皇位傳給雍正,多少也與看重年幼的弘曆有關。當然,此說純屬後人演繹,並不為信,拿來閑暇時消遣調侃便是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乾隆一生最為尊敬的人便是康熙。也正因如此,在乾隆繼位時便曾許下宏願,稱若是自己能有幸在位六十年,便會禪讓,絕不超過自己的祖父。事實證明,這一點乾隆做到了。但是,這一宏願的踐行,耗費了乾隆生命的三分之二。
歷史上乾隆六下江南,其實也是以自己的祖父康熙為參照的,他就像一個「跟屁蟲」一樣,一直效仿康熙。可以說,乾隆六下江南,其實是在學習康熙,而且這一目的是遠大於遊山玩水的。
第二,乾隆下江南是為了宣揚滿清皇威,加強對江南的統治自清軍入關以來,清政府對江南的控制便不及北方,因而自康熙朝開始,便曾多次南下,爭取江南士人與名門望族的支持。這一點,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最高統治者不到南方走一走,便不了解江南,也無法更好地治理江南。
儘管康乾二帝飽讀詩書,文采飛揚,尤其是乾隆,還曾以一己之力撰寫了四萬餘首詩,堪稱古代最高產的詩人。然而,滿洲統治者面對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從心底里還是自卑的,更需要贏得南方士人的支持,所以康乾二帝都曾多次下江南。
當然,康乾兩朝的形勢也有很大不同,兩位皇帝下江南的目的也有較大差異。同樣是大費周章地下江南,但歷史上對康熙的評價卻要略勝於乾隆。原因其實也比較簡單,因為康熙遊玩的成分比較小,基本還是以大局為重,而到乾隆時期,國家相對穩定,國庫也更為充實,因而也更加揮霍。
另外還需指出的時,康乾二帝下江南,也不僅僅是消耗的國家錢糧,而是給沿途百姓造成了沉重負擔,各級官吏為了競相討好皇帝,拚命地搞攤派,壓榨民脂民膏,可謂是令人悲憤不已。
總之,乾隆之所以屢次三番地下江南,除了遊山玩水之外,主要是為了效仿康熙和宣揚皇威,既有個人私慾,也有政治目的。
[本人也是比較喜歡看電視的目前在各大播放器里,很多的影片都是需要VIP的,,我一個在公重號里看了很多影片:搞笑趣味翔,關注他發送影片名字就可以立即觀看了,裡面都是免費的,】
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一貫被史家視作睿智有為的一代明君 。即便放眼整個中華歷史,他也是數得著的不凡人物之一。但也有人說乾隆好大喜功,好面子,講排場,和他爺爺康熙一樣熱衷於遊山玩水,生活鋪張浪費,奢侈無度。他上位之初,國庫里有七千多萬兩白銀,最後只剩二百萬兩。這一切, 似乎在隱隱告知後人,形象一貫高、大、上的乾隆帝確有不為世人所熟知的另一面。
康熙六下江南,有時候是真的微服私訪。真得去看民間疾苦,考察民情。 而到了乾隆, 這樣低調的行為,卻發生了改變。各個州府看到皇帝的排場,隨行就上萬人。隨行的人就浪費很多民脂民膏。這是雍正在位的時候積攢的國庫,到晚年只剩下40多萬兩的銀子了。而在最初乾隆接到雍正的皇位時候,大清的國庫可是有八千萬兩銀子的,可見他的排場之大 。 平定準格爾,對外征戰。 此時下江南無疑是對自己武力的自信和實習的炫耀。
其實乾隆下江南也沒有太多特別的用意,也就是為了取樂。當然通過一路南巡考察地方的官員情況,壓服地方上不平的勢力也是他的目的之一,但總的來說取樂還是第一位的。
乾隆這個皇帝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他很是勤政,為了維護滿清地主階級的統治兢兢業業,在他的治理下清朝達到了最大版圖,也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另一方面,他作為地主階級的頭子,沒有擺脫階級局限性,喜歡吃喝玩樂驕奢淫逸,喜歡和手下的官僚共治天下,為此縱容官場腐敗,甚至出現了和珅這種巨貪,乾隆朝晚期官場風氣敗壞,以至於引爆了全國範圍的起義。
在這樣一個皇帝的治理下,經過幾十年的和平有了繁榮,他自然會生出享用天下財富的心理。對此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南方遊玩,而且這種遊玩是特別耗費國力的,他卻一點兒也不在乎。反正對於封建時代的皇帝來說,天下都是他一家的,甚至是他一個人的,他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想怎麼糟蹋就怎麼糟蹋,他想玩的多過癮,就玩得多過癮。
乾隆下江南其實是康熙下江南的翻版,目的是一脈相承的就是為了維穩,為了更好控制帝國的糧倉和錢庫,為了進一步拉近和江南士子的心理距離,當然與此同時也兼有整肅江南吏治以安定民心的目的。
不過相比康熙,乾隆還多出來一點私心:康熙下江南主要是出於安定社稷的政治目的,當然這也是乾隆的主要目的,但乾隆還有一個經濟目的——相比康熙、雍正,乾隆是一個很會享受生活的人,同時他又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十全老人的稱號可以從側面證明這點),乾隆修圓明園、對外戰爭、會盟蒙藏貴族以及下江南本身都耗費了巨大資金,乾隆晚年之所以重用和珅就是因為他能搞到錢。
其實在下江南的過程中乾隆已經找到了一個撈錢的好辦法——江南不是富商大賈多嗎,正好打打秋風賺點外快。
清王朝初期的治國綱領大多吸取明朝滅亡時的教訓。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集團為代表的東林黨為了打擊同僚黨派。打著「不與民爭利」的旗號對抗中央皇權,在他們的運作下,商業稅停收,全部攤到農業稅中。結果,商業發達的江南地區積累了大量財富,連年乾旱、自然災害頻發的北方地區則因為稅賦的加重爆發了農民起義,直接顛覆了明王朝的統治。
清王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在江南曾經實行野蠻的屠殺政策,以此暫時征服了江南民心。康熙帝即位後,為了吸納漢族人士,採取了不少有利於漢人的政策,對於江南——自古以來出才俊的地區,康熙便親自去安撫、同時也是監督。
於是,從康熙開始,清王朝的通知中心北京以及貧瘠的北方各地依靠江南的賦稅來補貼,維繫了北疆的穩定。乾隆時期,特別是在經歷了雍正時期的改革之後,皇權與士大夫之間產生了新的矛盾,傳統的漢族反清勢力也開始有所抬頭。再加上北疆外患又起,乾隆帝連年對外用兵,勞師遠征,所費糧餉十分巨大。
凡此種種政治弊端,使得清王朝必須又一個穩定的財政經濟來源,乾隆帝不得不發揚祖父遺風,從乾隆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一是安撫二是監督。不僅僅只是政治目的,同時也是為了視察河工。縱貫南北、連通京師和江南的通道——京杭大運河時常因為黃河水患而影響正常通行,治理黃河水患也就成為清朝時期的一項長久的國策。
歷史證明,正是乾隆帝六下江南的舉措,保證了江南的穩定,朝廷依靠江南的賦稅經過十餘次對外戰爭,最終維繫了蒙疆地區的穩定。
當然,凡事有利就有弊。乾隆下江南最大的一個弊端就是因為興師動眾而徒增民眾負擔。據統計,六次南巡耗費數千萬兩白銀,嚴重滋長了貪婪、奢靡的社會風氣,加劇了官僚集團的腐化墮落。
所以,從乾隆後期開始,隨著下江南的停止,明朝後期那種江南士大夫與皇權對立的態勢又重新出現,並且愈演愈烈,直到晚清時期的「東南互保」和辛亥革命期間的南方各省宣布獨立。
乾隆帝六下江南,這又是為什麼呢?大家反正都在玩吧,那我說一個答案,他在找一隻神龜……
那麼乾隆帝為什麼要去尋找一隻神龜呢?為什麼史書上從來沒有記載?這就不得不說了,既然是皇帝,那是天機不可泄露。
話說乾隆小的時候就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長大後到南方去遊玩。在夢中,在南方遊玩的時候,乾隆被一隻花豹子猛追,就在快要追上的千鈞一髮之際,這個時候一隻神龜來啦說皇上,您快上龜吧,快快快!
就這樣小小的乾隆得救了,這個花老虎也跑了,最後分別的時候,乾隆正要屈膝跪拜,表達對神龜的感激,感謝之情,然而神龜趕緊攔住了,說了一句話說你貴為天子,哪能讓您跪下啦。趕緊起來吧,然後又把怎麼回去怎麼樣安全回到家裡,都一一把路線說了一個遍。並說下次再見的時候一定記住,還有一件事哦。
若干年後,乾隆真的當上了皇帝,這樣乾隆皇帝往南方去尋找救命神龜這件事在心中愈發強烈了,總想要到南方去,一方面是為了尋找神龜,並報答救命之恩,另一方面也是要看看神龜到底有什麼話還要跟他說呢。因此乾隆就真正的開啟了下江南之旅,一路上大家所知道的全是玩山游水,風流韻事,包括吃喝玩樂,那是一個快活和風光的享受,但是大臣也好,皇后也好,宮女也罷,卻都不知道,乾隆皇帝心裏面還暗藏著一件心事。
讓他吃驚和驚奇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很多地方的景色竟然和夢中見到的差不多,有些地名,有些事情也和神龜講述的不差一二就這樣,乾隆皇帝愈加的相信了。
乾隆第一次下江南,乾隆皇帝並沒有找到神龜,但是也很有收穫,其中到過的幾個廟宇也都應驗了神龜說的那些話,當然了這些話,這些夢中的秘密,只有乾隆皇帝自己知道,那些大臣,那些宮女,那些身邊的太監,這些幸福的人事,其實都不知道乾隆皇帝心中到底在思考著什麼?想著什麼?所謂聖心難測啊。
當然,每一次下江南,雖然沒有找到神龜,但是似乎有一個聲音在對他說,你下次再來吧,我一定在老地方等你,就這樣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甚至六次,所謂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就這樣一次次的過去了,到底乾隆皇帝找到了神龜沒有?大家都不知道,史書上也沒有記載,最後乾隆皇帝也把這個秘密帶走了。
後來有一個高僧老和尚,在杭州的靈隱寺裡面,發現有一個柱子上寫下了神龜帝三個金色的大字,老和尚大驚失色,因為這三個字不明顯的是乾隆皇帝的手筆嗎?
於是高僧趕緊跑到西湖邊,溜達了好幾天一圈一圈的在西湖邊上尋找,終於有一天在西湖邊的一個隱秘的地方發現了一隻神龜,正在慢悠悠的曬太陽呢!
數月之後,老和尚在神龜呆的地方,立了一塊碑,同時寫上,神龜南遊四個大字。
第二天,大家卻還驚奇的發現,在碑的背面還有三個和靈隱寺柱子上的三個字一模一樣:神龜帝……
這就是乾隆大帝六下江南,至今也沒有人所知其緣由的一件神秘往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