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去世,為何攝政王載灃依舊鬥不過袁世凱?


慈禧光緒相繼去世,1908年攝政王載灃實施了驅袁計劃,替一些士大夫報了丁未政潮中清流派被北洋派打壓的一箭之仇。

但是,載灃並未真正實現集權,他的統治權威非但沒有通過驅袁樹立起來,反而招致了清廷朝野內外各政治勢力對其統治能力的質疑,並最終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1.慈禧防範袁世凱,「某臣如此,將何為?」

從晚清的權力格局來看,在慈禧當政末年,清廷已開始逐步收攏地方督撫權力於中央。為防止袁世凱權重一方、尾大不掉,清廷又於 1907年將袁氏召入中樞,入值軍機,使其不再出任封疆大吏,明升暗降。

慈禧死後,遵其遺命任監國攝政王的載灃,在繼續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也為自己集權立威。載灃與袁世凱積怨已深,除了袁世凱戊戌變法期間涉嫌告密,致使載灃親哥哥光緒被幽禁抑鬱中毒而死之外,新王剛剛上台,將袁世凱驅離政壇也是載灃收攏中樞、軍政大權的必然選擇。 2.從問其擅權到因病出缺

與載灃親厚的少壯派滿族王公,多主張嚴懲袁世凱以奪其權。據載濤回憶,善耆、載澤等滿族親貴則以袁世凱權力對朝廷構成嚴重威脅,勸說載灃儘快嚴辦袁世凱,指出:

此時若不速作處置,則內外軍政方面,皆是袁之黨羽;從前袁所畏懼的是慈禧太后,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無人可以鉗制他了,異日勢力養成,消除更為不易,且恐禍在不測。

若按少壯派王公的先前籌劃,嚴辦袁氏是必然的,然而,1909年1月 2日當日的諭旨是以袁世凱身患足疾為名,將其開缺回籍,這與少壯派王公的最初的設想有所偏離,因為袁式尚存他日病癒起複的機會。

其中的原因,除了年輕的攝政王載灃優柔寡斷,缺乏清初康熙帝擒殺權臣鰲拜的政治膽略以外,我們根據史料的推測,這樣的結果是高層博弈的結果。並非所有宗室王公都站在驅袁的立場上。

例如,狡猾、貪財的奕劻,在青代滿洲權貴中很有話語權。早已被袁世凱的金錢所收買,堅決反對將袁世凱革職治罪慶親王奕劻稱「此事關係重大,請王爺再加審度」,表示出反對之意。

朝廷要「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麼辦?」 而」為了抵制少壯派親貴的急劇集權,並非與袁世凱同黨的張之洞甚至直言,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

在種種壓力下,清廷以「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為由,「著即開缺,回籍養痾」。 3.載灃驅袁對其集權立威的影響

驅袁事件發生後,事與願違,除保皇黨人歡欣鼓舞外,袁世凱的黨羽、革命黨人、外交界甚至部分清政府內部官員都持反對態度。

袁世凱非但未遭眾叛親離,反而引來各方問候。張人駿等地方督撫、漢族官僚,先後致函問候歸里鄉居的袁世凱。

朝中一些士大夫還紛紛致書御史趙炳麟,責備他彈劾袁世凱,「謂漢大臣中,才未有如項城者,去之可惜」,以至趙炳麟感到巨大壓力,感慨「議者竟敢四起,可見人心世道之變矣。

《紐約時報》報道「北京外交使節團成員對袁突然免職幾乎像聽到晴天霹靂一樣」,《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指出「攝政王近期的政策極不明智,他試圖加強滿人的權 力,結果卻適得其反。」

驅袁事件開始也得到了尚在海外流亡的保皇黨人的一致支持,但隨著時間推移,保皇黨人發現載灃驅袁並非為憲政掃清障礙,而是為其集權做準備後也無意再為其搖旗吶喊。在革命黨人和袁世凱黨羽方面,事件的發生促使二者反載灃的宣傳不約而同的匯聚到一起,「滿人合謀以傾漢人」,客觀上讓革命黨人的排滿革命宣傳更加深入人心。

看來清朝完結的危局只有袁世凱一人可以苦撐,最終武昌起義後第三天,袁世凱即復被清廷啟用,載灃則被迫退歸藩邸,結束了他的攝政生涯,清朝也隨之便退出了歷史舞台。


1908年11月15日,統治了清王朝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撒手人寰。在慈禧臨終前的安排下,3歲的溥儀繼承了皇位,而他的父親醇親王載灃被任命為攝政王,成為實際的軍政大權掌權人。

(載灃劇照)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載灃也不例外,他上任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殺袁世凱。

那麼,袁世凱和他有什麼仇有什麼怨,竟讓一向溫文爾雅好脾氣的載灃,怎麼也容不下他呢?

袁世凱早年想學以致仕,大概天資不夠,考了幾次都名落孫山。

袁世凱並沒有愈挫愈勇,非要在科舉考試這棵樹上弔死。他很快就把心思從科舉考試這條路,轉移到投筆從戎這條路上了。

想要混出氣候,首先要跟對人。當時養父的好朋友吳長慶是淮軍統領,淮軍又是直隸總督李鴻章創辦。由於李鴻章是慈禧身邊的紅人,在朝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袁世凱便投奔了吳長慶,並得到吳長慶的提拔重用。

很快,袁世凱就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清王朝的藩屬國朝鮮發生了「壬午之亂」,袁世凱隨吳長慶率軍平亂。

由於表現勇猛,再加上有吳長慶替他美言,因此,在平亂後,袁世凱被任命為幫辦,負責幫助朝鮮訓練新軍、治理國家。

不得不說,袁世凱是個很會交際的人。

當時,除了李鴻章是慈禧一刻不能離的人之外,還有軍機大臣榮祿,亦是能影響慈禧的人。而袁世凱憑著高超的手段,很快與這兩位結下了不淺的交情。當他回國後,在這兩位的舉薦下,負責督練北洋新軍。

(榮祿劇照)

中日甲午戰爭慘敗後,光緒帝在康有維和梁啟超等維新派的幫助下,開始實施變法。

由於變法涉及到軍隊、士人和皇親貴族們的利益,以慈禧為首的保皇黨,便不斷施加壓力,阻止變法。

為了能夠成為實際的掌權人,維新派找到了袁世凱,希望他能兵圍慈禧所住的頤和園,逼迫慈禧交權。

袁世凱一邊假意答應,一邊又向慈禧的心腹榮祿密報了此事。因此,慈禧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不僅圍剿了維新派成員,還把光緒帝囚禁,再次獨掌大權。

而袁世凱因告密有功,從此走上了事業巔峰。

光緒帝本是載灃的二哥,因此對載灃而言,袁世凱有害兄之恨。

當然,除了害兄之恨外,袁世凱在朝中的勢力和影響,也是載灃鞏固政權的極大威脅,為什麼這樣說呢?

袁世凱對上級極為拉攏,就連慈禧也收受過他不少賄賂。比如慈禧60大壽時,他送過一輛賓士小汽車給慈禧。

榮祿和奕劻前後兩任領班軍機大臣,更是得他孝敬不計其數。比如奕劻上任不到一年,便在滙豐銀行存了百來萬白銀。據說這些錢,有一大半都是袁世凱孝敬的。因此,奕劻等人寧可與滿洲權貴為敵,也要維護袁世凱的利益。

除了拉攏上級,袁世凱還培植心腹。他在小站練兵時,就刻意提拔一些對他忠心的人。這些人身居朝廷要職後,對他感恩戴德,處處唯他馬首是瞻。

北洋軍亦早就在奕劻和袁世凱的操作下,從一鎮擴充到六鎮。袁世凱深知「兵為將用」的道理,從新兵訓練開始,袁世凱就不斷給他們灌輸忠於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因此,整個北洋軍「只知袁宮保,不知有天子」。北洋軍成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

可以說,此時袁世凱的勢力,早就滲透了清廷的每一個角落,處處都是他的爪牙。

(袁世凱劇照)

載灃明白,不放倒袁世凱,他這個攝政王就只能徒有其名。

因此,載灃決定殺了袁世凱。

然而,在慈禧手下委屈多年的他,又養成了優柔寡款、謹小慎微的性格。他想要殺袁世凱,又拿不定主意,只好找來奕劻和張之洞等人開會,看看大家的想法。

結果,奕劻自然是堅決不同意。並且還威脅載灃說,殺袁世凱不難,可是殺了袁世凱,北洋軍叛亂怎麼辦?

張之洞也以「新君繼位,不可殺重臣」為由,反對誅殺袁世凱。

隨後,世續等軍機大臣也附和,表示不能殺袁世凱。甚至奕劻還請來素與袁世凱交好的英國公使,力保袁世凱。

載灃本就不是個雷厲風行,手段強硬的人。見眾人反對,只得退而求其次,以「足疾」為由,免去了袁世凱的所有職務,讓他回老家養病去了。

隨後,在滿洲貴族們的慫恿下,載灃又把朝中漢臣的權力架空,轉而組建了以滿洲貴族為核心的皇族內閣。

載灃這樣做,讓漢人官員們極為不滿。同時,也讓堅持主張君主立憲的立憲派們,覺得受到了清廷的欺騙。

這種種矛盾,已經讓載灃忙得焦頭爛額。隨之而來的辛亥革命,直接讓他認清了他無法調動北洋軍的事實。於是,在奕劻等人的建議下,載灃不得不又腆著臉,請求袁世凱復出。

袁世凱卻裝模作樣,遲遲不動。直到載灃主動交出軍政大權,辭去攝政王一職後,他才「不情不願」地接受了內閣總理大臣一職,掌控了清廷的軍政大權。

此時的載灃,灰頭土臉地回到家裡,還對福晉強笑著說,這下好了,我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參考史料:《醇親王載灃日記》)


袁世凱是中華民族第一任大總統,他能夠達到如此高位,說明了袁世凱出眾的能力。袁世凱進入官場幾十年,早已經熟悉了官場的政治鬥爭。他在收攏人心,討好上級都有很多的經驗。他善於洞察人心,他明白別人都想什麼,因此他能很快就拉攏一片黨羽為他所用。我們可以仔細回顧一下袁世凱這一生,身邊總是有一群人擁戴袁世凱。

而攝政王載灃相對袁世凱來說,就顯得嫩了許多。他與袁世凱早就不和,一直想要剷除對方,並且袁世凱曾經幫助慈禧太后軟禁光緒皇帝,要知道光緒皇帝可是攝政王載灃的親弟弟。載灃手握大權之後,他想立刻剷除袁世凱。他首先召集王公大臣開會,討論袁世凱的問題,多數人還是支持載灃剷除袁世凱,因為袁世凱權力太大了。

載灃最後並沒有選擇直接殺死袁世凱,而是讓他回家養老,載灃這麼做原因就在於袁世凱手握北洋新軍,如果直接殺了袁世凱,恐北洋軍造反生亂。北洋軍是清朝里戰鬥最強的部隊,一旦造反後果難料,正因為此,他選擇放過了袁世凱。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載灃等王公大臣又不得不請回袁世凱,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法對抗革命黨,八旗子弟戰鬥力早就不行了,他們只能指望北洋軍抵抗孫中山等人,然後載灃等來的結果卻是袁世凱與孫中山達成一致逼迫宣統退位,這讓載灃始料未及。究其原因,載灃沒能斗過還在於他的優柔寡斷,當時清朝已經搖搖欲墜了,破罐子就得破摔,不下猛葯是不行的,載灃讓袁世凱回鄉就是放虎歸山。載灃要想控制局面,就得剷除袁世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北洋軍。


這話問的,似乎太后也鬥不過袁世凱似的。

只不過,若太后都鬥不過,載灃又如何斗得過?

晚清政壇上,最能斗得過權臣,或者說,根本不會讓權臣出現,最會 搞政治平衡的,莫過於太后了。

肅順牛逼吧,太后一個辛酉政變,拿下他和他的小夥伴。同治中興開啟。

恭王牛逼吧,太后一個甲申易樞,撤下他和他的小夥伴。同光中興繼續。

倭仁反對洋務,說什麼天文算學館即使非得開,咱大中華也不缺自己的人才,何必請鬼子。於是老太后要求他自己擇地辦館,另尋教員,給大清培養人才,還有,你來總理衙門上班吧,每天跟鬼子黑摟黑摟?羞得倭仁神情恍惚,散朝回家時從馬上栽了下去。

張佩綸等清流,本是太后利用來制衡恭王和李鴻章等地方實力派和洋務派的,但是恭王回家抱孩子了,張佩綸等依然喋喋不休,於是太后立馬讓張佩綸走向抗法前線,結果馬尾慘敗,這孫子頂著個銅洗臉盆,跑得誰都找不到,從此栽到了仕途上,灰頭土臉的再也爬不起來。

康有為弄不清吧,忽悠光緒跟著他大幹快上,離天三尺三,東方牌破拖拉機被他開到了250碼不說,還準備在250碼的基礎上,玩幾個大漂移,太后一個戊戌政變,把他們全部趕散

義和團是太后最臭的一步棋吧,但太后還在西安,就發布了新政諭旨,啟動了晚清新政,迴鑾北京後,又一改原先不見外人的東方神秘作派,不但同意洋妞給自己畫像,還時不時的宴請外國公使夫人團,聽某位夫人講起使館被圍時的慘痛,她拉著對方的小手跟她一塊兒掉眼淚,那啥,俺也是被他們騙了呀……

總之,這個統治大清半個世紀之久的女人,政治能力與個人魅力,不排前三,至少前四吧,康熙雍正乾隆慈禧?所以,拿載灃與太后比,咋比?整個晚清,從咸豐到同治,從光緒到載灃(溥儀太小,真正的操盤手只能是載灃了),他們全部加到一塊兒,能比過老太后一個人的智慧不?

當然,站在單純的人事安排上,載灃也可斗過袁世凱的。但是載灃的敵人不是袁世凱,大清的敵人不是袁世凱。一句話,載灃能把袁世凱斗回家抱孩子,但是,你斗得過大清覆亡的命數么?

對於載灃來講,他當時對袁有多重選擇,可重可輕。但他選擇最輕的——足疾,你回家保養你的腳,做你的大保健去吧。

袁世凱是胡?至少義和團時期,就成長為大清的四根擎天柱之一了。其他三根兒是三個老傢伙: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期間又被政府任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出來收拾爛攤子)。

為什麼說他們是四根擎天柱呢?庚子之亂中,三位開明而能幹的南方大吏明白太后是在玩火,對於北京的開戰諭旨均不奉詔(聲明彼乃矯詔也),反而與西方各國策劃一個互不侵犯、互保安全的東南互保同盟。這個,遠在北方的山東巡撫袁世凱也參與了,事後跟屬僚說:「此次變亂,各督撫中如無我輩四人搘柱,國事尚可問乎?」

確實。如果不是這個4F組合,大清國事不堪想像。但是這個4F組合呢,大家還是先看看他們的生命年輪吧:袁世凱(1859-1916)、劉坤一(1830-1902)、張之洞(1837-1909)、李鴻章(1823-1901年)。李鴻章是20後,劉坤一和張之洞是30後,小袁是50後。好幾個代溝呢。這就決定了四根柱子中,一根兒一根兒的要抽離,只有袁世凱最後要變成擎天一柱了,特別是1901他做了李鴻章的政治接班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後。

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慈禧太后在世時,對小袁就防上了。特別是1907年的宮斗——丁未政潮中,袁這一派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小袁被太后免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調任外務部尚書兼軍機大臣,同時被任命為軍機大臣的還有湖廣總督張之洞。一二號的封疆大吏被提溜到太后眼皮子底下,莫不成就是江湖傳說中的明升暗降?

也就老太后,能對小袁又打又拉的撥弄。載灃哪有這武功?

載灃(1883-1951),道光皇帝旻寧之孫、醇親王奕譞之子、光緒皇帝載湉同父異母的胞弟、宣統皇帝溥儀的生父。兒時承襲王爵,1901年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虛歲19的他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被要求在覲見德國皇帝時行三鞠躬禮,參贊隨員均行跪拜禮。載灃據理力爭,德方讓步,同意俱行鞠躬禮。這一爭,給大清爭來了體面與尊嚴,贏得了德國甚至世界輿論的好感。

雖然同父異母,但載灃與光緒都是小帥哥小鮮肉。1902年1月5 日,迴鑾至保定的慈禧突然為19歲的小鮮肉載灃指婚,對象是榮碌之女瓜爾佳氏。此舉非同尋常,一是太后之前給指過婚,但是那丫在庚子事變中自殺了;二是,似乎不願意等待太后再一次指婚,載灃生母劉佳氏趕緊又給兒子定了一門婚,慈禧不知情,再次指婚,導致劉佳氏精神失常,她私自訂的那家姑娘,自殺不成,終身未字。

但是這次指婚,卻是太后平生最妙的一步棋。一是國際國內輿論對光緒的同情問題,二是帝後兩黨的和解問題,三是榮祿這個帝黨大牌跟光緒本人的和解問題,四是帝國接班人問題……總之,一攬子解決了諸多問題。就連外國觀察家都認識到了,只要載灃與榮祿愛女頭胎生了兒子,那,下一任皇帝肯定是這娃兒了。

1906年,老大溥儀誕生。1907年,老二溥傑誕生。他們的爹載灃更是坐上了火箭,先是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還沒等去掉「學習」二字,躍為掌樞之首席軍機大臣呢,光緒就去世了,溥儀繼位,載灃直接做了監國攝政王。

若是承平時期,這個位置也不錯。載灃使德回來進入貴胄學堂,修什麼算學、化學、電學,並自購地球儀、天文望遠鏡等,日記中經常出現哈雷彗星、五星連珠、日食月食等觀測記錄。妥妥的理工科大學霸的料。除此之外,這位攝政王還是首先使用汽車、電話、穿西服的王公。更重要的是,政治觀念上,他也不落後,開明豁達,妥妥的立憲派。問題是他天性並不適合政治,硬著頭皮上的。太后也知道他嫩,本想扶上馬送一程,但是沒想到,扶上第二天自己就告別世界了。送個毛哪?

載灃上馬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罷黜袁世凱。畢竟是中國特色的皇帝集權制,1909年1月2日,太后去世後的第57天,百日喪期中呢,新任皇帝溥儀的父親、光緒弟弟、大清監國、攝政王載灃就下發諭旨,讓我們河南帥哥、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回老家抱孩子去裊。

有傻鳥表示遺憾,直接殺了不就得了?圖樣圖森破!老實說,載灃也不是沒往殺人方面想過。海外的康有為,天天跺著腳要求載灃給自己的皇弟光緒報仇,而且滿清王公大臣中,也有很多不滿意袁的,比如度支部尚書載澤,跟袁爭財政權呢。但是,宮斗都是多維的。境內境外,反袁勢力是不少,但挺袁勢力也不少哪。境內,袁的新老政敵一堆一堆的,境外,小日本是袁的宿敵,而做了外務部尚書的袁又一直想聯美抗日呢。境內,袁的新老好基友也多的是,比如慶親王奕劻,境外,美國對我們小袁特別看好。一句話,這不是一般的宮斗。一般的宮斗,僅限於本國,但有關袁世凱,還牽涉到國際政治的博弈,乃是二般的宮斗。

甚至就是張之洞這種非敵非友、官場上時而合作、時而政見大大不同的所謂的同事,也是其中的一股力量。老張雖然是個金槍不倒的政治油子,洋務方面又被雪珥譏諷為「洋務票友」,凈搞面子工程與豆腐渣工程,比之袁世凱的新政成績,簡直不成體統。但是,惺惺惜惺惺,都是大清老臣。大清能殺小袁,也就能殺他老張。總之,袁世凱能安全回家抱孩子,老張也是添了好話的,他的意思是主少國疑,非常時期,不能輕易誅戮大臣的。奕劻更是直言,你們就不怕北洋軍造反啊?於是袁帥才得了體面的足疾回家。

常有人想說袁世凱是軍閥。甚至不惜倒推,把曾國藩也算成軍閥。拜託,軍閥都是割據一方不聽中央號令的軍棍好不?老曾老袁哪個是割據一方不聽號令的?就說老袁,載灃叫他回家,他就乖乖回家釣魚去裊,他的北洋軍有造過反呢,還是他自己有造過反呢?門兒都沒有。

倒是國際輿論反了,美國想聯合各國公使抗議,英國倒是聽美國的,但是日本只聽一半。袁自始自終是日本一大勁敵。袁回家,日本最高興,其次是俄國,因為日俄在東北的利益,袁一直想聯手美國對遏制日俄。但日本最狡猾,也不想得罪美國,說,咱去抗議,不是干涉人家內政么?那啥,雖然如此,我們也抗議過了,他們回復說,不會再加重對袁的處罰,而且,對袁的同黨,不但不清理還要加大重用。你說這還不中啊?再說奕劻暗示,袁不久也會復出呢。美國長出一口氣,那就先等等?

袁回家後,復出的輿論沒停過,小日本甚至比咱還操心,不但派線人來我們河南安陽偵探,國內報紙上也天天闢謠,袁不會復出的不會復出的不會復出的。也不知道他們哄誰哩。

如果沒有武昌起義,袁真可能不會復出了。

還是那句話,載灃可以斗得過一個袁世凱,但是他鬥不過整個晚清的命數。載灃執政後的第二件事是接受出使德國時亨利親王的贈言,增加軍權,編禁衛軍由自己親統,六弟載洵做海軍大臣,七弟載濤為軍咨大臣……總之,沒有威權,憲政大業,政治轉型,沒戲。可惜,革命與改良的賽跑中,革命竄到了前頭。

如果沒有革命,袁世凱也就終老於家了。一個臣子是鬥不過皇家的。可是天下亂了,就需要能臣出山了。可以說,當時的局勢對袁世凱來講,也是捨我其誰了,對載灃來講,也是非袁莫屬了。

袁世凱出山,載灃退居幕後,從此不關政事,做起了寓公。這人喜歡讀書,有對聯曰:有書有富貴,無事小神仙。胞弟載濤說他,遇爭優柔寡斷。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

有多少人適合亂世呢?

我們河南帥哥袁世凱一世英雄,最後不也被亂世所坑么?先是被一個山寨共和坑,後是被洪憲帝制坑,直到現在,還背了恁多鍋,好象咱是專賣袁太廚具似的。

坑一個歷史人物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坑中國歷史!中國歷史一坑,栽到坑裡的是中國人民,一百年都不見得能爬出來。你說是不是哩?


慈禧如果活著,袁世凱對光緒皇帝也好還是攝政王載灃也罷都是有敬畏之感的。然而慈禧太后的生命也隨著大清的命脈走向了衰竭狀態,袁世凱一生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不論是帝黨後黨他都是兩頭跑的人,毫無理想信念,也不講什麼政治規則,不過袁世凱其人確實是有很大本事的人。在混沌不清的晚清政局和北洋軍閥中有很高的權力,尤其是對北洋軍的掌控。1908年11月光緒慈禧相繼離世,把複雜混沌的大清政權交給了載灃溥儀父子,此時的清朝已經面臨著很大的困擾,各地軍閥革命黨等在中國大地燃燒著反清火焰。在此種狀態之下,載灃等人仍舊做著江山一統,金甌無缺的黃洋大夢,廢除親貴領軍機的舊制,組建換湯不換藥的「皇族內閣」使得清政府在百姓當中的民心大失。自此袁世凱裡應外合,胳膊肘往外拐拿著大清的俸祿,干著和孫中山一樣的事業,欺上瞞下,花樣百出,致使大清朝財源,人心枯竭的時候他自己還恬不知恥的向隆裕太后表其「忠心」。

載灃也在1911年下野而去,宮中只有「孤兒寡母」的隆裕和溥儀,試想袁世凱連光緒帝和攝政王載灃都不怎麼恭敬忠誠的人,對待「孤兒寡母」又會怎麼樣呢?

載灃沒有政治經驗,相反袁世凱老油條一個,這是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治不了袁世凱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慶親王奕劻幾乎被袁世凱包養式的買通,使得在1909年載灃拿袁世凱開刀殺雞儆猴的計劃成為泡影。

綜上,一個不怎麼忠誠的臣子,對付一個能力資歷均顯不足的統治者那是很簡單易行的事。


首先是載灃性格上的缺陷,溥傑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回憶說:「我父親(載灃)謙抑退讓的作風,好逸畏事的性格,大抵與祖父(奕譞)相似,不過對於待人接物的深謀遠慮,卻遠遠不及祖父。」甚至連王府中的太監也是更畏懼福晉瓜爾佳氏;某日瓜爾佳氏離府外出,當值的散差太監居然懈怠至黃昏之時,連各房間玻璃窗上的木框紙面外窗都沒有上,然而載灃也只得無奈地大喊一聲「我還在府哪,上窗戶!」

胡思敬在《國聞備乘》中說:「監國(載灃)性極謙讓,與四軍機同席議事,一切不敢自專,躁進之徒謁王府獻策,亦欣然受之…..內懼隆裕,外畏福晉」。1910年初,其弟載洵貝勒自歐美遊歷歸來,廷議中主張大舉國債,建設海陸軍,惹得朝野大嘩,載灃也不便貿然支持這位剛剛當上籌辦海軍大臣加郡王銜的弟弟,載濤情急之下,居然搬出寵愛自己的生母劉佳氏,試圖將軍國政事解決於醇王府私宅內堂之中,弄得身為堂堂監國攝政王的載灃,居然只得「居避三所,兼旬不敢還家」。

載灃性格的另一個缺陷,是遲疑拖沓,可他卻自以為這是「遇大事有靜氣」。1909年1月,東三省總督錫良,湖廣總督瑞澈同時因日俄兩國同時陳兵在邊,危及東三省邊疆之事急報中樞,覲見載灃,但「召對時只有尋常慰勞,無他語」;瑞澈試圖再次陳清,載灃索性來了一句「汝痰疾尚未愈乎?」幾月後,考察憲政大臣汪大燮自日本歸來,數次上奏,密陳日本桂太郎內閣積極經略朝鮮,圖謀東三省,然而奏摺皆被留中不發;最終,汪氏終於得以面見載灃,痛說厲害之後,載灃仍然只是默然無言,旋即自懷中取出西洋懷錶,言:「已十鍾矣」,遂端茶送客。

不僅如此,大環境對載灃也非常不利,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已經讓它的傳統支柱,漢人儒家士大夫和地方督撫感覺離心離德。1909年10月,最後一位對清王室保持傳統忠誠的中興名臣張之洞辭世,在遺折中,他苦口婆心地勸誡載灃「所有因革損益之端,務審先後緩急之序,滿漢視為一體,內外必須兼籌」。但載灃完全沒辦法採納這種建議,反而飲鴆止渴,將希望完全寄托在滿族近支親貴身上:1908年12月,在成為監國攝政王后僅十幾天,載灃就賞自己的六弟載洵,七弟載濤加郡王銜;2年後,載灃授載洵為參與政務大臣,毓朗為軍機大臣。1911年再調資政院總裁溥倫為農工商部尚書;載灃還規定在官制改革中,為宗室人員的安置予以特別的關照。

這種宏觀局勢和個人性格的軟弱,讓載灃完全沒辦法對付手握實權,老辣的袁世凱。民間傳說中,說他是光緒去世後,罷免袁世凱的主謀,但實際不是這樣,主謀是載灃身邊一些野心勃勃的少壯派滿洲親貴如毓朗,肅親王善耆等。他們搬出其父老醇王12歲即手擒肅順的典故,極力勸說載灃翦除袁世凱,然而載灃卻始終猶豫不定;正如載濤在晚年回憶錄中評論其兄時,直言「他遇事優柔寡斷,為人忠厚,內廷當差謹慎小心,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但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最終,下詔罷免袁世凱的,是肅親王善耆和鎮國公載澤,他們對載灃說,內外軍政諸機構單位,全是袁的黨羽,太后一死,袁氏失去了唯一的鉗制,他日坐大,除去更為不易,便迅速用藍筆(國喪期間,不能動硃筆)擬定了一道諭旨,請慶親王裁可,早與袁氏勾結甚密,老奸巨猾的慶王模稜兩可地說「此事關係重大,請王爺再加審度」,而另一位滿足親貴倚重的漢人督撫張之洞則直接明了地表示反對,聲稱:「倘初政即戮先朝最倚重之大臣,吾懼其手滑而蹈明末覆轍也。」

在這種情況下,缺乏魄力的載灃只好修改諭旨,言辭前緊後松,變成責令袁世凱開缺回籍養病。1909年1月2日,這位晚清第一重臣被驟然開缺回籍,理由是「足疾」。時任英國每日電報駐北京記者,以帕特南·威爾為筆名的辛博森在《中國爭取共和的鬥爭》(中戲劇性地描寫了這一幕:許多人堅信,光緒皇帝臨死前,給了自己的皇后一道密詔,要她處死袁世凱,還用他顫抖的手,在空中一個接一個地畫著圓圈(圓通袁),從而清楚地表明,彌留之際的皇帝,最後的願望就是報復那個十年前壞了自己大業的叛臣。袁世凱剛剛接到自己的免職詔書,就匆匆離開了殺機四伏的紫禁城,直接驅車來到了火車站,登上了開往天津的列車,最後退隱到了他位於河南彰德(安陽)北門外的洹上村的豪華莊園養壽園裡,像「一個中國傳統大家族族長」一樣過起了兒女繞膝的田園隱居生活。

袁世凱之所以處變不驚,是因為他堅信自己隱退後,巨大的權力真空無法填補,況且自己的北洋舊部派系已經控制了清廷近畿多數要害部門:徐世昌擔任東三省都督與軍機大臣,段祺瑞擔任江北提督,陸軍軍統,馮國璋為軍令部正使,新軍統制;唐紹儀出掌奉天巡撫,楊士琦為郵傳部大臣;每天,位於養壽園內的電報房都會受到來自全國各地機關的電文,朝野上下元老政要的造訪更是絡繹不絕。然而在朝野上下的漢族官吏大員看來,袁世凱的下野則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它標誌著自「丁末政潮」以來,滿族朝廷中樞奉行的「抑漢興滿」政策正在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從而進一步失去了繼續效忠的道德義務與必要;時任京師自來水公司協理的王錫彤在《抑齋自述》中曾不無惋惜地回憶說:「使醇王攝政之初稍有知識,懍然於天命已去,遵先後之遺言,禮重者顧,相與補罅漏,夙夜憂危,或尚有祈天永命之望。乃聽信讒言,夙襲用國初忮克漢人之習,以威名赫赫、天下仰望之臣首與為仇,幾以託孤受命之身蹈亡身赤族之禍。雖張文襄、鹿文端諸臣極力保全,猶使罷職以去。殊不知猛虎在山藜藿不採,有太公鷹揚以為之師,故周公負,始延孺子之命。」

儘管袁世凱的罷黜,帶給清廷更多的是權力真空與人心思背,但在載灃等滿清皇族親貴眼中,它卻意味著拔掉漢族實力派在中央政府的最後一棵柱石。他們隨即開始不遺餘力地剪除袁黨,貶斥漢族地方軍政督撫大員。遺憾的是,在這個問題上,生於深宮婦人之手,缺乏政治閱歷與權術手腕的載灃親貴集團完全沒有慈禧老到巨譎辣,圓融機變。後者處處慎重,明升暗降,分化瓦解,各種手段交替使用,而載灃則只有正面打擊,罷斥貶官一條途徑:1909年2月,載灃以開支糜費、有負委任,將郵傳部尚書陳璧交部嚴議,隨即革職,並永不敘用。江蘇巡撫陳啟泰病卒,以滿人瑞澂接任。不久,曾一手創辦南開大學,對省內新式教育貢獻良多的直隸學校司嚴修,因與袁氏關係密切,被迫「乞休」。接著,載灃將徐世昌由東三省總督內調為郵傳部尚書,以錫良繼任東三省總督。錫良到任後,嚴參北洋骨幹,首先抓住黑龍江布政使倪嗣沖貪污案,將其即行革職,並勒追贓款。3月23日,清廷中樞又借京查的機會,迫使袁的心腹民政部侍郎趙秉鈞休致,使得北京的警務大權轉到滿洲親貴手中。6月28日,楊士驤病死,載灃即命端方繼任直隸總督。1910年1月,唐紹儀被迫以病開缺;2月,號稱北洋財神的鐵路局局長梁士詒被撤職,名列北洋三傑之首的江北提督王士珍見狀不妙,也以病自請開缺,正中下懷的載灃與隆裕皇太后正樂得順水推舟,即刻發布上諭照準。

最終,武昌起義槍聲一響,各省紛紛響應,北洋軍完全不受清廷控制,按照 袁世凱的布置,一會在前線大挫革命軍,一會又以軍餉彈藥不足停戰,為的就是同時在清廷和武昌革命政府之間博弈,為袁氏取代清廷鋪平道路。最終,載灃一面倉皇下詔,自認「懿親執政與立憲各國通例不符」,下詔解散皇族內閣,一邊只得恭請軍機大臣徐世昌前往洹上村,乞求這個自己痛恨的矮胖子出山力挽狂瀾,屆時距離袁氏正式入京組閣,將自己奪權歸藩,只有短短不到10天。

1911年10月16日,清廷宣布委派袁世凱組閣,載灃以醇親王歸藩,不予政事。根據嫡福晉瓜爾佳氏的回憶,當日載灃回府後,依舊神情淡定,更衣,入座用茶,只是對她淡淡地說了一句「這下可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作者:金滿樓

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有好幾重誤區。

首先,什麼叫慈禧太后去世、載灃還鬥不過袁世凱?應該說,有慈禧太后在,載灃為什麼還鬥不過袁世凱?

換言之,有慈禧太后在,載灃都鬥不過袁世凱,更何況慈禧太后死了呢?

當然,也可以是另一種說法,因為有慈禧太后的保護,所以載灃鬥不過袁世凱,現在慈禧太后死了,可載灃為何還是鬥不過袁世凱?

這簡直太亂了。這問題問得,把我這專家都給搞糊塗了!

好吧,正本清源一下。

第一個要說明白的事實是,從小站練兵到清末新政,袁世凱的飛黃騰達是在慈禧太后的提攜之下成就的,袁世凱是慈禧太后的寵臣,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清末之後,地位不斷上升的二代醇親王載灃對當時的朝廷重臣袁世凱如何呢?

據袁世凱的一封家書中透露的,有一次在討論君主立憲和責任內閣的政務會議上,因為意見相左,載灃竟然按捺不住,對袁世凱拔槍相向,可見兩人矛盾之激烈。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扳倒袁世凱,還真得在慈禧太后死後!

但是,袁世凱也不簡單。其從1895年小站練兵開始,然後又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上坐了七八年,其一手打造的北洋系根深蒂固,並不是那麼容易扳倒的。

由此,在慈禧太后死後不到半年,載灃即以袁世凱患有「足疾」的借口開缺回籍。表面上看,載灃最終把袁世凱扳倒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皇權森嚴的體制之下,就算是袁世凱這樣的重臣又能如何?

可惜的,人算不如天算,三年後武昌起義一聲炮響,載灃這幫親貴一下慌了神,完全沒法應付如此場面。最終,還是厚著臉皮去請袁世凱出山。

這就是天機所在吧!

如果不是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再捱個五六年,說不定載灃三兄弟還真就控制局面了,那時,恐怕袁世凱還真的要在原籍終老了。

但是,歷史往往由很多偶然性構成,清朝命數如此,這就是所謂的「天命已終」吧!

載灃與袁世凱的爭鬥是如何落敗的?更多解讀,請參考拙著:《天命所終:大清帝國的衰亡》(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載灃生於1883年,袁世凱生於1859年,從年齡上看,袁世凱比載灃年長24歲。袁世凱是載灃的父輩人物。年輕人閱歷、資歷均比較淺,鬥不過閱歷、經驗豐富的人屬於常理。不過,袁世凱可不是單純年齡上比載灃要長。

在載灃登上政壇之前,袁世凱已經是清廷朝野當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了。載灃在1901年赴德道歉之前,只是一個一文不名的普通皇室成員。而袁世凱在1901年前已經先後擔任過朝鮮總督,山東巡撫,並且負責了天津小站的新建陸軍的訓練。文武二途,袁世凱都已經能夠翻雲覆雨。戊戌變法期間,正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和出賣,光緒帝才被慈禧太后所軟禁。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先後去世,載灃之子溥儀成為新皇帝,載灃本人也成為攝政王,因為對袁世凱告密行為有所猜疑,所以載灃非常痛恨袁世凱,一上台就要殺了袁世凱,不過袁世凱的黨羽已經遍布朝野,而且載灃個人能力和威望都十分有限,即便是皇室內部,載灃也不能做到統一,因而最終還是被袁世凱算計。


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立即把袁世凱趕回了老家河南,這是鬥不過嗎?

至於後來,載灃又不得不把袁世凱請回來收拾殘局,那是另一回事兒了。所謂時勢造英雄,是時勢幫了袁世凱。如果大清一路平安,那麼袁世凱可能真的要終老在彰德的園子里了。

當時,袁世凱面對的情形,比告老還鄉更加殘酷。載灃的本心,是要殺了袁世凱的。只是在軍機大臣張之洞和慶親王奕劻的拚死勸說下,袁世凱才得以脫身。

載灃這個人,智小而謀大,一心想著干大事,真遇上事兒了又心無機謀。據徐世昌回憶,載灃接見大臣時,說的全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根本說不出一點擲地有聲的話。大臣退下後,都是一頭霧水,心裡也瞧不起這個攝政王。

載灃不但辭了袁世凱,還想把慶親王奕劻也辭掉。奕劻是個老狐狸,沒等他下手,就主動稱病不上朝了。結果,離了奕劻後,載灃根本玩不轉。沒轍,只好又厚著臉皮把奕劻請出來。

後來武昌的革命黨發難,載灃直接就慌亂了,拿不出主意,全憑奕劻應對。奕劻知道自己也應對不了,就讓載灃把袁世凱請回來。載灃雖然不樂意,但無奈之下,只好照辦。

這才有了袁世凱的東山再起。


本身攝政王載灃就是袁世凱扶植的,包括溥儀都是袁世凱擁立的。慈禧當時有想過還政光緒的,因為光緒至少比溥儀更適合當皇帝,光緒雖然對自己有不滿,但是自己已經要死了,這恨不恨就無所謂了。不過這政令還沒出故宮就遭到篡改,而改詔書的就是袁世凱,因為袁世凱害怕光緒掌政。

袁世凱趁著慈禧病死,秘不發喪,然後趁機毒死光緒,再臨時擁立溥儀繼位。這個所謂的攝政王都是由袁世凱親封的。這是當時的情況由來。

袁世凱為何有這麼大權力主要是因為李鴻章死後,北洋軍閥全歸袁世凱統領。而且袁世凱本身還是一個非常講義氣的統領,在他手下當兵就沒有一個不道他好的。假如不如因為得罪光緒,光緒對他咬牙切齒,可能他也不會下手去殺光緒。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袁世凱 | 載灃 | 慈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