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中有《楊修之死》這篇文章,是想教育孩子們什麼呢?


這其實說的是一個「打臉」的故事。

周日,也就是昨天在家看電視,看的是老版的三國演義,說的是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檢閱大軍,興緻大發,吟出了那首流傳千古的《短歌行》,之後還感覺不盡興,拉出著名的樂師師勖,問他,剛才那首怎麼樣,師勖當然是先拍了幾句馬屁(也可能是肺腑之言,畢竟魏武帝的才華也不是吹的)。

曹操不滿意,再加上酒醉,說,今天高興不妨直言,「有話就說有屁就放,說者無罪」——大部分領導都這個德性。師勖是個老實人,現在也叫直腸子,當然就指出了其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幾句很不吉利,結果被曹操舉槊刺死。

完事曹操厚葬了他,還假惺惺地擠出幾滴眼淚。

孩子不解,說既然把「敵人」殺了,為什麼還要哭呢,我只能說,他殺的不是敵人。之後的話卻也沒說,因為孩子趕著去上課,話題就此結束。

楊修也是如此。《楊修之死》是中學語文的一篇課文,不過與師勖直腸子不同,楊修純粹是賣弄。

沈騰有一年春晚的小品中,馬麗就說,領導開會的時候,不要馬上說破,要等領導發揮完了,才露出恍然大悟的樣子。要不然,領導的面子往哪擱?

楊修和曹操的幾次交鋒,曹操其實也是在賣弄,從「門闊」「一盒酥」到夢中殺人、雞肋,曹操真的想讓人馬上揭了老底嗎?曹操巴不得大家想破腦袋都想不出來才是,可是偏偏有那不開眼的看破了不算,非要說破,這不是找死是什麼?

這裡只說的是語文,如果深究起來,楊修之死不只只是討人嫌那麼簡單,還與他參與立太子有關,這個不是重點不多說了。

開頭問,這篇課文教給我們什麼呢?真不好說,也說不好,有人說現在是個個性張揚的時代了,鼓勵楊修那樣的人,可是那樣的人只適合在西方生活。美國人就是這樣的,比如體育圈裡,張口就來,我要拿冠軍。

在中國,一般人可不敢這麼說,我們講求謙虛內斂,即使心裡那麼想,嘴上也不能那麼說,我們只會說,三年奪冠,永遠爭冠軍,我們還是保級水平,這是為什麼?都是為了給自己一個退身步,以防被人分分鐘打臉。

用趙麗蓉教訓孫子的話說,你狂,狂沒有好處。成了還好說,一旦失敗,所有人都會看你笑話。

這就是中國人千百年的處世哲學,說不上不好,也改不過來了。比如小編就夢想著一天粉絲過萬(其實現在才兩千),可小編敢說嗎,小編不敢。


《楊修之死》,似乎有勸誡之意。意思好像是:不要賣弄聰明!要低調!

但「故事」內涵,是心理分析,屬成年人的事。並不是一個「賣弄」包括的。

自己感覺,《楊修之死了》實在不適合上中小學課本。

有時,人賣弄點小聰明也無礙。

比如「門上寫個『活』字,嫌門修的闊。」

「一合酥,就是一人一口酥。」

只因並非考察楊修,曹操覺得他愛顯擺。不喜歡。

而「雞肋」,是曹操潛意識的心理活動。

幾乎是下意識地,曹操把「雞肋」當口令。

楊修得知,竟做起心理分析。分析正確也罷了。他竟把心理分析跟士兵們說了。而且!還提示士兵做退兵準備!

天爺!

要是曹操忽然悟出啥戰機,想打一仗,兵卻正夢想著回去美美地休息。這仗還能打?打個鬼!

能通過隨意的一句話,一個細小動作表情,猜透人心理的人,真的很可怕。

通常,這種人最低調最善藏鋒。他會想法讓被洞察者得到保證:「他至死不會泄露半點。」

最膈應人的是:這個洞察人心的人,還有一張大嘴,到處炫。實在離死不遠了。

也許,選這個故事的人,隱隱約約想告訴學生:善於動腦、善於分析,但要深藏身與名。

像這樣屬於「心機」的問題,不該讓孩子普遍接觸。


《楊修之死》是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中的一段故事。

放在全書中理解,這段故事主要是為塑造曹操奸詐多疑、忌才害才的「奸雄」形象;單獨成篇,啟發學生從楊修的角度思考一些人生哲理,還是可以的。

1.有才能是好事,恃才放曠就不好了。

楊修之死的導火索是「雞肋事件」:楊修看透曹操以「雞肋」為暗號的真正意圖是想退兵,就私自收拾行囊,並告訴夏侯惇部早日整理行裝,被曹操以「擾亂軍心」為名處斬。

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用書上的原話來說:"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並插敘了六件事情來證明。

前三件屬於日常生活範疇:」門闊「、」一人一口酥「還算是小事,曹操雖不高興,也沒什麼大不了。」說破曹操夢中殺人「,則揭露了曹操的陰險多疑殘暴,有這樣對老闆的么?難道楊修已經尋好了下家?

做人要低調。楊修跟隨曹操時日已久,明知曹操個性,還要在他面前賣弄自己的小聰明,這是真聰明嗎?

智商高不等於情商高。

聰明,用得好才是真聰明,否則,就是賣弄,就能招來嫉恨。

2.要看清自己的位置,不越權。

楊修是軍中主簿。這不過就是掌管文書、辦理事務的小官,在戰爭時期頂多也就是連帶給領導出出主意。但楊修官不大,插手的事情卻不少,他甚至捲入了曹操的繼承人之爭這個危險的政治漩渦。他犯曹操的忌諱,真正犯在這點上。曹操想把王位留給曹丕,楊修卻全力輔佐曹植,文中插敘的後三件事就是丕植二人的政治鬥爭:他叫曹植去告發曹丕陰事,教曹植斬門吏而出,為曹植作《答教》十條。做就做了,卻不好好善後,反叫政敵反撲,告到曹操跟前,才真正引起了曹操的忌憚。曹操顯然不希望自己的兩個兒子爭鬥不休,必然會為曹丕接班清除後患。

3.要認清封建統治階級和知識分子之間的關係。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心態是十分矛盾的,既得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還得防範他們過於勢大,所以自古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說法,說白了,知識分子就是統治者的一個工具而已。

楊修作為一個傑出的知識分子,卻沒有認清自己和封建統治者之間的關係,逆其意行事,必然為其所不容。


聰明,不僅僅是表現在知識和才華上,更重要的是要識人、識事、識大局。


呵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楊修有才很想出人頭地,甚至把曹操內心揣摩清楚還向人傳播,這是犯了曹的大忌。這故事按理不應該放語文課本里,因為給孩子們傳遞的是聰明也別亂表現,但是今天社會強調個性發展,但更重要是團隊合作,所以不能光看故事本身的含義還需要擴充拓展才有意義,否則就是教孩子們知道也不說的,不問就不說,問了也不一定說,那麼就成了世故的小老頭了


教育孩子聰明別亂顯擺嗎?哪個二逼腦殘乾的?噢!驢乾的…??????????


推薦閱讀:

TAG:語文 | 楊修 | 文章 | 教育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