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叫肉夾饃,明明是饃夾肉?
肉夾饃是一種西安風味小吃,與羊肉泡饃、餃子宴共享「西安名吃三絕」之譽,又有「東方三明治」「東方漢堡包」「東方熱狗」之美稱。肉夾饃的肉是經過特殊方法製作的臘汁肉,饃是特製的白吉饃。其實白吉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饃,它是烙熟的。為什麼要叫肉夾饃,明明是饃夾肉?
有兩個原因:之前聽西安朋友說,關中話中「饃夾肉」是沒加肉,所以就改成了肉夾饃,這樣好聽,我也贊成這種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語「肉夾於饃中」,西安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
那麼饃夾肉是從哪個朝代開始就有了?
據史料記載是唐人發明以餅夾肉食用法,雖說唐人發明肉夾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甚至也存在著多種版本的分辨判斷問題,但經史官、文人的刻意記載和廣泛傳播,主觀上和客觀上都具備了新食用法的流傳條件,種種跡象表明,
以餅夾肉之法是在唐代形成並且凝固成關中區域一種主副食結合的新方法,沿襲至今。
【肉夾饃】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肉怎麼能夾饃?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夾饃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與白吉饃合為一體,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肥而不膩,回味無窮。
呵呵,這裡的夾不能用現代人的語境來解釋。也不是倒裝句,也不是肉夾於饃的簡稱。
那是什麼?
很簡單,康熙字典上有解釋。夾,現在大家常用的意思是,在兩邊用力夾持住東西。
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這個字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摻雜,摻加。
而肉加饃顯然在這裡就是一層意思,把肉摻雜在饃里---肉夾饃。
古漢語遺存,肉:名詞做狀語,用肉夾的饃。
肉夾饃源自古漢語,因肉夾在饃中故而肉夾饃
有些說法這裡面還包含一個「約定俗成」,如果要講得通,是應該叫作「饃夾肉」才對,但當初人們在取這個小吃的名字時,就叫肉夾饃,習慣了就一直那樣說下去,比如人們冬天在太陽光底下取暖,叫作「曬太陽」(本來應是「太陽曬」),又如「吹風」,本來是風吹,卻偏要顛倒過來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和語言中,還能舉出許多約定俗成說法的例子
對~你很會抬杠,饃夾肉西方叫漢堡。
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國語言,怎麼解釋都解釋的通!菜名,店名,廣告語,把中國漢語運用的出神入化,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吃吧叫啥都行,叫什麼也是該放多少肉就放多少肉!
有很多東西的名字都叫錯了,比如黃瓜,明明是綠色的非叫人家黃瓜,應該叫綠瓜才對,還有比如,三角帶,你仔細看看幾個角?是不是四個角?應該叫四角帶才對,還有很多很多東西的名字都是錯的,也不知道當初是怎麼起的名字,腦殘還是故意的,
肉餃子,菜餃子
牛肉漢堡,雞肉漢堡
雜醬面,雞湯麵
肉丸子,菜丸子
你明白我說什麼了吧,人們喜歡把決定口味的食材放在食品前面做修飾。夾饃是一名詞,如果細化,有肉夾饃、菜夾饃、土豆夾饃。
所謂的肉夾於饃是文人錯誤的說法,自古秦地的夾饃流傳於民間,所以沒有士大夫起名,老百姓口傳的夾饃,視為風俗習俗。如果士大夫起名,應該會嚴格些,可能也就成了饃夾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