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是否存在第二個南北朝?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漫長的過程當中,民族與國家並非都以一種統一的姿態來完成一代又一代的更替和傳承的。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統一王朝的建立前夕總是要經歷過不同政權的衝突對立,也要經歷過不同文化的相互影響和融合。這種在角逐中孕育著新生的時刻,上有春秋戰國,下有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但少有人注意的是,五代以後宋與遼金元對峙的三百多年其實也是歷史上分裂割據的時期,即第二個南北朝。
所謂第一個南北朝,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唐統一以前的南北朝。這一時期自公元420年東晉大臣劉裕奪權篡位建立宋國起,到589年隋滅梁為止。南北政權在此期間彼此對立,相爭不下,但任誰也不具備完成統一大業的強大力量,只能在南北方進行各自的頻繁更迭。南朝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朝的統治。而略晚興起的北朝則在鮮卑拓跋燾建立北魏、統一北方、享國百年後,也被高歡和宇文泰的東、西魏政權所取代。後又有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直到577年北周宇文邕吞滅了北齊後,北方才再次實現了局部的統一。581年,外戚楊堅奪了北周幼帝的權建隋,8年後出兵滅陳,才最終重整河山,結束了這段南北分裂的歷史時期。
事實上,將宋與遼金對峙的時期也稱作南北朝並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創造,遼、金稱宋為「南朝」,宋稱北方政權為「北朝」的叫法已是當時流行,早見於《宋史》、《三朝北盟彙編》、《續資治通鑒長編》等諸史書,不勝枚舉,而第一個南北朝的叫法要到唐朝編《南史》和《北史》時才出現。從公元960年北宋建國到1276年元朝統一期間,先經歷了北宋和遼以白溝河為界分治南北的對立,而後又有南宋與金、元間長達一百五十年的相持,雙方以淮河、大散關一線為界。
第二個南北朝之所以長久以來得不到認同,一大原因在於很多人受到華夷之辯的影響,對這段歷史有所誤解:認為宋朝是當時唯一的正統,有號令天下的統治力,遼金元不過是化外的蠻夷之地。實際上宋朝除了在經濟文化上佔有優勢外,其在政治和軍事等硬實力上均實難以與遼、金、元抗衡。且遼、金、元在圖謀中原、不斷南進的過程中也加快了自身漢化的步伐,積極吸取了漢文化中先進的制度和生活方式,如設立南北面官制、行中書省制等,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中原傳統的延續。
遼、金、元的統治者們從不認為自己是僭偽,他們往往自詡正統,甚至在金朝,南宋才是那個附庸之國。而宋願意稱遼、金、元為「北朝」,也是將遼、金、元視為同等地位政權的表現。當元朝在修宋、遼、金史時這種觀念得到了延續,此三者都同列正統,各系年號記事。到了明朝,第二個南北朝的稱謂受到了當時士人們尊宋貶元和正統夷夏觀的衝擊,才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認知。
由於長期的「約定俗成」天我們的確已經不習慣將宋遼金元史稱作南北朝史,但這一時期存在的南北政權並立對峙現象卻是符合史實的,出於對歷史的尊重,我們應該突破狹隘的正統觀給予其應有的承認。
參考文獻:
李治安:《兩個南北朝和中古以來的歷史發展線索》,《文史哲》2009年第6期。
陳述:《遼金兩朝在祖國歷史上的地位——代前言》,《遼金史論集》(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周國琴:《論遼金與宋對峙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民族歷史與邊疆學》2017年第1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