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平時說話用什麼方言?
這個問題提的好,想想那個場面就有喜劇感。
秦始皇國都是咸陽(今陝西咸陽市)。當大臣上朝時,嬴政說陝西方言。宋朝國都是開封,趙匡胤上朝說河南方言。明朝國都是南京,朱元璋說南京方言。清朝康熙老家是瀋陽的,滿嘴的東北方言。
其實中國歷代皇帝通用語是「雅言」、也就是「官話」,類似於今天的普通話。
不過,隨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最早以周朝的國都豐鎬(今西安西北)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通用語。
後來周朝滅亡,隨後建立的秦、漢、晉、隋、唐、元、明、清各朝隨著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但多數仍以國都語言為標準,如秦、漢通用關中語,唐通用汴梁語,等等。
假如歷史上各朝各代統一成同一意義上的標準語言發音,其實還是比較困難的,畢竟中國古代的發音練習方式是字切,而不是有錄音錄像普及統一。
遠的不說,元朝近百年的統治,使傳統漢人禮樂風俗、語言文化發生巨大變化。因此,明太祖即位第二年(1369),以唐宋制度作為模範,恢復了科舉制度,並立了儒學。
明代以後,由於語音演變的原因,中國北方漢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太祖朱元璋命樂韶鳳、宋濂參考中原音韻和當時的南京話,編著《洪武正韻》作為官方韻書。因此,南京話也是當時官話的代表之一。
清入關後,由於語言上的不習慣,前期上朝多用滿洲話,漢臣必須學習滿語,但民間則出現了旗下話、土話、官話等幾者雜糅的趨勢,北京話正是這幾者等結合的產物,北京話音調高,即受東北話影響,此外很多方言來自東北土話。
清中期,由於同化的作用,隨著對漢臣的倚重,且為提高 辦公效率 ,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充當官話。
1728年,雍正皇帝確定北京官話為官方用語,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由政府主導的推廣標準音。
到清中後期,北方的大多數地區(包括四川)都和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新官話靠攏,其影響已經超過基於《洪武正韻》的南京話,成為在全國範圍內最流通最廣的語言。
由此可見,康熙說的是夾雜著東北話的北京話。
那麼,劉邦的國都起初建都在洛陽,後聽劉敬建議,命蕭何在長安建宮殿,遷都長安(即西安)。由此推論,劉邦說的是帶西安口音的普通話。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劉邦不清楚,康熙說的口音會顛覆你認知。康熙時期官話就是現在的兒化音普通話,是不是很驚喜!還有驚喜的呢,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就是說慣了通古斯語系的旗人用蹩腳的口音說漢語,慢慢發展成現在的普通話。有什麼感想?整兒八經的粵語是跟古漢語雅言有最近淵源的。
現在的普通話怎麼講,康熙就怎麼講話,聽聽溥儀說話你就知道了,現代的普通話採集點是灤平,當地在清朝遍地是皇莊,王莊,住的不是八旗子弟就是包衣奴才,當年袁世凱想定河南話為官話,孫中山想定廣東話為官話,蔣介石的國語帶著濃厚的江浙味道,現在看來都不僅僅是因為哪是他們的家鄉或者有著特殊關係的地方吧,講真作為地道的漢族人內心還是有點小小的悲哀的!
這個不好考證,古代語言和現在語言發音也有很大不同,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應該屬於地方性語言的特點多一些,但是文字都是統一的,從奏章上估計能詳細說明問題。唯一能證明的就是清朝末期皇帝溥儀的講話還有錄音考證,已經接近現代北京話。
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會有點家鄉的口音的。這個很奇怪么?劉邦是江蘇沛縣人,口音應該是和徐州的差不多吧。朱洪武是安徽鳳陽人,有點安徽口音也很正常。至於說,康熙皇帝?他可是在北京出生和長大的。加上家人又是從東北這旮瘩來的綜合一下,差不多就是接近現在的普通話了。
古代的皇帝,除了開國皇帝,本來就出身民間,說的就是家鄉的口音,大多數,都接受頂級的正規的皇家教育,無論是辦公還是閑下,說的都是正規官方語言,根本就不可能說出任何的方言。
漢高祖劉邦說的就是當時他老家的方言,而不是現在他老家的方言。
康熙皇帝當時說的,就是就是現在的純正的普通話,也就是滿族人說的漢語,當時的東北話,而不是現在的東北話,現在的東北話,是後來,漢人大量移民東北以後,由四川話,山東話,河南話,河北話混合而成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