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為何將武松寫成行者?是何用意?


武松是行者,孫悟空也叫行者

何謂行者? 歷經貪嗔喜惡怒, 行遍悲歡哀怨妒.然後真的「寸草不留,六根清凈;與汝剃除,免得爭競。」 最後「十分好了。」

這段話很奇怪對不對?好了不是紅樓夢嗎? NO ,,這的確是武松說的。

水滸的最後幾回,寫的很亂,但是,大的脈絡還在,可惜,武松出家和魯達坐化,太簡略了,這樣兩個驚天動地的人物,最後的結果很奇怪。武松說的話不像武松(到像魯達)。魯達不識字,他怎麼會寫頌子。魯達明明有了一個遇林而起的頌子,不需要第二個。武松跟魯達齊名,一樣重要,一個頌子都沒有,奇怪嗎?

那個頌子就是武松的。

  魯達的: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第二個: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逢夏而擒」,生擒夏侯成;「遇臘而執」,擒方臘;「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圓寂。

擒方臘後,武松對宋江說道:

「小弟今已殘疾,不願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閑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宋江見說:「任從你心。」

奇怪嗎?---------十分好了-------這四個字是老魯最喜歡說的,武松從來沒說過。

不奇怪! 佛有無數種狀態,斗戰勝佛,或者是行者武松,或者是花和尚魯智深 , 他們是不同階段的同一人 -----行者 。

行者需要在世間歷經貪嗔喜惡怒 行遍悲歡哀怨妒。。

然後真的「寸草不留,六根清凈;與汝剃除,免得爭競。」開始另一番修為。

今日方知我是我-------------- 「我」是「我」 哪一個我?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瑣。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行者在佛敎屬專有名詞,指的是出家而未經過剃度的弟子,又稱為"凈人",民間稱"俗家弟子",現代語稱"准和尚"!

施耐庵為武松取了個行者的綽號,確實包含了一定的深意。

其實如果不是潘金蓮的出現,武松在陽谷縣的職場還是有的一拼,自從打虎一舉成名,武松便從治安隊長升任為都頭,看得出來,他很努力,也具備職場打拚的情商和能力。

不過嫂子出軌,哥哥被害,戛然而止了他的仕途,於是一頓"快意恩仇"武松轉眼就成了囚徒。

而施恩的出再一次喚起了武松重回職場的慾望,從滅掉蔣門神,奪回快活林開始,身陷一場更大的陰謀,又一頓"快意恩仇"武鬆一口氣解決了張武監一門十五口。

按說這回武松該死心了吧!但施耐庵老先生認為武松依然六根未凈,紅塵未了,他見了宋江有這麼一段話:「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於是施耐庵只能給他安排個"行者"的綽號!

說實話,落草後的武松還是歷練為一個徹底的佛界人士!從第一個反對招安,到獨臂擒方臘,再到搬師決意遁入空門!完成了從紅塵到佛界的升華!其間不乏痛苦的掙扎!也有與魯智深無數次的禪心對白!


以下是個人感覺,不成系統。

梁山上有社會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代表佛教的兩個是魯智深和武松。作者從骨子裡看不上當時的佛教修行者,不信可以看裴如海那段,所以安排的和尚是不合格的和尚,行者是個假行者。

那麼為什麼安排武松當行者呢,這應該是當時流傳的戲劇小說里已經編好的橋段,作者拿來寫出來,不一定完全是創新。

武松當假行者有一點合理性。其一,武松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犯了超級命案,參考魯智深的案例,如果出家可以免除通緝。其二,如果在寫一次受人幫助出家的故事,就和魯智深的故事重複了。其三,武松其人隨遇而安,安分守己,真出家在廟裡就出不來了,當個假行者情節發展下去合理一點。

武松為什麼當行者,不當和尚呢。一來梁山上兩個和尚不如一個和尚一個行者來的生動,二來武松性情耿直,忠君愛家,剪光頭髮的事情不一定能接受。

為什麼不是其他人呢。作者對上山前後著墨多的人沒幾個。上山前因為身負命案,沒有計劃好退路就被迫退出主流社會的人其實不多,魯智深,武松,一點退路都沒有規劃就殺人了。楊雄,石秀,孫立一夥殺人前已經有上梁山計劃。林沖在情節設計上要引出梁山。楊志丟東西罪不至死不需要出家。所以選擇武松當行者是偶然的,也有一點必然性。

胡謅完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水滸傳》並非施耐庵獨立創作的,而是他在綜合了史料、傳說及各種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寫成的。

宋徽宗時期,可能確實有一批盜賊,以宋江為首。南宋時期,就開始有人描寫宋江等人的故事。現存的有《大宋宣和遺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贊》。當時的說書人,也會在勾欄瓦肆內說這些人的故事。元代雜劇盛行,更是有很多以水滸英雄為主角的雜劇風行。

施耐庵就是在這些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創作出了《水滸傳》。

在最早的故事中,宋江一伙人只有三十六人,這也是三十六天罡的雛形。《宋江三十六人贊》,記載了三十六個人的綽號,作者還給每個人寫了一首贊。這些人的綽號,基本都被施耐庵保留下來了,其中就有武松:

行者武松 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


行者之事,行天下抱打不平之事,行俠仗義,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持刀而行。北宋之末,蛇蠍遍地,天下之大,難有立錐,因此他是這樣的好漢,為除暴安良以身立之,一生擋之,不為招安為兄弟,他可謂看透世間冷暖,是孤獨的行者。


作者是喜歡自己筆下的武松的 可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 他發現武松性格越來越孤僻越來越兇殘 可是又比不過李逵 所以作者希望在武松人越殺越多的時候有些收斂 鴛鴦樓快意恩仇的殺了十九條人命 除了主犯還有他家的丫鬟 僕人 隨從和子女 這些都是無辜的 可是作者知道當時人被逼到位的時候可以不計後果 為了給武松一個好的今後 也為了給武松一個逃命和改過自新的機會 才給武松準備了一個極壞的 已被處死頭陀的工作服 是不想讓他也有這樣下場 行者武松因為自身的原因今後也只能自我修行 作者寫的痛快悔悟的痛快 人可以犯錯得知道改 知錯就改才得以善終


梁山上有兩個特例,一是武松,另一個是魯智深,其他人一出場就是帶著綽號的,唯獨他倆沒有綽號,有人說施耐庵捧道士貶和尚,其實並非如此,小說中的丘小乙飛天蜈蚣等人也是道士,老和尚至真長老更是一代高僧,但結局卻是和尚道士都得善終,說明作者是尊重宗教人士的。武松曾稱自己叫做打虎武松,而且不止一次跟別人提起打虎的光彩經歷,說明他更喜歡打虎武松這個綽號,他為了逃命改做行者裝束之後,作者一句自此江湖上人稱行者武松就把他的綽號固定了,這其實是很牽強的,因為武鬆開始做行者沒有幾個人知道,何來江湖上人稱之說,很明顯這是作者強加的東西,目的有兩個,第一是前面已經有一個打虎將李忠,不能重複,第二是作者太喜歡武松這個人物,為的是將來結局讓他這個殺人魔王和別的宗教人士一起有個好的歸宿,作者這樣安排其實就是不想讓他死,因為武松並沒有真正出家,給一個這樣的綽號好像這個假和尚就變成真的了。順便說一下魯智深,魯大師做和尚之前其實有綽號的,應該就叫做鎮關西魯達,鄭屠夫就是因為冒了他的名,犯了他的禁忌才被打死的


其實小說就是小說,武松他沒有經過誰點化他,只是為了逃命偽裝一下自己,可作者卻給他加了行者這一名號。上了梁山後,他可以把他頭上的那假東西摘掉的。可以不怕官府的,何必長期戴著那多此一舉的假髮


行者,和尚隊伍中的預備役,表現好了可以進入佛門,又稱佛門護法。在書中,有不少的和尚作姦犯科,污穢佛門,使佛門蒙羞,而作者將心目中唯二的好漢寫入佛門,代表了他對佛門光大的期望。至於把武松寫成行者,有前承後繼之意,也代表作者希望佛門光大的願望。


推薦閱讀:

TAG:施耐庵 | 武松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