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麼有那麼多「魏國」?
魏晉南北朝時打魏國旗號的確實挺多,計有曹魏、冉魏、翟魏、北魏、東魏和西魏。這些國家的國號都叫「魏」——其中冉魏為「大魏」,只是後人為了區分才加的前綴。
曹魏國號源於曹操的封爵和封地,他先後被漢獻帝敕封為魏公和魏王。冠之以「魏」是因為其封國的國都在魏郡的鄴城(今河北臨漳縣境內),其子曹丕稱帝後便延續了國號,史稱曹魏,以區別於戰國時的魏國。冉魏是十六國時期石閔所建,他本是「魏郡內黃人」,國都也在鄴城,因而定國號「大魏」。石閔最初姓冉,立國後恢複本姓,所以又稱「冉魏」。
北魏的前身是代國,滅於前秦。淝水之戰後北方分崩,末代代王拓拔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於公元386年(登國元年)正月重建代國並即代王位。3個月後拓跋珪改稱魏王,按理說國號也應隨之稱魏,但史籍並無相關記載。這一時期打出魏國旗號的還有丁零人翟遼,因其政權所在地滑台(今河南滑縣)屬於古魏國疆域,史稱翟魏。
拓跋珪本人對稱代稱魏似乎也不確定,直到398年東晉使者來訪涉及到國書稱謂了,拓跋珪才專門開會討論此事。當時多數人主張仍稱代,黃門侍郎崔宏則堅持改魏,其理由在《魏書》和《資治通鑒》中都有記載,大致包括三方面:一、不應拘泥於過去,代王都改叫魏王了國號也應該改;二、我們占的西燕一塊地屬於古魏國疆域,也算名副其實;三、魏這國號聽著大氣,曹魏——以及戰國時最早稱雄的古魏國——曾是風光大國,前景樂觀。
拓跋珪聽了崔宏的意見正式改國號為魏,史稱拓跋魏。因其在曹魏之後又稱後魏——曹魏也叫前魏,又因其在東晉北邊也稱北魏。
東魏和西魏是北魏的一奶雙胞。北魏末年時局動蕩,權臣高歡立了元修為帝,元修不想當傀儡投奔了關隴的宇文泰,高歡又立了元善見,同時將國都從洛陽遷到鄴城,宇文泰也殺掉元修立了元寶炬。如此就有了一東一西兩個傀儡皇帝和兩套並行的行政體系,都打著「魏」的旗號,為了區分,史稱以鄴城為中心的魏國為東魏,以長安為中心的魏國為西魏。後來二者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
1、魏晉南北朝時期知名的稱自己為魏的政權大致有五個,分別是三國時期的曹魏、南北朝時期的冉魏、北魏以及東魏和西魏。
2、曹魏的都城曾定都在鄴城,鄴城又是魏郡的治所,這是曹魏政權名字的地理原因。
3、魏的本義中還有象徵美好事物的意思,這是取魏的文化因素。
4、北魏獲得政權後,需要證明自己的政權正統。北魏皇室拓跋氏自稱黃帝後裔,黃帝的發源地又是戰國時期魏國的所在地,故這是北魏政權名字的歷史和政治原因,另外司馬氏篡曹魏得權不正,故也有恢復先朝名字的意義,但總的來說,這是為了緩解民族矛盾,加強自己政權的正統性的需要。同樣,東魏、西魏取名的原因也有此義。
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是三國時期的魏國, 因為「晉」是代表晉朝, 而「晉朝」則是在三國的後面,南北朝的前面. 這就說明了為何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是三國的「魏」了.至於為何說「魏」 而不說「蜀」 或 「吳」, 就是因為「魏」 是當時第一個稱帝的國家,也是三國中最強的.跟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曹操掌握這漢獻帝和漢朝的大權.
謝謝邀請。我覺得後世各個魏國興起之地都是在戰國時期的魏國的故土上。所以會沿用之前的大魏名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