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什麼殺岳飛而不是革職?


那些整日鼓吹「岳飛該死論」,說什麼「岳飛作死,岳飛不懂政治,岳飛是軍閥,岳飛不服朝廷調遣,岳飛敢跟皇帝撂挑子,岳飛整天吆喝迎回二帝,岳飛……」之類論調的人,要麼不好好讀歷史自己瞎琢磨,要麼就是跟趙構、秦檜是穿一條褲子。假若穿越到南宋,必定是誣陷誹謗忠臣良將的一把好手,成為趙構、秦檜謀害岳飛的幫凶。

一、岳飛必須死,這是金國提出的議和條件

1、秦檜是金國姦細,卧底南宋,不惜一切代價議和,是金人主子交給他的任務

秦檜在靖康之變中被被俘,他發揮自己諂媚特長,向金人搖尾乞憐,充當狗奴才,深得金國高層信任,主動向金國提出宋金和議,並派秦檜返回南宋卧底,還製造秦檜自己逃跑的假象。秦檜返回南宋後,和膽小懦弱的宋高宗趙構一拍即合,致力求和。

在秦檜的大力鼓動下,趙構於紹興八年(1138年)12月,不顧滿朝文武強烈反對,接受所有屈辱的求和條件,與金人簽訂了稱臣、割地、納幣的恥辱協議,是為「紹興和議」。

2、金宋再次開戰,金軍大敗,趙構竟求和,金國提出條件「殺岳飛,再和議」

「紹興和議」好景不長,一年後,金軍便撕毀協議南下,未料遭遇頑強抵抗,在順昌、川陝、郾城等處連吃敗仗,尤其是岳飛指揮的岳家軍,不但屢次大敗金軍,在郾城打敗金兀朮精銳,還趁勢反攻,揮師北上,連戰連捷,形成北伐之勢,形勢對南宋一片大好。

二、趙構一心求和,夥同秦檜謀殺岳飛

秦檜害怕岳飛破壞議和,一日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勒令班師,痛失北伐大好局面。其後,趙構和秦檜策劃收回三大帥兵權,再次向金國表明誠意,乞憐議和。

金軍統帥兀朮(完顏宗弼)是堅定的主戰派,他被岳家軍打怕了,對岳飛及岳家軍恨之入骨,畏之如虎,派人致信秦檜說:「必殺岳飛而後可和」。

岳飛被解除兵權後,又被找借口革職,但金人對此並不滿意,他們害怕岳飛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便想把這個眼中訂肉中刺,拔之而後快,徹底解除南顧之憂。

只有殺了岳飛這面抗金旗幟,其他抵抗派才能乖乖就範,徹底掃除和議道路上的障礙。

只有殺了岳飛,金國才能佔據主動,想議和便議和,想打仗邊打仗,不用擔心吃敗仗。

對主子的要求,趙構和秦檜立刻就辦,唆使万俟卨上書彈劾岳飛,又夥同張俊收買岳飛部將王俊,誣告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謀反,將岳飛等人逮捕下獄,並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釀成一樁千古奇冤。

三、凡誣衊「岳飛作死」之人與趙構、秦檜系一丘之貉

趙構、秦檜唆使万俟卨等人翻來覆去控告岳飛「罪大惡極」,歸納起來無非三條「罪狀」,我們挨個批判他們的胡說八道:

一是意志衰退,「日以頹惰」,說岳飛意志衰退,不思進取。

恐怕眼瞎的人都知道這是瞎編的胡話吧?且不說岳飛表現如何是人盡皆知,韓世忠、張俊、楊存中等人哪個不是良田萬頃,活的比岳飛奢華腐敗?怎麼不見你彈劾?

二是援淮西「稽違詔旨,不以時發」,說岳飛不服朝廷調遣。

淮西之戰,岳飛第一次接到詔令是紹興十一年2月初九,2月11日他就領兵直趨淮西,2月19日還得到趙構御札誇獎,何來「逗留不進」之說?難道非要像打遊戲一樣,滑鼠一圈一點,幾秒內大軍就出征了?再說縱觀南宋歷史,韓世忠、張俊、楊存中等人無數次違抗朝廷詔旨,不是不戰而退,便是催促不進,怎麼不見彈劾?

三是主張「棄守楚州」,誣陷岳飛曾說「楚不可守,城安用修」。

這回就連趙構自己都跳出來,大談楚州多麼多麼重要,必須嚴防死守,一向主戰的岳飛怎麼可能說這種「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話?而且真正不守楚州的是張俊,此人巡視楚州後,竟把駐楚州的韓世忠軍隊撤回鎮江,退保長江,趙構為何對此置若罔聞,卻對岳飛不知真假的話如此敏感,未經核實便一口咬定?

由此可見,這些完全是趙構和秦檜為了加害岳飛,虛構出來的誣陷之詞,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岳飛被冤下獄乃至被害,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冤屈,就連負責審判岳飛的官員都找不出任何證據,最後找出來一個「莫須有」的謀反罪,殘忍殺害岳飛。

一般來說,歷來被扣上謀反帽子,被皇帝殺了的人,幾乎都會被皇帝大肆抹黑,但在南宋當時和後世幾乎都是眾口一詞,讚賞岳飛而批判趙構秦檜,難道他們都是傻瓜、瞎子不成?

即便是高宗退位當太上皇,還沒有死的時候,即位之後一向小心謹慎,不敢得罪高宗的宋孝宗,竟也敢公開給岳飛平反洗冤,追奪秦檜王爵,改謚「繆丑」。

怎麼時間越久遠,越到了現在的文明社會,越有一些人跳出來,把趙構、秦檜虛構出來,硬加給岳飛的罪名當作證據,喊出「岳飛作死、該死,岳飛不懂政治,必須得死」這類白痴口號呢?!

【如果你讚賞我的回答,請點贊、分享或關注我】


1142年初,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合謀殺害於大理寺獄中,年僅39歲。一代民族英雄,就這樣在皇權與陰謀的算計下,化作一縷冤魂,為南宋百餘年的民族恥辱,作了最好的註腳。

趙構為什麼冒著引起民憤的危險,一定要殺死岳飛,而不是貶官革職,為自己減少些輿論的譴責和後世的罵名呢?其原因,我想趙構是從鞏固自己的皇權、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等方面考慮,將岳飛作為了必死的對象!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岳飛的結局,常常讓人想起南宋後來一位宰相——韓侂胄。宋寧宗開禧年間,韓侂胄作為宰相,響應當時朝野的呼聲,於1206年發動了北伐金國的戰爭,史稱「開禧北伐」。由於用人不當,準備不足,尤其是西路戰線的主將吳曦叛變投敵,導致全線潰敗,「開禧北伐」最後以失敗告終。作為戰勝國,金國要求戰敗的南宋當局,割地、賠款、稱臣,此外,還設置了一個硬性條件:「斬元謀奸臣韓侂胄,函首以獻。」要求南宋殺掉韓侂胄。後來,南宋當局果然殺害了韓侂胄,並把他的頭割下,快馬加鞭送到金國。

岳飛的結局,與韓侂胄何其相似!所不同者,只是以韓侂胄「函首以獻」,有明文記載,而岳飛的死雖然如出一轍,但由於南宋皇帝和宰相的心照不宣,或者對文字的封鎖而不為人知,但其過程和結果,何其相似乃爾!

1141年,趙構與秦檜合謀,解除了抗金英雄岳飛的兵權,將他投入大理寺治罪,初步取得了向金議和資格。同時,南宋與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和議規定:宋向金稱臣,並且「世世子孫謹守臣節」,金冊封宋康王趙構為皇帝;宋朝和金國,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中間的唐州(今河南唐河)、鄧州(今河南鄧州)二州,皆屬金國;金國把宋徽宗的棺材交回宋朝,把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送還;宋朝每年向金納貢銀和絹各25萬兩匹。

而這些條款之外,金國還給了宋朝一個附加的必須條件,那就是處死岳飛。因為,岳飛有精忠報國的理想,有「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的戰略構想,有不收復山河、誓死不還的決心。所以,在金國人眼裡,「岳家軍」是讓人聞風喪膽的鐵軍,岳飛是不敗的戰神,岳飛不死,對金國始終是個威脅,故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為此,他們利用趙構和秦檜求和的迫切心理,將殺死岳飛,設置成為了一個和議前提。而趙構要江山,秦檜要名位,丟卒保車有何為難?所以,犧牲岳飛,成為了他們毫不猶豫的選擇。

金人所懼怕者唯有岳飛,當岳飛被殺的消息傳到金國後,他們心裡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紛紛舉杯相慶,《宋史·岳飛傳》記載:「金人所畏服者惟(岳)飛,至以父呼之,諸酋聞其死,酌酒相賀。」

而作為南宋皇帝的趙構,岳飛之死,增加了他向金獻媚的籌碼,岳飛一死,金人收兵議和,趙構最終做穩了金人的奴才。從此,死心塌地。


紹興九年(1139),撻懶敗於政敵兀朮之手,以」與宋交通,倡議割地"的罪名被處死,兀朮反對把河南、陝西之地交還南宋,紹興十年五月,金兵分四路南下,佔領東京後,繼續向南進軍,卻不料損失極重,最精銳的拐子馬也被岳飛消滅,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於是大造輿論,揚言讓欽宗所立的太子趙湛回中原做皇帝,以取代高宗。

趙構害怕失去容身之地,意欲保住江山。秦檜也憂心忡忡,唯恐兀朮向他問罪,更不願岳飛北伐。因此,以趙構的名義令劉錡、岳飛、韓世忠擇日班師。秦檜知道岳飛不肯從抗金前線撤兵,就先命令張俊、楊沂中率先撤退,然後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借口,請求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飛退兵。

岳飛心中悲憤,流著眼淚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取詔書出示眾人「吾不得擅留「。哭聲震野,退軍鄂州。

趙構不僅主動放棄軍事反攻良機,而且害怕苗、劉之亂的事情重演,決心在適當時機收奪兵權。防止將領們尾大不掉,紹興十一年,趙構、宰相秦檜、次相王次翁實行辛酉軍改,宣布韓世忠、張俊升為樞密使,岳飛升為樞密副使,馬上入府議事,不再返歸軍營。

高宗還對三大將部下也不放心,派張俊、岳飛到韓家軍駐地楚州(淮安)視察。臨行前,秦檜要他們收集韓世忠的過錯,羅織罪狀,遭岳飛痛斥,從此,秦檜認定岳飛不死,終梗和議。

張俊貪功忌賢,對岳飛非常嫉妒,他和岳飛來到楚州後,在是否修築楚州城牆上發生爭執,於是就說岳飛提議要放棄楚州,退兵保守長江。秦檜馬上以此為借口,指使他的同黨右諫議大夫万俟昚上奏章彈劾岳飛,還抄寫副本,大肆宣揚,事情至此,岳飛只好提請辭職,高宗下詔,免去飛樞密副使官職,讓他到廬山閑居。

為討好金人,"必殺飛,始可和"。秦檜於東窗下謀,欲以謀反罪殺死岳飛,單憑万俟昚誣告的罪狀不夠,其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難"。"岳飛屬下王貴嘗以穎昌怯戰,險被岳飛誅殺,眾將請還,方獲免……"。檜意遂決。

秦檜和張俊策劃後,買通了岳飛部下王貴、王俊,寫了首告狀,誣告岳飛最倚重的部將張憲要領兵到襄陽造反,然後加以逮捕,並把捏造的證據,歪曲的材料,送趙構審閱。趙構表示一切聽從秦檜辦理。

岳飛從廬山到達杭州,秦檜命人將岳飛騙至大理寺,見岳雲和張憲身負重刑,遍體鱗傷,雙眼浸滿淚水,御史中丞何鑄在審理這一案件中,已覺察到所有材料都是捏造而成,便向秦檜彙報,秦檜嫌他辦事不力,便改命万俟昚審理,邊嚴刑逼供,邊羅織罪名。

飛坐系兩月,無可證者,歲暮,獄不成,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時年三十九,雲棄市,籍家貲,徙家嶺南。

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秦檜代高宗跪接金國詔書,南宋成為金王朝附屬國。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六十萬大軍,分道南下,想一舉滅宋,完顏雍借完顏亮南下侵宋之機,發動宮廷政變,自立為皇帝,完顏亮惱羞成怒,強迫金兵冒死渡江,激起兵變,殺死完顏亮。

在採石,宋將虞允文擊敗金兵,收復兩淮,大獲全勝,南宋軍民抗金熱情高漲。高宗尷尬,堅持議和行不通,抗戰又違背初衷,於次年下詔退位,讓他的養子,太祖七世孫趙昚(孝宗)繼位,當了太上皇,退居德壽宮。

謝邀。


謝邀,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而不是革職?我們來用排除法試著分析一下。

岳飛是抗金名將,民族英雄(鐵定事實),官至少保,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當時南宋抗金名將不少,中興四將,宗澤,劉錡,吳玠等,唯獨只有岳飛被殺,難道只有岳飛功勞大?岳飛功高震主,老百姓只知有岳家軍,不知有朝廷,完全可以革職解除兵權呀,很簡單的事,因為軍需是朝廷補給的,說叫你岳飛走人就走人了,因此,功高震主佔一部分因素,但不全是。

有的觀點是,岳飛要迎徽欽二帝,趙構怕皇位不保,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因為,迎徽欽二帝是趙構提出來的,岳飛也就跟著喊了兩聲,之後上書給趙構的時候稱「天眷」,就是趙構你家親戚的意思,可見岳飛很謹慎的,不像現在人一說就是岳飛是政治白痴等等。金向南宋通報宋徽宗死後5年才殺岳飛,只有宋欽宗了,宋欽宗在金人放走韋賢妃(構之母)時,跪在地下攀住車架,說你回去跟我弟弟說,我回去就是想當個太乙觀主,其他無敢望也。韋太后回去就跟趙構說了此事,因此這個肯定不是原因。

好了,那是什麼呢?就是議和,議和過程很複雜,秦檜「居功至偉」,中間包括宋金將軍的不少戰爭,在博弈的過程中都很難吃掉對方,自己也有被吃的危險,因此這個時候宋金都有議和的想法,岳飛的死就是議和結果。岳飛的罪名是「坐擁重兵,逗留不進」,高宗已經警告他「犯吾法者,唯有劍耳」,只是當時議和還沒成功,高宗仍需要岳飛來抵抗金人南侵,但從皇帝角度來看,岳飛已無法駕馭,高宗對岳飛的猜忌只有日益深重,紹興十一年議和已成定局時,高宗再無顧忌,必殺岳飛「示逗留之罰與跋扈之誅」。


記得曾有人言:「東華門外狀元唱名方為好兒。」說這句話的是韓琦,將武人視為鄙夫。但在面臨對西夏用兵時卻如武人般持強硬立場,認定早日攻伐西夏軍並與之決戰,是可以避免財政問題的最好辦法。換而言之此時他鷹派,尚攻,可最終韓琦兵敗被貶,反之范仲淹所策老成穩重,最終韓范二人共守西陲還留下了「美名」。

此時距離南宋還有近百年左右,可如饑荒、農民起義卻從未止息。疑似《水滸》中原型人物之一的王倫,就是慶曆三年五月時,於沂州率百餘兵士發動起義的同名者。自沂州始,渡淮水、占楚、真、揚、泰、滁等州,最終於七月在和州兵敗被俘。試問一下,在積弱南宋出現的近百年之前,以百餘名士兵起義的基層軍官,緣何得以攻佔如斯多的州府?唯一的真相就是,在此時大宋已經國力不濟。可能的確商貿發達,GDP也高到嚇人,但財富地產等諸多資源均被集中到了少數人的手裡,貧富差距如此之大,農民起義必然屢見不鮮。

前因介紹完畢,開始介紹正題:

必須先聲明,我不黑不吹,所以我第一句要說的是「岳飛之死皆因大道所致」,也就是說,他雖不是自取敗亡,但性質也已經差不多了。然而都別急,讓我逐一道來,順帶揭穿下宋粉們的妄想。

岳飛之死在當時,如果能少幾個外因斷不至於斯。而諸般外因中,爭辯最激烈的焦點無疑就是議和,也就是《兀朮遺檜書》上的「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於《金陀粹編》上為「金人謂檜曰」。可是記這事的是岳珂,是岳飛的孫子,主觀視角怎能取信?更遑論旁證一概皆無。不過這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時間對不上!

這封書信據岳珂所言是查元章提供的,也就是陸遊詩作《送查元章赴夔漕》里的那位查元章。岳珂的生卒年是1183~1243,而陸遊則是1125~1210,而這位查元章呢?1174年(淳熙元年)就已經去世了(見《宋會要輯稿·職官》部分),近十年後岳珂才出世。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查元章未卜先知,知道他死後會出現一本《金陀粹編》,而後讓家人或知交好友將此信或抄錄原文贈予岳珂?真這樣就太玄學了,我猜應該是託夢。

只不過,即便這封《兀朮遺檜書》是假的,紹興和議也是必然存在的客觀事實。我記得當時最初岳飛的主審官是張鑄,其言:「強敵未滅,無故戮一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可謂相當中肯,直說岳飛死不死的我管不著,只是事兒沒辦成就殺人,萬一你說的議和辦砸了怎麼辦?當時秦檜就無話可說,只得改命万俟卨。為什麼要改命呢?因為趙構堅持要求重判,就為這事何鑄還被貶了官。再之後就是趙構賜死,岳飛走人。且正是因為趙構的堅持,所以岳珂所述的那些話才會有不少人相信。可為什麼沒人重視趙構的這點堅持呢?以前一直有人說迎回二聖的號子害了岳飛自己,可堅持議和不就有可能迎回二聖么?實際上的行動也證實趙構真沒小學生想的那麼淺顯。因此我們要另找理由。

第一個外因:

前言提到了近百年前的饑荒、農民起義,其實在近百年後,更嚴重!

  • 1119年(宣和元年)山東鄆州宋江。

  • 1120年(宣和二年)睦州青溪方臘。同年12月,有婺州蘭溪縣朱言、吳邦,永康縣陳十四,湖州歸安縣陸行兒,處州縉雲縣霍成富、陳箍桶,蘇州石生,越州剡縣裘日新,台州仙居縣呂師囊等,及常州、明州、秀州、溫州等地農民響應。攻下杭州後,發展到百萬人。

  • 1121年(宣和三年),宋江自鄆州向濮、單、齊、青等州進軍。二月時宋江向宋知州張叔夜投降。

  • 1122年(宣和四年)山東鄆州梁山泊亂象如故,相州賈進起義。

  • 1123年(宣和五年)河北、京東等路張迪起義,事敗後以高托天為首,轉戰青、徐、密、沂等州。

  • 1125年(宣和七年)高托天投降宋朝。京東路以張仙為領袖,後張仙受「招安」降宋。同年濟南府孫列起義後遭到鎮壓。相州賈進受「招安」降宋。臨沂武胡、鄆州李太、沂州徐進等分別起義。

  • 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鼎州武陵鐘相起義,建號大楚,言「等貴賤,均貧富」。鼎州、澧州、荊南、潭州、峽州、岳州、辰州等地十九縣農民紛起響應。三月鐘相兵敗後由楊泰領導。四月信州貴溪縣王宗石起義,六月戰敗。同月建州甌寧縣范汝為起義,十一月受「招安」降宋。吉州、彭友、李滿、王彥和廖八姑三姐妹起義。

在南宋出現之前十年,上述這些起義軍幾乎都與摩尼教有關。而在紹興元年(1131年)時,十二月有言者曰:「今日科斂之大害,如早稻未熟而借冬苗,春蠶未畢而催和買,富民鬻田舍,下戶質子女。」無一不是彰顯當時的貧富差距,再加之農民起義帶來的的內耗,就算當時經濟富庶GDP發達,底層平民依舊是被橫徵暴斂的存在,所以才有食菜事魔的成功。

這樣一筆爛賬落到趙構手上,除了議和納貢以外很難再有更好選擇,連張鑄所言都更多的是在擔憂議和不成。招降起義要錢糧,安撫百姓也要錢糧,打到黃龍府依舊要錢糧。錢好辦,糧哪兒來?1212年(嘉定五年)記膠西一地的李全軍是:「出沒島崮,寶貨山積,而不得食,相率食人。」而當時朝廷所做的也不過是「召為忠義軍,略供錢糧使為宋用不作金倀」。偏偏此時橫空出世了一位看似能挽救大宋和民族的英雄……打還是不打?不打留著徒惹人非議,都是昏君之名緣何不可殺?以林仁肇一事來看,李煜也未有甚罵名不是嗎?所以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來,趙構不僅有理由殺岳飛(非是必選項),也有理由說得通秦檜背鍋了。

第二個外因:

話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已經想到了蔣校長的那句「攘外必先安內」了,但真不是。民國時相對暗流涌動,但表面上尚且還保持大致平穩,各路軍閥有意識上大一統的可能。可趙宋階級分化更為嚴重,因此趙宋的議和並非是要準備武力清除內患,從此後發展看也更多傾向於開源性質。畢竟趙宋的門閥是皇家無力控制的,他們不像五姓七望那樣昭彰的像個靶子,卻也有足夠的實力影響地方官府。再者真動用武力安內,岳飛一樣可以用上,為什麼要殺?這隻能說明當時的趙宋,群臣異心地惦記的是「以空間換時間」,所余殘地不過是塊爛肉,不如拿去喂狼。

可能趙構想的是延緩侵略者的侵略步伐,又或是期頤在後期大力發展工商貿易厚積薄發一波流。但無論怎樣,岳飛的存在就是如鯁在喉。為什麼呢?因為岳飛乾的是「積小勝為大勝」的事情,他每多勝一次,就狠狠地抽了趙構群臣一耳光。勝得多抽的就越多。可能岳飛本人沒想到這個問題,他周圍也少有謀國之士,但不意味著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這就是所謂的「乾的越多錯的越多」。並且這積勝會給當時舉國上下傳遞錯誤的信號,這倒是頗有些雷同於抽打蔣校長的臉面了。因此斬斷信號源顯然就成了理由之一,難聽些說,趙構惦記的就是卸磨殺驢,因為當時的可用戰力岳飛不是唯一選擇。

說打臉那就是威望問題,趙構主和本就是下乘,且宋代是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以趙構上位的方式來看,他急需鞏固自身的地位。如果他的主張不為群臣所動,很難說會不會再換一個。這個事情也是有先例,苗劉兵變。以宋代的整個歷史來看,其實門閥世家並未能消失,所以無論是誰上位,其潛在敵人也絕不會少。而岳飛的勝於這裡,就是個兩難選擇題。選打,你皇帝不體恤民情好伐無謀;選和,岳飛等人積勝如斯你卻膽小如鼠,不配引領群臣治理天下。因此或者在趙構來看,去掉這個選擇題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確。並且亡了國,最倒霉的是趙宋皇家,可若是把這攤爛賬全扔出去,都交給臣子們操勞。可能趙構不過是一時艱辛後繼有人尚可翻盤,但再失地這趙宋臣子可就都是無能表率了,因此很難講殺岳飛這步棋也有化被動為主動的可能。

第三個外因:

在早期新舊黨爭時期,關於饑荒、經濟的爭執就已經很多了,其核心思想無非開源與節流。可不管哪一種,在當時都有一個大前提:「田制不立,兼并不抑」。這種情況造成了社會的不安定,因此從有宋伊始便亂象叢生,食人這種事情在盛世也未能避免,甚至於出現了食人成癖的諸多名人。宋初便有王彥昇嚼人耳數百、王繼勳以殺食奴婢為樂(見《中國食人史料鈔》),但王彥昇有從龍之功,更是參與了杯酒釋兵權的全程,且其食人耳有震懾党項之意,所以他的食人並非大事。可王繼勳就不同了,其為太祖王皇后同母胞弟,雖有稱勇將卻毫無軍略,每戰必敗幾如廢物,還縱兵劫掠平民搶奪民婦。但是他聽話,太祖說啥他聽啥,他知道自己是皇家人。

然而岳飛不同,收復襄陽六郡時胡松年曾言:「惟其有紀律,所以能破賊。」可縱觀岳飛行事,如李若虛矯詔北伐、私聯義軍行連結河朔之策,這都不是紀律的體現。更甚至其言:「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這就是在地方質疑中央,是政治不正確的表現。之前說過他作為一個信號源,會給旁人以錯誤信息的傳遞,而到了這裡,在此話出口之後,即便我們可以堅信岳飛忠貞,可終歸黃袍加身這是連《說岳》里也被暗喻過的事情,如牛皋、吉青等人代表的其實就是反金義軍,是看誰有能力便會共推之的鄙夫。

我們都說武人易跋扈,而跋扈不止霸道蠻橫,還有獨斷專行,岳飛的言行已經很符合這點了,況且以當時《三朝北盟會要》中所述的「朱全忠之禍」,更甚於「挾天子以令諸侯」。朱全忠就是梁太祖朱溫,以禪讓制迫唐哀帝退位,這等同於黃袍加身,反襯出曹操終生未稱帝的些許人情味之餘,鳩殺二字比「鐵卷丹書」更顯殘酷。

第四個外因:

兵將分離政策。提到岳飛就想到岳家軍,可宋代要求的就是將兵法,但到了北宋末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前面要加一句「將驕兵惰」,這說明了膏粱子弟在軍中時的種種亂象,如河北守軍,甚至有「出屯不離本路」之事,在「惟是飲食宴樂,優遊暇樂而已」的前提下,將領們多有「不知有戰陣守御之事」,更甚至於更戍法被徹底放棄。

再這種前提下,如折家軍那樣的蕃官尚有「內屏中國,外攘夷狄」之語,換做是岳飛,不僅是文臣,武將也必然有所異議。且其交好之人皆方面大帥,如韓吳等人皆相熟多知。可以說因此,宋朝君臣或者正逐漸失去對地方大員地控制能力。那麼殺岳飛,似乎也能加上殺猴給雞看的表率意味了。

對《說岳》的批判

如今我們說岳飛,是忠貞愛國一心為民,但在新中國建立之前,他的表率形象是忠臣,他愛的不是國家而是封建王朝!因此《說岳》次數得以在歷朝歷代被推崇,並非因為是想讓人們獲悉岳飛死因的種種內情,其核心思想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趙構越昏庸,就愈發證明這句話的政治正確,也就越能烘托岳飛的英雄悲歌,更能讓人們牢記這句話。

現在我們不需要為某個封建帝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需要的是客觀看待當時的種種問題。所以我們逐漸在推測關於岳飛之死的個中內情。如果繼續將所有的過錯全歸咎於趙宋君臣,這就是「錯的不是我是整個世界」,那蠢的會是誰?

岳飛之死在今日看來,有其倉促冒失的政治失察,也有趙構君臣的上下異心,更有一個時代大環境下的種種畸形殘缺。所以他死在當時可抵一石數鳥之效,也就自然會為趙構等人推崇為首選了。如果按提問所說貶職或去職,就是徹底失去對其控制能力,那麼無論岳飛想做什麼都是可以的,這顯然是最不可能的選擇。

題外話,在深入了解宋代之後會發現並非如常人所言,是一個流淌著奶和蜜的國家,它首先不是一個軍事強國,而如經濟蓬勃也是受外壓被迫形成,並且其身後摻雜了太多苛捐雜稅和人民血淚。所以它並不值得人們嚮往。而我們今日感懷岳飛,一是因為抗日戰爭時期的切膚之痛,二是因為我們混淆了新中國與封建王朝的概念,再三便是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極度渴望。這些有好的一面,但卻很容易讓人盲目,最終還可能出現「歷史虛無主義」,篡改客觀歷史鼓吹對自己最有回報的內容,那麼這樣只會讓整個社會文明為之退步。這樣就會成為「好心辦壞事」了,這很不好。


迫害岳飛,主要是秦檜在主導和具體操作,宋高宗趙構是默許,為的是議和。

有人說,宋高宗殺岳飛是因為岳飛要迎接宋徽宗父子「二聖」回來即位,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是不可能的。宋徽宗一個亡國之君,早就威嚴掃地,和垃圾桶差不多,他就是回來,滿朝文武也不會支持他復辟,要知道宋高宗已經登基很久了,是這幫文武百官支持的,再讓宋徽宗復辟,宋徽宗會怎麼看這些支持趙構登基的人?再說,提出「迎二聖」回歸口號的人,根本就不是岳飛,而是趙構自己。趙構身為人子,不喊上幾句口號,就顯得自己不孝,為了有個好名聲,趙構在登基之初,就喊了幾句「迎二聖」。為了配合皇帝,當時滿朝文武都喊了幾句「迎二聖」,但是根本沒有人當真的。岳飛無非就是跟著喊了一句,不僅僅是岳飛,其他的將領都喊了。岳飛就喊了一次,以後就再也沒有提這茬,他不傻,傻子還能當軍事家?

還有人說,是岳飛性格太桀驁不馴,宋高宗怕岳飛造反。但這是想像的。做將領的,性格桀驁不馴的比比皆是,也不光是岳飛一個人。趙構曾經親自賜予岳飛「精忠岳飛」的名號,說明他是充分信任岳飛是一個大大的忠臣,別的將領怎麼沒有這個稱呼?岳飛的軍隊數量不過10萬,但後勤補給完全依賴朝廷,岳家軍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趙構根本不怕岳飛造反,也不信他會造反。

所謂的「十二道金牌才勉強讓岳飛回朝,說明岳飛不太聽話」,這種想法更是意淫。實際上,十二道金牌是在一天之內下達的,以當時的通訊條件,發出第十二道金牌的時候,千里之外的岳飛完全不可能收到第一道金牌。

真相就是,宋高宗不可能認為岳飛有造反的意圖,岳飛之死與秦檜有關,秦檜想議和,而議和的首要條件就是讓岳飛死,秦檜迫害了岳飛,並且說通了趙構,說如果岳飛不死,江南必然不保,秦檜的說法得到了趙構的認可。在當時,軍事形勢撲朔迷離,岳飛取得了輝煌戰果,但沒有消滅金國主力,金國依然在軍事上居於優勢,趙構懼怕再打下去會徹底激怒金國,最終被金國吞併整個江南;而金國見識了漢人的激烈反抗,知道自己暫時無力統一全國,所以也有議和的念頭,但又不能示弱,擺著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勢。在這種複雜的博弈中,岳飛就成為了犧牲品。

岳飛之死,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結果,是一種政治交易的犧牲品。


現在我們知道的岳飛,是經過無數評書演義、小說電視劇等無限美化神化過的,人們在岳飛身上寄託了太多的符號。人無完人,真實的岳飛絕不是這種神人,大家千萬要分清。

岳飛有幾個死穴,是趙構必殺他的理由。再說一次,秦檜不過是個執行者和出主意的,沒趙構點頭,誰也殺不了岳飛。

岳飛擁兵自重,軍隊叫岳家軍;功高蓋主,聲望蓋過皇帝。光這兩條,放到任何朝代,皇帝必殺之。

迎回徽欽二帝可能岳飛只是口頭說說,但他不應該對趙構立太子一事指手劃腳,插手皇家之事犯大忌。

宋金議和,岳飛是主戰派,極力反對,不僅與趙構心意相左,道德上又置趙構於尷尬境地。

趙構一旦決定要殺岳飛,絕不會給岳飛任何機會反抗反撲,斬草除根,所以連岳飛的兒子也一起殺了。


岳飛死有幾個原因,第一不懂的以迂為直。這麼說吧,岳飛的一句話,直搗黃龍,迎還二聖。前半句,趙勾非常受用。趙勾畢竟是皇帝,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大。不然的話,他不會讓岳飛剿滅楊幺等農民起義軍。回過來再說迎還二聖,這就是趙勾最大的忌諱了。因為一旦二聖回來,趙勾的結局是十分悲慘的。他到時候能再做回康王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第二,岳飛的軍隊戰鬥力太強。把金軍打怕了。岳飛用步兵將金兀朮的騎兵打得落花流水。牛頭山,愛華山。金兀朮差點投胎。若不是牛皋貪功,金兀朮就全軍覆沒了。八大鎚大鬧朱仙鎮,金軍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可以這麼說,只要有岳飛在,金國別說入侵大宋。滅國都是預期之數。所以,殺岳飛是金國給的條件。當然了,這裡頭秦檜的作用是「功勛卓著」的。第三,功高震主。各朝各代,皇帝對手握重兵的大臣的猜忌是最大的。趙勾就更是如此了。說的簡單點,是岳飛的兩個性格特點害死了他。1他說過,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對於老百姓來說,這是多麼合格的清官呀。可對皇帝來說,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因為岳飛越是這樣,在國內的聲望名望就越高。皇帝也就越害怕。總是在內心問自己,岳飛會不會背叛我,他會不會造反?他要是造反的話,我該怎麼半辦?論軍事,我不是他的對手。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論聲望,全國老百姓都愛戴他。因為他水火不浸,我拿他也沒辦法。君不見,蕭何為什麼要自污。大家看,隨著蕭何的自污,劉邦的心裡很是高興。人常說,木實繁者劈其枝,劈其枝者傷其心。同樣的道理,岳飛哪毫無缺點的人格和性格,讓趙勾如坐針氈,坐卧不寧。大家再看韓世忠,既能打仗(擂鼓戰金山,大家還記得吧?韓世忠把金兀朮困在黃天盪里動憚不得),還又貪財。趙勾很是高興。韓世忠是只打仗,只收復領土失地,就是不提迎還二聖。韓世忠還學王翦,給皇帝要錢要地。他看中了西湖邊上的一塊地,給趙勾一說,趙勾大喜。不僅答應,還建好別墅送給韓世忠。坦白說,岳飛只要稍微的圓滑一點,都不會死的那麼快,那麼慘。不過有秦檜和金國的狼狽為奸,再加上趙勾的擔心。岳飛的就義是遲早的。


推薦閱讀:

TAG:宋朝 | 宋高宗 | 岳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