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只靠組委會補給站內的補給足夠嗎?是否還需要自己帶補給品?


這個問題可以分解成兩個方面來探討:

一)主辦方提供的補給是否足夠?

二)官方補給是否合適?

先說說筆者親身經歷的一次慘痛教訓:2012年下半年剛開始跑馬拉松時,頭幾場比賽都享用到主辦方補給站提供的食品,所以跑當年的最後一場上海馬拉松時,決定輕裝上陣,不帶補給。

結果跑到三十來公里時,肚子餓得咕咕叫,卻一路上找不到吃的——連香蕉都沒有。賽道旁倒是偶爾有學校或企業的私補點,無奈人家不肯施捨。

只好忍飢挨餓地捱到終點,跑出4小時53分的個人第二差成績,僅好於一周前感冒在冰點寒風中跑的北馬。

吃一塹長一智。那次以後就學乖了,參賽時都會繫上腰包,在裡面塞點能量膠或士力架。不過近幾年發現,主辦方似乎變得大方一些了,多少都會給一些吃的,至少香蕉基本每場都有。

不過,官方提供的補給未必都適合在跑馬拉松途中食用,或者正好對你的口味。(下圖是筆者在2014年泰國清邁馬拉松途中拍攝的補給點,有西瓜和果脯)

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北馬約28公里處某公路橋(科薈橋?)前提供的某巧克力餅乾,雖然也算知名品牌,但又干又硬,實在嚼不動且難以下咽。很多參賽者發現後不得不紛紛丟棄,造成大量浪費。

而有些比賽在提供能量棒或餅乾之類乾性食品的補給站,竟然沒有配備飲料或水,能把你吃得又嗆又咳。

另外,如果你要跑成績,沒功夫停下來細嚼慢咽,只適合吃能量膠這樣的流質補給品。

而提供中國大陸馬拉松比賽提供能量膠的很少聽說,就算有也只有一兩處且數量有限,手快有手慢無,所以能量膠只能自己帶。


這是一場越野跑比賽的補給。一般越野跑比賽中都會每隔一段距離都有補給站提供必要的食物水和功能性飲料。在耐力運動比賽中,能吃就能完賽這句話不是蓋的。每一小時攝入100大卡的熱量對於保證持續的運動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當然我們回過頭說一下馬拉松比賽,相對於越野跑動不動就50到100公里山路起步的難度,馬拉松賽道平緩,且在城市中可謂十分友好,但是再友好它也是一項周期性耐力運動,在馬拉松比賽中脂肪和糖占身體供能的主要部分,按正常如果想跑出成績PB(personal best個人最好),那麼再經過補給站時候就要盡量節約時間,一般高水平選手再經過補給站時候都是拿了補給變跑邊喝。這裡如果大家想效仿我提供一個技巧,再經過補給站時候首先分清自己需要水還是功能飲料,一般馬拉松比賽中會用不同顏色的桌子去區分,補給站志願者一般也會不斷的喊話。在明確自己需要什麼飲料後,可以放過最先經過的幾張桌子,因為通常在馬拉松比賽中為了防止擁堵,組委會都會沿著賽道擺出很多張桌子來放置補給,大多數經驗少的選手很容易會在頭一兩張桌子前扎堆兒拿補給,這樣通常就會不得不停下來,就避免不了耽誤時間,而後面的桌子通常人會少很多,因此放過最先經過的桌子去找後面的桌子拿補給,如果是拿水的話可以把盛水的紙杯口捏扁留一道縫來邊跑邊喝,這樣的好處是水不會隨著跑動灑出來。這兩個技巧是不停下來補給站可以邊跑邊補給的重要技能。然後再來說能量補給,通常馬拉松賽補給給能量膠的不多,國內馬拉松比賽大多數會以食物為主,這在需要持續高速奔跑的馬拉松賽中並不方便,因為食物消化需要時間並且吸收遠遠不如專門的能量膠快。因此推薦需要從成績的選手自帶能量膠,通常GU的膠一支也就35g上下,而且非常容易攜帶。在看到補給站的時候提前把能量膠吞下,進站補水。這裡要注意的是能量膠通常都會建議配合水來服用,吃過的人也知道如果沒有水是非常難以下咽並且不利於快速吸收。當然如果不打算沖成績的話,大可以慢慢跑進站吃喝足夠再繼續,如果是這樣的目的完全可以不用帶補給全靠吃組委會的就可以。


首先要看你參加的是半馬還是全馬

如果是半程馬拉松的比賽,一般除了組委會提供的補給是不需要自己另外攜帶的。

如果參加的是全程馬拉松的話,也得看情況。如果是一些高層次的(比方說金牌賽事),主辦方的後勤補給是做得很到位的。自己只需要帶少量的鹽丸或能量膠以備不時之需即可。如果是一些地方性組織的,這方面會欠缺一些,但是水還是會有。這時候可能就需要自己準備一些自己根據日常訓練總結的補給量。


自己可以適當帶一點!因為很多情況是你不知道的!


一般的賽事,組委會提供的補給基本上都充足的,但是鹽丸能量膠我會自己帶…鹽丸五顆,能量膠四個,起跑之前吃一顆鹽丸,然後差不多每十公里一個鹽丸一個能量膠,有時候還會帶兩顆巧克力什麼的吃著玩兒…

武馬很好啊,有好多市民在賽道旁邊加油,還有很多私補,簡直全程不用為吃喝擔心…然後我快跑到東湖邊的時候,咕嚕了一句,好想吃雪糕,就有旁邊加油的市民馬上叫住我說…我請你…然後真的給我買了一支雪糕…太幸福了簡直…


推薦閱讀:

TAG:體育 | 馬拉松 | 旅遊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