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奶農倒掉白花花的鮮奶,為何寧願倒掉牛奶也不願意免費發放?


或許提問者印象中提到「傾倒牛奶」這個事情,首先想起的是「美國」、「大蕭條」這樣的詞。但不管怎麼說,任何商品的產出都要談到成本對不對?中國奶農也是為了盈利的,一切都是自負盈虧。免費發放,成本誰出?

先說第一個成本虧空

2013年時央視已見有「飼料費用漲幅大 奶農養牛成本高」的新聞出現,奶牛產奶需要的是精飼料,而當年新聞中提到的玉米漲幅為15%,直接導致整體飼料費用上漲20%,反觀當年生鮮乳品的價格漲幅不過6%。這一情況持續到2016年時,某地方玉米價格每公斤接近1元,而苜蓿的價格每公斤達到3元左右。從這點看就是每公斤2元了,再加上其他,成本只會更高。

再說企業收購價

國外好的奶牛,年產奶約10噸左右,可反觀國內奶牛品種參差不齊,少到4-5噸常見5-6噸。2016年時報道的企業收奶價格,是每公斤4元左右。一噸是1,000公斤,這就是4,000元錢,再按5噸計算,如果免費就等若這一年要送出去20,000元錢。可如果再加上上述飼料虧空呢?

實際奶農可能的期望價格

2015年倒奶事件出現前,北京延慶(南口農場)的奶我是買過的,那年冬天去買的時候,每公斤鮮奶8元錢。奶農說的好:「奶站的(儲奶)罐只能存2-3噸,可每周卻要清兩次,一清就要耽擱一天。反正這奶(收購)價格低,又收不上去,倒了不如賣給你們(親戚朋友)合適。」

如果按8元每公斤鮮奶的價格來算,5噸就是40,000元錢。這較之剛才的企業價格又翻了一倍。

再說這次購買背後的事情

買奶的時候,我也曾廣而告之過,可也沒有多少人去產奶地購買。原因很簡單:

  1. 路程往返性價比不划算,算上快遞價格直接翻倍;

  2. 個人購買能力有限,1-2公斤的,去買了感覺像添亂;

  3. 存儲問題轉移到購買者身上,放進冷凍室也存不了多久;

  4. 乳糖不耐受,或者是過敏,對鮮奶不感冒、懷疑質量有問題等等;

類似這些反饋都是我知道的。而這些問題,換成免費也一樣會客觀存在。更何況,如果是在網站上快遞到全國各地,那這免費的成本,可是會同樣翻倍的。因此目前倒奶,有一定「經濟學」的合理性。不免費發放,有客觀的止損理由。(就是很令人心痛)

關於美國的倒奶問題

美國的倒奶從1929年-1934年之間發生過很多次,成因十分多樣,比如說:

  • 抗議價格下跌後導致的利潤不足(此前國外也有過類似行為,大多因為賺的少)

  • 倒別人的奶保自己的價(最大一次糾結了1500多名奶農,用手槍和步槍逼迫他人倒奶);

  • 瀕臨破產的獨立奶農自發倒奶(這與近年國內倒奶是類似的)

最值得說的就是第三項。當時美國有大中型農場和小型獨立奶農,農場主要提供直飲鮮奶,而小奶農更多提供的是製作乳製品的次級奶。在「大蕭條」時期,奶價整體下跌,但初期尚未賠本,倒奶是「達不到售價就不賣」後的連鎖行為,因此才出現了「倒別人的奶保自己的價」。當時作為資本雄厚的大農場有更多的出路,中型農場尚可勉勵維繫,這兩者或利潤減少或虧得尚少,反而是弱小的獨立奶農因為沒有保障,只能倒奶轉業。可以證實這一點的是,在當時的「兩種奶農之爭」中,可見有對乳製品加工廠的多次破壞行為,以及封鎖州政府組織的運奶行為。

然而對比國內近年的倒奶事件中,如飛鶴乳業這樣的企業也是有「收奶再倒奶」的,他們和小奶農並未有什麼不同。這與美國當時「活大死小、要求保價」性質截然不同,因此我們當初批判的是這些問題。

不過最值得吐槽的就後期,羅斯福政府上台後,奶農們「收了補貼也倒奶」的行為。當時聯邦政府按照奶牛數量直接給予補貼政策。可這已經是1933年的事了,最弱小的獨立奶農有些已經破產,或被實力雄厚的農場低價收購,而這些補貼就落到了農場主頭上。這時的倒奶,是因為農場主們只在乎奶牛補貼,所以賣奶或提高奶價反而成了次要問題。甚至說,為了「倒奶經濟學」的成本問題,繼續在牛奶中添加農藥、煤油。所以除了個逆供求關係的表達以外,兩者並沒什麼相似之處。


牛奶產量達到要倒掉的情形,顯然是出現了供給過於需求,倒掉牛奶是無奈之舉,奶農們也是被逼無奈。當牛奶的銷售收入低於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時,奶農們就會倒掉牛奶,至於為何不送人,很簡單,送奶也是需要儲存和運輸成本的,而且送給消費者就更沒人買了,奶農損失更大。

具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牛奶的需求價格彈性小

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牛奶的營養價值深入人心,牛奶越來越成為日常飲食的必需品,需求量基本是確定的,受價格變動影響很小。如果原奶供過於求,收購商會壓低收購價,但需求量不變,即便收購成本下降,牛奶的售價也不會變。

2、牛奶的儲存和運輸成本高,交易成本也高

牛奶中含有優質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是補鈣佳品。由於牛奶營養價值高,水分大,很容易腐敗變質,擠出的鮮奶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冷藏,售賣和運輸過程中也都需要有冷鏈設備,儲存和運輸成本高,使得交易成本也高。

3、牛奶的生產不完全受人和收購價影響

牛奶的產量與奶牛數量有關,更與奶牛的泌乳量有關,而奶牛的泌乳量無法人為控制,該擠奶的時候就得擠,憋壞了奶牛損失更大。而就算此時收購價很低,奶農也必須賣奶,所以,牛奶的供給量在一個生產周期內是穩定的,不會因收購價格降低或者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此時舊奶還沒賣掉,沒有儲存設備就只能將舊奶處理掉,要麼賤賣要麼倒掉。

4、送牛奶會加劇惡性循環

很簡單的道理,本來只是供給市場出現失衡,而消費市場是穩定的,一旦開始送牛奶,就會打破消費市場的平衡,有免費送的牛奶,為什麼還要花錢買?這樣會造成牛奶的消費量下降,為保證企業利潤,進一步壓低原奶收購價,加劇這一問題。

5、人性的弱點

  • 奶農們免費送牛奶,消費者會怎麼想,會不會覺得這牛奶有問題,是收購商不要的才免費送。

  • 或者把送奶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一旦停送反而會有難聽的話語。

  • 甚至一部分人會將免費得來的牛奶拿出去售賣,進一步損害奶農利益。

綜合以上原因,牛奶的需求量是穩定的,供給量卻是在生產周期內穩定,很容易出現原奶供過於求的情況。而牛奶較高的儲存和運輸成本,讓送人或者賤賣成為賠本買賣,遠不如直接倒掉損失更少。


我叫田雪。

我在推廣「好好吃飯」的理念。

我總結創建了211飲食法,用最簡單的方法幫你學會如何好好吃飯。

掌閱APP上的音頻節目《吃出漂亮 簡易高效的女神餐譜》非常適合睡前聽。

我認為:

好好吃飯,應該是精英階層的基本生活狀態。

重新定義吃飯,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全面升級生活方式吧


如果有人吃了免費發放的牛奶後拉肚子,跑來找商家麻煩,怎麼辦?

如果有人把牛奶領回去後在常溫下放了兩天,後來吃完以後嚴重感染過世了,怎麼辦?

免費送鮮牛奶一樣要用人管理,還是會產生運營成本;

牛奶生產商一般不面對最終消費者,他送牛奶的廣告效用基本是零;

那麼,又不打廣告,又存在風險,還要花成本去管理,還可能要跟人撕逼,圖什麼?


多地奶農白白倒掉牛奶,卻不免費發給窮人。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時應該是初中的時候,我記得當時老師講的是資本家為了保持「價格聯盟」,為了壟斷,為了懲罰消費者。

你看,非洲的小朋友多可憐。每年餓死幾百萬人。

你看,街上流浪的狗貓多可憐。小動物最喜歡喝牛奶了。

你看,我多可憐。夜宵沒吃還餓肚子呢。我都恨不得家裡變出二罐牛奶。你卻把牛奶白白倒掉了,真是喪盡天良,人神共憤。

初中課本的教育,把資本主義描繪得邪惡不堪。

資本家為什麼寧可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肯便宜賣給窮人,或者免費贈送?

我看了上面很多回答關於「牛奶為什麼要倒進河裡」所有的分析,都是錯誤的。

因為他們偷換了一個概念。牛奶並不存在於冰箱里。

牛奶存在在哪裡?在牧場里。

牧場在哪裡?廣袤的草原,城市的邊緣,到最近的集市,要開車1個小時。

事實上,如果你真的跑到「牧民」家裡。

真正的牧民,是非常非常熱情好客的。

他們會拿出各種食物和你分享。絕大部分的牛奶,酥油茶,隨便你喝,都不要錢的。

像是在蒙古游牧部落,至今還保有著「暖腳」的習俗。

從來沒有牛奶不賣之類的說法。

只要你肯去到到牧場,肯到草原深處。肯遠離城市200KM。牛奶是免費喝的。

牧民們真正無法負擔的,是「距離」。

而你們的訴求,是深夜回家,牛奶擺在你們的冰箱里。

從農場到你們的冰箱,這其中的距離是無限遠。

什麼時候會倒牛奶呢。OK,對了!聰明人都想到了。

當都市裡的牛奶售價,連「運費」都賺不回來的時候。

譬如說,從來沒有人把紫檀木扔河裡的。

小葉紫檀,三十年長一厘米,千年不腐,木質緊密。

但是,生鮮,水果,牛奶,蔬菜,就屬於容易壞的食品。

在運輸條件不好的19世紀,牛奶從美國中部的農場,運到大西洋邊的紐約。

耗時可能要一周,甚至更多。腐爛變質不能喝。

紫檀不會扔進河裡,但是牛奶會。因為售價趕不上運費

再加上如果小朋友喝了你的牛奶,拉肚子怎麼辦?

老奶奶吃壞了住院,索賠怎麼辦?聖母敲詐勒索怎麼辦?

賺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動不動罰你賠償幾百億美金。

這些「法律」成本,遠遠超過了牛奶本身的售價。

經濟學有幾大要素,價格=f(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學理工科的人,是極其嚴謹的。和Marx的嘴炮不同。

f(x)只要任何一個要素變了,價格都會變。

冬天的西瓜,夏天的草莓。

都市裡的牛奶,農場里的快遞。

要素的任何變化,都會導致價格劇烈波動。

你一邊說,家裡面的小孩,餓得哇哇哭。營養不足,沒有牛奶喝。

一邊又說,農場黑心的資本家,把牛奶倒在河裡。

「冰箱里的牛奶」和「農場里的牛奶」,並不是同一件商品。這樣屬於偷換概念。

牧場里的牛奶,我可以免費送給你喝。

可是你的冰箱里隨手有牛奶,我真的做不到。

冰箱里的牛奶的成本:牛的奶+加工+運輸到冰箱。

可是,另有一塊成本,秀相白左們無論如何也不肯承認。

冰箱里的牛奶的成本:

牛的奶+加工+運輸到冰箱+信息成本。

對於現代電子化的商業,客戶的信息,是大數量,隨機的,短周期的。

有人默認為,你是一個司機,你載著一卡車牛奶。

只要開到市區,你就可以把這廂牛奶賣掉。換成錢。

但是「賣給誰?」

城市那麼大,你知道賣給誰么。你知道怎麼收款么,你知道怎麼刷好評么。最後再加上風險成本。所以說商業和經濟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我給你舉一個最簡單易懂的例子吧。

假設一個小鎮有100個人,每天喝1升牛奶,當地奶牛每天產奶1升,奶場100頭牛每天總產出差不多100升,基本足夠小鎮需求。奶場每天付出養殖100頭牛的成本,獲得100升牛奶的收入。

有時候環境天氣不好奶牛產奶少了,每天產了80升,但是小鎮需求是100升,牛奶就漲價了。

後來奶牛場擴大養殖規模,買了400奶牛,這樣一天能產500升奶,但是擴大規模以後發現小鎮每天只能消費100升。這時候如果把牛奶降價或者白送出去,小鎮還是需要100升牛奶,不會因為降價了喝奶的人就多了。

這時候奶場選擇a:全都送出去,小鎮上每人喝了1升,剩下的鎮民自己倒掉了,奶場付出500頭奶牛的養殖成本,收入0;

選擇b:降至原價1/5賣牛奶,小鎮購買了100升,剩下的沒人買,只能倒掉,奶場付出500頭牛的養殖成本,獲得100升牛奶的1/5,也就是降價前20升牛奶的收入;

選擇c:奶場原價賣出牛奶,小鎮還是買走了100升,剩下的無人購買,只能倒掉,奶場付出500頭牛的養殖成本獲得100升牛奶的收入。

這時候該選擇哪個應該是一目了然吧,生產過剩就是這樣,多餘的產出無法消耗,只能扔掉,區別就是消費者扔掉還是生產者扔掉,站在生產者的角度上,肯定會選擇c,自己扔掉,這是對於他們來說損失最小的方案。

實際上資本家盲目的擴大生產,對剩餘價值的剝奪導致消費能力的降低等等很多原因導致生產過剩引起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遠沒有上面那個例子這麼簡單。


記得上世紀的經濟大危機吧,書中有一句很讓人生氣的事情就是農場主寧可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願意降價處理。

我們在想為啥他甘願賠本呢,我們來想一下假如你已經入不敷出,你還要投更多的錢去運輸採集牛奶,加工牛奶,市面上人很少買得起牛奶你還必須硬著頭皮以這種高價賣出去。你會怎麼做,我想多數人可能就會選擇倒掉,這種就是生產過剩帶來的隱患,這也就能解釋為啥總是西北蘋果大棗賣不出去都寧可爛在地里。沒有市場,當地的市場已經飽和,你要去開拓一個未知的市場在資金鏈斷了的情況下是無能為力的,你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些東西被倒掉,毀壞。這也沒辦法你只能這麼做否則你會虧的更慘,或者打破了其他地區的穩定。假如你打破了其他地區造成連鎖反應這會導致什麼片面性的市場危機,進而引發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失靈,市場不會調節,這是國家就會幹預,這也便是宏觀調控。

所以本文的主旨意思就是生產廠家要適應當地的市場,切莫過度的生產,生產過剩是很可怕的。


首先,要說明一點,中國缺奶不?缺,非常缺奶。可為什麼奶農的奶賣不出去?自作自受。從三鹿奶粉,到三聚氰胺。三鹿奶粉是資本家黑心,可三聚氰胺,確確實實是奶農黑心。國人寧願買高價進口奶,也不願意買便宜國產奶。自作自受,活該賣不出去。即便奶農現在不黑心了,可是沒用,誠信這東西建立要一百年,毀掉只要一天。言歸正題,為什麼不免費發放。第一,發放需要成本,人力成本,包裝成本,運輸成本,誰出?第二,賣不動,不帶表一點賣不出去。還是能賣出去一些的。可是免費發放,這些買奶的人,肯定不買了,有免費的,為什麼花錢?


我是大二曾經的文科生,淺薄見解。

高中歷史書上就提到過這種情況,主要是以美國資本主義危機為例子,然後羅斯福政策就上台了。

這裡倒掉的主要是牛奶的原奶,需要加工成乳酪和牛奶等產品才能出售。

在經濟危機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市場供求異常,窮人買不起,生產力又過剩,所以就代表已經會虧本了,如何能最大化降低損失呢,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原材料倒掉,原材料成本低,加工出售和贈送窮人都是需要成本的,冷凍保存也需要成本,這樣反而得不償失還浪費精神。

資本家,或者說是個人都是精明的,沒有人會做虧本買賣,歷史書上頡取這種倒奶的現象一定程度上是說明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端。不可否認的是,任何制度都有其雙面性,社會主義是最適合我們的制度。


先問問,中學政治書上說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寧願把牛奶倒河裡也不免費發給貧窮的人。可在這裡卻相反了。農村人出來倒牛奶。農村的菜、果子、兩毛錢都沒人賣。最後放的時間長了,爛了也倒構里。西北方冬天種不了菜,大部分都靠外地運來的菜生活。這兒賣的菜比南方貴多了。為什麼不把便宜點的菜買過來,而讓菜農的菜放的爛了也沒人運過來。


評論里好多沒腦子的,當年拿這個事說事只是為了抨擊資本主義的落後性和局限性,但是現在心裡都有底,別人倒牛奶是在考慮大環境,穩定價格,不至於破壞市場,舉個例子,一百斤牛奶,本來一斤一塊錢我是比較賺錢的,但是今年生產了一百二十斤,多出來二十斤,超過購買力了,我降價成八毛,那我這一百二十斤賺到的錢還沒有以前一百斤的多,而且一單降價,一會就很難把價格再抬起來,所以我倒掉多出來的二十斤,價格還是一斤一塊,雖然我暫時要陪掉這二十斤的成本,但是往後,我的價格和市場是穩定的,成熟的……如果說免費送窮人?那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以道德標準來衡量別人,難道奶農破產了,正常消費者以後沒得牛奶喝了,就算好了?

反觀我們自己的市場理念,沒有什麼整體性,大家各自為戰,什麼值錢就一哄而上,為了多賺錢就多生產,然後生產過剩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只為把貨物銷售出去,包括降價降質,所以很多時候做一行爛一行,但是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會免費發放的,都覺得收回一分是一分……

看到別人做什麼事,要思考下背後的原因,自己想不通就要問,別自己看見個表象就唯心的在這裡噴,腦子是個好東西,要多用用!


推薦閱讀:

TAG:鮮奶 | 牛奶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