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李建成是怎樣一個人,他的形象是否被李世民抹黑了?


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個人認為,李建成其人,才能不在李世民之下。

李建成(589年-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人。

李淵起兵之初,李建成與李世民分別在河東、晉陽招募人才,而後李建成到太原助李淵起兵,率軍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李淵稱帝後被立為皇太子。唐朝建立後李建成又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與突厥勾結的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殺死,死年三十八歲,五子一併遇害。

李建成直率、寬簡、仁厚,很有才能。 被弟弟李世民醜化,不是史書上記載卑鄙平庸的太子。 貞觀二年(628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追謚"隱",貞觀十六年(642年),又追贈為皇太子。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長子,大唐開國太子。隋朝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李建成奉李淵之命留在河東,結交大批能人志士。他對當時的形勢和李淵的處境十分了解,太原起兵後李建成曾對父親說:「兒等早蒙弘訓,稟教義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墜。」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言:「至前此蓄謀叛隋,則二人(建成、元吉)亦不能不與也」。當時李氏宗族習武之風培養了李建成的政治、軍事才能,他對於關係身家安危的大事不會無動於衷,因而當時是李淵反隋建唐的重要參與者。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起兵反隋,密召建成與弟元吉至太原。六月,義軍建旗發兵,建成受命率眾攻取西河。九日往返,義軍首戰告捷。李淵建大將軍府,授建成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封隴西郡公。七月,義軍挺進關中,建成又出謀劃策,力戰攻克霍邑。九月,建成奉命率劉文靜、王長諧等數萬人屯永豐倉、扼守潼關、大敗屈突通。十月,建成率精兵與李淵會合,在攻克長安的戰役中其部下雷永吉率先登城。十一月,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侑為恭帝,改元義寧,恭帝封李淵為唐王,封建成為唐王世子,開府置官屬。義寧二年春正月,建成遷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偕李世民將兵十萬東循洛陽,授尚書令。唐朝天下為馬上得之,李建成從晉陽起兵至唐朝建立為領兵主將,任左軍統帥,他指揮和參與指揮的西河之戰、霍邑之戰、潼關之戰、長安之戰都充分顯示出其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建成決不是舊史書描寫的庸劣之輩,而是位有勇有謀的軍事統帥。

雖然在唐朝後方,但建成仍然在軍政事務上獻出頗多良策,為唐朝遠交近攻、迅速統一中原做出了重要貢獻。建成在軍事上重點布防北邊,他多次奉旨領兵出征,立下了赫赫戰功,對唐王朝後方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武德二年,剿滅司竹祝山海;武德三年,鎮蒲州,備突厥;武德四年,討伐稽胡;武德五年,剿滅河北劉黑闥,平定山東;[3]武德六年,屯并州,備突厥;武德八年往幽州,備突厥。需要強調的是,建成在北部抵禦突厥,是李世民中原逐鹿取勝的必要條件,為李唐統一中原奠定了重要的後防基礎。在這一系列軍事活動中,建成不僅取得了軍事勝利,外戰保家衛國,內戰更善用懷柔安撫之策,從而贏得了人民的愛戴。

由於秦王李世民長期在外征戰,處心積慮地經營私人勢力,李淵便著手削減其羽翼,秦王府文臣武將多被貶黜外放,部分武將調給元吉使用。李世民眼看大勢已去,奪嫡無望,便與手下商議密謀,並勾結早已買通的皇宮戍衛,於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清晨率領全副武裝的眾家將及私下招募的八百死士在皇宮內發動政變。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前來早朝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同時遇害,建成五個年幼的兒子也在政變中被殺,家人全部除籍。這就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政變」。李世民繼位後為了安撫人心,於貞觀二年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謚「隱」,以禮改葬。貞觀十六年五月,又追贈建成皇太子稱號,史稱「隱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發動血腥政變獲得帝位,不僅破壞了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而且兄弟相殘也為人所不齒。因此,李世民為了證明自己獲得帝位的合法性,必須在史書中大書特書自己在建唐過程中的卓越功績,「歪曲地把晉陽起兵的密謀描繪成太宗的精心策劃」,貶低李淵,打壓李建成、李元吉以抬高自己,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功勛,表明自己所為是擁有「天命」的,從而間接地證明自己擁有帝位的合法性。李世民以此開創了帝王直接干預修史的典範,他一方面授意史官抹殺建成建唐前後的歷史功績,對建成的歷史活動,或埋沒不載,或曲載其事,將其醜化成既無功於社稷、又心胸狹窄、且多次企圖謀害秦王的卑劣小人;另一方假託李淵曾私許將其立為太子,以證明其殺兄屠弟實屬無奈,乃大義滅親、剷除奸惡、上承天道、下安社稷、無違君父之命的正義之舉。這樣一來,後代的史書包括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鑒》所依據的史料實錄中對建唐前後事實的描述必然有所偏頗,完全倒向李世民一邊。

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不難發現李建成本來是一位心中有天下格局的優秀帝位繼承人,他是李淵重點扶植的對象。李世民奪權後,也不得不好生安撫李建成多年經營的勢力,重用原東宮臣僚,同時繼續沿襲父兄對峙突厥的戰略,對內執行偃武修文、與民休息的國家大政方針。李建成的優秀,迫使李世民必須克制私慾、不斷積極努力追趕方能服眾。人們有理由相信:若無橫生的宮門之變,他必會繼承李淵開創的基業,將唐朝創建成一個全新的昇平盛世。


李建成真如史書所敘之不堪嗎?

《舊唐書》評價李建成是「人神不容」,近代歷史學家陳寅恪則說李建成是「才智之人」。

我記得曾經看過的影視劇《隋唐英雄傳》,李淵很窩囊,李建成和李元吉則荒淫、奸詐、貪鄙,這邊對著李淵的妃子笑呵呵地喚聲「母妃」,那邊便迫不及待地將她們抱上床呼哧呼哧去了。李世民則趨於完美,仁厚、雄韜偉略,世民哥哥當然還是意氣風發的帥哥。可是,現在為李建成喊冤、鳴不平已成風氣,甲乙丙丁無不感嘆建成的不幸,數落世民的陰險。

真相,到底是什麼?

成者曰王,敗者謂狗。

評價李建成自然繞不過玄武門之變。

魏徵,李建成曾經的幕僚,後來的凌煙閣功臣,謂建成曰:「世民勢日隆,當早為之所。」李建成沉吟許久,最終搖頭否定了魏徵的意見。李世民責問魏徵:「你何以離間我兄弟?」魏徵則在感嘆:「皇太子如聽我言,何有今日禍耶!」這是《舊唐書·魏徵傳》的記載,通過魏徵與李世民的對話,我們可以發現,李建成在當時並沒有要對付李世民的意思。

同時,《舊唐書》記載,在突厥犯境的時候,李淵讓李元吉領兵平定,李元吉則趁著手握兵權的良機,與李建成圖謀誘誅李世民。此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的時候還說,秦王在京如匹夫耳,可是轉眼便要謀誅世民?李淵是支持李建成的,否則也不會想著將李世民逐出京城,如果不給李世民發難的借口的話,皇位肯定妥妥地落到李建成手裡,他為什麼會這麼想不開?邏輯顯然不夠合理。

《資治通鑒》記載,在玄武門事發時,李淵正泛舟海池,直到尉遲恭拿著兵器來到李淵面前,告知玄武門發生的事,李淵方才慌忙問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我們可以從這段細節里看到什麼呢?李淵作為皇帝,耳目竟然閉塞如此,這裡面難道沒有道道嗎?我認為是有的,這說明李世民的突然發難已經蓄謀很久了,他已經成功將自己的勢力滲透到了皇宮,李淵正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被李世民架空,否則難以解釋皇帝的毫不知情。如果李淵是假裝不知情,那麼肯定會留有後手,但是顯然他沒有後手。否則,李淵豈能坐視李建成、李元吉當場被殺?

兩部《唐書》和《資治通鑒》的參考資料很多是源於唐太宗實錄,可是又存在矛盾,這是為什麼?這說明歷史果然是勝利者書寫的,說明李世民確實想通過歷史檔案遮掩玄武門的醜聞,為了讓自己處於正義的位置,那麼便只能讓李建成成為反派,可是為了讓邏輯趨於合理,因此在某些細節的處理仍然不能完美,從而造成漏洞。

李建成到底是龍,還是狗?

「成王敗寇」可謂是永遠成立的歷史法則。

我們知道文官修史肯定得看皇帝的臉色,即使是修前朝的史,也必須得站在前朝皇帝的立場,從前朝皇帝的利益出發去寫,畢竟皇帝也怕自己被後來人寫得「慘不忍睹」。因此,官修史書,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是有很嚴格的監督和審查程序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李建成對於唐朝開國幾乎沒有什麼貢獻,似乎庸庸碌碌,只知道享受花花世界,可是真實的李建成又是怎樣的呢?在李淵決定起事的時候,李建成在河東,只有李世民在本部,似乎幫助李淵起事的只有李世民,實則不然,根據槍手溫彥弘幫李淵寫的日記《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皇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密招豪友。」顯然,李建成是在暗中開拓河東市場,為以後李淵進軍河東發展群眾基礎,這難道不重要嗎?「戰爭」既有真槍實彈的戰爭,也有軟刀子的戰爭。但是李建成也不是沒硬過,也有過陣斬劉黑闥的光輝事迹。

李建成在當太子以後,開始負責留守後方處理政事,逐漸退出軍事舞台,當然並不是完全退出,但是李建成淡出軍方也給了李世民坐大的良機。在武德四年,李世民敗王世充、竇建德,因功被封為天策上將,同時開創「天策府」,這是李世民的家底,更是李世民日後發動宣武門之變的資本。但是,李建成在處理政事方面還是很不錯的,沒有穩定的後方李世民在前線拿什麼拼?李建成在這方面的成績還是合格的,在唐朝建立以後,他是有能力讓唐朝穩定發展的。

隨著唐朝的穩定,李建成的太子位也會更穩定,只要他不犯什麼原則性的錯誤,他的皇位是跑不了了。如果李建成能早聽從魏徵的意見剷除李世民,皇位也沒問題,但是他猶豫了,當然,當時唐朝還沒最終獲勝,李世民如果死了,李建成能否收服李世民部將又不好說了。即使是在玄武門事發時,李建成仍然佔據天時地利與人和,如果能夠利用好自身的優勢,李世民的成功率是很低的,畢竟他是皇太子,不算李淵的話,皇宮應該是他的地盤,可是最終他還是敗了,說明什麼?

李建成可以成為基本合格的「龍」,可是他沒有把握好機會,最終只能成為任人宰割的「狗」,因為唐朝有比他更優秀並且更果決的李世民。


易中天老師曾經說過,史學界一直有第一歷史和第二歷史的說法。第一歷史是最真實的也是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即使當事人是不死神仙,活到現今給我們講述當年之事,也未必真實可信。因為作為中立方的我們,根本沒有絲毫驗證真假的方法。第二歷史就是各種史書資料的記載,比如《史記》啊《三國志》之類的史書,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歷史都屬於第二歷史。所謂國亡修史,史書大多由後人所修,後人又豈能親眼目睹前人之事?只能參考前人所著史書,不管前人後人,又有幾人能做到秉公直書呢?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沒有道理。

現在,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資治通鑒》和新舊兩《唐書》是研究唐史最權威的史學著作,這三部書無一例外的將李建成蓋棺定論為昏庸無能,好色殘暴的反面人物,絲毫沒有一句褒揚之言。《舊唐書》所著: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言下之意很明確,你不仁我才不義的。《資治通鑒》更是將玄武門之變描寫的繪聲繪色,李建成和李元吉如何咄咄逼人,李世民如何一忍再忍,最後萬般無奈之下,才殺兄屠弟的。

李建成的形象正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一樣,編劇導演們並沒有抹黑歪曲的手法,三觀並沒有倒向勝利者的一方,因為這正符合新舊《唐書》兩部正史對李建成形象的蓋棺定論,可以說他們尊重了史實。可依然有很多人為李建成打抱不平,認為李世民篡改歷史,為了掩蓋殺兄屠弟的罪行,也為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對李建成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抹黑。

這些人的依據主要來自於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這部書主要講的是唐高祖李淵從太原起兵到登基稱帝這一段時間的史事。溫大雅當時的職務是大將軍府記室參軍,也就是李淵的筆杆子,《起居注》中所記之事皆是溫大雅耳聞目睹的親身經歷之事,故而可信度極高。《起居注》中李建成和上述三部史書中的李建成判若兩人,不僅不是昏庸殘暴的庸碌之輩,反而是雄才偉略的英明之才,其能力不在李世民之下。三部史書是後人編撰的,而《起居注》是當事人所著,可以說是當事人的行軍日記,哪個更可信,不言自明。

我個人認為,李世民作為政治勝利者的一方,或許對失敗的一方李建成做了歷史抹黑,但李世明自身的能力應該完全碾壓李建成。大唐初建國,需要李世民這樣具有太祖武帝之風的帝王掌舵,不管他登上帝位的手段如何,歷史向來不會計較個人的生死得失。當然,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是李世民內心深處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他的內心有多麼不安,貞觀之治就有多麼輝煌。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請關注我。


李建成是唐朝的開國太子,是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哥。我們在《舊唐書》、《貞觀政要》等歷史資料中看到的李建成一生碌碌無為,似乎是一個無能之人。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李世民是否抹黑了李建成的形象呢?

事實上李建成為國征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從開唐之功上來看,李建成不同於李世民一直在晉陽輔助父親李淵,而是獨自前往河東發展勢力。從晉陽發兵,到攻下長安,兩兄弟其實是齊頭並進,一左一右的攻入長安城內。

李淵稱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此時的李世民只是作為宗師統軍出兵而已,李淵對其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

李建成自由喜讀兵書,兵法謀略不遜於李世民。建國後,李建成更是平定了多地暴亂,鎮守蒲州、征討邊疆作亂、討伐黑闥、平定山東。

唐朝統一時最令人頭痛的莫過於黑闥,武德五年李建成親自率領軍隊討伐黑闥,徹底將黑闥平定,這才使得唐朝基本實現了統一。

除了軍功以外,李建成一直招募人才,為大唐做出卓越貢獻。馮立在面對突厥的逼近時,以少勝多打敗了作亂的突厥;馬三寶也在唐朝初建時立下功勞,在其死後李世民更是廢朝悼念;薛萬徹為唐征討了高麗、突厥、吐谷渾等。更不說其手下還有魏徵這樣的謀士了。

建國後李建成更是輔助李淵管理國家,解決軍事政務,開創了「武德之治」。作為太子的李建成常駐宮內處理各類事務,而征戰在外的李世民率領著武將,手中握有軍權,功勞也逐漸變大。

李建成自知自己的戰功和威信逐漸比不過李世民,擔心自己的位置。他沒有聽從魏徵的建議去結交玄武門的守將,而是聯合了自己的弟弟李元吉共同排擠李世民。但李世民也不是簡單的角色,與太子的拉鋸戰也就此拉開。

李淵的偏袒使李自成在拉鋸戰中佔得上風,也正是如此,李世民決定以小博大。武德九年的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了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也跟著入朝,等到二人察覺事有蹊蹺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李建成也死在了李世民的箭下。

李建成死後,他的兒子們也被殘忍殺害,還在宗室的名冊內刪除了他們的名字。李世民就位以後在《舊唐書》等書中也將李建成塑造成一個無能的太子,以此凸顯自己的豐功偉績。

實際上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描述的李建成的功業並不比李世民要少,只不過歷史只是成王敗寇罷了。


李建成肯定會有被抹黑的成分在,畢竟史書都是勝利者撰寫的。

正如玄武門之變,肯定會被李世民給改的一無是處了,把對自己有利的地方,進行大書特書,對自己沒有利的地方是絕口不提。

李建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其實通過史料來看,我們還是可以追尋到許多蛛絲馬跡的。

可以說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兩人若是想爭奪皇位,必然會有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這場鬥爭關鍵就是看誰下手比較早,誰比較兇殘毒辣了。

其實想先下手的就是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在當初起義的過程中,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手下聚了一大批能征善戰的文武將才。

比如說文有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謀士,武有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等名將,這些人可以說就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太子李建成若是想順利的登基當皇帝,他就必須嶢剷除這些人才行。

在大唐建立之後,李建成開始對這些人下手了,他們先是把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派到了外地,先斷了李世民的大腦。

當時的皇帝李淵聽從了太子兒子的建議,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調開了。

這兩個智囊一離開,李世民麾下的武將立刻意識到一場來自大唐的內戰即將上演,他們勸解李世民早下手為強,否則等李建成把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都斬斷了,那時候也就是李世民的死日了。

李世民開始了反擊,他買通了玄武門裡的一些禁軍將領,帶著人就在那裡埋伏了起來。然後他們在假傳聖旨,說皇帝召李建成和李元吉覲見。

兩個人也沒多想,結伴奉旨而來。就在玄武門這個地方,他們遭到了伏擊,李建成被李世民用箭射穿,最終被尉遲恭給砍下了人頭,李元吉本就是和李建成一夥的,所以,他也被殺了。至此李建成集團完蛋了。

其實李建成就是下狠手下的比較晚了,他根本沒想到李世民的反擊竟然如此的快,如此的狠辣,上來就是你死我活。

最終,李建成敗在了自己的無知上,敗在了皇位爭奪戰沒有兄弟之情,只有你死我活上。


李建成當然是個雄才大略的人,身為官二代的他,以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素養很高、本領很強,再加上他是李淵的長子,很早被立為太子的他,擁有更多鍛煉的機會,李淵為了培養他,給了他很多監國理政的磨礪。

而事實證明,李建成也是個爭氣的人,他無論監國理政,還是代掌朝綱,都表現了良好的素質和超強的本領,把政務處理的有條不紊,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深得李淵賞識。也正是因為這樣,李淵一旦外出或緊急情況,都會交由李建成代為理政,可見對其才能的認可。

同時,李建成的軍事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個人英勇無比,精通箭術刀法,能衝鋒陷陣,他精通兵法,頗懂用兵之道,軍事能力強,李淵派他當主帥的軍事行動中,他勝多負少,為大唐平定天下群雄立下汗馬功勞。當然,因為分工不同,及定位不同,李淵在平天下時,多半讓李建成監政,而讓李世民出征,長此以往,自然功勞都被李世民奪去了,而李世民也乘機培養了一大批親信和嫡系部隊,和李建成展開了太子爭奪戰。

最後,李建成是仁厚之人,品德好,他並沒有以政治手段直接除去李世民。甚至在太子爭奪戰公開化後,李建成有好幾次致李世民於死地的機會,也因為仁厚而沒下毒手,卻最終被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而射殺。

李世民當了皇帝,為了名譽的需要,自然要做抹黑李建成的勾當,以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


長期以來,太子李建成給後人留下的形象是一個無能之輩,陰險狡詐,貪財好色之徒,而建構這些評價並且傳播太子建成形象的書籍主要是《貞觀政要》、《舊唐書》和《新唐書》這類書籍,而這類史書大多是替尊者諱,幫助勝利者書寫歷史,如果當初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失敗,估計李建成的形象就又是另外一種情況了,那麼,真實的太子建成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呢?

首先,李建成絕非無能之輩,在創立唐王朝的過程中,李建成就已經立下了赫赫戰功,自李淵在晉陽起兵之後,李建成就率軍西渡黃河,攻克了長安,此舉戰略意義非常重大,不僅使得蜀地順利歸附唐軍,也使得西秦霸王薛舉在西北孤立無援,同時還切斷了王世充往西逃跑的道路,因此,太子李建成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絕非無能之輩。

其次,李建成還善於接納人才,有政治智慧,馭人有術。我們後來所熟悉的魏徵實際上在進入李世民智囊團之前就是李建成麾下的謀士之一,李建成知人善任,善於吸收下屬的意見,在討伐劉黑闥的過程中,就採納了魏徵的武力為輔,懷柔為主的建議,李建成在當太子期間,在魏徵等人的輔佐之下,處理政務也是如魚得水,深得李淵信賴。

再次,關於李建成是否是一個貪圖酒色的人,實際上更大的可能性是李世民君臣對太子建成的抹黑,《資治通鑒》曾經稱讚太子建成「性仁厚」,李建成本有機會殺死李世民,可是李建成沒有那樣做,這足以體現了太子李建成是一個仁厚之人。反倒是李世民心狠手辣,在其執政後期也開始貪圖逸樂。

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讀歷史的時候,需要有足夠的智慧,不盲從歷史記載,多元的看待某一個歷史人物。


李建成是李淵的嫡長子,與太宗李世民及李元吉同系太穆皇后竇氏所生。享年三十八歲。

作為李淵的嫡長子,李建成參與了李唐王朝的建立以及建國初期的王朝的鞏固。公元617年,輔佐李淵太原起兵,直至618年攻佔長安。唐王朝建立之後,即被立為太子。在唐初,一方面參與平定各部的軍事作戰,另一方面,常以「監國」身份幫助李淵處理政務。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李世民所害。

就是這樣一個唐朝建國和統一過程中貫穿始終的重要人物,在新舊兩《唐書》和《資治通鑒》為其蓋棺定論為一個昏暈、無能、殘暴的庸才,幾乎沒有一句讚美之詞。《新唐書》評價李建成「資簡弛,不治常檢,荒色嗜酒,畋獵無度,所從皆博徒大俠。」《舊唐書》稱「建成、先吉,實為二凶,中外交構,人神不容」,「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但從正史與《大唐創業起居注》等史書中相互矛盾的對比中,李建成的真實面貌似乎值得商榷。

一、武功

隋末,李淵在太原留守,準備起兵之時,建成從河東趕到。「義旗初建,遣使密召之,建成與巢王元吉間行赴太原。建成至,高祖大喜,拜左領軍大都督」。李淵起兵在即,必定是需要能征善戰之將的時候,如果建成不是將才是庸才,李淵不會「大喜」,更沒有必要「拜左領軍大都督」,讓建成與世民分領左右軍,想必李淵是對建成的實力信任有加。但《舊唐書》在下文中卻未提建成之軍事才能。在李淵舉起反隋大旗後,建成在軍事行動中總有不俗的表現。被李淵認為至關重要的西河郡一戰,《舊唐書》僅記載為「引兵略西河郡」,隻字未提建成之功績。在《起居注》中,則較為詳盡。「於時義師初會,未經講閱。大郎等慮其不攻,以軍法為言」,「大郎、二郎在路,一同義士,等其甘苦」,建成和世民帶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最終攻下西河郡,並於九天內往返。足見李建成的治軍的才能。

《起居注》還記載了在進軍霍邑之途中,有傳突厥與劉武周將偷襲太原,且因大雨阻斷軍糧運輸,眾人皆建議李淵回師太原。當李淵向建成和世民詢問時,二人分析當下各方局勢後,力主攻霍邑。而後,果然如二人預料,軍糧很快運到,不久,又攻下霍邑,斬守將宋老生。此一戰也體現出了李建成的高瞻遠矚的軍事眼光以及臨危不亂的大將風範。文中總將大朗、二郎相提並論。但李淵起兵時,李建成29歲,李世民18歲,論年齡和閱歷來講,李建成都應該是更勝一籌。而當時李淵在太原時,命李建成在河東獨當一面,而李世民跟隨自己,也可以看出李建成在此時的地位高於李世民。而《舊唐書》所記載為李淵已經下令回師,李世民一人主張攻霍邑,並追回已經撤退的軍隊,將李世民塑造成遠見卓識的將領,認為其軍事能力遠遠高於李淵和李建成。

二、文治

「高祖憂其不閑政術,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建國後,李淵著力培養李建成政治方面的才能,李建成曾以「監國」身份,代高祖處理軍國以外的政務。但李建成之「監國」做得怎樣,是否有政績或劣跡,新舊唐書中似乎有意不提。

建成部下中有王珪、魏徵等一批賢臣,這批人在後來的貞觀之治中都很有作為,也說明建成善於識人、用人。在平定山東時,竇建德死後,其部下劉黑闥又在山東一帶反唐。平定劉黑闥雖然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因竇建德治下政治清明,擁護者眾,所以山東地區局勢動蕩。《新唐書》中記載「建成至,獲俘皆撫遣之,百姓欣悅。」李建成採納了魏徵的建議,採取寬厚的政策,遣散俘虜,安撫人心,山東局勢穩定下來。由此可見建成的文治之才華。但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重點強調了建成征山東的原因,是因秦王的功勞與聲望蓋過建成,王珪、魏徵建議建成以此機會立功。「今黑闥率破亡之餘,眾不盈萬,加以糧運限絕,瘡痍未瘳,若大軍一臨,可不戰而擒也。願請討之,且以立功」。另一方面,強調平劉黑闥軍事實力之弱,迴避評價建成軍事能力的高低,而提到戰後遣散俘虜、與民休息的策略時,更著力強化魏徵的政治才幹,淡化建成的作用和功績。

歷史總是充滿了偶然性,李建成雖然具有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為人也寬簡仁厚,但在奪嫡之戰中卻丟了性命和江山。而略遜一籌的李世民卻登上了帝位,並篡改了歷史,成為了後世代代傳頌的聖明君主,而李建成卻成為了人所不齒的亂臣賊子。

在蛛絲馬跡中,我們才得以一窺真實,所以,歷史這是任由勝利者打扮的小姑娘啊。


李建成在很多的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幾乎都是以一個平庸無能,且善妒,而且心胸狹窄的人物形象出現的。那麼到底在歷史上他是不是就是這麼一個人呢?

正史中的李建成可是一個文武全才,在太原起兵和攻克長安中,李建成都是有立下功勞的,他還曾率軍打退突厥,擒斬劉黑闥而平定山東,細細看來,他的戰功雖然不如李世民出眾,可是也為李唐的江山而南征北討過,他因為是太子,所以退居幕後,主要心思用在了治國安邦的政治之上了。

與李世民可謂是一文一武,一個主內一個主外,這叫做分工合作,只不過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李世民征討在外,大小戰役無數,特別是擊敗宋金剛和劉武周穩固了李唐北方,以及虎牢之戰中以少勝多,一舉殲滅了洛陽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從而蕩平了中原,使得李唐王朝能夠迅速的一統天下,秦王李世民是居功至偉的,也因為諸多的大戰而讓其威勢日隆,且麾下有著一批人才跟隨歸附,如此對東宮之位產生了莫大的威脅,秦王府和太子宮形成了李唐兩大對立派系。

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權利的爭奪,秦王府和東宮之間的摩擦不斷,後來的爭奪中,秦王府處於下風,李世民再三思慮之後,終於有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且逼迫父親禪讓皇位。

政治鬥爭成王敗寇,李世民因為是用自己兄弟的血而登上的皇位,這是其一生都無法抹除的污點,所以在其成為帝王之後,李世民有改寫歷史,用謊言和篡改,將其政變說得是無可奈何,說盡了委屈,將其處在了一個弱勢的地位,給人感覺這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逼的。

不抹黑李建成,怎麼能夠將其政變說的是正義的和無奈的呢!歷史證明唐太宗是一個雄才偉略的帝王,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給華夏再造了又一個王朝巔峰,功績如此的壯麗,自然身為其對手的李建成就變得不冤了,用抹黑李建成正好塑造出一個偉大的帝王。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被抹黑的太子,李建成》

公子本英主,謙和藏仁厚。

長林馬失啼,遺恨玄武門。

太宗問歷官,誰解書中意。

身前譽滿天,身後謗滿身。

嗚呼哀哉,可悲可嘆!

一首詩道盡生前身後事。毫無疑問,李建成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也是一個被抹黑的人物。

關於李建成的能力功績,可以用一句話形容。

開唐盛世,無建成無以立國。

這個評價一出,估計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為何一個廢太子,一個政治鬥爭的失敗者,還有如此高的評價。讓我們一一道來。看看你們認為如何。

我們今天就來還原太子李建成本該有的形象。

在此,小編要特別著名,本人也是太宗李世民的粉絲,並非有意貶低李世民,僅僅就事論事。

正文如下;李建成文武雙全的歷史人物,唐高祖李淵長子,從成年開始,就一直得父皇賞識。不僅如此,還被朝野上下所愛戴。有大量史料可以側面證明李建成的功績。

具體事列如下;

1-他是李淵太原起兵的重要助力,在起兵之前就受李淵安排。在河東獨立組織抗隋基地,而這個時候,李世民僅僅只是在李淵收下打下手。河東基地更是在李建成領導下,兵精糧足,日漸壯大。

2-李建成不僅在創建河東基地中居功至偉,而且還在河東地區,很好的照顧啦家族,給身在河西得李淵李世民安心。可謂內能安家外能治國。

3-李建成在河東不僅僅只是安家經營基地,還不斷的收納各種人才,安撫民心,用禮賢下士之心,誠心接納各方豪強。軍隊規模越來越大。

4-李建成不僅治國有方安家有術,聚集賢才,更難能可貴的是還有領兵打仗的能力。從起兵開始到唐帝國建立為止,一直都是左路軍領袖,而我們的千古一帝李世民,當時往往只做先鋒。後期才和李建成軍權相同。

可以這樣說,如果李淵沒李建成,就很難成唐高祖。有李建成才有了後來的大唐帝國。

那麼為何一個如此英明神武的人,最後成為一個平庸之輩,李建成又被如何抹黑的。

提到這個我們就不得不提說是玄武門之變的失敗造成啦這一切。

不懂居安思危,本來佔盡優勢的李建成,被他的弟弟李世民所殘殺,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有篡改歷史的行為,於是本來英明神武的太子李建成,在史書中,變成,陰險狡詐,好色貪功,不學無術,心胸狹窄的紈絝子弟形象。

唐太宗上台以後,李建成立下的赫赫戰功,被幾個混蛋的史官一筆勾銷。李建成禮賢下士,溫文爾雅,治國安邦,都被無恥文人忽略不計。

既然正史多由勝利者編寫,它自然會儘可能地為勝利者添光增色。「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是最終的勝利者,所以,由他的史臣,房玄齡等人編撰的《高祖實錄》、《太宗實錄》中難免會出現「抑建成揚世民」的傾向,而且非常多。

做個廣告,關於玄武門之變,本人也有一個答案,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本人全原創,個人認為寫的非常好。


推薦閱讀:

TAG:唐朝 | 唐太宗 | 李建成 | 中國古代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