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雲」是不是謠言?


基本上可以認為地震雲是謠言。

首先,地震雲的產生機理沒有得到過驗證。

現在地震雲產生的機理無非有有幾條:

1,磁場導致帶電雲的形狀發生變化。

這種說法基本上是不可信的。首先來說地球磁場不是那麼容易變化的,而且磁場的改變能否大到導致雲的形狀發生變化,以及雲裡面的帶電離子是否能夠維持,都是存在很大的變數。

2,由於地殼運動導致地表水汽溫度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雲的形狀發生變化。

這種說法基本上也是不可信的。地面溫度的變化要影響到幾千米高、甚至於幾萬米高的雲,那是要多大的能量?為什麼地面上的人會感覺不到?

↑所謂的地震雲,不過是很正常的大氣現象而已↑

其次,目前所謂的一些現實證據根本就是瞎拼瞎湊而已。

地震雲的概念是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炒起來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3天,合肥、天水異彩和山東臨沂等地有人稱看到地震雲。

好傢夥,四川的地震,山東的雲都來湊熱鬧,而且還是三天前。就這麼說吧,一年地球上發生發生的超過5.0級的地震有2000多次,超過6.0級的地震有200次,基本上平均下來兩天一次,地球那麼大,全世界總有幾個地方得有這種所謂的「地震雲」出現吧?不說每天都有,三四天全世界有一個地方出現地震雲還是沒問題吧?所以地震了之後找一找,基本上都會在某個地方觀測到地震雲,所以這根本就不能作為地震雲有道理的證據。

舉個簡單的例子,全世界每天都死人,你每天都會吃飯,所以你吃飯會導致死人嗎?——這兩個事情完全沒關係,只是因為發生的太普遍了,所以會讓人有一種誤解而已。

最後,就算地震雲是真的,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去觀測地震雲?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人發燒了,體溫就會升高,升高了之後就會想用濕毛巾冰額頭,用毛巾冰額頭就會要把毛巾放進冰箱,冰箱冰凍毛巾就會多耗0.00001度電,所以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家冰箱的耗電量是不是比平時高了來判斷我們家有沒有人發燒。

你看到這樣的行為會怎麼想?你應該會說:神經病啊,直接量體溫不就好了?

這就對了。雲其實是一種大氣現象,跟一個地方的地形、季節、空氣狀態等等,有著非常非常複雜的關係,我們假設地震雲是存在的,說明地震產生前的某一個現象會「促使」地震雲的產生——看到我這裡用的是「促使」,因為剛剛也說了,雲的形狀跟很多現象有關,所以必須要很多個條件湊到一起才會導致地震雲的產生。

但是如果地震的預兆可以強到影響幾千米高空中的雲,那為什麼人不去直接觀察那些預兆呢?比如說地震前磁場會發生改變,那為什麼人不去測量磁場,反而要眼巴巴看著天上的雲呢?


答案:謠言

地震和雲的形狀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根據民間科學的傳聞「地震即將要發生時,會將積蓄的能量以波的形式散發的空中,影響了雲的形狀」其實這個說法是非常荒謬,不靠譜的。據不完全統計,1900-2000這100年期間,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數達到了120萬人,地震預測是世界性難題,僅靠雲的形狀就判斷出地震發生的概率,汶川地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死於豆腐渣工程了。

歷史上最早有記載地震和雲的關係是在1624年,明天啟年間,外國的傳教士寫的《地震解》一書中就寫到了地震雲可能是地震的預兆之一,不過這種說法已經被美國地質勘探局否定了,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2010年1月7日濰坊,出現了長條狀的層積雲,沒有發生地震。

2016年2月17日下午,江西婺源出現地震雲,那段時間全中國都沒有發生有威脅的地震。

2017年7月28號,長春出現了地震雲。

諸如此類的地震雲,其實每年在全國都會發生很多次,就像刮大風和下大雨一樣,是一種正常的氣候現象。難道能說刮大風和下大雨和地震有關?或者說汶川地震那天是晴天,就能說明晴天有可能發生地震?這種邏輯當然是完全錯誤的。

地震的監控已經從地球到高空分布著各種的監測儀器,大氣密度、濕度、輻射、空氣震蕩、溫度、超聲波、次聲波等等,一系列的數據都處於監控之中,過往發生的所有地震都會做相關的分析,結論就是地震是一種地殼的應力釋放和氣象狀況無關。


對於地震雲這個觀點,民間看法和科學界的爭論還是挺大的。

好多親眼看見地震雲的人都深信地震來臨的前兆就是出現地震雲。

而科學界則由於沒有找到相關的直接證據,而一直不認同地震雲的說法,這不,新聞都出來闢謠了,說地震雲不可信。

面對這兩種說法,他們分別的論據又是什麼呢?

民間說法

民間的大部分人相信眼見為實,相信這些奇特的雲彩絕非偶然形成,有一定的自然規律。

而碰巧這些雲出現後,在某一地區又碰巧出現了地震,許多人由此將兩者關聯起來。

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3天,合肥、天水異彩和山東臨沂等地有人稱看到地震雲。

2008年5月31日合肥再次出現大範圍地震雲,不久後6月1日巴士海峽就發生地震。

就連這次九寨溝地震,有些人在西安,綿陽,鄭州,成都都看見了地震雲的出現。因此便又引起了輿論的猜測。

民間相信有地震雲的人,為了支撐這一說法,便尋找各種研究來證實地震雲與地震發生的聯繫。

如早在地震頻發的日本,一位日本政治家,曾任奈良市市長的鍵田忠三郎。

他在1956年日本福岡7級地震之前,就曾看到一條非常奇特的雲帶。之後他留意到,只要出現這樣的雲,某處就會有地震發生。

如在中國唐山大地震前兩天,日本九州便出現了「像把天空分兩半似的地震雲」

為了讓這一說法更有科學依據,他們提出了熱能和水汽釋放理論,認為它是地震雲的生成機制。

理論說法是:當板塊運動時會從地表釋放出大量的高溫高壓水汽,水汽上升在大氣中形成狹長的「地震雲帶」。

而另一種科學依據是,地震之前地磁場以及電磁場都會發生變化,於是水汽或者塵埃受到影響而形成有序排列的地震雲

雖然這兩種理論都未受到主流科學界的認同,但已經有人利用這些理論預測地震的發生。

比如旅美華人壽仲浩就是其中一位。他靠看衛星雲圖上地震雲帶的地震位置,進行了十幾年的地震預報,並自稱成功地報出2003年12月伊朗辦姆地震。

民間支持者仍舊在孜孜不倦的收集和研究著所有的現象和數據。那麼科學界又是如何反駁的呢?

反駁說法:

大量的民間調查都基於現象級的統計學理論,不具有直接的科學證明依據,說法太不嚴謹,提出的所謂科學理論存在許多漏洞,經不起推敲。

這些奇特的雲即使在沒有發生地震的時候,也會由於大氣變化而在某地出現,許多人只是喜歡意淫,強制關聯一些他們沒有見過的覺得奇特的東西。

甚至許多地震雲的出現根本不在地震區,有些地域跨度很大,有的時間跨度甚至幾個月,都被人拿來作為地震雲存在的證據,這樣的取證精度未免太粗狂了。

許多民間科學家就喜歡充當神運算元,但其實又非常有馬後炮的嫌疑,能算準純粹靠命中率,但其實全球平均每年都要發生500多萬次地震,每天都要發生上萬次。

只要他隨便朝天一指、掐指一算,隨口說句「今天全球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他都穩贏不輸,這命中率別提有多高了。

科學界說法

科學家對所謂「地震雲」一直都把它當成大氣現象研究,地震雲其實也只是普通的雲,被民間認為很奇特的地震雲,其實都有學術名稱。

比如「條帶狀地震雲」,其實是莢狀層積雲或者莢狀高積雲。再比如「輻射狀地震雲」,其實是輻射狀高積雲。

還有「干涉條紋狀地震雲」,其實是波狀層積雲。最後比較常見的「地震雲」,其實是透光高積雲。

這些奇特的雲的形成,跟氣候溫度,氣流風向變化等因素有關。這些奇怪狀態的形成也非常具有偶然性。

比如很多不常見的地震雲其實就是層積雲,層積雲的組成成分是直徑為5-40微米的水滴。在冬季出現的層積雲也可能由冰晶、雪花組成。

層積雲在多數情況下,是由於空氣的波狀運動和亂流混合作用使水汽凝結而形成。有時是由強烈的輻射冷卻而形成的。

這些雲每天在世界各地都會出現,有的出現形態甚至非常震撼人心,那麼為什麼會突然出現一些非常奇特的雲朵呢。

我們知道,雲主要是由空氣上升絕熱冷卻而形成的,這是雲形成的共性,但是水汽在凝結或凝華過程中有著不同的特點。

這些特點千變萬化,又常常受外界溫度和氣流的影響,非常具有不確定性,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雲狀,這是不同雲形成的個性。

因此雲的變化本身跟地震沒有太大關係,地震主要還是因為地殼運動所致,還沒有研究數據能夠表明地震前後會釋放些什麼能量來影響大氣的變化。

反駁說法:

雖然科學界說得頭頭是道,但是民間還是有人質疑說,科學界否定的理論太片面。

因為科學家試圖把大氣研究和地質研究區分開來,而不去綜合性的研究地震時伴隨的大氣現象是否也有間接的因素。

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之間的聯繫,但是並不代表科學界未知的領域就是不存在的領域。

地震科學研究還處於比較低級的階段,研究地震不應只局限於地殼本身的活動,畢竟我們對地球內部的認知是困難的。

我們應該更多地從伴隨地震的現象中去找規律,這就像中醫的望聞問切,看似沒有西醫嚴謹,但是不可否認確實對治病有效,所以應該要從不同的現象視角去找現象與本質之間的聯繫。

看完了兩方的論點,不知大家有沒有看懵,不過不管了,對於像貝寶這樣的吃瓜群眾,只要地震不找上門來,他們愛誰誰吧。

在這裡也為災區的民眾祈福,希望更多的人能平安無事。

接下來,不如就跟貝寶一起欣賞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奇特雲彩吧


目前「地震雲學說」未被世界主流科學所認可,科學界認為尚無預測地震的精確手段,所以,「地震雲預測地震」實屬為謠言。

人們對於地震雲的描述尚無準確定義,只要看起來奇怪的雲都可被列為地震雲,比如絲帶狀、條紋狀等等,但這些奇異的雲都是有著各自對應的科學名詞,在氣象學家眼裡,這些奇異的雲形成的原因並不奇怪。

那麼為什麼還有人堅信地震雲可預測地震呢?

是因為他們手裡有所謂的證據。

據統計,全球每年發生5級以上的地震在1000起左右,平均的話,每四五天就要發生10次,而類似這樣的「奇異雲」出現的幾率又不低,我想,只要你說,都有很大的可能性蒙對,畢竟天上的雲對應的地表範圍又那麼大。

而且,他們還把期限放寬一到兩個月之內,這樣又大大提高了蒙對的幾率。

我就曾經看到過這類「地震雲」,但時隔幾年了,並沒有什麼事情發生。


人們把呈現出條帶狀、輻射狀、干涉條紋狀的雲稱作是「地震雲」,也就是說這種雲的出現預示著在不久就會發生地震,下圖即為傳說中的地震雲。

遺憾地是地震雲其實很早就被科學界證明為偽科學,它和預測地震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你仔細用腦子想一想,一個在發生地下數公里深的地方,另一個在天上兩三千米的高度,他們之間怎麼可能會互相有聯繫有影響?

地震雲學說在民間廣為流傳,這其中日本曾經的奈良市長鍵田忠三郎有很大關係。需要指出的是,這位曾經的奈良市長沒有任何地質或者氣象方面的專業背景。上世紀40年代,鍵田忠三郎開始推廣「地震雲學說」。昭和23年6月26日,奈良市上空出現了一條異常的雲,顏色和形狀像一條烏黑的長蛇,橫跨東西方向。鍵田忠三郎當時預報即將發生地震,引起了轟動。兩天後,果然距離奈良160公里的福井發生了7.3級大地震,造成了3895人死亡。後來,鍵田忠三郎用觀測地震雲的方法來預報地震,堅持了30多年,自稱在1948年預報出了日本的三次7級以上地震,在1979年預報出了兩次地震。

1977年5月,這是由鍵田忠三郎提出的「地震雲」概念在日本《讀賣新聞》刊登,這是地震雲理論首次見諸報端。11月20日,《參考消息》刊登了文章的摘要,首次將「地震雲」這一日本民間說法引入國內。同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呂大炯開始嘗試用「地震雲」來預報地震。

上世紀80年代,是「地震雲」在中國的黃金期。當時中國剛剛結束十年浩蕩,百廢待興;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給在蜿蜒道路曲折前行的新中國一記沉重的打擊,舉國上下都如饑似渴地希望真能找到一種預報地震的方式。於是民間研究地震雲理論的熱情變得高漲起來,「中國震兆雲霞研究會」應運而生。

不過隨著科學認知的發展,地質學界和氣象學界的專業人士都曾對地震雲理論直接地加以反駁。美國地質勘探局曾明確表示,地震發生前的某種形態的雲出現,與地震沒有必然聯繫。中國氣象局也曾表示「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地震與天氣二者之間有內在關聯性,也沒有證據可以通過衛星雲圖來預測地震發生」。

比如在2010年1月7日山東濰坊、2016年2月17日江西婺源、2017年7月28日吉林長春……這些時間和地點都出現了地震雲,並且造成了當地小規模的恐慌,不過事後證明並未有地震發生。後來,「地震雲學說」才開始從報刊和科學期刊雜誌上慢慢消失。

不過迄今為止,依然很多人還是支持地震雲理論,而一些民間「地震雲專家」也依然在矢志不移地發布自己看雲預測地震的消息。

其實,地震雲理論之所以能得到普通百姓的認可,這也源於大眾的心理需求。當人們遭遇諸如地震這樣的重大災難後,往往會反覆回憶起事件發生前的各種細節,並傾向於認為這些細節是「特定的和不尋常的」。其實這些「特定和不尋常」的現象在平日里也經常發生 ,只不過平時人們不會去特意觀察和記憶罷了。這被稱為「心理聚焦效應」。那些看似怪異的「地震雲」,也是這個道理。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地震雲是民間傳言可以預測地震的雲的形態,但是並不科學,但是也可以理解,因為自古至今很多古籍里都有地震雲的描述,早在在17世紀,中國古籍中就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一線,甚長,震兆也」的記載。地震與天象之間的關係,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讓地震雲之說受人矚目的事件發生在日本。1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市長鍵田忠三郎突然發現天空上出現了一條異常的帶狀雲,彷彿把天空分成了兩半。碰巧的是三天後,日本的福井地區真的發生了7.3級大地震。根據相關新聞說,鍵田忠三郎發現這種雲的出現總是伴隨著地震的到來。「地震雲」的說法開始喧囂而上。

但是如果你仔細查閱資料,就會發現世界各地被稱為地震雲的雲的形態是各不相同的,很多被認為的地震雲的其實是高積雲和層積雲。高積雲是一種高空雲,從外形上看呈現出橢圓形、瓦塊狀、魚鱗片或水波狀的密集雲條,其內部成分是微小水滴、過冷水滴與冰晶混合組成。很多高積雲其實預示的不是地震而是大晴天,只不過形態上一片片的,讓人感到有些詫異。還有就是層級雲,是一種低空雲,雲的形態有的成條,有的成片,有的成團,2016年,北京市的很多網友就誤把「透光層積雲」認定為地震雲,人為造成恐慌。

地震這類地殼運動對大氣環流是不是某種有規律的影響?目前科學家還沒有定論,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從科學上加以證明。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研究員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曾經非常明確地表示,從目前的研究情況看,沒有任何科學事實能證明雲的變化與地震有直接關係,也沒有科學研究可以證實地震的發生與天氣變化有直接相關性。

所以我們看到形態有點奇怪的雲朵,不要過度恐慌和焦慮,傳播錯誤的信息。最正確的方法是可以在網上翻閱一下各種雲朵的照片和相關信息,了解下雲的類型和發生的原因。

另外,我本人猜測鍵田忠三郎經常發現地震雲的原因是,日本是一個多震地帶,國土面積也不大,發現一次形態怪異的雲朵後,在日本周圍境內碰巧發生地震的概率是相當大的。這不能證明,這些雲就是所謂的地震雲。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謝邀。

說到觀雲識天,大家都是信的。因為雲畢竟反應了許多天氣系統的變化趨勢。2017年的世界氣象日的主題也是:觀雲識天。但即使如此,觀雲識天也是相對落後的技術,在天氣預報這方面指導意義非常有限,也就是個兩小時左右的天氣,頂天了。

可是,地震雲?

這豈不是觀雲識地咯?

說實話,這隻能讓我想到古時候那些所謂「國師」,掐指演算法的場面。

一般坊間流傳的地震雲,大多為中高層的高積雲或卷層雲。

只要簡單做個統計就會發現,地震和雲的變化毫無關係。1. 為什麼會有地震雲的說法呢?

地震向來難預測,橫波和豎波的時間差也就十幾秒到幾分鐘頂天了。所以地震的預測比較難,很難有什麼特異性的徵兆或者指標來檢測。

於是「民科們」就瞄準了這個空白。

發布了地震雲的說法。

作為一個氣象工作者,我完全抵制這種不負責的理論。

2. 地震雲這類說法的存在理由

但是它在心理層面滿足了人們對地震的獵奇、先兆的訴求。

那些看似有關,實則偶然的「理論」永遠都不缺乏轉發的人。

記住:無論是地震還是天氣領域,沒有一個專家給出過地震雲的說法。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么萌~


是的!是謠言!

地震雲這個謠言真的流傳了好多年了……

每次發生了地震,就有網友po出一張天空照片——看!我發現了地震雲!

然後氣象局和各路科普號嘚吧嘚吧出來闢謠……

下一次別的地方發生了地震,又有網友po出天空照片——看!我發現了地震雲!

…………

事實上真的是謠言啊!真的沒有地震雲啊!

或者說,在我們現有的科學研究進展下,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地震和雲之間有什麼關聯啊!不僅是氣象局出來闢謠,地震局也這麼說啊!

用雲來預測地震是否發生,非常不科學!

不僅是雲,其實用家禽家畜的行為異常、動物遷徙、植物異常這些現象來判斷地震發生,都……不那麼科學,至少這些都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檢驗。因為造成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是氣候的變化、季節的更替、甚至只是動物需要繁衍後代……很難將地震這個因素作為一個單一的控制變數進行研究。

所以「地震雲」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積雲而已啦。主要是高積雲或者層積雲,這兩種雲很容易出現魚鱗狀、波狀等等奇怪的形狀,有點天有異象的感覺,但其實,它們真的只是單純的雲而已!平時留心觀察天空,很常見哦!

不過其實「地震雲」的傳說很久就有了,明朝天啟年間某義大利傳教士在《地震解》這本書里就寫到過「地震雲」,如今時間過去了400多年,這個謠言居然從古書里活躍到到了微信朋友圈,高積雲的這口鍋真的背了好久……想在微博發起一個#幫高積雲甩鍋#的話題……


地震雲當然是一個謠言!

所謂的堅持地震雲的學者,直到現在也拿不出地震雲和普通雲的區別。比如上圖中所謂的地震雲和普通的雲彩的區別根本沒有人能說清楚了!因此,所謂的地震雲預測地震雖然說得頭頭是道,但是實際上根本沒有可能性。這一點從地震雲預測地震基本都是在地震發生後才雨後春筍的湧現出來,即都是馬後炮式的預測,就可以看出地震雲並不能預測地震。

還有就是地震雲和地震三要素:時間、地點及震級的關係根本無法建立。這一點恰恰是地震預測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有志於利用地震雲預測地震的青年才俊們,必須先思考這一問題,否則你可能就選錯了方向。

總之,地震預測這一世界難題,要想得到解決,必須有理有據,一步一個腳印的扎紮實實的解決。而不是病急亂投醫,找一個前提和方法都完全錯誤的地震雲來解決!


推薦閱讀:

TAG:氣象 | 社會 | 科學 |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