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抹茶和綠茶口感差別那麼大?抹茶不是粉狀綠茶嗎?


抹茶類的食品近兩年非常風靡,價格也一路看漲。它們顏色誘人,無法抵擋。其實你是否知道,這些抹茶食品大多和抹茶沒什麼關係,而都是用綠茶做的呢?

抹茶的發源地其實是我國,但真正讓它發揚光大的是在日本。目前,我國乃至日本會製作抹茶的天然磨盤的人都幾乎絕跡了,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抹茶接近於消失。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抹茶類食品都是用綠茶粉製作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一目了然,基本所有的抹茶食品的標籤上都很少有抹茶兩字,基本都為綠茶粉。

抹茶的製作極其嚴格。主要為覆下、蒸青和手工石磨三個程序,與之不同的是,綠茶直接粉碎就可以了。兩者的價位高下立判,綠茶粉可以論斤稱,但抹茶卻是按克賣。抹茶粉可直接喝,但綠茶粉的質感卻是優劣不齊

下面知力君給大家分享幾則識別抹茶的方法。首先要觀察產品的顏色,因為製作抹茶的過程中有一道極其嚴格的工藝—蒸青。所以真正的抹茶應該是深綠或墨綠色,而我們通常看到的綠茶粉卻是草綠色的。另外抹茶的氣味多為粽葉香氣或是海苔味道,但綠茶粉卻是青草香氣。抹茶的製作工藝中的最後一步為超微粉碎,所以抹茶粉的細度是很高的。如果將其均勻的塗抹在我們的手背上可能會進入我們的毛孔中。而直接粉碎的綠茶粉卻較之粗糙的多了。


抹茶在中國古代又稱為末茶。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團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抹茶的原料是一種沒有經過揉捻的小茶片,它的製作有兩個關鍵詞:覆蓋和蒸青。

綠茶

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

綠茶粉

是一種超微粉狀的綠茶,顏色翠綠,細膩,營養、健康、天然的綠茶。採用超微粉研磨設備,瞬間恆定低溫加工的綠茶粉,最大限度地保持綠茶原有的天然綠色以及營養、藥理成分,除供直接飲用外,可廣泛應用於綠茶蛋糕、綠茶麵包、綠茶挂面。當然還可用來製作化妝品,日用化工品等。


抹茶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和茶葉口感相差這麼大?

  抹茶 (中國古時稱作末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團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詠嘆抹茶的詩篇: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就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讚美之詞。

  飲用抹茶通常按照茶道的方式飲用,需要遵循一系列複雜的規則。

  基本的方法是先在茶碗中放入少量抹茶,加入少量溫(不是沸騰)水,然後攪拌均勻(傳統上使用茶筅)。

  在茶道中,"濃茶"用4克抹茶,加60CC開水,有點像漿糊狀。"薄茶"用2克抹茶,加60CC開水。可以用茶筅刷出濃厚的泡沫,非常美麗,爽口。

  當前快節奏的社會中,去用茶筅點茶喝的人已經很少了,抹茶更多的被用來製作各種精美的食品,綠色的抹茶食品成為餐桌上綠色的鮮花,受到人們的追捧和享用。

  抹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團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抹茶不同於一般的綠茶粉,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茶葉粉碎物。抹茶與綠茶粉的不同點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 原料要求:抹茶對原料的質量要求較高,要求採用氨基酸、蛋白質和葉綠素含量高的茶葉,同時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較低。在採摘之前,對鮮茶葉的採摘時間、葉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產時間較短,只有50天左右,以4、5兩個月出產的優質鮮茶葉做原料,生產出來的抹茶的質量最好。加工抹茶所用茶葉的樹種也有講究,這種茶樹以無性系繁殖技術培育而成,保證了茶樹品種的純正性。另外,為保證鮮葉的質量,在栽種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對茶樹進行遮陽防暑,以這種方式生產的茶葉稱為覆下茶。抹茶就是以覆下茶為原料加工而成的。

  

  2.工藝要求:抹茶並不是磨碎的綠茶粉末,只有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粉末,才能配得上「抹茶」這個名字,複雜的生產工藝也讓那一抹綠帶來的唇齒間的清香格外珍貴。

  茶磨是一個極其奇特的設備,它能將茶葉磨得非常細,石磨奇特的溫度還是抹茶的最後一道提香工序,經過石磨碾磨的抹茶,帶有海苔和粽葉的香味。用石磨碾磨的抹茶在顯微鏡下顯示被撕裂狀薄片,只有 2~20 微米。現在也有用氣流粉碎機或球磨機粉碎的,細度均達不到石磨的細度。

  

  不過,即使是在日本買的也不一定是真抹茶,相比吃貨的需求,抹茶的年產量簡直少之又少,就更別提國內了。因為按照「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粉末」的標準,那麼每小時人手磨出來的 40G 左右抹茶粉還不夠你一個冰淇淋啊。所以,即便是標明了「抹茶」的產品,旁邊也會註明是它其實是綠茶粉的。

  抹茶為什麼絲毫感覺不到綠茶那種苦澀的味道?

  先要弄清楚茶中的苦味從何而來?主要是咖啡鹼。

  咖啡鹼在一株茶中的含量是不同的,大體來講是嫩葉>老葉>梗,這也就是為什麼單芽頭製作的茶往往滋味偏苦澀(比如竹葉青),中國綠茶講究外形,採摘多用人工,標準統一且整體偏嫩;而生產抹茶的日本採摘標準也很高,葉子等級比日本高檔綠茶——玉露還高,就這一點來講,二者無法比較。

  其次,不同茶樹品種所含咖啡鹼含量也不同。長期以來日本無性選育的茶樹品種:菽北、朝日、朝露等。這些茶樹品種葉子鮮嫩,葉綠素含量高,咖啡鹼含量低,苦味不明顯,做出的抹茶品種更好,所以相比於其他茶樹品種(平均水平)而言,苦味少。

  再次,日本茶樹採摘前會遮陰覆蓋,覆下法培育的茶樹保留了更多的葉綠素及氨基酸,而偏向苦味的茶多酚含量會減少,日本茶樹的採摘時間也偏晚,大概在5月份左右,而尚早尚鮮的中國綠茶早已面世,越早採摘的茶葉咖啡鹼含量越高,所以這一點上來講抹茶又勝出了。至於加工過程,炒青烘青的溫度大概在200度左右,而咖啡鹼在超過200度時會有升華現象,所以採用這種工藝加工的綠茶會減少咖啡鹼含量。蒸青溫度在100度以內,幾乎對咖啡鹼沒有影響。之後抹茶會進行粉碎,達到200目以上的抹茶在沖泡時會迅速溶解,如果是相同咖啡鹼含量的抹茶和其他綠茶,相對於綠茶的緩慢多次浸泡,無疑一碗抹茶所含咖啡鹼含量更多,滋味更苦。

  

  水溫對咖啡鹼的浸出也有很大影響,高溫會令咖啡鹼迅速浸出,而80度以內,甚至60度會大大延緩其溶解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冷泡茶滋味不苦澀的緣由了。日本茶道在沖泡抹茶時的水溫普遍偏高,中國綠茶沖泡水溫有些時候是沸水,有些時候講究的注意用80度左右水沖泡,沒法一概而論了。

  

  綜上,日本抹茶就加工沖泡過程來說,咖啡鹼保留完整,浸出充分,苦味明顯。所以為了減少苦味,選育含咖啡鹼含量少的茶樹品種,並在種植培育上做文章,飲用日本抹茶時還會搭配用糯米砂糖為主料製作的和果子,以減低品飲時帶來的苦味。


額....其實抹茶就是用石磨磨成齏粉的綠茶沒錯....之所以口感差異大除了很多人會跟你玄之又玄的說一堆差別之外,本質上其實是你單位時間裡入口的茶量的差別而已。如同雞湯煮不出一隻雞的全部成分一樣,沖泡散茶同樣不可能一次性的將茶葉的滋味窮盡,大部分物質仍然是留在茶葉里被後續沖泡或者倒掉的。你可以試試看用一個杯子放上大半杯的綠茶或者生普用滾水沖開,然後喝一口....試試看是不是就是抹茶般的甘苦口感.....

其實真的就是單位水量條件下實際入口的茶葉含量不同的結果而已,外帶一些你沖泡不能析出的部分茶葉成分造成的口感差異。


抹茶即末茶,意思就是茶葉成小的顆粒或細末。在我們這裡就沒人購買,認為它是次茶。主要是開水泡茶後,茶水混沌不清,口感外觀都沒有綠茶好,茶葉易沉澱。20%的茶葉不會被水吸收而沉澱壺底被浪費掉。因此就成為人們不喜歡末茶的原因。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綠茶 | 抹茶 |